《太初》戊
關燈
小
中
大
離居。
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故為炅熱。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然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經曰:氣血者,喜溫惡寒,寒則泣而不流,當以溫,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故血言,則有之為實,無則為虛。
氣並則少血,血並則少氣。
血氣(氣火)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絡之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於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氣複返則生,不復返則死。
血之所以畏淫者,以其寽也。
血之所以畏寒者,以其結也。
血之所以畏燥者,以其膏怒也。
“淫自髓,結自髒,膏自神勞”。
故“髓感邪而血淫,髒積實則血泣,神勞甚而血膏”。
何謂也?血圜而動。
一生乎臟腑奇,一理諸器而清之故耳。
故曰:“欲治諸形而畏衡其氣,欲治諸器而畏平其血”。
夫‘病於氣,良工不良’,治之久也。
‘病於血,眞人晧首’,久不能持也。
故病血,治之脈。
病在氣,治之絡。
刺要在眞,刺道在心,思精為玅。
治氣取穀,穀疎臟腑調而氣治。
治血取溪,溪平精髓和而血榮。
有聞大聖嗇難者,惟諸血染耳。
上藥無功,中藥不持,下藥不慎則殺人。
用方不已,不已省有,故眾若與之。
無眾若之藥,恐有其傷,傷之害甚於治。
治之而無近功,病者不以持,聖人孰無難乎? 《太初.戊己》 經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
陽注於陰,陰輸於陽。
陽滿之內,陰實之外。
陰陽均平,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故風雨之傷人也,先害於膚毛,傳於孫脈。
孫脈滿,入客於絡脈。
絡脈滿,入客於經脈。
血氣(氣火)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故名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案之,案之則痛。
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榮血泣,衛氣(氣火)去,故曰虛。
虛者,聶皺辟疊而氣不足。
案之氣足,則以溫之,故能快然而不痛。
陰之生實而邪盛。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陰之生虛而內淫。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經曰:陽者行上,受氣於中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而寒栗。
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陽盛、生外熱”。
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寒,玄府不通。
玄府不通,則衛氣(氣火)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
厥氣上逆,寒氣積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為寒制。
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
經曰:‘陰與陽互並,血與氣互並,病形以成。
刺當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夫針之道,必觀其形之長短,骨之廣峽,計其身形,以決分寸,而後刺之也’。
故‘瀉實者,氣盛乃內針。
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
針與氣俱出,精氣(氣火)不傷,邪氣乃下。
外門不開,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如利其路,則謂大瀉。
必切而出之大邪,氣乃屈。
補虛者,持針勿置,必定其意。
侯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
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
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氣火)乃得存。
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故‘病在脈,調之血。
病在血,調之脈。
病在脈,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筋,調之大肌。
病在骨,調之腎。
燔針。
劫刺其下。
及,與急者,病在骨。
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痹也,兩蹺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但必謹察九候而施治,針道備矣’。
《太初.戊庚》 師言:病之所臤,皆有所見。
故陽氣虛,則見表寒。
陰氣虛,陷則內熱。
陽氣王則外熱,陰氣王則內寒。
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是以‘候寒熱而取,適緩急而刺,察輕重而調’也。
“氣之盛衰,左右庼移。
血之盈虧,上下逾回。
神之盛衰,各有其欻。
陰陽之道,互成互欺。
上以調下,下以調上。
左以調右,右以調左。
有餘不足,補瀉榮輸。
榮衛庼移,虛實所生。
邪從內生,變而傷陰。
和從心至,清而邪泯。
外邪傷陽,刺以背肢。
腹取四肢,頭問關樞。
勞傷諸證,脊旁五
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故為炅熱。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然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經曰:氣血者,喜溫惡寒,寒則泣而不流,當以溫,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故血言,則有之為實,無則為虛。
氣並則少血,血並則少氣。
血氣(氣火)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絡之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於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氣複返則生,不復返則死。
血之所以畏淫者,以其寽也。
血之所以畏寒者,以其結也。
血之所以畏燥者,以其膏怒也。
“淫自髓,結自髒,膏自神勞”。
故“髓感邪而血淫,髒積實則血泣,神勞甚而血膏”。
何謂也?血圜而動。
一生乎臟腑奇,一理諸器而清之故耳。
故曰:“欲治諸形而畏衡其氣,欲治諸器而畏平其血”。
夫‘病於氣,良工不良’,治之久也。
‘病於血,眞人晧首’,久不能持也。
故病血,治之脈。
病在氣,治之絡。
刺要在眞,刺道在心,思精為玅。
治氣取穀,穀疎臟腑調而氣治。
治血取溪,溪平精髓和而血榮。
有聞大聖嗇難者,惟諸血染耳。
上藥無功,中藥不持,下藥不慎則殺人。
用方不已,不已省有,故眾若與之。
無眾若之藥,恐有其傷,傷之害甚於治。
治之而無近功,病者不以持,聖人孰無難乎? 《太初.戊己》 經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
陽注於陰,陰輸於陽。
陽滿之內,陰實之外。
陰陽均平,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故風雨之傷人也,先害於膚毛,傳於孫脈。
孫脈滿,入客於絡脈。
絡脈滿,入客於經脈。
血氣(氣火)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故名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案之,案之則痛。
又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榮血泣,衛氣(氣火)去,故曰虛。
虛者,聶皺辟疊而氣不足。
案之氣足,則以溫之,故能快然而不痛。
陰之生實而邪盛。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陰之生虛而內淫。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經曰:陽者行上,受氣於中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而寒栗。
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陽盛、生外熱”。
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寒,玄府不通。
玄府不通,則衛氣(氣火)不得洩越,故外熱。
“陰盛、生內寒”。
厥氣上逆,寒氣積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為寒制。
寒氣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瀒,故寒中。
經曰:‘陰與陽互並,血與氣互並,病形以成。
刺當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夫針之道,必觀其形之長短,骨之廣峽,計其身形,以決分寸,而後刺之也’。
故‘瀉實者,氣盛乃內針。
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
針與氣俱出,精氣(氣火)不傷,邪氣乃下。
外門不開,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如利其路,則謂大瀉。
必切而出之大邪,氣乃屈。
補虛者,持針勿置,必定其意。
侯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
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
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氣火)乃得存。
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故‘病在脈,調之血。
病在血,調之脈。
病在脈,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筋,調之大肌。
病在骨,調之腎。
燔針。
劫刺其下。
及,與急者,病在骨。
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痹也,兩蹺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但必謹察九候而施治,針道備矣’。
《太初.戊庚》 師言:病之所臤,皆有所見。
故陽氣虛,則見表寒。
陰氣虛,陷則內熱。
陽氣王則外熱,陰氣王則內寒。
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是以‘候寒熱而取,適緩急而刺,察輕重而調’也。
“氣之盛衰,左右庼移。
血之盈虧,上下逾回。
神之盛衰,各有其欻。
陰陽之道,互成互欺。
上以調下,下以調上。
左以調右,右以調左。
有餘不足,補瀉榮輸。
榮衛庼移,虛實所生。
邪從內生,變而傷陰。
和從心至,清而邪泯。
外邪傷陽,刺以背肢。
腹取四肢,頭問關樞。
勞傷諸證,脊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