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機
關燈
小
中
大
便不利。
身熱消渴者。
正症也。
發汗而脈浮數煩渴者。
亦可用焉。
發熱而煩渴欲飲水。
水入口則吐者。
(紫丸)發熱小便數(與發汗同意)者。
或渴欲飲水者。
頭痛。
發熱。
汗出。
惡寒。
身疼痛而欲飲水者。
發熱。
嘔吐。
下利。
渴而欲飲水者。
(紫丸) 心下悸。
吐涎沫。
頭眩者。
(紫丸) 心下痞。
煩渴。
口燥。
小便不利(黃鐘丸)者。
若發黃色者。
茵陳五苓散主之。
(兼用承氣丸)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
和。
先食飲方寸匕。
日三服。
豬苓湯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
各一兩(六分。
)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內下阿膠。
烊消。
溫服七合。
日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內膠令消。
) 脈浮。
發熱。
渴欲飲水者。
此其正症也。
下利。
咳嘔。
渴而心煩不得眠者。
小便淋瀝。
或便膿血(便者小便也)者。
(滑石礬甘散或應鐘。
) 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分。
) 上七味。
異搗。
下篩為散。
更入臼中治之。
白飲和。
服方寸匕。
小便利止後服。
日三服。
胸腹有動而渴。
腰以下水腫者。
(蕤賓) 八味丸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薯蕷各四兩。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附子各二兩。
上八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腳氣疼痛。
少腹不仁。
(蕤賓)足冷或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應鐘) 消渴而小便反多者。
煩熱不得臥。
倚息小便不利。
飲食如故者。
夜尿或遺尿者。
(應鐘。
及臍下氣海之邊。
日灸七壯。
) 麻黃湯 麻黃三兩。
杏仁七十個(各九分。
)桂枝二兩(六分。
)甘草一兩(三分。
) 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頭痛。
發熱。
身疼。
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是其正證也。
喘而胸滿者。
服發汗劑而不汗卻衄者。
濕家身煩疼者。
麻黃加朮湯。
(兼用七寶)主之。
於本方內加朮四兩。
(麻黃杏仁各七分半。
桂枝五分。
甘草二分半。
術一錢。
上五味。
煮法如本方。
) 小瘡內攻。
喘鳴息迫。
小便不利。
一身滿腫者。
麻黃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桃花散或紫丸。
)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甘草各二兩(一錢。
)附子一枚(七分五釐。
)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一兩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脈微細但欲寐惡寒(黃連解毒散)者。
水腫脈沉微鬱滯者。
(桃花散或蕤賓。
時時以紫丸攻之而可也。
)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各二兩(一錢。
)附子一枚(七分五釐。
)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四勺。
煎取六勺。
) 手足冷發熱脈沉者。
或脈微細而惡寒甚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八分。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各四分。
)石膏半斤(一錢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汗出而喘。
熱伏者。
喘息而渴者。
(兼用南呂或姑洗。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從外臺古今錄驗。
) 麻黃四兩(八分。
)甘草二兩。
杏仁五十個(各四分。
)薏苡仁半斤(一錢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
再服。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 一身悉痛(應鐘)發熱劇或浮腫(桃花)者。
發熱皮膚枯燥喘滿(桃花)者。
牡蠣湯 牡蠣、麻黃各四兩(一錢。
)甘草二兩(五分。
)蜀漆三兩(七分五釐。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蜀漆麻黃。
去上沫。
得六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服。
(以水二合四勺。
先煮麻黃蜀漆。
得一合八勺。
內一味。
煮取六勺。
)瘧疾惡寒甚胸腹動劇(紫丸)者。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三兩(各三分。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各六分。
)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乾嘔發熱而咳。
或咳且微喘者。
(以上兼用南呂)喘息者。
(南呂或姑洗或大灸)咳唾吐涎沫者。
(南呂。
或時時以紫丸攻之。
)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八分。
)桂枝。
甘草各二兩。
杏仁四十個(各三分。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石膏雞子大(一錢二分。
)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汗出多者。
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後服。
汗多亡陽。
遂虛。
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發熱惡寒。
身疼痛不汗出。
煩躁者。
脈浮緩。
發熱身重。
乍有輕時者。
頭痛劇。
四肢惰痛。
發熱而汗不出者。
越婢湯 麻黃六兩(九分。
)石膏半斤(一錢二分。
)生薑三兩(四分五釐。
)大棗十五枚(六分。
)甘草二兩(三分。
)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
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煮取六勺。
) 一身悉腫。
脈浮自汗出。
惡風者。
若前症而小便不利者。
或一身面目黃腫。
小便自利。
其脈沉而渴者。
或小便不利。
不渴者。
越婢加朮湯(仲呂。
或蕤賓。
迫於胸中劇則以紫丸攻之。
)主之。
於木方內加朮四兩。
(麻黃六分。
石膏八分。
大棗術各四分。
甘草二分。
生薑三分。
上六味。
煮法如越婢湯。
) 腳氣一身腫滿。
小便不利。
或惡寒。
或兩腳不仁者。
越婢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紫丸)於前方內。
加附子(四分。
) 咳而上氣喘或嘔者。
越婢加半夏湯(南呂)主之。
於本方內加半夏半升。
(麻黃半夏各六分。
石膏八分。
生薑三分。
大棗四分。
甘草二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葛根湯 葛根四兩(六分。
)麻黃、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各三分。
)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
將息及禁忌。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項背強而無汗惡寒者。
(應鐘) 二陽(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者。
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於本方內。
加半夏半升。
(葛根半夏各六分。
桂枝芍藥甘草各三分。
麻黃大棗生薑各四分五釐。
上八味。
煮如本方。
) 痓病無汗。
小便反少。
氣上衝於胸。
口噤不能語言者。
本方主之。
(紫丸) 痘瘡自初熱至點見。
(投本方。
兼用紫丸下之一度。
)自起脹至貫膿。
葛根加桔梗湯主之。
於本方內。
加桔梗五分。
自落痂以後。
葛根加大黃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大黃五分。
若惡寒劇。
起脹甚。
而一身腫脹。
或疼痛者。
葛根加朮附湯。
(紫丸)主之。
於本方內。
加朮、附子各四分。
若腫脹甚者。
(桃花散)寒戰咬牙而下利者。
俱加朮附湯。
(兼用紫丸。
) 頭瘡、加大黃湯主之。
小瘡、葛根加梓葉湯(桃花散以萆麻子擦之。
毒劇者以梅肉攻之。
)主之。
於本方內。
加梓葉五分。
諸頑腫惡腫。
加朮附湯主之。
瘰癧(七寶。
梅肉日投。
亦可也。
)便毒瘍疔之類。
(以梅肉攻之。
伯州散。
朝五分。
夕五分。
酒送下。
) 疳瘡。
(七寶或梅肉之類選用。
) 凡諸有膿則加桔梗。
若疼劇則加朮附。
世俗所謂小兒赤遊風丹毒類。
皆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紫丸攻之。
)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一錢六分。
)甘草黃芩各二兩(各四分。
)黃連三兩(六分。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
再服。
(以水二合六勺。
煮取六勺。
) 下利喘而汗出者。
項背強。
汗出下利者。
(以上兼用應鐘。
)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八分。
)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三分。
)半夏半升(六分。
)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二合四勺煮。
取一合二勺。
去滓。
再煎。
取六勺。
)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者。
胸滿脅痛者。
身熱惡風。
頸項強。
胸下滿。
或渴或微嘔者。
胸下逆滿鬱郁不欲飲食或嘔者。
(應鐘) 若潮熱胸脅滿而嘔者。
(消塊) 寒熱發作有時。
胸脅苦滿。
有經水之變者。
(應鐘) 產婦四肢苦煩熱。
頭痛胸脅滿者。
(解毒散) 產婦鬱冒。
寒熱往來。
嘔而不能食。
大便堅或盜汗出者。
(消塊或應鐘) 發熱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滿者。
(消塊) 發黃色。
腹痛而嘔。
或胸脅滿而渴者。
(應鐘) 胸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者。
(消塊) 芒潮熱不去。
大便不通者。
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於小柴胡湯方內。
加芒硝六兩。
(柴胡八分。
半夏芒硝各六分。
人參黃芩甘草生薑大棗各三分。
上八味。
以水二合四勺。
煮取一合二勺。
去滓。
再煎。
取六勺。
內芒硝。
更上火微沸。
令消。
) 瘧病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或渴不嘔者。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主之。
(兼用紫丸)於小柴胡湯方內去半夏。
加栝蔞根四兩。
(柴胡八分。
人參黃芩生薑大棗甘草各三分。
栝蔞根四分。
上七味。
煮法如小柴胡湯。
) 若上逆者。
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桂枝五分。
發熱微惡寒。
肢節煩疼。
微嘔。
心下支結者。
(兼用應鐘)或腹中急痛上衝心者。
(應鐘) 桂枝湯合方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
黃芩人參、生薑、大棗各三分。
甘草二分。
半夏六分。
柴胡八分。
上九味。
煮法如小柴胡湯。
若本方證。
而嘔逆劇者。
倍半夏。
湯熟。
而加生薑汁一錢。
本方症而胸腹有動者。
失精者。
(俱應鐘)胸滿煩驚者。
(解毒散或紫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半夏二合(四分。
)大棗六枚。
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牡蠣各一兩半(各二分三釐。
)柴胡四兩(六分五釐。
)大黃二兩(三分。
) 上十一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
內大黃。
切如棋子。
更煮一二沸。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 柴胡薑桂湯 柴胡半斤(八分。
)桂枝、乾薑、黃芩、牡蠣各三兩(三分。
)栝蔞根四兩(四分。
)甘草二兩(二分。
)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煩。
復服汗出便愈。
(今煮如小柴胡湯。
) 胸脅滿。
微結。
渴而不嘔。
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
(兼用應鐘。
) 胸脅滿。
上逆。
胸腹有動者。
瘧疾。
惡寒甚。
胸胸滿。
胸腹有動而渴者。
(紫丸或應鐘。
)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八兩。
)黃芩、芍藥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三分。
)半夏半升(六分。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各五分。
)大黃二兩(一分。
) 上八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煮如小柴胡湯。
) 嘔吐不止。
心下急鬱郁微煩者。
心下痞硬而痛。
嘔吐下利者。
心下滿痛。
大便不通者。
胸脅苦滿。
腹拘攣。
大便不通者。
白虎湯 知母六兩(六分。
)石膏一斤(一錢六分。
)甘草二兩(二分。
)粳米六合(一錢
身熱消渴者。
正症也。
發汗而脈浮數煩渴者。
亦可用焉。
發熱而煩渴欲飲水。
水入口則吐者。
(紫丸)發熱小便數(與發汗同意)者。
或渴欲飲水者。
頭痛。
發熱。
汗出。
惡寒。
身疼痛而欲飲水者。
發熱。
嘔吐。
下利。
渴而欲飲水者。
(紫丸) 心下悸。
吐涎沫。
頭眩者。
(紫丸) 心下痞。
煩渴。
口燥。
小便不利(黃鐘丸)者。
若發黃色者。
茵陳五苓散主之。
(兼用承氣丸)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
和。
先食飲方寸匕。
日三服。
豬苓湯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
各一兩(六分。
)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內下阿膠。
烊消。
溫服七合。
日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內膠令消。
) 脈浮。
發熱。
渴欲飲水者。
此其正症也。
下利。
咳嘔。
渴而心煩不得眠者。
小便淋瀝。
或便膿血(便者小便也)者。
(滑石礬甘散或應鐘。
) 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分。
) 上七味。
異搗。
下篩為散。
更入臼中治之。
白飲和。
服方寸匕。
小便利止後服。
日三服。
胸腹有動而渴。
腰以下水腫者。
(蕤賓) 八味丸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薯蕷各四兩。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附子各二兩。
上八味。
末之。
煉蜜和丸。
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腳氣疼痛。
少腹不仁。
(蕤賓)足冷或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應鐘) 消渴而小便反多者。
煩熱不得臥。
倚息小便不利。
飲食如故者。
夜尿或遺尿者。
(應鐘。
及臍下氣海之邊。
日灸七壯。
) 麻黃湯 麻黃三兩。
杏仁七十個(各九分。
)桂枝二兩(六分。
)甘草一兩(三分。
) 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將息。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頭痛。
發熱。
身疼。
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是其正證也。
喘而胸滿者。
服發汗劑而不汗卻衄者。
濕家身煩疼者。
麻黃加朮湯。
(兼用七寶)主之。
於本方內加朮四兩。
(麻黃杏仁各七分半。
桂枝五分。
甘草二分半。
術一錢。
上五味。
煮法如本方。
) 小瘡內攻。
喘鳴息迫。
小便不利。
一身滿腫者。
麻黃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桃花散或紫丸。
)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甘草各二兩(一錢。
)附子一枚(七分五釐。
)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一兩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脈微細但欲寐惡寒(黃連解毒散)者。
水腫脈沉微鬱滯者。
(桃花散或蕤賓。
時時以紫丸攻之而可也。
)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細辛各二兩(一錢。
)附子一枚(七分五釐。
)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四勺。
煎取六勺。
) 手足冷發熱脈沉者。
或脈微細而惡寒甚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八分。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各四分。
)石膏半斤(一錢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汗出而喘。
熱伏者。
喘息而渴者。
(兼用南呂或姑洗。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從外臺古今錄驗。
) 麻黃四兩(八分。
)甘草二兩。
杏仁五十個(各四分。
)薏苡仁半斤(一錢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
再服。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 一身悉痛(應鐘)發熱劇或浮腫(桃花)者。
發熱皮膚枯燥喘滿(桃花)者。
牡蠣湯 牡蠣、麻黃各四兩(一錢。
)甘草二兩(五分。
)蜀漆三兩(七分五釐。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蜀漆麻黃。
去上沫。
得六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若吐則勿更服。
(以水二合四勺。
先煮麻黃蜀漆。
得一合八勺。
內一味。
煮取六勺。
)瘧疾惡寒甚胸腹動劇(紫丸)者。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三兩(各三分。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各六分。
) 上八味。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乾嘔發熱而咳。
或咳且微喘者。
(以上兼用南呂)喘息者。
(南呂或姑洗或大灸)咳唾吐涎沫者。
(南呂。
或時時以紫丸攻之。
)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八分。
)桂枝。
甘草各二兩。
杏仁四十個(各三分。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石膏雞子大(一錢二分。
) 上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汗出多者。
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後服。
汗多亡陽。
遂虛。
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發熱惡寒。
身疼痛不汗出。
煩躁者。
脈浮緩。
發熱身重。
乍有輕時者。
頭痛劇。
四肢惰痛。
發熱而汗不出者。
越婢湯 麻黃六兩(九分。
)石膏半斤(一錢二分。
)生薑三兩(四分五釐。
)大棗十五枚(六分。
)甘草二兩(三分。
)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
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煮取六勺。
) 一身悉腫。
脈浮自汗出。
惡風者。
若前症而小便不利者。
或一身面目黃腫。
小便自利。
其脈沉而渴者。
或小便不利。
不渴者。
越婢加朮湯(仲呂。
或蕤賓。
迫於胸中劇則以紫丸攻之。
)主之。
於木方內加朮四兩。
(麻黃六分。
石膏八分。
大棗術各四分。
甘草二分。
生薑三分。
上六味。
煮法如越婢湯。
) 腳氣一身腫滿。
小便不利。
或惡寒。
或兩腳不仁者。
越婢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紫丸)於前方內。
加附子(四分。
) 咳而上氣喘或嘔者。
越婢加半夏湯(南呂)主之。
於本方內加半夏半升。
(麻黃半夏各六分。
石膏八分。
生薑三分。
大棗四分。
甘草二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葛根湯 葛根四兩(六分。
)麻黃、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各三分。
) 上七味。
?咀。
以水一鬥。
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餘如桂枝法。
將息及禁忌。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項背強而無汗惡寒者。
(應鐘) 二陽(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者。
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於本方內。
加半夏半升。
(葛根半夏各六分。
桂枝芍藥甘草各三分。
麻黃大棗生薑各四分五釐。
上八味。
煮如本方。
) 痓病無汗。
小便反少。
氣上衝於胸。
口噤不能語言者。
本方主之。
(紫丸) 痘瘡自初熱至點見。
(投本方。
兼用紫丸下之一度。
)自起脹至貫膿。
葛根加桔梗湯主之。
於本方內。
加桔梗五分。
自落痂以後。
葛根加大黃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大黃五分。
若惡寒劇。
起脹甚。
而一身腫脹。
或疼痛者。
葛根加朮附湯。
(紫丸)主之。
於本方內。
加朮、附子各四分。
若腫脹甚者。
(桃花散)寒戰咬牙而下利者。
俱加朮附湯。
(兼用紫丸。
) 頭瘡、加大黃湯主之。
小瘡、葛根加梓葉湯(桃花散以萆麻子擦之。
毒劇者以梅肉攻之。
)主之。
於本方內。
加梓葉五分。
諸頑腫惡腫。
加朮附湯主之。
瘰癧(七寶。
梅肉日投。
亦可也。
)便毒瘍疔之類。
(以梅肉攻之。
伯州散。
朝五分。
夕五分。
酒送下。
) 疳瘡。
(七寶或梅肉之類選用。
) 凡諸有膿則加桔梗。
若疼劇則加朮附。
世俗所謂小兒赤遊風丹毒類。
皆加朮附湯主之。
(兼用紫丸攻之。
)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一錢六分。
)甘草黃芩各二兩(各四分。
)黃連三兩(六分。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
再服。
(以水二合六勺。
煮取六勺。
) 下利喘而汗出者。
項背強。
汗出下利者。
(以上兼用應鐘。
)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八分。
)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三分。
)半夏半升(六分。
)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二合四勺煮。
取一合二勺。
去滓。
再煎。
取六勺。
)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者。
胸滿脅痛者。
身熱惡風。
頸項強。
胸下滿。
或渴或微嘔者。
胸下逆滿鬱郁不欲飲食或嘔者。
(應鐘) 若潮熱胸脅滿而嘔者。
(消塊) 寒熱發作有時。
胸脅苦滿。
有經水之變者。
(應鐘) 產婦四肢苦煩熱。
頭痛胸脅滿者。
(解毒散) 產婦鬱冒。
寒熱往來。
嘔而不能食。
大便堅或盜汗出者。
(消塊或應鐘) 發熱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滿者。
(消塊) 發黃色。
腹痛而嘔。
或胸脅滿而渴者。
(應鐘) 胸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者。
(消塊) 芒潮熱不去。
大便不通者。
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於小柴胡湯方內。
加芒硝六兩。
(柴胡八分。
半夏芒硝各六分。
人參黃芩甘草生薑大棗各三分。
上八味。
以水二合四勺。
煮取一合二勺。
去滓。
再煎。
取六勺。
內芒硝。
更上火微沸。
令消。
) 瘧病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或渴不嘔者。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主之。
(兼用紫丸)於小柴胡湯方內去半夏。
加栝蔞根四兩。
(柴胡八分。
人參黃芩生薑大棗甘草各三分。
栝蔞根四分。
上七味。
煮法如小柴胡湯。
) 若上逆者。
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桂枝五分。
發熱微惡寒。
肢節煩疼。
微嘔。
心下支結者。
(兼用應鐘)或腹中急痛上衝心者。
(應鐘) 桂枝湯合方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
黃芩人參、生薑、大棗各三分。
甘草二分。
半夏六分。
柴胡八分。
上九味。
煮法如小柴胡湯。
若本方證。
而嘔逆劇者。
倍半夏。
湯熟。
而加生薑汁一錢。
本方症而胸腹有動者。
失精者。
(俱應鐘)胸滿煩驚者。
(解毒散或紫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半夏二合(四分。
)大棗六枚。
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牡蠣各一兩半(各二分三釐。
)柴胡四兩(六分五釐。
)大黃二兩(三分。
) 上十一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
內大黃。
切如棋子。
更煮一二沸。
去滓。
溫服一升。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 柴胡薑桂湯 柴胡半斤(八分。
)桂枝、乾薑、黃芩、牡蠣各三兩(三分。
)栝蔞根四兩(四分。
)甘草二兩(二分。
)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煩。
復服汗出便愈。
(今煮如小柴胡湯。
) 胸脅滿。
微結。
渴而不嘔。
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
(兼用應鐘。
) 胸脅滿。
上逆。
胸腹有動者。
瘧疾。
惡寒甚。
胸胸滿。
胸腹有動而渴者。
(紫丸或應鐘。
)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八兩。
)黃芩、芍藥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三分。
)半夏半升(六分。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各五分。
)大黃二兩(一分。
) 上八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煮如小柴胡湯。
) 嘔吐不止。
心下急鬱郁微煩者。
心下痞硬而痛。
嘔吐下利者。
心下滿痛。
大便不通者。
胸脅苦滿。
腹拘攣。
大便不通者。
白虎湯 知母六兩(六分。
)石膏一斤(一錢六分。
)甘草二兩(二分。
)粳米六合(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