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未即盡,故腋溫心熱)。

    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乃為胃絕(胃納水穀合肌肉)。

    六腑氣絕,足冷腳縮;五臟氣絕,便利不禁,手足不仁。

     手太陰絕,則皮毛焦。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

    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

    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

    壬日篤,癸日死。

     足太陰絕,口唇不榮。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乙日死。

     足少陰絕,則骨髓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於骨髓。

    骨髓不濡則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則肉軟而卻,肉軟而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潤澤,無潤澤者則骨先死。

    戊日篤,己日死。

     足厥陰絕,筋縮引卵,漸及於舌。

    厥陰者,肝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

    故舌卷囊縮,此筋先死。

    庚日篤,辛日死。

     三陰俱絕,眩轉矇目。

    矇者為失志,失志則志先死,死則目矇也。

     六陽俱絕,陰陽相離,腠理洩,絕汗出如珠,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診病新久 徵其脈小色不奪者,乃為新病;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乃為久病。

    脈色俱奪,乃為久病;俱不奪者,乃為新病。

     詐病 向壁而臥,聞醫驚起而目盼視,二言三止,脈之嚥唾,此為詐病。

    (若脈和平,當言此病須針灸數處,服吐下藥,然後可愈。

    欲以嚇其詐,使彼畏懼,不敢言病耳。

    ) 聞診 肝呼應角,心言應徵,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

    五臟五聲以合五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蓋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有不可誣者也。

    故《難經·六十一難》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此之謂也。

    ) 大笑不止,乃為心病;喘氣太息,乃為肺病;怒而罵詈,乃為肝病;氣不足息,乃為脾病;欲言不言,語輕多畏,乃為腎病。

    前輕後重,壯厲有力,乃為外感;倦不欲言,聲怯而低,內傷不足。

    攢眉呻吟,必苦頭痛;叫喊呻吟,以手捫心,為中脘痛;呻吟身重,轉即作楚,乃為腰痛;呻吟搖頭,攢眉捫腮,乃為齒痛;呻吟不起,為腰腳痛。

    診時籲氣,為屬鬱結(凡人籲則氣鬱,得以少申也)。

    搖頭而言,乃為裡痛。

    喉中有聲,謂之肺鳴,火來乘金,不得其平。

    形羸聲啞,咽中有瘡,肺被火囚(肺主聲故耳)。

    聲音暴啞,風痰伏火;曾系喊傷,不可斷病;聲嘶色敗,久病不治。

    氣促喉聲,痰火哮喘;中年聲濁,痰火之殃。

    獨言獨語,言談無緒,思神他寄,思慮傷神。

    傷寒壞病,啞為狐惑。

    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

     風滯於氣,機關不利,出言謇澀,乃為風病。

    氣短不續,言止復言,乃為奪氣。

    衣被不斂,罵詈親疏,神明之亂,風狂之類;若在熱病,又不必論。

    欲言復寂,忽又驚呼,病深入骨。

     (語聲寂寂然者,不欲言而欲默也。

    則病本緘默,而何以忽又驚呼?知其專系厥陰所主。

    何也?靜默統屬之陰,而厥陰在志為驚,在聲為呼,況骨節中屬大筋,筋為肝合,非深入骨節之病不如此也。

    ) 聲音低渺,聽不明徹,必心膈間有所阻礙。

     (空能傳聲,氣無阻礙,礙則聲出不揚,必其胸中大氣不轉,出入升降之機艱而且遲,可知病在胸膈間矣。

    細心靜聽,其情乃得。

    ) 啾然細長,頭中之病。

     (啾啾然細而長者,謂其聲自下焦陰分而上,緣足太陽主氣,與足少陰為表裡,所以腎邪不劑頸而還,得從太陽部分達於巔頂,腎之本病為呻吟,腎氣從太陽經脈直攻於上,則腎之呻並從太陽變動,而啾唧細長為頭中病也。

    大都濕氣混其清陽之氣所緻耳。

    仲景隻此三段而上、中、下三焦受病之處妙義可徹。

    蓋聲者,氣之從喉舌而宣於口者也。

    新病之人聲不變,小病之人聲不變,惟久病、苛病其聲乃變。

    古人聞隔垣之呻吟而知其病,豈無法乎?) 息 桑榆子曰:精化為氣,氣化而神集焉。

    故曰神能禦氣,則鼻不失息。

    譚紫霄曰:神,猶母也。

    氣,猶子也。

    以神召氣,如以母召子。

    凡呼吸有聲者,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

    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

    不聲不滯而往來有跡者,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

    所謂息者,不出不入之義,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心不著境,無我無人,更有何息可調?至此則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相媾,息息歸根。

    金丹之母丘長春雲: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

    以此言之,息之所關於人大矣哉!故較之於聲尤所當辨也。

     氣來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難應,乃為虛甚。

    素無寒熱,短氣難續,知其為實。

     (無寒熱則陰陽和平,而亦短氣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礙,或痰火為害。

    ) 吸而微數,病在中焦。

     (中實吸不得入,還出復入。

    故脈來微數,亦系實證,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 實則可生,虛者不治。

     (實則可下。

    中虛吸不盡入,而微數者,肝腎欲絕,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遠,上下暌違,何以施療? (病在上焦,氣宜通下;病在下焦,氣宜達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

    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遠而不能達上,上下不交通,病豈易治乎?至於呼吸動搖振振,而氣不載形者,必死之證矣。

    ) 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惟氣以成形。

    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

    氣之關於形也,豈不鉅哉?然而身形之中有營氣、有衛氣、有宗氣、有臟腑之氣、有經絡之氣,各為區分。

    其所以統攝營、衛、臟腑、經絡而令充周無間,環流不息,通體皆靈者,全賴胸中大氣主持,五臟之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

    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

     若夫息出於鼻,其氣布於膻中。

    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