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風壅、煩熱頭疼、身疼等症,或飲食如常、起居作舊、甚至聲啞,市井號為浪子。

    以其咳聲不響,續續相連,儼如蛙鳴,故又號蝦蟆瘟。

    或至赤眼、口瘡、大小腮、喉閉風壅,噴嚏涕唾稠黏,裡域皆同者並治之。

    去赤茯苓、桔梗,加青皮、白朮者名清氣散。

    治法並同,但以荊芥穗為引子,不用生薑、薄荷。

    敗毒散中須加乾葛為妙。

    多服未效而有寒熱往來不常者必用小柴胡湯,不拘服數,並無過失。

    大便秘並口鼻出血、痰涕者加黃芩、大黃,同法煎服。

     治大頭病熱喉痹歌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

    薑汁為丸如彈子,井花調服便清涼。

     普濟消毒飲子 天行大頭病面暴腫,害人甚速,互相傳染,不救。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皮二錢 生甘草二錢五分 白殭蠶七錢(炒) 連翹 黍黏子 闆藍根 馬勃各一錢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水煎服。

    或加防風、薄荷、芎、歸。

     瘟疫不相傳染方 赤小豆,以新布盛,入井中浸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粒。

     凡人疫癘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染。

    既出,或以紙撚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

     山嵐瘴氣 神朮散 陳皮八兩 蒼朮 厚樸各四兩 甘草 石菖蒲各二兩 藿香 每服四錢,加薑棗煎服。

    一方用香附三兩炒,代菖蒲,名神朮散氣散。

     紫金錠 治山嵐瘴氣,並嶺南兩廣毒蠱,若從宦於此才覺意思不快,即服一錠,或吐或痢,隨手便瘥。

     暑(附註夏) 暑脈虛而微弱。

    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為暑脈也。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

     黃連香薷飲 治傷暑。

    或作腹痛、或噁心、或吐瀉等症。

     香薷四錢 厚樸(薑汁炒) 白扁豆各二錢 甘草一錢 黃連二錢 水四鍾,煎二鍾,去渣浸冷,徐徐服之。

    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參、耆。

     十味香薷飲 治人平素元氣虛弱,更臨夏月暑氣侵胃所緻肢體倦軟,精神疲睏,脾胃不和,飲食不甘。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朮 黃耆 白扁豆 甘草(炙) 厚樸(薑製,炒) 乾木瓜 白茯苓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 蒼朮(泔水制炒)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溫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另研) 上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服。

     生脈散 止渴生津。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洩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產中亦可服。

     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 木瓜 白朮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 厚樸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代茶湯 夏月服之以代茶,健脾止渴。

     白朮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錢 煎作湯,代茶服。

     又方 治中暑迷悶。

     取蒜研爛,熱湯灌之立愈。

    或用連皮生薑一大塊研爛,熱湯灌下亦蘇。

    卒急不得熱湯,以冷水研搗亦可。

     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陳皮 當歸 芍藥 黃柏(炒)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

    夾痰加半夏、薑汁,或加麥門冬、五味子。

     夏月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

    白虎加人參湯。

    (方見傷寒門)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淋,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即熱,口開前闆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

    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方見內傷門) 濕 有自外人者,有自內得者。

    陰雨濕地皆從外人,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洩之。

    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出,宜實中淡味滲洩、利小便。

    其脈沉而細,其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亦當汗散。

     加味二陳湯 治諸濕。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酒芩 羌活 蒼朮 姜水煎服。

    濕在上倍加蒼朮,濕在下加升麻。

    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有實熱者亦用之。

    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朮、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洩、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 厚樸 蒼朮 藿香葉 陳皮 甘草 白朮 白茯苓 水二鍾,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通口食前服。

     五苓散 治脾胃有濕,小便赤,大便溏瀉。

     澤瀉 豬苓 白朮 茯苓 肉桂 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即痛風門通氣防風湯,治風濕甚效。

     薏苡仁粥 以薏苡仁和米煮粥常食之,去濕極效,功勝諸藥。

     四制柏術丸 滋陰降火,開胃進食,盡除周身之濕。

     黃柏(去皮淨)四斤(一斤酥炙十三次,一斤乳汁浸十三次,一斤童便浸十三次,一斤米泔浸十三次) 無油蒼朮(去皮淨)一斤(川椒炒四兩,破故紙炒四兩,五味子炒四兩,川芎炒四兩) 上去四味同炒之藥,止用蒼朮、黃柏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早酒下,午茶下,晚白湯下。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

     蒼朮三斤(先用米泔浸三日,竹刀刮去粗皮,陰乾用)桑椹子鬥許(取汁去渣,將蒼朮浸入汁內令透,取出曬乾,如是者九次,用木杵搗為細末聽用) 枸杞子一斤 地骨皮一斤 上俱研為細末,與蒼朮末一併和勻,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或二丸,白湯下。

     黃耆防己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或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錢 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霍亂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陽不升陰不降乖隔而成,皆因飲食。

    脈來伏或絕,切勿與穀食、米湯飲之,必待吐瀉過一、二時飢甚方可與之食。

     理中湯 加生薑治霍亂不渴。

    (方見傷寒門) 五苓散 治霍亂作渴。

    (方見濕門) 六和湯 治霍亂。

    (方見暑門) 藿苓散 治霍亂吐瀉齊作。

     藿香 厚樸 陳皮 甘草 半夏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姜五片,水一鍾煎八分,通口服。

     回生散 治霍亂吐瀉,但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回生。

     陳皮(去白) 藿香(去土) 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不拘時。

     治乾霍亂 急將病人腿腕橫紋上蘸溫水拍打,見有紫血脈以針或磁鋒刺出紫血即愈。

     華陀危病方 治霍亂吐瀉。

    其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矢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吐不止,令人下瀉,吐瀉並作,遂成霍亂。

    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緩須臾不救。

     吳茱萸 木瓜 食鹽各五錢 上三味同炒焦,用磁罐盛水三升,煮令百沸,卻入前藥同煎至一、二升以下,傾一盞隨病人意冷熱服之,藥入即醒。

    如倉卒無藥,用枯白礬末,每服一錢,用百沸湯調服。

    如無白礬,隻用鹽一撮、醋一盞同煎八分,溫服。

    或鹽梅鹹酸,皆可煮服。

     陰陽湯 治霍亂腹痛之甚。

     用水一碗,將一半煎滾,一半冷水相合,吃之甚效。

     紫金錠 以薄荷湯磨服,一、二錠亦效。

     鹽熨法 治霍亂吐瀉,心腹作痛。

     用炒鹽二碗,布包頓其胸前並腹肚上,用熨鬥火熨氣透,又以炒鹽熨其背,則十分無事。

     治轉筋法 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近兩邊,此妙法也。

     一方 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

     乾霍亂 忽然心腹脹悶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者是也。

    以二陳湯探吐之。

     灸法 治霍亂已死,腹中有噯氣者,鹽納臍,灸七壯。

     洗法 治霍亂轉筋。

    蓼一把去兩頭,水煮薰洗。

    如一時無蓼,以鹽代之。

     瀉 洩瀉有濕、有火、有氣虛、有痰積。

     胃苓湯 治感暑夾食,洩瀉煩渴。

     蒼朮(泔浸炒) 陳皮 厚樸(薑製炒) 甘草(炙) 白朮(炒)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 水煎,入鹽少許溫服。

     四神丸 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瀉痢腹痛等症。

    兼治腎洩,清晨溏洩一、二次,經年不止者。

     破故紙四兩(酒浸炒) 吳茱萸一兩(炒) 肉豆蔻二兩(麵包煨) 五味子二兩 上為末,用生薑八兩切片,同棗一百枚煮爛,去姜取棗肉為丸,桐子大。

    每服一錢五分,淡鹽湯下。

     治男婦年老氣虛脾弱頻瀉不止 人參 白芍(酒炒)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陳皮 肉豆蔻(麵包煨) 乾薑(濕紙包煨)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米湯下。

    或作煎藥服亦可。

     治濕洩瀉 凡水瀉腹不痛者是也。

     豬苓 澤瀉 白朮 蒼朮 赤茯苓 上各等分,水煎服。

     治火洩瀉 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也。

     豬苓 澤瀉 白朮 蒼朮 赤茯苓 黃芩 上水煎服。

     治食積洩瀉 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炙) 澤瀉 山楂 厚樸(薑製,炒) 蒼朮(泔浸炒) 白朮(炒) 神麯(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一方神麯、大黃作丸下之。

     治虛瀉 飲食入胃不佳,完穀不化者是也。

     人參 白朮 芍藥(炒) 升麻 甘草 白茯苓 水煎服。

     治痰積洩瀉 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也。

     海粉 青黛 黃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淡薑湯下。

     治脾洩瀉 五更時候瀉者是也(即啟脾丸,小兒常服最妙)。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蓮肉各一兩 山楂 甘草 陳皮 澤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空心米湯下。

     一方 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寒月加肉豆蔻,用粥丸服。

     治冷瀉 腹痛而瀉,以熱手按之覺緩止者是也。

     白朮 豬苓 茯苓各半兩 肉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木香 芍藥(炒) 陳皮 甘草(炙) 乾薑(炮)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空心米湯下。

    或作劑服亦可。

     治感寒停食,腹脹腹痛,洩瀉嘔吐等症 蒼朮(米泔炒) 厚樸(薑汁炒) 陳皮各三兩 甘草(炙)五錢 砂仁一兩五錢 香附(炒)兩半 藿香(去土)一兩 茯苓(去皮) 山楂(淨肉)二兩 枳實(炒)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薑湯調,空心服。

     益元散 治暑瀉。

    (方見暑門) 劉草窗 治痛瀉要方 白朮三兩(炒) 白芍藥二兩(炒) 陳皮一兩 防風一兩 上銼入服。

    水前或丸服。

    久瀉加升麻六錢。

     治暴瀉不止小便不通 用車前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其根葉亦可搗汁。

    服此藥利水道而不動元氣。

     五味子散 治人到五更初,臍下絞痛溏瀉一次,乃名腎洩,感陰氣而然也。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為細末。

    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治水瀉 老薑三兩搗碎,水三鍾煎一鍾半,加沙糖二兩,以滾湯衝入,濾去渣,通口服。

     清六丸 治瀉兼血痢。

     六一散一兩 紅曲五錢 上蒸餅為丸。

    去紅曲加乾薑或生薑汁,名溫六丸,治瀉兼嘔吐。

     藿香正氣散 治感濕洩瀉。

    (方見寒門)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洩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五錢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炙) 麥芽面各三錢 上作十服,水煎,飯後熱服。

    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兩,薑棗煎服。

    非腸鳴不用。

     四制香附丸 治婦人久瀉,諸病通治。

     用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湯浸,皆浸七日取出,曬乾為末。

    每服三錢,空心好酒送下。

     大已寒丸 治寒瀉甚者。

    (方見中寒門) 理中湯加乾葛 治積傷於酒,每晨起必瀉。

    (方見傷寒門) 白朮理中湯 治臟中積冷,立夏後洩瀉時作,或小腹疼痛。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乾薑 上等分。

    每服三、四錢,水煎服。

    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藥;腎氣動去朮加桂。

     椒肉九 治脾洩水瀉,使紅下血等疾。

    久痢先行,後依此藥補之神效。

     用健豬肚一個,去油淨,入大蒜盛滿,線縫住。

    仍用陰水七碗,陽水七碗,先將水燒滾,下肚煮得水乾為度,杵爛聽用,後加藥四味: 蒼朮(淨末) 厚樸(淨末) 陳皮(淨末)各五兩 川椒(淨末)二兩 俱入前肚內,又杵三、二百下,肚若無絲方可用丸,桐子大。

    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

     治脾洩方 白朮一兩 白茯苓八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砂仁二錢 蓮肉四兩(泡去皮心,微炒) 廣木香二錢 上為末,以陳糯米一升,炒熟為末,拌勻。

    空心或蜜或沙糖湯調服。

    雖經年久者,半料即愈。

     灸法 治老人、虛人及久洩不止。

     灸臍中五、七壯,又灸臍下三寸關元穴三十壯。

     痢 初得一、二日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

    脈沉小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

     小承氣湯 治痢初發,積氣甚盛,腹痛難忍或作脹悶,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通,窘迫之甚。

     大黃三錢 厚樸二錢 枳實一錢半 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鬱積通徹之後,隨症調治。

    凡痢五日後,不宜下,恐胃氣虛也。

     小柴胡湯去參 治身熱夾外感下痢,不惡寒。

     胃苓湯 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

     厚樸(薑製炒) 蒼朮(泔浸炒) 澤瀉 茯苓 豬苓各八分 陳皮 甘草(炙) 白朮 黃連各一錢 木香三分 檳榔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治痢初發 用生薑、細茶煎汁服,立愈。

     痢疾膏藥 大附子 硫黃各四兩 乳香 沒藥各六錢 麝香六分 俱為細末。

    松香四斤熬清傾地上一日取起,每麻油一斤煎,用槐枝攪滴水成珠,入松香四斤化開,稍冷入前藥末和勻貼臍上。

    水瀉亦治。

     治赤痢 生地黃 黃柏 芍藥 地榆 白朮各等分 水煎服。

    如腹痛加枳殼、厚樸;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腹痛甚加沒藥。

     黃芩芍藥湯 亦治赤痢。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水煎服。

     治白痢 蒼朮(泔浸炒) 白朮 神麯 茯苓 甘草(炙) 樗皮 水煎服。

    如腹痛加枳殼、厚樸;後重加木香、檳榔。

     治初覺肚腹積滯似痢之狀及飲食傷脾,悶郁脹滿不快者 檳榔一兩 白芍藥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渣再煎,候行一、二次即愈。

     保和丸 治食積痢。

    (方見積食門)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腹中痛。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青皮七錢 槐花七分 生地黃(酒洗陰乾)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溫服。

    後重加木香、檳榔末各三分,澤瀉五分。

    如小便利去澤瀉。

     升陽除濕湯加木香 治痢如魚凍者最妙。

    (方見瀉門) 胃風湯 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 白朮 茯苓 川芎 芍藥 當歸 羌活 防風 黍米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一方有桂無羌活、防風。

    腹痛甚加木香。

     加味四物湯 治下痢純血,久不愈屬陰虛。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槐花 黃連 桃仁 水煎服。

     治久痢 石蓮肉 白朮 陳米(鍋內炒焦) 為末,白湯調服。

     治氣血虛而痢者 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補之,痢自止。

     治噤口痢 用人參二分,黃連一分,姜炒濃煎,細細呷之,但呷一呷下咽即開。

     又方 引熱下行。

     用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合臍內。

     又方 用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石蓮肉七枚,煎服。

     加味香連丸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 木香 大黃(酒蒸九次) 青皮(炒) 枳殼(炒) 黃芩(炒)各一兩 白芍二兩(酒炒) 甘草五錢 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

    赤痢用苦茶,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 黃連(酒炒) 厚樸(薑汁炒)各一兩 木香五錢 為極細末,白湯調服。

     香連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 木香四兩八錢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味香連丸 治痢疾初發三、五日,不問赤白,每日二服。

    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黃連十兩(炒) 木香二兩 大黃四兩(酒煨) 檳榔一兩 為細末,陳麵糊丸,綠豆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紫金錠 赤痢涼水磨下,白痢薑湯磨下。

    痢純血垂死者以水磨服即愈。

     茱連丸 赤白痢分治。

     吳茱萸(揀淨) 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未糊丸,桐子大。

    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三十粒,合併甘草、乾薑湯下。

     劉草窗 治虛弱痢方。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芍藥(炒)錢半 神麯(炒)七分 升麻五分 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

    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七分、澤瀉六分、甘草五分(炙)、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治痢十法 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

    腹痛後重、小便短、下積,此為裡症,宜和中疏風,用炒枳殼、製厚樸、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夾寒,加薑、桂;或下墜在血洩之後,此氣滯,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夾虛,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

    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積,此為無血,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上前方用厚樸瀉滯凝之氣。

    然厚樸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

    餘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

    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樸稍緩,比陳皮稍重。

    滯氣稍退亦當去之,隻用陳皮以和眾藥。

    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

    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

    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執方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