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半兩,煎至七合,分三服,去滓,溫服。
一日服盡,以變色為大效。
石韋飲子 治氣淋,小遺澀痛。
石韋(湯浸,刷去皮,一兩) 瞿麥(一兩) 木通 陳橘皮(三分,去瓤,炒) 茯苓 芍藥 桑白皮(以上各三分) 人參(二分) 上件藥,杵,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生薑一分,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早食後、臨臥各一服,忌冷物。
蠟丸子 治淋經效方。
黃蠟(二兩,淨,銚子內化) 木香 肉豆蔻(各一分,為細末) 硇砂(半兩,研,水飛,去砂石) 燈心(二束子,寸切) 上件藥末,並燈心,併入蠟油銚子內,鐵箸攪,候煙盡(煙青細便可),放冷取出,丸如梧桐子。
以溫酒調舶上茴香末一錢下。
每服三丸,炒燈心,欲煙盡,然後入三味藥,更炒移時,候稍冷,丸之。
大效香枳湯 治大腸秘澀,調風順氣,宜服此方。
枳殼(一兩,去瓤,麩炒) 防風(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三味並搗,羅為細散,每服二大錢,百沸湯點服,空心、食前各一服。
麻皮散 治熱淋,小腹脹滿急痛。
麻皮(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 上件細銼,水二大盞,煎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三服。
發背門 治發背、癰疽證候 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
論雲: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
經亦雲: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
又論雲:身有熱破,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乃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
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溫床、厚被所緻;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竭所緻者,此乃因不內外,所傷而成也。
故知三因備矣。
千金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惡肌不盡,服此消肌生肉。
近胡丞得一方,甚寶秘之,持以獻洪丞相,丞相與之作序,言重於世已遍行矣。
其方乃此方也,添黃耆,加人參,減桂。
間有輕者,服之稍效。
若真癰疽,為害反甚。
內補散當用在第四節,當前服內消等藥,俟膿盡方得投。
苟專用之,亦所謂守一法也。
孔子不嘗未達之藥者,良有旨哉。
士夫當深味斯言,無輕信醫方,誤天下後世,謹之。
當歸 桂心(各二兩) 人參 川芎 厚樸(薑製,炒) 防風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酒調,空腹服。
不能飲酒,以木香湯調下。
鹿樸散 治腦疽、發背、腎癰、奶癰,一切瘡腫等疾。
詹判院傳。
鹿樸(在處人取其葉,搗汁投溪潭中以醉魚。
江西人謂之魚酩草,紹興人謂之鹿木) 上臘中取根搗、銼,為?咀,每服三四大錢,無灰酒一大盞,煎至七分盞,去滓,空心、食前帶熱服。
忌蔥、醬、酒等。
煎時不得犯銅、鐵器。
病深者,日進三四服,並不用膏藥貼。
無問男子婦人、癃老幼小、遠年近歲、體虛氣實,一切瘡腫,凡在身者,種類殊異,悉皆治之。
已潰,膿自出;未潰,毒自消;不耗真元,不動臟腑。
入少甘草、石薜荔同煎尤佳。
有娠婦人不可服。
瓜蔞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治便毒最效。
韓市舶寧道方。
此即淮西趙參議所傳劉鵬察院萬金散。
東平陳彥哲有序,多不復錄。
如大便秘澀,可服拔毒黃耆散。
大甘草(半兩,為粗末) 沒藥(一分,研) 大瓜蔞(一個,去皮,切) 上三物,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放溫頓服之。
如一服不盡,分三服。
連進屢有神效。
粉草湯 治穀道前後所生癰,謂之懸癰。
韶州醫人劉從周方,林謙之祭酒傳。
粉草(好者一兩,四寸截斷) 上以溪澗長流水一碗,井河水不可用,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
約自早至午後,炙水令盡,不可急性。
擘甘草心覺水潤,然後為透,細銼,卻用無灰酒二小青碗,入上件甘草煎至一碗,溫服之一二服,便可保元。
虞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始覺赤腫如桃李,即破。
若破則難治,服此藥雖不能急消,過二十餘日必消盡矣。
投兩服亦無害。
林判院康朝嘗患此癰已破,服此藥兩服,瘡即合,甚妙。
阿膠散 治癰疽、發背。
湯壽資雲:光州有人患腎癰,大小便皆秘,甚以為苦。
本州胡判官令以此方雲:凡瘡腫皆可服,不計多少,以臟腑通利為度。
牛皮膠(明淨者,不以多少) 上炭上燒成黑灰,研極細,每服五錢,以米飲調下,服至二兩許方通。
所下者皆穢惡物,癰腫遂消,不復出膿。
仙翁指授散 徐仙芝,圓者為陰,方者為陽,陰陽對生,面青背紫,莖紫黑色,根盤如蜈蚣,四葉對芳,五月而花,有花無實,淩冬不調。
叢
一日服盡,以變色為大效。
石韋飲子 治氣淋,小遺澀痛。
石韋(湯浸,刷去皮,一兩) 瞿麥(一兩) 木通 陳橘皮(三分,去瓤,炒) 茯苓 芍藥 桑白皮(以上各三分) 人參(二分) 上件藥,杵,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入生薑一分,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早食後、臨臥各一服,忌冷物。
蠟丸子 治淋經效方。
黃蠟(二兩,淨,銚子內化) 木香 肉豆蔻(各一分,為細末) 硇砂(半兩,研,水飛,去砂石) 燈心(二束子,寸切) 上件藥末,並燈心,併入蠟油銚子內,鐵箸攪,候煙盡(煙青細便可),放冷取出,丸如梧桐子。
以溫酒調舶上茴香末一錢下。
每服三丸,炒燈心,欲煙盡,然後入三味藥,更炒移時,候稍冷,丸之。
大效香枳湯 治大腸秘澀,調風順氣,宜服此方。
枳殼(一兩,去瓤,麩炒) 防風(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三味並搗,羅為細散,每服二大錢,百沸湯點服,空心、食前各一服。
麻皮散 治熱淋,小腹脹滿急痛。
麻皮(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 上件細銼,水二大盞,煎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三服。
發背門 治發背、癰疽證候 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
論雲: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
經亦雲: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
又論雲:身有熱破,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乃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
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溫床、厚被所緻;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竭所緻者,此乃因不內外,所傷而成也。
故知三因備矣。
千金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惡肌不盡,服此消肌生肉。
近胡丞得一方,甚寶秘之,持以獻洪丞相,丞相與之作序,言重於世已遍行矣。
其方乃此方也,添黃耆,加人參,減桂。
間有輕者,服之稍效。
若真癰疽,為害反甚。
內補散當用在第四節,當前服內消等藥,俟膿盡方得投。
苟專用之,亦所謂守一法也。
孔子不嘗未達之藥者,良有旨哉。
士夫當深味斯言,無輕信醫方,誤天下後世,謹之。
當歸 桂心(各二兩) 人參 川芎 厚樸(薑製,炒) 防風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酒調,空腹服。
不能飲酒,以木香湯調下。
鹿樸散 治腦疽、發背、腎癰、奶癰,一切瘡腫等疾。
詹判院傳。
鹿樸(在處人取其葉,搗汁投溪潭中以醉魚。
江西人謂之魚酩草,紹興人謂之鹿木) 上臘中取根搗、銼,為?咀,每服三四大錢,無灰酒一大盞,煎至七分盞,去滓,空心、食前帶熱服。
忌蔥、醬、酒等。
煎時不得犯銅、鐵器。
病深者,日進三四服,並不用膏藥貼。
無問男子婦人、癃老幼小、遠年近歲、體虛氣實,一切瘡腫,凡在身者,種類殊異,悉皆治之。
已潰,膿自出;未潰,毒自消;不耗真元,不動臟腑。
入少甘草、石薜荔同煎尤佳。
有娠婦人不可服。
瓜蔞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治便毒最效。
韓市舶寧道方。
此即淮西趙參議所傳劉鵬察院萬金散。
東平陳彥哲有序,多不復錄。
如大便秘澀,可服拔毒黃耆散。
大甘草(半兩,為粗末) 沒藥(一分,研) 大瓜蔞(一個,去皮,切) 上三物,用無灰酒三升,熬至一升,放溫頓服之。
如一服不盡,分三服。
連進屢有神效。
粉草湯 治穀道前後所生癰,謂之懸癰。
韶州醫人劉從周方,林謙之祭酒傳。
粉草(好者一兩,四寸截斷) 上以溪澗長流水一碗,井河水不可用,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
約自早至午後,炙水令盡,不可急性。
擘甘草心覺水潤,然後為透,細銼,卻用無灰酒二小青碗,入上件甘草煎至一碗,溫服之一二服,便可保元。
虞此病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十日後始覺赤腫如桃李,即破。
若破則難治,服此藥雖不能急消,過二十餘日必消盡矣。
投兩服亦無害。
林判院康朝嘗患此癰已破,服此藥兩服,瘡即合,甚妙。
阿膠散 治癰疽、發背。
湯壽資雲:光州有人患腎癰,大小便皆秘,甚以為苦。
本州胡判官令以此方雲:凡瘡腫皆可服,不計多少,以臟腑通利為度。
牛皮膠(明淨者,不以多少) 上炭上燒成黑灰,研極細,每服五錢,以米飲調下,服至二兩許方通。
所下者皆穢惡物,癰腫遂消,不復出膿。
仙翁指授散 徐仙芝,圓者為陰,方者為陽,陰陽對生,面青背紫,莖紫黑色,根盤如蜈蚣,四葉對芳,五月而花,有花無實,淩冬不調。
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