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口齒門 治口齒諸疾證候 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榮養之要道,節宣微爽,病必生焉。

    故熱則苦,寒則鹹,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疸則甘。

    五味入口,藏於胃,脾行其精華,分布津液於五臟。

    臟氣偏勝,味必偏應於口。

    或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

    不可失睡,失睡則愈增。

     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

    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

    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

    大腸壅則齒為之浮,大腸虛則宜露,挾風則攻目,頭面疳?則齲脫為痔,皆氣鬱而生。

    諸證不同,治之各有方。

     升麻地黃散 治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

     王尚書宣子方。

     升麻 生乾地黃 地骨皮 青鹽 川芎(各半兩) 皂角(一挺,燒) 細辛(二錢半) 槐角子(半兩,燒)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揩擦齦上,有涎吐了,誤咽不妨。

     淡豉散 治牙痛。

     曾府判茂昭,說此方最驗。

     巴豆(一個,去殼並膜) 淡豆豉(一個) 上同研爛,每用針頭許,以連紙裹,安痛處立止。

    不可太多,亦不可令侵齦,恐能損肉。

     赴筵散 治口瘡,吃物不得者。

     五味子(小、嫩者,一兩) 滑石(半兩,研) 黃檗(半兩,蜜塗,炙紫色) 上為末,拌勻,每服半錢許,乾摻瘡上,良久,便可以飯食,俱無妨礙,甚奇。

     升麻散 治風蚛牙疼,齒根動搖。

     出楊氏方。

     升麻 細辛(去葉、土) 蓽茇 胡椒 川芎 川椒 甘松(洗去土) 香白芷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擦患處,良久漱去。

    若甚者,用沸湯調藥二錢,乘熱盥漱,涎出為度,甚妙。

     如神散 治牙痛,不問年遠日近,並皆療之。

     出胡氏方。

     露蜂房末 椒末 鹽 上三味,每用各抄一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許,乘熱漱,冷即吐出。

    一服即效,神妙。

    不可入喉中。

     蜂房散 治牙疼風腫。

     永嘉朱郎中方。

     露蜂房 上不拘多少,次用好醋煎,含,立效。

    不得咽入喉中。

     乳香膏 治蚛牙痛。

     錢參政方。

     明白礬(枯了) 滴乳香(各等分) 上二味,為細末,熔蠟,量多少和成膏,旋圓,看蚛牙孔子大小填之,其痛立止,神效。

     一池散 治口齒諸疾。

     華陰細辛(須色白而辛者,去苗) 防風(去蘆,並敘服者) 當歸(洗去土) 川芎 藁本(去土) 地骨皮(洗去□) 白芷 石膏(煅,研) 螺青(研) 青鹽(研) 上十一味等分,細辛倍用,曬乾,為細末,早晚食後常揩牙。

    若病甚,用藥末三大錢,水一大盞,姜錢五片,雄黑豆五十粒,煎沸,通口漱,甚妙。

    須是日曬乾,用火焙則走氣也。

     細辛散 治五種牙疼,不蛀破處者。

     昔有一士人,苦於牙痛,諸藥遍療不止。

    忽有一道人,授以此方,用之即止。

    後累用救人,無不取效。

     細辛 乾薑 川烏 草烏 蓽茇 吳茱萸(各半兩) 菵草(一兩) 木律(一分) 上為細末,先用鹽湯蘸濕,手點藥揩牙,候良久,藥力敗,用溫水灌漱,齒痛即止。

     巴子膏 治風蛀牙,如蟲蛀破者。

     張主簿赴官於廣州懷集縣,甚被此疾所苦,吳縣丞以此方教之,即愈。

     巴豆(三粒,紙裹,壓去油) 乳香(一錢) 上火上熔乳香成汁,用巴豆不住攪和,候冷取出,圓成膏子。

    酌量牙齒竅穴大小,將燈上炙,旋圓,納於穴中,痛即止。

     綠雲膏 治口瘡臭氣,瘀爛,久而不瘥 。

     黃檗(半兩) 螺青(二錢) 上研細,臨臥置一字在舌下,不妨咽津,遲明瘥。

     杏粉膏 治口瘡,以涼藥敷之。

     杏仁(十粒,去皮、尖) 輕粉(一字) 上研杏仁,細調勻,臨臥敷瘡上,少頃吐之,勿咽。

     玉池散 治風蚛牙疼,腫癢動搖,牙齦潰爛,宣露出血,口氣等疾。

     地骨皮 香白芷 川升麻 防風 細辛 川芎 槐花 當歸 藁本 甘草 上等分,為末,每用一字許揩牙,或大段痛,即取二錢,水一盞半,黑豆半合,生薑三片,煎至一盞,稍溫漱,候冷吐之,殊效。

    或用金沸草散,熏漱亦佳。

     神仙齒藥方 西嶽蓮花峰神傳 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熟地黃, 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荷葉剪心用) 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細將來使最良 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二聖散 治口瘡,塗足心。

     嘉禾老張太醫傳去,屢試得效,其理難曉。

     大川烏 吳茱萸 上各半兩,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匕,面五錢,以醋調塗兩腳心,油單隔,片帛系定,臨臥用,次日便見效。

     蒲黃散 治舌腫。

     有一士人沿汴東歸,夜泊村步。

    其妻撼之,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妻驚起,視之舌腫滿口,不能出聲。

    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比曉復舊。

    問之,乃蒲黃也。

     蒲黃 上為細末,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