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關燈
再用大黃、鼠黏子炒,煎好,入芒硝(各等分),時時呷之。

    邪氣已平,隻服前藥。

    若未平,再同前藥次第服之,取大利,邪氣已平則止。

    如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天花粉。

    陽明行經加升麻、芍藥、甘草、葛根;太陽行經加羌活、荊芥、防風。

    並前藥同合用之。

     中暑 中暑者,夏月天氣炎熱,元虛而中倒也。

    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中暑、中暍皆是熱也,乃夏火之氣也。

    中暑中於心脾二經,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吐瀉腹痛,或嘔噦燥悶,重則熱極而昏,不醒人事。

    俱用香薷飲加減。

    元氣虛脫者,生脈散加減。

    中暍者,中於太陽膀胱經也,身熱頭痛,灑然毛聳,背微惡寒,口開,前闆齒燥,舌燥生胎,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扁豆。

    凡治暑症,手足雖微冷,脈雖虛小,切不可用姜附熱藥,治用清解暑毒、補益元氣為主。

    伏暑、霍亂,吐瀉者最多,亦不可誤作寒治。

    《經》曰:「寒傷形,熱傷氣。

    」理之明也。

     香薷飲加減 治中暑,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湧吐瀉。

     香薷 扁豆 人參 白朮 茯苓 厚樸 白芍藥 陳皮 甘草 腹痛,去人參、白朮,加砂仁(木香、茴香)。

     加炒米一撮,烏梅一個,燈心一分,水煎,溫服。

     虛汗不止,加黃耆、酸棗仁。

    嘔吐不止,加炒山藥,去厚樸。

    噦不止,加蓮肉、竹茹。

    瀉不止,加山藥、肉果、訶子、豬苓、澤瀉,去厚樸。

    煩躁不止,加酸棗仁、神砂、竹茹、麥冬、炒黃連,去厚樸。

    渴不止,加炒黃連、麥冬、五味子、乾葛。

    汗多,去乾葛。

    飽悶,加砂仁,人參、白朮少用。

    小便短赤不通,加豬苓、木通、梔子。

     生脈散加減 治伏暑,吐瀉脫元,昏倦,脈沉微。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茯苓 山藥 白朮 黃耆 扁豆 陳皮 甘草 加蓮肉、烏梅、炒米,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治夏中暍,即中熱,大渴,舌燥生胎刺。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麥冬 梔子 白朮 茯苓 白芍 陳皮 香薷 扁豆 加蓮肉、烏梅、炒米,水煎,溫服。

     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

    煩躁,加神砂、酸棗仁。

    若腹痛、嘔吐、噦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脈浮而虛,忌微遲。

     暑毒中人,其害非小。

    若中在腸胃之間,使人腹痛、水瀉、嘔吐,名為胃暑。

    或身熱、頭痛、煩亂不寧,如針刺肌肉,名為熱傷肉分。

    有咳嗽、發熱、惡寒,身出汗,脈數無力,名為熱在肺經。

    治法各不同也。

     田氏考之曰:寒能傷形,暑能傷氣。

    寒傷形,雖久病,隻損其形;暑傷氣,雖不久病,令人速死。

    所謂元氣不可一時之傷也。

    又有動而傷熱,靜而傷暑之分。

    且如勞役之人,氣血兩虛,肺氣全虧,故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熱傷氣也。

    又如安逸之人,火勝金位,肺氣出表,故身寒、脈沉疾,靜而濕勝,身體重也。

    二者之病,不可不知。

    又有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沉,渴,乃中暍。

    後三者之病,東垣有一定之法。

     黃連香薷飲 治胃暑腸胃之間。

     黃連(半斤) 香薷(一斤) 白扁豆(半斤) 厚樸(六兩,不宜多用,恐損氣) 每服五六錢,姜三片,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治辛苦之人傷熱。

     人參 石膏 知母(各等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合) 水煎服。

     蒼朮白虎湯 治安樂之人傷暑。

     蒼朮 石膏 知母(各等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合) 水煎服。

     清暑益氣湯 治中暑、冒暑、中暍等症。

     黃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陳皮 陳曲(炒) 澤瀉(各五分) 麥冬 黃柏 青皮葛根(各三分) 甘草(炙,少許) 五味子(九粒) 煎服。

     清肺湯 治熱在肺經。

     黃芩 石膏(各等分) 甘草 黃連 知母 防風 梔子 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

     白虎湯加減 治熱傷在內。

     黃連 石膏 知母各等分 甘草五分 柴胡 人參 黃芩 半夏各等分 姜三片,水煎服。

     二香散 治中暍用。

     方見《丹溪心法》。

     中濕 濕者,有內濕,有外濕。

    人之體虛,或感山嵐瘴氣,或雨濕蒸氣,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汗濕衣鞋,而成濕症。

    頭目眩重,骨節煩疼.腳手痠軟、麻痹,足膝腫痛,筋脈拘攣,小腸疝氣偏墜,浮腫吊痛,此皆外濕也。

    內濕者,皆因生冷水食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於三二焦,注於肌肉,滲於皮膚,而成內濕也。

    濕傷脾胃者,胸腹脹滿,四肢浮腫,難以屈伸,或嘔吐洩瀉,小便短澀,面目身黃;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濕傷腎者,腰腳腫痛,骨節痠疼;濕傷肝者,大筋軟短,小筋弛長,目昏脅痛。

    濕症之病,脈沉緩而濡。

    俱用滲濕湯加減。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滲濕湯加減 治一切濕症。

     蒼朮 白朮 茯苓 陳皮 豬苓 澤瀉 香附 撫芎 砂仁 厚樸 甘草 姜一片,燈心一分,水煎服。

     濕症,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本方去白朮、甘草,加大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白皮、蘿蔔子。

    面目浮腫,去撫芎、澤瀉,加炒山藥、芍藥,倍加蒼朮、白朮。

    燥能勝濕,濕得燥則豁然而收。

    瀉甚不止,加肉果、訶子、烏梅、乾薑。

    嘔噦,去厚樸、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如不止,加煨乾姜。

    濕症,身體重痛,手足麻痹、痠軟、腫痛,或枯細痿弱,筋脈拘攣,本方去香附、撫芎、厚樸、豬苓、澤瀉,加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

    蓋風能勝濕。

    濕症,小腸疝氣偏墜,子腫重痛,治方在疝症條內。

    濕症發黃,治方在黃疸內。

     中濕,脈虛濡,忌急疾。

     夫治濕,須分南北、高下、內外之分。

    如西北之地最高,則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酒後濕氣怫鬱,不得發越,甚則臌脹腹滿,自內而出也,自上而下也。

    東南之地最卑,則民多因陰雨濕地,或腳腫腿重,濕氣客於下焦,不能發散,甚則痿厥之病有之,皆自外而入也,自下而上也。

    受病不同,治法則異。

     田氏考之曰:內外受濕,皆是元氣不足,邪乘而聾。

    氣血和平,豈有此病?《內經》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濕久不愈,鬱而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筋不能束骨,而痿弱之病生焉。

    凡治濕,在上以微汗散之,在中下滲利小便為主。

    《活人書》雲:「濕症不可汗傷。

    」此一句全謂在中下分之,但不可隻此為例。

     九味羌活湯 治上部濕,微汗而解。

     羌活(酒洗)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五分)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各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養榮除濕湯 治上中下,除濕養榮,用之有效。

     陳皮 半夏 茯苓(各等分) 甘草(三分) 防風(四分) 當歸(五分) 蒼朮(五分) 黃柏 梔子 黃芩(炒,各等分) 羌活(五分) 薄桂(少許) 秦艽(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茯苓滲濕湯加減 治中下濕,滲利即解。

     陳皮 茯苓(各七分) 甘草(三分) 豬苓 澤瀉 蒼朮 黃柏(各八分) 滑石 梔子 防己 當歸尾(各六分) 木通 白朮(各六分) 水煎服。

     火熱 火者,有君火、相火。

    君火者,心火也。

    心為君主之官,配於五行,守位而不動。

    相火者,輔助之火也,生於虛無,寄於肝腎之間,聽命而行。

    凡動皆是相火。

    五臟俱有火,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動矣。

    相火乃元氣之賊,無時而不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虛火動者難治。

    凡人發熱、咳嗽、吐痰血者,午後至夜發熱,面頰唇紅,小便赤色,脈數無力者,便是陰虛火動也。

    治用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是補陰降火之妙藥,即滋陰降火湯也。

    有實火,有虛火。

    虛火者可補,用滋陰降火加人參、白朮。

    虛火急甚重者,切不可驟用涼藥治,須用參、耆、歸、術溫散,再加白茯苓、陳皮,緩之生甘草也。

    凡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熱從腳下起者,虛之極也,是火起於九泉,十無救一,與陰虛火動者治同。

    此皆論虛火之治也。

    凡人氣實火盛,發熱、脈數大有力者,是實火也。

    實火可降,正與柴胡、芩、連、梔子等藥,雖生冷,與之無害也。

    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柴胡瀉肝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梔子降火極速,從小便洩去,其性能曲屈下行,此皆治實火之用也。

    凡人自覺身熱,他人以手按之不熱,此虛熱也,倍用參、歸、地黃補陰,則火自降。

    人用輕手按於皮膚,熱如火燎,重手按之不熱者,此熱在肌表也,用地骨皮、柴胡之類清之。

    凡人飲酒發熱,難治。

    不飲酒人因飲酒發熱,亦難治。

    用黃連、乾葛、烏梅以解之,而去酒毒也。

     滋陰降火湯 治胃經陰虛火動。

     白芍 當歸 南芎 生地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枸杞 麥冬 柴胡 水煎,食後服。

     黃連湯加減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燥烈,或舌腫硬,或舌尖出血。

     黃連 生地 梔子 麥冬 當歸 薄荷 白芍藥 犀角 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黃芩湯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鼻紅,或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紅、腫痛。

     黃芩 梔子 桔梗 白芍 麥冬 荊芥 桑白皮 甘草 薄荷 連翹 隨症加減,食後服。

     柴胡飲 治肝火盛,木氣實,或在脅下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珠紅腫作痛者,皆肝火也。

     柴胡 白芍 川芎 當歸 青皮 梔子 龍膽草 連翹 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芍藥湯 治脾火,或消穀易飢,或胃熱口燥煩渴,或舌唇生瘡。

     芍藥 梔子 黃連 連翹 石膏 薄荷 甘草 隨症加減,食後服。

     三黃解毒湯 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口燥煩渴,小便赤,口生瘡。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連翹 柴胡 芍藥 食後服。

     涼膈散 治三焦實火,煩渴,小便赤,大便結,口生瘡。

     連翹 山梔 黃芩 桔梗 黃連 薄荷 甘草 當歸 生地 枳殼 芍藥 棗二枚,水煎,食遠服,以利為度。

     火熱,脈數而無力,虛火;有力,實火;沉數,鬱火。

    (看何經受) 人生天地全賴五行。

    一水五火,自然之理也。

    善攝生者,莫過寡欲為先,集精為本,水升火降,然後十二官不得相失,火病何由而生也?今水既虧,則災害至矣。

    二火為病,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

    能緻陰虛為病,甚則陰絕則死也。

    明矣! 田氏考之曰:火病最多,非此二火。

    《經》曰:氣不足為氣,氣有餘便是火。

    丹溪曰: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腳下起,入小腹者,乃虛之極也,蓋所謂火起九泉。

    又有實火、鬱火、無根之火。

    何以治之?如肝火非柴胡不能平,陰火非黃柏、地黃不能補,火起九泉非四物、知母、黃柏不能降,實火非芩、連、大黃不能瀉,鬱火非羌活不能散,無根之火非玄參、升麻不能除。

    此治火之大略也,臨症之時再當裁之。

     加味三黃解毒湯 治實火。

     照前方加玄參、石膏。

     滋陰降火湯 治虛火及火起九泉皆治之。

     白芍 當歸 南芎 生地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枸杞 麥冬 柴胡 水煎服。

     升陽散火湯 治鬱火,四肢、五心煩熱,因熱鬱遏,陽氣下陷,或血虛。

    得之平日多食冷物,皆生此病。

     方見《丹溪纂要》。

     加減平肝散 治肝火。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連 當歸 川芎 白芍 香附 青皮 蒼朮 枳殼 姜三片,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無根之火,即熱急,頭面、體腹有斑者是也。

     石膏 知母 玄參 川芎 升麻 黃連 甘草 葛根 梔子 水煎服。

     疰夏 疰夏者,屬陰虛,乃夏月熱傷,元氣不足,以緻頭眩目昏,腿痠腳軟,身體微熱,五心煩熱,口苦舌乾,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舒,形如虛怯,脈數大無力,是疰夏症也。

    用參歸益元湯加減,兼服補陰丸調理。

     參歸益元湯加減 治疰夏病,與滋陰降火藥同。

     人參 當歸 熟地 白芍 茯苓 麥冬 五味子 陳皮 黃柏 知母 甘草 飽悶,加砂仁、白豆蔻。

    煩躁,加陳砂、酸棗仁、竹茹。

    噁心,加烏梅、蓮肉、炒米。

    瀉,加炒白朮、炒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黃柏、知母。

    小便短赤,加木通、梔子。

    腰痛,加杜仲、茴香、破故紙。

    腿痠腳軟,加牛膝、杜仲。

    虛汗,加白朮、黃耆、酸棗仁。

    皮骨焦熱,加地骨皮。

    頭目眩暈,加川芎。

    夢遺,加牡蠣、椿根皮、神砂。

    噦,加竹茹。

    虛驚煩躁,加神砂、酸棗仁、竹茹。

    口苦舌乾,加梔子、烏梅、乾葛。

     棗二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服。

     疰夏,脈虛或數而無力。

     腎水得藏,至春無病。

    今水氣大虧,春乃萬物發生,相火用事,其病漸覺生矣。

    至夏,君火用事,二火相搏,疰夏之病大作,令人腳弱食少,頭痛發熱。

    立秋之時,金方用事,腎水漸長,稍覺精神。

    來年又如此也。

    乃陰虛,元氣不足之故耳。

    當以補中益氣,滋陰救水之劑療之。

    病人再寡嗜欲、薄滋味,使腎氣得勝,下年再無復作之理也。

     田氏考之曰:疰夏為病,前論甚明。

    《金匱鉤玄》曰:「夏末秋初得之為疰夏。

    」似乎未通。

    《纂要》:「春末夏初得之。

    」或者理明。

    今不拘二者之論,隻宗六氣受病為主,五行生剋為原,全倚脈症為法。

    予本後學,豈敢變前賢之定規?因二論不同,所以立此一說也。

     加減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 白朮(五分) 當歸(五分) 白芍(五分) 陳皮(五分) 甘草(炙,五分) 黃柏(炒,五分) 麥冬(一錢) 五味子(七粒) 人參(五分) 水煎服。

     八珍湯加減 芍藥(炒,五分) 當歸(酒洗,五分) 南芎(五分) 熟地(酒洗,五分) 白朮(八分) 茯苓(八分) 麥冬(八分) 五味子(三分) 甘草(炙,三分) 黃柏(七分) 水煎服。

     平補和中丸 治四肢無力,面色多黃,頭目不清,少食多倦,立秋漸覺精壯,此藥服之甚效。

     當歸(五錢) 白芍(四錢) 南芎(二錢) 白朮(一兩) 陳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五錢) 柴胡(三錢) 黃柏(炒,三錢) 粳米粉打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內傷 內傷為病,脈氣口緊盛。

     內傷為病,不足、有餘二者兼之,不可不明辯焉。

    外症寒熱間作而不齊,雖惡寒,但得溫暖而即解,口內不知穀味,腹中不得和通,言語懶怯,先重後輕,手心熱、手背不熱。

    東垣雲:「辯法再無他惑。

    」蓋所謂聖醫也。

     田氏考之曰:內傷不足、有餘,何以分之?如起居不常,房勞感傷,氣口脈雖緊無力,此為不足之症,法當參、耆之類補之。

    飲食過多,氣不勝食,脈緊有力,此為有餘之病,法當枳實之類消之。

    又如外感之症,左手是標,右手是本,先無形而後有形也;內傷之症,右手是標,左手是本,先有形而後無形也。

    丹溪曰:若內傷兼外感,當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隨經治之。

    有外感重而內傷輕者,先用發散,而後補養;有內傷重而外感輕者,先用補養,而後發散。

    全倚脈症辯之,庶為無差也。

     補中益氣湯 治內外傷相兼,隨症加減發散之藥,不足者補之。

     方見《丹溪纂要》。

     有各經加減法:如太陽頭項痛、腰脊強,加羌活、藁本、桂枝;陽明目痛、鼻乾,加葛根、白芷、升麻;少陽胸脅痛、耳聾,加黃芩、半夏、川芎、柴胡;太陰腹滿、咽乾,加枳實、厚樸;少陰舌乾、口燥、渴不已,加甘草、桔梗、知母;厥陰煩滿、囊縮,加川芎。

    變症發斑,加葛根、玄參、石膏、升麻。

    遇症須詳細斟酌,對病而施,無不神效。

     枳朮和中湯 有餘者消之。

     陳皮(五分) 白朮(八分) 甘草(二分) 山楂(三分) 枳實(五分) 黃連(五分) 神麯(五分) 厚樸(六分) 半夏(五分) 茯苓(四分) 姜三片,水煎服。

     傷食 傷食者,是因多餐飲食,脾虛運化不及,停於胸腹。

    飽滿噁心,惡食不食,作噯作酸,下洩臭屁,或腹痛吐瀉,重則發熱頭疼,左手關脈平和,右手關脈緊盛,皆是傷食也。

    初起一吐即寬,若郁久不化,成食積也。

    《脾胃論》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應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

     香砂平胃散加減 治傷食。

     香附 砂仁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枳殼 木香 藿香 食肉不化,加山楂、草果。

    米粉面食不化,加陳曲、麥芽。

    生冷瓜果不化,加乾薑、枳實、青皮,去枳殼。

    酒傷者,加黃連、乾葛、烏梅。

    吐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去枳殼。

     姜一片,水煎,不拘時服。

     枳實大黃湯 治胸腹積食,成塊作痛,大便不通者。

     枳實 厚樸 大黃 檳榔 甘草 痛甚,加木香。

     水煎,空心熱服,以利為度。

    既止,不可再服。

     傷飲食,脈氣口緊盛。

     《保命集》曰:人稟天地,得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生形也。

    《經》曰:「味歸形。

    」人若傷其味,則形損也。

    飲食太過,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物,故傷焉。

    《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又《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或因房勞太過,或失四時調養,令人滿悶、噁心、噯氣,聞五味就嘔吐,見面食則噁心,謂之傷食,則惡食也。

    日積月壘,傳化失常,臌脹水腫豈能免哉?法當健脾伐木。

    《難經》曰:「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正謂此也。

     田氏考之曰:四時草木全賴土為主。

    所謂真土神而無形,偽土職而有象。

    今土既虧,在五穀不得收成,在四時寒熱相反,在人精血不生,民必瘼疾,豈得逃也?凡人節飲食,受納之司不失;寡嗜欲,作強之官大盛。

    若如此,源焉有是病? 加減平胃散 治飲食緻傷脾胃。

     蒼朮 厚樸 陳皮 半夏 白朮 黃連 枳實 神麯 甘草 山楂 砂仁 姜一片,水煎服。

     保和湯 治內傷飲食,胸膈痞滿。

    此藥寬中和胃,進食化痰。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連翹 神麯 山楂肉 青皮 白朮 有熱,加黃連。

     姜一片,水煎服。

     保和丸 治宿食不能克化。

     山楂(二兩) 陳皮(五錢) 連翹(五錢) 陳曲(一兩) 半夏(一兩) 蘿蔔子(六錢,微炒,去皮) 茯苓(一兩) 共為末,水法為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