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九日,將取出,於日曬,令草鞋幹,燒灰。

    將灰淋水,以鍋如常煎,候水將盡,卻於銀器,煎其色幹,已成物看多少。

    蓋用千裡笈乃荷重之人,取其湧泉一穴之氣成藥。

    將藥研細,用雪白茯苓為細末,煮糊,圓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米飲或人參湯下,食前。

     茯苓圓 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白濁遺洩,小便淋瀝或不禁。

     張真君方。

     赤茯苓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挼,澄去紅沫,控幹。

    別取地黃汁,同與好酒,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鹽酒嚼下。

    常服輕身延年。

     秘精圓 治元氣不固,遺精夢洩。

     華宮使方。

     大附子(炮裂,去皮、臍) 龍骨(煅通赤) 牛膝(酒浸一宿,焙) 肉蓯蓉(酒浸一宿,焙) 巴戟(去心。

    已上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鹽湯任下三二十粒,甚者日午再服。

    小便如米泔者,不過十服。

     清心圓 治夢洩。

    因酒多積熱所緻者,奇效。

    大智禪師方。

     黃檗片 甘草(等分) 上生為末,入腦子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臨臥,溫熟水吞下二十圓,麥門冬飲尤佳。

     礬附圓 治白濁、漏精,如米泔色,此方絕妙。

     大附子(一隻,端正,重七八錢者,炮裂,去皮、臍) 絳礬(半兩,煅存性) 上為末,水煮細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十圓,空心,溫茶清下一十丸至十五、二十丸,忌生、冷、毒物。

     大山蕷圓 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肢體沉重,骨節痠疼,心中煩悸,唇口乾燥,面體少色,情思不樂,咳嗽喘乏,傷血傷氣,夜多異夢,盜汗失精,白濁,腰背強痛,臍腹弦急,嗜臥少起,善驚多忘,飲食減少,肌肉瘦瘁。

    又治風虛,頭目眩暈,心神不寧,及病後氣不復常,漸成勞損,久服補不足,愈風氣百病。

     葉伯材用此二方累效。

     山蕷(七兩半) 當歸 桂心 神麯(炒) 熟地黃 大豆卷(各二兩半) 甘草 人參(一兩七錢) 川芎 芍藥 白朮 麥門冬(去心) 杏仁(麩炒,去皮。

    各一兩半) 柴胡 白茯苓 桔梗(各一兩一分) 阿膠(麩炒,一兩七錢半) 乾薑(炮,三分) 白蘞(半兩) 防風(去叉,一兩半) 棗(一百個,炊去皮、核) 上為末,蜜丸,與棗肉同和,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圓,溫酒、米湯任嚼下。

    加琥珀一兩,遠志去心,炒,二兩,茯苓二兩半,即是養心丹。

    虛勞遺洩,濁甚,加龍骨二兩。

     大神圓 治元臟虛憊,血氣不足,白濁遺洩,自汗自利,口苦舌乾,四肢羸瘦,婦人諸虛皆主之。

     木香(炮) 附子(炮,去皮、臍) 茴香(炒) 蓯蓉(酒浸) 川椒(炒去汗。

    各十兩) 桃仁(炒,去皮、尖) 胡蘆巴 牛膝(酒浸) 巴戟(去心) 五味子 黃耆 白蒺藜(炒,去刺) 澤瀉(各五兩) 羌活 檳榔 天麻 川芎 桂心(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酒、空腹任下三五十丸。

     草還丹 大治虛勞白濁。

     乃翊聖真君降授與張真人方。

    服之百日,百病除;二百日,精髓滿,視聽倍常,神聰氣爽,瘟疫不侵;服三百日,步驟輕健,鬢須如漆,返老還童。

    久服延年益壽,耐寒暑,能雙修德行,可登地仙。

     補骨脂 熟地黃 遠志 地骨皮 牛膝 石菖蒲 上等分末,酒糊為丸,梧子大。

    每三五十丸,空心、日午,溫酒、鹽湯下,熟水亦可。

     摩腰膏 補下元虛敗,白濁。

     若摩一丸,腰下如火;至二丸,血脈舒暢;三丸,顏色悅澤;十丸,骨健身輕,氣全精足,骨髓堅充;至百丸,其功就可用五百童女之精,日月滿足,可以昇天,長生不死,不為過當。

    故知道術難究、難測,孰謂藥力之功能如是耶,蜀士駱仲實進此方,賜號沖虛先生。

     母丁香 木香 硃砂 藿香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