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
徽州醫巫張擴,頃年緣事在推勘院。
有王醫者,以醫職直宿,日夜與之撚熟,口傳此方,渠甚秘之。
予後得此方,以治婦人疾,不可勝數,且欲廣行,不敢自秘。
尋常血氣凝滯疼痛,數服便效。
桂心 青皮(去白) 大黃(炮) 乾薑 川椒 蓬莪 術 川烏 乾漆 當歸 桃仁(各等分) 上為細末,一兩為率。
先將四錢米醋熬成膏,和餘六錢末成劑,臼中治之,丸如桐子大,晾乾。
每服二十丸,用淡醋湯下,加至三十丸,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艾煎圓 治婦人一切虛寒,胎前產後,赤白帶下,或成血瘕,久服此藥,自然融化。
漢陽蘇司法孝祥傳,名次參。
伏道艾(揉去塵土,擇淨枝梗,取葉,秤五兩) 大淮棗(十二兩,砂瓶內水煮爛,去核,同艾葉一處搗爛如泥,撚成薄餅子,猛火焙乾) 漢椒(去目、枝梗併合□□□□□五兩,以阿膠二兩,米醋三升,同椒於沙瓶內,煮極幹,取出,焙燥,碾為細末) 當歸(去蘆及用酒洗) 白芍藥(真白者) 熟乾地黃(如鋪上賣者,須淨洗,漉去浮者,曬乾。
酒浸,蒸,曬。
再入酒浸,蒸五十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 川芎 白薇 附子(大者,炮,去皮、臍) 卷柏(取青葉) 澤蘭(去枝、梗。
已上各焙乾,秤) 上件同為細末,與前艾葉、椒末拌勻,米醋、麵糊為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至一二百丸,艾、醋湯,空心,食前服。
當歸散 治婦人天癸過期,經脈不勻,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素問》雲:七損七益謂:女子七七數盡,而經脈不依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時,不腰痛為善。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黃芩(各銼炒,各一兩) 白朮(半兩) 山茱萸(一兩半) 上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飲冷,去黃芩,加桂一兩。
煮附圓 治婦人室女,一切血氣,經候不調,臍腹?痛,面色萎黃,心忪乏力,腹脹脅疼,頭暈噁心,飲食減少,崩漏帶下,大腸便血,積聚癥瘕,並皆治之。
若以其名,人人言之,耗氣不喜。
此藥出訛之久,疑懼不肯服者甚多,殊不知獲效非常。
古書所載婦人仙藥,不可輕忽。
況修制相感,豈同日而語也,服之自顯其功耳。
出張氏方,極效。
香附子(不計多少,先擦去毛,淨用) 上以好醋煮出,焙乾,碾細末,煮醋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飲送下,不計時候。
婦人數數墮胎,由氣不下降,所以胎氣不固,此藥尤妙。
生熟地黃散 治婦人血隔。
若血崩者,服之住;血隔者,服之效。
李秀傳此方,甚驗。
生地黃 熟地黃 甘草(炙) 柴胡 白芍藥 當歸 地骨皮 牡丹皮 延胡索 川芎(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古老錢一兩文,煎至熟,入麻油一兩點,候煎及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忌魚腥之類。
十柔圓 補治婦人氣血。
蔣簽判傳。
熟地黃(四兩) 當歸(二兩) 桂 蓯蓉(酒浸,無,以鹿茸代之) 紫菀 補骨脂 鹿角膠(炒) 柏子仁 熟艾(別研,酒熬膏) 白茯苓(各二兩) 上為細末,艾膏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溫酒或米飲湯下。
蝟皮散 治產後血氣中風,上喘燥渴,欲投入水者,宜服此方。
張氏傳,用之無不取效。
蝟皮 烏蛇 血餘(燒灰存性,為末,五錢) 自然銅(醋淬,三五片) 烏金石炭(各三兩) 上件藥,細研為散,每服一錢,和白散一錢,酒調下,立效。
白散者,用近水岸乾枯蝸牛殼,淨去土,為細末,與前藥同調服。
如大渴,新汲水調服尤妙。
有積物及滯血,則用此散下後方杏仁丸子。
杏仁(去尖) 巴豆(各十四個,並於燈焰上燎存性,各燎七遍) 硇砂(一錢) 沒藥 木香(各半錢) 麝香(二字) 鯉魚鱗(燒灰,一錢) 肉豆蔻(末,一錢)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用狗膽和丸,如綠豆大,臨時看虛實加減,隨散子下三五丸。
麒麟圓 治婦人血風勞,體熱面黃,血刺,血塊,四肢少力,身體困倦,不思飲食,兼通經脈,極妙。
麒麟竭(三分) 穿山甲(七片,近上者,炙焦黃色為度) 乾漆(炒,令半生半熟) 硇砂(別研,如粉面細) 沒藥(研) 荊三稜(炮,別搗,為細末) 當歸(酒浸,細切,焙乾。
以上各一兩) 巴豆(七粒,去皮、膜,出盡油) 上件除巴豆、硇砂、三稜末外,都一處搗,羅為末,後入以前三味,同研,令勻細,用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調荊三稜末,湯下。
初服第一日
徽州醫巫張擴,頃年緣事在推勘院。
有王醫者,以醫職直宿,日夜與之撚熟,口傳此方,渠甚秘之。
予後得此方,以治婦人疾,不可勝數,且欲廣行,不敢自秘。
尋常血氣凝滯疼痛,數服便效。
桂心 青皮(去白) 大黃(炮) 乾薑 川椒 蓬莪 術 川烏 乾漆 當歸 桃仁(各等分) 上為細末,一兩為率。
先將四錢米醋熬成膏,和餘六錢末成劑,臼中治之,丸如桐子大,晾乾。
每服二十丸,用淡醋湯下,加至三十丸,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艾煎圓 治婦人一切虛寒,胎前產後,赤白帶下,或成血瘕,久服此藥,自然融化。
漢陽蘇司法孝祥傳,名次參。
伏道艾(揉去塵土,擇淨枝梗,取葉,秤五兩) 大淮棗(十二兩,砂瓶內水煮爛,去核,同艾葉一處搗爛如泥,撚成薄餅子,猛火焙乾) 漢椒(去目、枝梗併合□□□□□五兩,以阿膠二兩,米醋三升,同椒於沙瓶內,煮極幹,取出,焙燥,碾為細末) 當歸(去蘆及用酒洗) 白芍藥(真白者) 熟乾地黃(如鋪上賣者,須淨洗,漉去浮者,曬乾。
酒浸,蒸,曬。
再入酒浸,蒸五十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 川芎 白薇 附子(大者,炮,去皮、臍) 卷柏(取青葉) 澤蘭(去枝、梗。
已上各焙乾,秤) 上件同為細末,與前艾葉、椒末拌勻,米醋、麵糊為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至一二百丸,艾、醋湯,空心,食前服。
當歸散 治婦人天癸過期,經脈不勻,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素問》雲:七損七益謂:女子七七數盡,而經脈不依時者,血有餘也,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時,不腰痛為善。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黃芩(各銼炒,各一兩) 白朮(半兩) 山茱萸(一兩半) 上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飲冷,去黃芩,加桂一兩。
煮附圓 治婦人室女,一切血氣,經候不調,臍腹?痛,面色萎黃,心忪乏力,腹脹脅疼,頭暈噁心,飲食減少,崩漏帶下,大腸便血,積聚癥瘕,並皆治之。
若以其名,人人言之,耗氣不喜。
此藥出訛之久,疑懼不肯服者甚多,殊不知獲效非常。
古書所載婦人仙藥,不可輕忽。
況修制相感,豈同日而語也,服之自顯其功耳。
出張氏方,極效。
香附子(不計多少,先擦去毛,淨用) 上以好醋煮出,焙乾,碾細末,煮醋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飲送下,不計時候。
婦人數數墮胎,由氣不下降,所以胎氣不固,此藥尤妙。
生熟地黃散 治婦人血隔。
若血崩者,服之住;血隔者,服之效。
李秀傳此方,甚驗。
生地黃 熟地黃 甘草(炙) 柴胡 白芍藥 當歸 地骨皮 牡丹皮 延胡索 川芎(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古老錢一兩文,煎至熟,入麻油一兩點,候煎及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忌魚腥之類。
十柔圓 補治婦人氣血。
蔣簽判傳。
熟地黃(四兩) 當歸(二兩) 桂 蓯蓉(酒浸,無,以鹿茸代之) 紫菀 補骨脂 鹿角膠(炒) 柏子仁 熟艾(別研,酒熬膏) 白茯苓(各二兩) 上為細末,艾膏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溫酒或米飲湯下。
蝟皮散 治產後血氣中風,上喘燥渴,欲投入水者,宜服此方。
張氏傳,用之無不取效。
蝟皮 烏蛇 血餘(燒灰存性,為末,五錢) 自然銅(醋淬,三五片) 烏金石炭(各三兩) 上件藥,細研為散,每服一錢,和白散一錢,酒調下,立效。
白散者,用近水岸乾枯蝸牛殼,淨去土,為細末,與前藥同調服。
如大渴,新汲水調服尤妙。
有積物及滯血,則用此散下後方杏仁丸子。
杏仁(去尖) 巴豆(各十四個,並於燈焰上燎存性,各燎七遍) 硇砂(一錢) 沒藥 木香(各半錢) 麝香(二字) 鯉魚鱗(燒灰,一錢) 肉豆蔻(末,一錢)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用狗膽和丸,如綠豆大,臨時看虛實加減,隨散子下三五丸。
麒麟圓 治婦人血風勞,體熱面黃,血刺,血塊,四肢少力,身體困倦,不思飲食,兼通經脈,極妙。
麒麟竭(三分) 穿山甲(七片,近上者,炙焦黃色為度) 乾漆(炒,令半生半熟) 硇砂(別研,如粉面細) 沒藥(研) 荊三稜(炮,別搗,為細末) 當歸(酒浸,細切,焙乾。
以上各一兩) 巴豆(七粒,去皮、膜,出盡油) 上件除巴豆、硇砂、三稜末外,都一處搗,羅為末,後入以前三味,同研,令勻細,用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調荊三稜末,湯下。
初服第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