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儒醫心鏡》各症病原並用藥治法要訣
關燈
小
中
大
中風
中風者,有真中風、有類中風之分。
真中風者,卒時昏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失調,或喜怒憂思悲驚恐,或酒色勞力所傷,以緻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
及其中也,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三等。
中腑者,面加五色,表證惡風寒,拘急不仁,此中腑也。
先服疏風飲解表,後服愈風湯調理。
中臟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便閉,重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艱澀,或癱瘓不伸,或舌強不語,痰涎壅塞,不省人事,牙閉緊急者,此風中臟也。
若大便閉結者,先服滋潤湯通之;元氣虛弱者,用蜜導法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若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先用搐鼻法,急炙百會、人中、頰車、合谷,先服導痰湯,吐痰出為效,後服愈風湯調理。
若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血虛與死血,用四物湯合二陳湯調理;若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氣虛與濕痰,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調理。
若臟腑俱中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
有中血脈者,外無惡風寒之證,內無大小便之閉,但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是風中血脈,即中經也,用當歸養榮湯補血養筋。
此皆治真中風也。
中腑者可治,中臟者難醫。
中風之脈浮遲而緩者,生;浮數實大者,死。
有不治之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髮直,吐沫,聲如鼾睡,口噤不語,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目反直視,痰喘作聲,皆不治也。
疏風飲加減 治風中在腑,惡風寒,不仁。
川芎 細辛 防風 羌活 白芷 陳皮 半夏 烏藥 香附 白茯苓 桂枝 當歸 有熱,去桂枝,加柴胡、黃芩。
有汗,去川芎。
有痰,去桂枝、烏藥、香附、加瓜蔞仁、枳實、桔梗、黃芩。
水二碗,生薑一片,煎,溫服。
愈風湯加減 治一切風中後調理。
當歸 人參 白朮 半夏 陳皮 防風 羌活 白茯苓 川芎 枳實 甘草 白芍 有痰,加竹瀝、薑汁少許。
氣喘,加蘇子、沉香、木香,去白朮。
水二碗,棗二枚,生薑一片,煎八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活血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閉結。
當歸 生地 熟地 杏仁 火麻仁 枳殼 羌活 紅花 厚樸 檳榔 大黃 水二碗,煎八分,食前熱服。
導痰湯加減 治風中,痰涎壅盛,牙關緊急,不能言語。
白茯苓 半夏 陳皮 枳殼 桔梗 南星 甘草 當歸 黃芩 杏仁 瓜蔞仁 水二碗,姜一片,入竹瀝、薑汁少許,服。
四物湯加減 治風中,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羌活 防風 桃仁 紅花 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藥行至病處。
足不遂,加牛膝、黃柏,引藥下行。
水二碗,姜一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風中,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防風 羌活 蒼朮 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
足不遂,加黃柏、牛膝。
痰盛,加瓜蔞仁、枳實。
水二碗,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調服。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風中血脈,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參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羌活 防風 秦艽 薄桂 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少許,去薄桂、牛膝。
水二碗,姜一片,煎六分,入竹瀝調服。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
大率氣血兩虛,有痰有火,治法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有中腑、中臟、中經、中氣之分。
丹溪曰: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
《詩括》曰:中風手足不遂者,是為中腑,症在表;耳聾、眼瞀、口喎斜,是為中臟,症在裡。
外無六經之病,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
又有中氣之說,俗言為之氣厥,此因七情所感,氣暴則中,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
有夏月卒倒,名為中暑,風痰壅盛,不能言者,皆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之。
若有氣血兩虛,不可吐也。
如果氣虛之症,補以參耆;血虛之病,調以四物。
丹溪曰:中腑,先用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用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之類;中經之症,當用大秦艽湯補血以養筋;中氣之症,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各從症而治之。
田氏考之曰: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為百病之長也。
中風之名,非外來之風邪也,乃因濕中生痰,痰中生熱,熱中生風,皆是木火為病。
《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小學》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此論乃前賢之格言,後學之準繩也。
今立方於後,不可不遵之。
不治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喉如鼾睡,肺絕。
若見一症,不可治也。
又有筋枯者,不治。
舉動則筋痛,以其無血滋養故也。
小續命湯 中腑,先用發表。
如有汗,去麻黃,加當歸,倍加芍藥。
麻黃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防風 川芎 杏仁 桂枝 甘草(各一兩) 附子(五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中腑,後用調之。
內有芒硝、麻黃二味,量其虛實酌用。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連翹 芒硝 麻黃 薄荷(各五錢) 石膏 桔梗 黃芩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二兩)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三化湯 中臟,先用此藥通之。
厚樸 大黃 枳實 羌活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中臟,後用此藥調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芍藥 當歸 川芎 熟地 黃耆(各等分) 甘草 肉桂(各三分) 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秦艽湯 中經,用此藥養之。
秦艽(二兩) 石膏(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獨活 羌活 茯苓 防風 生地 熟地 黃芩 白芷 白朮(各一兩) 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天陰雨,加生薑七片。
夏,加知母一兩。
田氏祛風化痰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厚樸 南星 枳殼 防風(各等分) 前胡 天麻(少許) 有汗,加人參、白芍、黃芩。
秦艽丸 即大秦艽湯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薑湯化下,或酒化亦可。
治中腑、中臟、中經,後用此藥調之。
資壽解語湯 方見《玉機微義》。
清暑益氣湯 暑風通用方。
見《丹溪纂要》。
烏藥順氣散 中暑用此方。
見《官方備用》。
天麻南星湯 治中風,無汗、痰壅盛者服之。
方見《保生餘錄》。
類中風 類中風者,則常有之,因內傷氣虛,卒倒,昏不知人事,此名類中風也。
富貴之人起於情欲所傷,貧苦之人起於飢寒所傷,氣衰者多有此證。
若卒時昏倒者,屬氣虛卒倒,用參耆湯補之。
有中氣,中暑,有中寒,有痰厥,有血暈。
類中風者,多各有法治不同,不可作風證,用風藥誤治之。
參耆湯加減 治氣虛卒倒。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當歸 熟地 陳皮 半夏 甘草 有痰,加枳實、竹瀝、薑汁少許。
身涼,脈來沉細,手足厥逆,加熟附子,以行參耆之氣。
身熱,加柴胡、芍藥,去半夏。
胸膈飽悶,加砂仁,去熟地、白朮。
眩暈,加川芎、天麻。
本方治內傷氣虛卒倒者甚妙。
加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中氣 中氣症者,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此名中氣。
氣脈是沉,風脈是浮。
風中身溫,且多痰涎;氣中身涼,且無痰涎。
先用薑汁灌救,後服木香順氣散。
氣復即醒,不藥而愈也。
木香順氣散 治中氣症暈倒者。
木香 砂仁 烏藥 香附 青皮 枳殼 陳皮 厚樸 官桂 甘草 半夏 乾薑 氣逆不轉,加蘇子、沉香。
姜三片,水煎八分,磨木香調服。
痰厥 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厥倒,脈來沉細。
用二陳湯加減治之,痰出為妙。
二陳湯加減 治痰厥暈倒。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當歸 枳實 官桂 桔梗 杏仁 良薑 砂仁 木香 氣逆,加蘇子。
元氣虛弱,去枳實。
姜三片,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血暈 血暈者,皆因平日去血過多,血虛而成血暈,脈來微澀。
用四物湯加減治之。
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
四物湯加減 即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眩暈卒倒。
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 人參 黃耆 茯苓 陳皮 白朮 甘草 荊芥 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耆、白朮。
烏梅一個,棗二枚,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傷寒 傷寒,六脈浮緊,忌沉細。
傷寒為病,返復變遷,粗工不識,死在返掌。
若冬時即病,乃為傷寒。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病,春末為晚發,至夏變為暑病。
所受病則同,治法則異,全倚脈症為憑察,終用藥庶為無差。
有起於太陽,終於厥陰,此為循經傳度也。
或在太陽,直入少陽,為越經傳度也。
有首尾隻在一經,而不傳也。
有兩感傷寒,榮衛俱病者,有寒傷榮、風傷衛之分,無汗惡寒、有汗惡風是也。
有傷風見寒,外風症而內寒脈也;有傷寒見風,外寒症而內風脈也。
有陰症傷寒,直中陰經,六脈沉細也。
有四症類傷寒:寒痰,腳氣,食積,勞煩也。
臨症之時,望聞問切,仔細詳察。
若差毫釐,其禍不小。
慎之!慎之! 田氏考之曰:傷寒治法惟在專門之士,學者當要隨機應變,不可拘定,全要自己省悟。
且如以經言之,症傳有六,經常有九。
有在表在裡之分,有取症不取脈之分,有標本之分。
《內經》曰:「知標與本,萬舉萬當。
不知標本,謂之妄行。
」然傷寒之標本,近世醫者鮮有知之,不可不明辨也。
論曰:所患病氣為本,傳變陰陽為標;內傷七情為本,外感為標。
《經》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也。
如症在表,發熱惡寒,法當汗之;如不惡寒、反惡熱,病屬裡,法當下之;若在半表半裡之間,往來寒熱,法當和之。
且如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手不敢迎腹,豈不下乎?又如在三陰經,身手大熱,坐臥非安,喘息不寧,敢不汗乎?所謂取症不取脈也。
予今錄傷寒之大略,立方於後。
雖不能全備,未必無小補焉。
麻黃湯 治太陽無汗,脈浮而緊。
春分後忌用。
麻黃(一兩) 桂枝(一兩) 甘草(五錢) 杏仁(五十粒,去尖)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取汗為度。
桂枝湯 治太陽有汗,脈浮緩。
春分後忌用。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頻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
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用甘草,恐中滿而嘔。
小柴胡湯 治少陽往來寒熱,胸脅疼痛,心煩喜嘔。
又治風溫身熱。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 人參(七錢) 甘草(七錢) 半夏(八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大柴胡湯 治內熱,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 芍藥(三錢) 半夏(六錢半) 枳實(四錢) 大黃(五錢) 各和勻,每服五錢,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舌乾口燥。
如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狂言而喘,用小承氣湯。
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水二碗半,先煎厚樸、枳實至一碗,入大黃,再煎至七分,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理中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四肢逆冷,氣難布息,真陰傷寒。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各七錢) 每服五錢,水煎。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此藥服之如不效,速灸關元穴。
大青龍湯 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發熱惡寒。
若脈弱、惡風,不可服。
麻黃 桂枝(各一兩) 杏仁(二十粒) 甘草(一兩) 石膏(半個雞子大)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失汗症,頭面身手發斑。
玄參 升麻 石膏 知母 甘草 乾葛 川芎(各五錢) 有汗去乾葛、川芎。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虎湯 治汗後脈洪大,虛煩。
內加半夏、麥冬、淡竹葉一把,名為竹葉石膏湯。
知母(一兩五錢) 石膏(四兩) 甘草(五錢) 粳米(一合) 加人參,即人參石膏湯。
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三匙,去渣溫服。
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傷寒。
《經》雲:兩感不治。
然所感有淺深,所稟有虛實。
稟實感淺者生,感深稟虛者死、不治。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細辛(五分) 生地(二錢) 知母(二錢) 水煎服。
溫膽湯 治傷寒病後,虛煩不得睡臥。
兼治心膽虛怯。
半夏(三錢) 枳實(二錢) 橘皮(二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一塊,如錢大) 姜三片,水煎服。
導赤各半湯 治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唇焦,目赤,舌乾,或睡中有一二句獨語,不飲食水、稀粥,與之則食,不與亦不思,形如醉漢。
庸醫不識而誤者多,殊不知熱傳手少陰心也。
心火炎上,逼如肺,所以神昏也。
名曰越經症。
黃連 梔子 黃芩 滑石 甘草 知母 犀角 茯神 人參 麥冬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加燈心一把。
九味羌活湯 治春分後傷寒,代桂麻二湯用。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二分五釐)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 黃芩(各一錢) 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取汗。
有汗去蒼朮,加白朮。
渴加知母、石膏。
獨參湯 治傷寒壞症。
人參一兩,水二鍾,煎一鍾。
用銀器盛煎,煎好置新汲水內,候冷服之。
鼻上有汗出得生。
藿香正氣散加減 治外感發熱頭痛,內因痰飲凝滯為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
又治傷寒憎寒壯熱。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芷 藿香 桔梗 紫蘇 厚樸 香附 川芎 葛根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中寒 中寒者,冬月天氣大寒,水冰地凍,體虛肌寒中倒,口噤難言,脈遲身冷,手足拘攣,或口吐涎沫,重則四肢僵直。
先服生薑汁,隨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若不急治,舌短、囊縮而即死矣。
此冬月之中寒也。
附子理中湯加減 治冬月中寒厥倒。
附子 乾薑 吳茱萸 官桂 人參 當歸 陳皮 厚樸 甘草 白朮 不醒人事,用蒸臍法。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腹痛,加砂仁、木香、茴香,去人參、白朮。
嘔吐,加丁香、良薑,去官桂。
洩瀉,加肉豆蔻、訶子、砂仁,去厚樸。
口吐涎沫,加丁香,去官桂。
寒呃,加丁香、良薑、砂仁、茴香,去白朮、官桂。
飽悶,加砂仁,去人參、白朮。
中寒,六脈沉細而遲。
寒之為病,多因氣血兩虛,卒中天地寒氣,或口食冰果冷物,使人六脈沉細,手足逆冷,氣難布息。
雖有身熱,不渴,不煩,若不急治,死須臾。
當以溫藥散之,方有回生之理也。
田氏考之曰:且如寒氣害人,有感,有傷,有中。
感寒在皮毛,傷寒在肉分,中寒中五臟。
令人氣血不和,諸脈不行,身無熱症,六脈細遲。
上工急治,十可全五;下工治之,百無一生。
若對症用藥,取效甚速。
差之毫釐,謬之千裡也。
生料五積散 治中寒感冒寒邪,及傷寒內傷生冷,此藥服之神效。
陳皮 麻黃 桔梗 枳殼(各九分) 白芷 川芎 甘草 官桂 茯苓 半夏 當歸 白芍(各四分) 乾薑(炮,六分) 厚樸(六分) 蒼朮(三錢六分) 姜三片,蔥白一個,水煎,熱服。
理中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事,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寒症。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乾薑(二錢) 附子(兩大片) 水煎服。
真武湯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目昏頭沉,大小便自利,有時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下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眩暈。
皆因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緻。
並皆治之。
茯苓 生薑 白朮 白芍(各七錢五分) 附子(一個,炮製) 每服五錢,水煎八分,溫服。
咳者,加五味子(七錢五分),細辛、乾薑(各二錢五分)。
升陽補中湯 治中寒,六脈沉細,內傷雖氣口緊盛,按之無力,多因房勞感傷。
此藥服之最效。
黃耆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參 升麻 橘紅炒 當歸 白朮(各三分) 白芍(酒洗) 附子(二片,炮,去皮) 茯苓 姜三片,水煎服。
瘟疫 瘟疫,脈陽濡陰緊盛。
冬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此因腎水涸竭,春木發生,無倚滋養,春必病溫也。
自裡出表,其症頭痛,發熱,不惡寒而渴。
當用辛涼之劑,微解肌為主,不可大發汗也。
若發熱惡寒齊作者,偶感非時之氣,為之瘟疫,舉家長幼皆相似。
又有冬溫為病,君子當閉藏,返洩於外,非其時有其氣也。
其症發熱惡寒,左脈浮大,右脈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三者之病,用藥之時,補中兼散,散中兼補,然後無失也。
田氏考之曰:有大頭病,天行濕氣在高巔之上,東垣有法有方。
陽明邪熱大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
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
若大腫屬陽明,或在耳前後腫者屬少陽,先出皆主其病也。
治之不可速,速則過其病所,為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
此病自表入裡,乃血受病,邪氣見於無形之部分,故不敢急治,而當緩也。
九味羌活湯 治瘟疫。
方見《丹溪心法》。
升麻葛根湯 治無汗惡寒瘟疫,及發斑通用。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各二兩) 作五服。
熱甚者,加玄參,去芍藥、葛根,名曰升麻湯。
萎蕤湯加減 治冬瘟。
萎蕤(二分) 石膏(二錢) 麻黃 白薇 羌活 甘草 青木香 川芎(各一錢五分) 葛根(五分) 人參 桔梗(各八分) 作三服,水煎服。
芩連甘草湯 治大頭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甘草(炒,各等分) 少少不住服,或劑畢
真中風者,卒時昏倒,皆因體氣虛弱,榮衛失調,或喜怒憂思悲驚恐,或酒色勞力所傷,以緻真氣耗散,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
及其中也,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三等。
中腑者,面加五色,表證惡風寒,拘急不仁,此中腑也。
先服疏風飲解表,後服愈風湯調理。
中臟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便閉,重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艱澀,或癱瘓不伸,或舌強不語,痰涎壅塞,不省人事,牙閉緊急者,此風中臟也。
若大便閉結者,先服滋潤湯通之;元氣虛弱者,用蜜導法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若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先用搐鼻法,急炙百會、人中、頰車、合谷,先服導痰湯,吐痰出為效,後服愈風湯調理。
若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血虛與死血,用四物湯合二陳湯調理;若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者,是氣虛與濕痰,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調理。
若臟腑俱中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後服愈風湯調理。
有中血脈者,外無惡風寒之證,內無大小便之閉,但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是風中血脈,即中經也,用當歸養榮湯補血養筋。
此皆治真中風也。
中腑者可治,中臟者難醫。
中風之脈浮遲而緩者,生;浮數實大者,死。
有不治之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髮直,吐沫,聲如鼾睡,口噤不語,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目反直視,痰喘作聲,皆不治也。
疏風飲加減 治風中在腑,惡風寒,不仁。
川芎 細辛 防風 羌活 白芷 陳皮 半夏 烏藥 香附 白茯苓 桂枝 當歸 有熱,去桂枝,加柴胡、黃芩。
有汗,去川芎。
有痰,去桂枝、烏藥、香附、加瓜蔞仁、枳實、桔梗、黃芩。
水二碗,生薑一片,煎,溫服。
愈風湯加減 治一切風中後調理。
當歸 人參 白朮 半夏 陳皮 防風 羌活 白茯苓 川芎 枳實 甘草 白芍 有痰,加竹瀝、薑汁少許。
氣喘,加蘇子、沉香、木香,去白朮。
水二碗,棗二枚,生薑一片,煎八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活血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閉結。
當歸 生地 熟地 杏仁 火麻仁 枳殼 羌活 紅花 厚樸 檳榔 大黃 水二碗,煎八分,食前熱服。
導痰湯加減 治風中,痰涎壅盛,牙關緊急,不能言語。
白茯苓 半夏 陳皮 枳殼 桔梗 南星 甘草 當歸 黃芩 杏仁 瓜蔞仁 水二碗,姜一片,入竹瀝、薑汁少許,服。
四物湯加減 治風中,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羌活 防風 桃仁 紅花 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藥行至病處。
足不遂,加牛膝、黃柏,引藥下行。
水二碗,姜一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磨木香調服。
四君子合二陳湯加減 治風中,右半身不遂,手足癱瘓。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防風 羌活 蒼朮 木香 手不遂,加黃芩、薄桂。
足不遂,加黃柏、牛膝。
痰盛,加瓜蔞仁、枳實。
水二碗,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調服。
當歸養榮湯加減 治風中血脈,四肢不能舉,口不能言。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參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羌活 防風 秦艽 薄桂 牛膝 有痰,加瓜蔞仁、枳實、竹瀝、薑汁少許,去薄桂、牛膝。
水二碗,姜一片,煎六分,入竹瀝調服。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
大率氣血兩虛,有痰有火,治法開痰行氣,養血散風,主有中腑、中臟、中經、中氣之分。
丹溪曰: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
《詩括》曰:中風手足不遂者,是為中腑,症在表;耳聾、眼瞀、口喎斜,是為中臟,症在裡。
外無六經之病,內無便溺之阻,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中經也。
又有中氣之說,俗言為之氣厥,此因七情所感,氣暴則中,氣復即已,雖不藥而愈。
有夏月卒倒,名為中暑,風痰壅盛,不能言者,皆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之。
若有氣血兩虛,不可吐也。
如果氣虛之症,補以參耆;血虛之病,調以四物。
丹溪曰:中腑,先用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用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之類;中經之症,當用大秦艽湯補血以養筋;中氣之症,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各從症而治之。
田氏考之曰: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為百病之長也。
中風之名,非外來之風邪也,乃因濕中生痰,痰中生熱,熱中生風,皆是木火為病。
《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小學》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此論乃前賢之格言,後學之準繩也。
今立方於後,不可不遵之。
不治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喉如鼾睡,肺絕。
若見一症,不可治也。
又有筋枯者,不治。
舉動則筋痛,以其無血滋養故也。
小續命湯 中腑,先用發表。
如有汗,去麻黃,加當歸,倍加芍藥。
麻黃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防風 川芎 杏仁 桂枝 甘草(各一兩) 附子(五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中腑,後用調之。
內有芒硝、麻黃二味,量其虛實酌用。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連翹 芒硝 麻黃 薄荷(各五錢) 石膏 桔梗 黃芩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二兩)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三化湯 中臟,先用此藥通之。
厚樸 大黃 枳實 羌活 每服一兩,姜三片,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中臟,後用此藥調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芍藥 當歸 川芎 熟地 黃耆(各等分) 甘草 肉桂(各三分) 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秦艽湯 中經,用此藥養之。
秦艽(二兩) 石膏(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獨活 羌活 茯苓 防風 生地 熟地 黃芩 白芷 白朮(各一兩) 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天陰雨,加生薑七片。
夏,加知母一兩。
田氏祛風化痰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厚樸 南星 枳殼 防風(各等分) 前胡 天麻(少許) 有汗,加人參、白芍、黃芩。
秦艽丸 即大秦艽湯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薑湯化下,或酒化亦可。
治中腑、中臟、中經,後用此藥調之。
資壽解語湯 方見《玉機微義》。
清暑益氣湯 暑風通用方。
見《丹溪纂要》。
烏藥順氣散 中暑用此方。
見《官方備用》。
天麻南星湯 治中風,無汗、痰壅盛者服之。
方見《保生餘錄》。
類中風 類中風者,則常有之,因內傷氣虛,卒倒,昏不知人事,此名類中風也。
富貴之人起於情欲所傷,貧苦之人起於飢寒所傷,氣衰者多有此證。
若卒時昏倒者,屬氣虛卒倒,用參耆湯補之。
有中氣,中暑,有中寒,有痰厥,有血暈。
類中風者,多各有法治不同,不可作風證,用風藥誤治之。
參耆湯加減 治氣虛卒倒。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當歸 熟地 陳皮 半夏 甘草 有痰,加枳實、竹瀝、薑汁少許。
身涼,脈來沉細,手足厥逆,加熟附子,以行參耆之氣。
身熱,加柴胡、芍藥,去半夏。
胸膈飽悶,加砂仁,去熟地、白朮。
眩暈,加川芎、天麻。
本方治內傷氣虛卒倒者甚妙。
加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中氣 中氣症者,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此名中氣。
氣脈是沉,風脈是浮。
風中身溫,且多痰涎;氣中身涼,且無痰涎。
先用薑汁灌救,後服木香順氣散。
氣復即醒,不藥而愈也。
木香順氣散 治中氣症暈倒者。
木香 砂仁 烏藥 香附 青皮 枳殼 陳皮 厚樸 官桂 甘草 半夏 乾薑 氣逆不轉,加蘇子、沉香。
姜三片,水煎八分,磨木香調服。
痰厥 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厥倒,脈來沉細。
用二陳湯加減治之,痰出為妙。
二陳湯加減 治痰厥暈倒。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當歸 枳實 官桂 桔梗 杏仁 良薑 砂仁 木香 氣逆,加蘇子。
元氣虛弱,去枳實。
姜三片,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血暈 血暈者,皆因平日去血過多,血虛而成血暈,脈來微澀。
用四物湯加減治之。
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
四物湯加減 即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眩暈卒倒。
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 人參 黃耆 茯苓 陳皮 白朮 甘草 荊芥 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耆、白朮。
烏梅一個,棗二枚,水煎六分,不拘時服。
傷寒 傷寒,六脈浮緊,忌沉細。
傷寒為病,返復變遷,粗工不識,死在返掌。
若冬時即病,乃為傷寒。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溫病,春末為晚發,至夏變為暑病。
所受病則同,治法則異,全倚脈症為憑察,終用藥庶為無差。
有起於太陽,終於厥陰,此為循經傳度也。
或在太陽,直入少陽,為越經傳度也。
有首尾隻在一經,而不傳也。
有兩感傷寒,榮衛俱病者,有寒傷榮、風傷衛之分,無汗惡寒、有汗惡風是也。
有傷風見寒,外風症而內寒脈也;有傷寒見風,外寒症而內風脈也。
有陰症傷寒,直中陰經,六脈沉細也。
有四症類傷寒:寒痰,腳氣,食積,勞煩也。
臨症之時,望聞問切,仔細詳察。
若差毫釐,其禍不小。
慎之!慎之! 田氏考之曰:傷寒治法惟在專門之士,學者當要隨機應變,不可拘定,全要自己省悟。
且如以經言之,症傳有六,經常有九。
有在表在裡之分,有取症不取脈之分,有標本之分。
《內經》曰:「知標與本,萬舉萬當。
不知標本,謂之妄行。
」然傷寒之標本,近世醫者鮮有知之,不可不明辨也。
論曰:所患病氣為本,傳變陰陽為標;內傷七情為本,外感為標。
《經》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也。
如症在表,發熱惡寒,法當汗之;如不惡寒、反惡熱,病屬裡,法當下之;若在半表半裡之間,往來寒熱,法當和之。
且如病在三陽經,大便不通,手不敢迎腹,豈不下乎?又如在三陰經,身手大熱,坐臥非安,喘息不寧,敢不汗乎?所謂取症不取脈也。
予今錄傷寒之大略,立方於後。
雖不能全備,未必無小補焉。
麻黃湯 治太陽無汗,脈浮而緊。
春分後忌用。
麻黃(一兩) 桂枝(一兩) 甘草(五錢) 杏仁(五十粒,去尖)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取汗為度。
桂枝湯 治太陽有汗,脈浮緩。
春分後忌用。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頻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
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用甘草,恐中滿而嘔。
小柴胡湯 治少陽往來寒熱,胸脅疼痛,心煩喜嘔。
又治風溫身熱。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 人參(七錢) 甘草(七錢) 半夏(八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大柴胡湯 治內熱,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 芍藥(三錢) 半夏(六錢半) 枳實(四錢) 大黃(五錢) 各和勻,每服五錢,水煎服。
大承氣湯 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舌乾口燥。
如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狂言而喘,用小承氣湯。
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水二碗半,先煎厚樸、枳實至一碗,入大黃,再煎至七分,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理中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四肢逆冷,氣難布息,真陰傷寒。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各七錢) 每服五錢,水煎。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此藥服之如不效,速灸關元穴。
大青龍湯 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太陽無汗,脈浮緊,發熱惡寒。
若脈弱、惡風,不可服。
麻黃 桂枝(各一兩) 杏仁(二十粒) 甘草(一兩) 石膏(半個雞子大)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失汗症,頭面身手發斑。
玄參 升麻 石膏 知母 甘草 乾葛 川芎(各五錢) 有汗去乾葛、川芎。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虎湯 治汗後脈洪大,虛煩。
內加半夏、麥冬、淡竹葉一把,名為竹葉石膏湯。
知母(一兩五錢) 石膏(四兩) 甘草(五錢) 粳米(一合) 加人參,即人參石膏湯。
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三匙,去渣溫服。
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傷寒。
《經》雲:兩感不治。
然所感有淺深,所稟有虛實。
稟實感淺者生,感深稟虛者死、不治。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細辛(五分) 生地(二錢) 知母(二錢) 水煎服。
溫膽湯 治傷寒病後,虛煩不得睡臥。
兼治心膽虛怯。
半夏(三錢) 枳實(二錢) 橘皮(二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一塊,如錢大) 姜三片,水煎服。
導赤各半湯 治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唇焦,目赤,舌乾,或睡中有一二句獨語,不飲食水、稀粥,與之則食,不與亦不思,形如醉漢。
庸醫不識而誤者多,殊不知熱傳手少陰心也。
心火炎上,逼如肺,所以神昏也。
名曰越經症。
黃連 梔子 黃芩 滑石 甘草 知母 犀角 茯神 人參 麥冬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加燈心一把。
九味羌活湯 治春分後傷寒,代桂麻二湯用。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二分五釐)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 黃芩(各一錢) 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取汗。
有汗去蒼朮,加白朮。
渴加知母、石膏。
獨參湯 治傷寒壞症。
人參一兩,水二鍾,煎一鍾。
用銀器盛煎,煎好置新汲水內,候冷服之。
鼻上有汗出得生。
藿香正氣散加減 治外感發熱頭痛,內因痰飲凝滯為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
又治傷寒憎寒壯熱。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芷 藿香 桔梗 紫蘇 厚樸 香附 川芎 葛根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中寒 中寒者,冬月天氣大寒,水冰地凍,體虛肌寒中倒,口噤難言,脈遲身冷,手足拘攣,或口吐涎沫,重則四肢僵直。
先服生薑汁,隨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若不急治,舌短、囊縮而即死矣。
此冬月之中寒也。
附子理中湯加減 治冬月中寒厥倒。
附子 乾薑 吳茱萸 官桂 人參 當歸 陳皮 厚樸 甘草 白朮 不醒人事,用蒸臍法。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腹痛,加砂仁、木香、茴香,去人參、白朮。
嘔吐,加丁香、良薑,去官桂。
洩瀉,加肉豆蔻、訶子、砂仁,去厚樸。
口吐涎沫,加丁香,去官桂。
寒呃,加丁香、良薑、砂仁、茴香,去白朮、官桂。
飽悶,加砂仁,去人參、白朮。
中寒,六脈沉細而遲。
寒之為病,多因氣血兩虛,卒中天地寒氣,或口食冰果冷物,使人六脈沉細,手足逆冷,氣難布息。
雖有身熱,不渴,不煩,若不急治,死須臾。
當以溫藥散之,方有回生之理也。
田氏考之曰:且如寒氣害人,有感,有傷,有中。
感寒在皮毛,傷寒在肉分,中寒中五臟。
令人氣血不和,諸脈不行,身無熱症,六脈細遲。
上工急治,十可全五;下工治之,百無一生。
若對症用藥,取效甚速。
差之毫釐,謬之千裡也。
生料五積散 治中寒感冒寒邪,及傷寒內傷生冷,此藥服之神效。
陳皮 麻黃 桔梗 枳殼(各九分) 白芷 川芎 甘草 官桂 茯苓 半夏 當歸 白芍(各四分) 乾薑(炮,六分) 厚樸(六分) 蒼朮(三錢六分) 姜三片,蔥白一個,水煎,熱服。
理中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事,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寒症。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乾薑(二錢) 附子(兩大片) 水煎服。
真武湯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目昏頭沉,大小便自利,有時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下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忪悸,眩暈。
皆因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緻。
並皆治之。
茯苓 生薑 白朮 白芍(各七錢五分) 附子(一個,炮製) 每服五錢,水煎八分,溫服。
咳者,加五味子(七錢五分),細辛、乾薑(各二錢五分)。
升陽補中湯 治中寒,六脈沉細,內傷雖氣口緊盛,按之無力,多因房勞感傷。
此藥服之最效。
黃耆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參 升麻 橘紅炒 當歸 白朮(各三分) 白芍(酒洗) 附子(二片,炮,去皮) 茯苓 姜三片,水煎服。
瘟疫 瘟疫,脈陽濡陰緊盛。
冬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此因腎水涸竭,春木發生,無倚滋養,春必病溫也。
自裡出表,其症頭痛,發熱,不惡寒而渴。
當用辛涼之劑,微解肌為主,不可大發汗也。
若發熱惡寒齊作者,偶感非時之氣,為之瘟疫,舉家長幼皆相似。
又有冬溫為病,君子當閉藏,返洩於外,非其時有其氣也。
其症發熱惡寒,左脈浮大,右脈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三者之病,用藥之時,補中兼散,散中兼補,然後無失也。
田氏考之曰:有大頭病,天行濕氣在高巔之上,東垣有法有方。
陽明邪熱大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
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
若大腫屬陽明,或在耳前後腫者屬少陽,先出皆主其病也。
治之不可速,速則過其病所,為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
此病自表入裡,乃血受病,邪氣見於無形之部分,故不敢急治,而當緩也。
九味羌活湯 治瘟疫。
方見《丹溪心法》。
升麻葛根湯 治無汗惡寒瘟疫,及發斑通用。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各二兩) 作五服。
熱甚者,加玄參,去芍藥、葛根,名曰升麻湯。
萎蕤湯加減 治冬瘟。
萎蕤(二分) 石膏(二錢) 麻黃 白薇 羌活 甘草 青木香 川芎(各一錢五分) 葛根(五分) 人參 桔梗(各八分) 作三服,水煎服。
芩連甘草湯 治大頭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甘草(炒,各等分) 少少不住服,或劑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