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止渴,服之永無霍亂。
大蒜水 治暑暍逡巡,悶絕不救者。
《石林避暑錄》雲:親治一禦馬之僕,立蘇。
且雲沈存中嘗著其說。
道上熱土 大蒜 上略等多少,爛研,冷水和,去滓腳,飲之即瘥。
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闆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之。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
並治血痢。
華宮使傳此方,妙不可言。
地榆 赤芍藥 黃連(去須) 青皮(去白)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
如無,隻以新汲水調亦得。
血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五苓散 治傷暑煩躁,引飲發黃,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名曰水逆。
若吐出涎沫,頭痛煩躁,五苓散內增吳茱萸、人參。
木豬苓(去黑皮) 澤瀉(銼成塊,再蒸) 赤茯苓(去黑皮、筋膜) 白朮(用有蘆者。
各一兩半) 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咀三錢,水一大盞半,燈心五莖,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發黃,加茵陳同煎;小便不利,加去心麥門冬;煩躁,睡臥不安,加硃砂;躁渴,熱極如狂,加大黃。
橘皮湯 治中暑痰逆惡寒。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半兩) 人參(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刮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薑五片,棗子一個,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如不惡寒,隻服竹葉湯。
香薷圓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
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廬州知錄周汝功中暑,暈悶煩渴,服此方立效。
乾木瓜 紫蘇(去粗梗,莖、葉並用) 香薷(去土。
已上各一兩) 藿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 白茯神(去木)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圓,每一兩作三十圓,每服一圓至二圓,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
小兒服半圓,不計時候。
枇杷葉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
或陰陽不和,緻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劉駐泊汝翼親用此方,無不效驗。
香薷(三分) 厚樸(去粗皮,薑汁炙,四兩) 甘草(炙,一兩) 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 乾木瓜 白茅根(已上各一兩) 枇杷葉(去毛,令盡淨,炙) 陳橘皮(湯浸,去瓤)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
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
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穀神散 治夏月暴瀉。
趙從簡方。
楮實(青者蒸,一次曬乾,用一斤) 陳倉米(一升) 乾薑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飯飲調下。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幹,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劉子壽上舍伏暑洩瀉,水穀不分,服此甚驗。
甘草(銼,長一寸許,三十斤)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
已上各四斤) 上先將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
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
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
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煩躁,新汲水調,不計時候。
以沸湯點服亦得。
異功敵暑圓 專治暑毒如水瀉,米飲下即愈。
趙教授得之泉州沈醫方,用之甚效。
黃連(一斤,去須,洗淨) 倉陳米(二升,淘去糠秕) 上拌勻用,鍋內如罨飯相似,飯熟水乾為度。
曬乾,碾為細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冷水下。
大蒜水 治暑暍逡巡,悶絕不救者。
《石林避暑錄》雲:親治一禦馬之僕,立蘇。
且雲沈存中嘗著其說。
道上熱土 大蒜 上略等多少,爛研,冷水和,去滓腳,飲之即瘥。
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闆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之。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
並治血痢。
華宮使傳此方,妙不可言。
地榆 赤芍藥 黃連(去須) 青皮(去白)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
如無,隻以新汲水調亦得。
血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五苓散 治傷暑煩躁,引飲發黃,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名曰水逆。
若吐出涎沫,頭痛煩躁,五苓散內增吳茱萸、人參。
木豬苓(去黑皮) 澤瀉(銼成塊,再蒸) 赤茯苓(去黑皮、筋膜) 白朮(用有蘆者。
各一兩半) 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咀三錢,水一大盞半,燈心五莖,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發黃,加茵陳同煎;小便不利,加去心麥門冬;煩躁,睡臥不安,加硃砂;躁渴,熱極如狂,加大黃。
橘皮湯 治中暑痰逆惡寒。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半兩) 人參(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刮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薑五片,棗子一個,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如不惡寒,隻服竹葉湯。
香薷圓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
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廬州知錄周汝功中暑,暈悶煩渴,服此方立效。
乾木瓜 紫蘇(去粗梗,莖、葉並用) 香薷(去土。
已上各一兩) 藿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 白茯神(去木)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圓,每一兩作三十圓,每服一圓至二圓,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
小兒服半圓,不計時候。
枇杷葉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
或陰陽不和,緻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劉駐泊汝翼親用此方,無不效驗。
香薷(三分) 厚樸(去粗皮,薑汁炙,四兩) 甘草(炙,一兩) 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 乾木瓜 白茅根(已上各一兩) 枇杷葉(去毛,令盡淨,炙) 陳橘皮(湯浸,去瓤)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
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
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穀神散 治夏月暴瀉。
趙從簡方。
楮實(青者蒸,一次曬乾,用一斤) 陳倉米(一升) 乾薑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飯飲調下。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幹,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劉子壽上舍伏暑洩瀉,水穀不分,服此甚驗。
甘草(銼,長一寸許,三十斤)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
已上各四斤) 上先將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
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
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
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煩躁,新汲水調,不計時候。
以沸湯點服亦得。
異功敵暑圓 專治暑毒如水瀉,米飲下即愈。
趙教授得之泉州沈醫方,用之甚效。
黃連(一斤,去須,洗淨) 倉陳米(二升,淘去糠秕) 上拌勻用,鍋內如罨飯相似,飯熟水乾為度。
曬乾,碾為細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冷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