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機
關燈
小
中
大
桂枝湯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今用各七分五釐) 甘草二兩。
(今用五分) 上五味。
?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
(今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服。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後服。
不必盡劑。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
病症猶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
乃服至二三劑。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正證也。
頭痛一證亦當投此方矣。
若因咳嗽嘔逆而頭痛者。
則非此湯之所治也。
惡寒、鼻鳴、乾嘔者。
外邪之候也。
此方主之。
脈浮弱。
或浮數而惡寒者。
雖不具證。
亦用此方。
浮數浮弱。
蓋桂枝湯之脈狀也。
汗吐下後更湊一證。
又發熱汗出而身疼痛者。
此方猶為可用。
若脈浮緊而疼痛者。
則非此湯之所治也。
發汗後疼痛甚。
脈沉遲。
或痹或四肢拘攣。
心下痞塞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芍藥生薑各一兩。
人參三兩。
(今用桂枝大棗人參各六分。
芍藥生薑各八分。
甘草四分。
以上六味。
煮如桂枝湯。
兼用太簇或應鐘)上衝甚者桂枝加桂湯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加桂二兩。
(桂枝一錢。
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五味。
煮如桂枝湯。
兼用應鐘)若有拘急硬滿之證者。
則桂枝湯不宜與焉。
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
氣從少腹上衝於胸是也。
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
腹滿寒下脈浮。
或惡寒。
或腹時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芍藥三兩。
(桂枝大棗生薑各六分。
芍藥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
上五味。
煮如本方。
) 寒下已止。
而大實痛者。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主之。
於前方內加大黃一兩。
(今於前方內加大黃二分。
兼用應鐘散) 項背強。
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葛根八分。
上六味。
煎如本方。
) 身體強脈沉遲者。
發熱汗出四肢拘急者。
或桂枝湯證而渴者。
栝蔞桂枝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栝蔞根二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栝蔞根甘草各四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黃汗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
(煩躁小便不利者立方證也。
身體疼重為主證也。
)或盜汗出者。
發熱惡風而發黃色者。
桂枝加黃蓍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黃蓍二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黃蓍各四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
四肢發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附子一枚。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附子三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胸滿無拘急之證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於本方內去芍藥。
(桂枝大棗生薑各九分。
甘草六分。
以上四味。
煮法如本方。
)若有喘而胸滿或痛或脅下痞硬等證者。
非此湯之所知也。
喘家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厚樸二兩。
杏子五十個。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厚樸杏仁各四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若喘而身疼痛者。
非此湯之所主也。
胸中熱而吐涎沫或咳者。
(兼用南呂)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
於本方內去芍藥加皂莢二枚。
(桂枝生薑大棗各七分五釐。
甘草皂莢各五分。
上五味。
煮法如本方。
)若咳而腹中拘攣或咳逆倚息者。
非此湯之所治也。
驚狂(兼用紫丸)起臥不安者。
或火逆躁(兼用紫丸)胸腹動劇者。
及瘧疾而有上衝者。
(兼用紫丸)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生薑、蜀漆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今各四分五釐)牡蠣五兩。
(九分五釐。
)龍骨四兩(六分)甘草二兩(三分) 上為末。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蜀漆。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今以水二合四勺。
煮取七勺。
)若有胸脅苦滿之症。
則別有主治矣。
頭項強痛。
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兼用南呂。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朮苓湯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
去桂加苓、術各三兩。
(芍藥大棗生薑茯苓朮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六味。
煮法如桂枝湯。
)失精胸腹有動者。
(兼用應鐘)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龍骨、牡蠣各三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龍骨牡蠣各四分五釐。
甘草三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 外感之證咽痛者。
或咽喉中生瘡或腫痛。
(兼用應鐘。
劇者以梅肉攻之。
)者。
桂枝加桔梗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桔梗八分。
煮法如本方。
)濕家骨節疼痛(兼用應鐘七寶)者。
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南呂或紫丸)者。
或頭疼重(應鐘)者。
或身體麻痹者。
或頭痛劇者。
(應鐘時時以七寶紫丸之類攻之)桂枝加朮附湯主之。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術各六分。
附子甘草各四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 濕家眼目不明者。
(應鐘或紫丸或七寶)或耳聾或肉瞤筋惕者。
桂枝加苓朮附湯主之。
(於前方內加茯苓六分。
經按以上二方皆從桂枝去桂加朮苓湯變來者也。
驗之奏效甚多。
)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
(今八分。
)附子三枚。
(九分。
)甘草二兩。
(四分。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各六分。
)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今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
(應鐘或七寶)若其人大便硬(應鐘)小便自利無沖逆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主之。
於桂枝附子湯方內。
去桂加朮四兩。
(附子九分。
術八分。
甘草四分。
大棗生薑各六分。
上五味。
煮法如桂枝附子湯。
) 上五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朮附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各六分)甘草、麻黃、細辛各二兩。
(各四分)附子一枚。
(三分)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
即愈。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惡寒或身體不仁。
或手足逆冷。
而心下堅者。
(紫丸南呂)及有痰飲之變者。
四肢惰痛。
惡寒甚者。
世俗所謂勞咳(脊骨之灸)骨蒸惡熱惡寒。
心中鬱郁、或心下痞堅者。
(南呂)無痞堅者。
(解毒散。
俱以紫丸時時攻之。
) 小建中湯 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芍藥六兩。
(九分。
)膠飴一升。
(三錢。
)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
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去滓。
內膠飴。
冷消。
)腹中急痛(應鐘)或拘攣者。
此其正證也。
若有外閉之證。
則非此湯之所主治也。
衄(解毒)失精下血(應鐘)之人。
腹中攣急或痛。
手足煩熱者。
產婦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腹中拘攣者。
(應鐘)若有塊者。
(夷則) 心悸或肉瞤筋惕。
或頭眩者。
(應鐘)心悸甚者。
(解毒)茯苓建中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茯苓四分五釐。
煮法如本方。
) 盜汗。
或汗出多。
或身重或不仁者。
黃蓍建中湯主之。
(兼用應鐘)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
(今二分三釐。
) 桂枝甘草附子湯 甘草、術各二兩。
(六分。
)附子二枚。
(九分。
)桂枝四兩。
(一錢二分。
)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
則解。
能食汗出。
復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服。
) 骨節煩疼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者。
(紫丸或七寶) 桂枝人參湯 桂枝、甘草各四兩(八分。
)術。
人象。
乾薑各三兩(六分。
) 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
取五升。
內桂。
更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服。
) 表裡有熱。
下利。
心下痞硬(太簇)者。
痢病發熱惡寒心下痞硬(紫丸)者。
人參湯 人參、甘草、朮、乾薑(各三兩各七分五釐。
) 上四味。
搗篩為末。
蜜和。
丸如雞黃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
研碎。
溫服之。
日三服。
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以水一合六勺。
煮取六勺。
服。
) 心下痞硬(太簇)者。
心下痞。
喜唾。
不了了者。
(南呂) 暑病(所謂霍亂)嘔吐下利。
心下痞硬者。
(紫丸)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三兩(一錢五分。
)杏仁五十個。
(一錢。
)甘草一兩(五分。
)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差者更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短氣息迫或喘急(紫丸)者。
(酒客最多此病。
以此湯大有效。
) 苓桂朮甘湯 茯苓四兩。
(一錢二分。
)桂枝三兩。
(九分。
)朮、甘草各二兩。
(各六分。
)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心下逆滿、起則頭眩。
(應鐘或紫丸)者。
眼痛生赤脈、不能開者。
(應鐘或紫丸。
) 耳聾沖逆甚頭眩者。
(應鐘及七寶。
) 苓薑朮甘湯 甘草、術各二兩。
(五分。
)乾薑、茯苓各四兩。
(一錢。
)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身體重、腰冷、小便自利者。
(應鐘) 苓桂五味甘草湯 茯苓桂枝各四兩。
(八分。
)甘草三兩。
(六分。
)五味子半升。
(一錢二分。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六勺。
煮取六勺。
) 咳後沖逆劇、手足厥冷、或心下悸、或頭眩、或肉瞤筋惕者。
(以上諸症皆兼用南呂丸)若沖逆已愈。
但咳滿者。
芩甘五味姜辛湯主之。
於前方內去桂加茯苓四兩(六分。
)乾薑細辛各三兩(四分五釐。
) 苓甘姜味辛夏湯 茯苓四兩。
(九分。
)甘草、細辛、乾薑各三兩。
(各三分。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各九分。
)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六勺煮取六勺。
) 前方證而嘔者。
芩甘姜味辛夏仁湯 於前方內加杏仁半升(九分。
) 前方證而微浮腫(南呂)者。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於前方內加大黃三兩。
(三分。
) 前方證而大便不通者。
苓桂甘棗湯 茯苓半斤(一錢二分。
)甘草三兩(四分五釐。
)大棗十五枚(五分五釐。
)桂枝四兩(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茯苓。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臍下悸者。
奔豚迫於心胸、短氣息迫(紫丸)者。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斤(一錢二分。
)澤瀉、生薑各四兩(各六分。
)甘草、桂枝各二兩(各三分。
)術三兩(四分五釐。
)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內澤瀉。
更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以水二合五勺。
先煮五味。
取八勺。
內澤瀉。
更煮取六勺。
) 吐而渴欲飲水者。
此正症也。
(紫丸)渴(有水而渴也)而小便不利、心下悸、或腹脹滿(水滿也)者。
(蕤賓紫丸仲呂之類選用。
) 澤瀉湯 澤瀉五兩(二錢五分。
)術二兩(一錢。
)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心下有水氣、苦胃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澤瀉一兩六銖半(八分。
)豬苓、茯苓、術各十八銖(各六分。
)桂枝半兩(四分。
) 上五味。
為末。
以白飲和。
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或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服。
亦可也。
) 大汗出而煩躁。
小
大棗十二枚(今用各七分五釐) 甘草二兩。
(今用五分) 上五味。
?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適寒溫。
服一升。
(今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服。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後服。
不必盡劑。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
病症猶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
乃服至二三劑。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正證也。
頭痛一證亦當投此方矣。
若因咳嗽嘔逆而頭痛者。
則非此湯之所治也。
惡寒、鼻鳴、乾嘔者。
外邪之候也。
此方主之。
脈浮弱。
或浮數而惡寒者。
雖不具證。
亦用此方。
浮數浮弱。
蓋桂枝湯之脈狀也。
汗吐下後更湊一證。
又發熱汗出而身疼痛者。
此方猶為可用。
若脈浮緊而疼痛者。
則非此湯之所治也。
發汗後疼痛甚。
脈沉遲。
或痹或四肢拘攣。
心下痞塞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芍藥生薑各一兩。
人參三兩。
(今用桂枝大棗人參各六分。
芍藥生薑各八分。
甘草四分。
以上六味。
煮如桂枝湯。
兼用太簇或應鐘)上衝甚者桂枝加桂湯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加桂二兩。
(桂枝一錢。
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五味。
煮如桂枝湯。
兼用應鐘)若有拘急硬滿之證者。
則桂枝湯不宜與焉。
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
氣從少腹上衝於胸是也。
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
腹滿寒下脈浮。
或惡寒。
或腹時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芍藥三兩。
(桂枝大棗生薑各六分。
芍藥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
上五味。
煮如本方。
) 寒下已止。
而大實痛者。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主之。
於前方內加大黃一兩。
(今於前方內加大黃二分。
兼用應鐘散) 項背強。
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葛根八分。
上六味。
煎如本方。
) 身體強脈沉遲者。
發熱汗出四肢拘急者。
或桂枝湯證而渴者。
栝蔞桂枝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栝蔞根二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栝蔞根甘草各四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黃汗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
(煩躁小便不利者立方證也。
身體疼重為主證也。
)或盜汗出者。
發熱惡風而發黃色者。
桂枝加黃蓍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黃蓍二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黃蓍各四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
四肢發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附子一枚。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四分。
附子三分。
上六味。
煮如本方。
) 胸滿無拘急之證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於本方內去芍藥。
(桂枝大棗生薑各九分。
甘草六分。
以上四味。
煮法如本方。
)若有喘而胸滿或痛或脅下痞硬等證者。
非此湯之所知也。
喘家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厚樸二兩。
杏子五十個。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
甘草厚樸杏仁各四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若喘而身疼痛者。
非此湯之所主也。
胸中熱而吐涎沫或咳者。
(兼用南呂)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
於本方內去芍藥加皂莢二枚。
(桂枝生薑大棗各七分五釐。
甘草皂莢各五分。
上五味。
煮法如本方。
)若咳而腹中拘攣或咳逆倚息者。
非此湯之所治也。
驚狂(兼用紫丸)起臥不安者。
或火逆躁(兼用紫丸)胸腹動劇者。
及瘧疾而有上衝者。
(兼用紫丸)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生薑、蜀漆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今各四分五釐)牡蠣五兩。
(九分五釐。
)龍骨四兩(六分)甘草二兩(三分) 上為末。
以水一鬥二升。
先煮蜀漆。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今以水二合四勺。
煮取七勺。
)若有胸脅苦滿之症。
則別有主治矣。
頭項強痛。
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兼用南呂。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朮苓湯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
去桂加苓、術各三兩。
(芍藥大棗生薑茯苓朮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六味。
煮法如桂枝湯。
)失精胸腹有動者。
(兼用應鐘)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龍骨、牡蠣各三兩。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龍骨牡蠣各四分五釐。
甘草三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 外感之證咽痛者。
或咽喉中生瘡或腫痛。
(兼用應鐘。
劇者以梅肉攻之。
)者。
桂枝加桔梗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桔梗八分。
煮法如本方。
)濕家骨節疼痛(兼用應鐘七寶)者。
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南呂或紫丸)者。
或頭疼重(應鐘)者。
或身體麻痹者。
或頭痛劇者。
(應鐘時時以七寶紫丸之類攻之)桂枝加朮附湯主之。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術各六分。
附子甘草各四分。
上七味。
煮如本方。
) 濕家眼目不明者。
(應鐘或紫丸或七寶)或耳聾或肉瞤筋惕者。
桂枝加苓朮附湯主之。
(於前方內加茯苓六分。
經按以上二方皆從桂枝去桂加朮苓湯變來者也。
驗之奏效甚多。
)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
(今八分。
)附子三枚。
(九分。
)甘草二兩。
(四分。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各六分。
)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今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
(應鐘或七寶)若其人大便硬(應鐘)小便自利無沖逆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主之。
於桂枝附子湯方內。
去桂加朮四兩。
(附子九分。
術八分。
甘草四分。
大棗生薑各六分。
上五味。
煮法如桂枝附子湯。
) 上五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
半日許再服。
三服都盡。
其人如冒狀。
勿怪。
即是朮附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各六分)甘草、麻黃、細辛各二兩。
(各四分)附子一枚。
(三分)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
即愈。
(以水一合四勺。
煮取六勺。
) 惡寒或身體不仁。
或手足逆冷。
而心下堅者。
(紫丸南呂)及有痰飲之變者。
四肢惰痛。
惡寒甚者。
世俗所謂勞咳(脊骨之灸)骨蒸惡熱惡寒。
心中鬱郁、或心下痞堅者。
(南呂)無痞堅者。
(解毒散。
俱以紫丸時時攻之。
) 小建中湯 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各四分五釐)。
芍藥六兩。
(九分。
)膠飴一升。
(三錢。
)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
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去滓。
內膠飴。
冷消。
)腹中急痛(應鐘)或拘攣者。
此其正證也。
若有外閉之證。
則非此湯之所主治也。
衄(解毒)失精下血(應鐘)之人。
腹中攣急或痛。
手足煩熱者。
產婦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腹中拘攣者。
(應鐘)若有塊者。
(夷則) 心悸或肉瞤筋惕。
或頭眩者。
(應鐘)心悸甚者。
(解毒)茯苓建中湯主之。
(於本方內加茯苓四分五釐。
煮法如本方。
) 盜汗。
或汗出多。
或身重或不仁者。
黃蓍建中湯主之。
(兼用應鐘)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
(今二分三釐。
) 桂枝甘草附子湯 甘草、術各二兩。
(六分。
)附子二枚。
(九分。
)桂枝四兩。
(一錢二分。
)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
則解。
能食汗出。
復煩者。
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服。
) 骨節煩疼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者。
(紫丸或七寶) 桂枝人參湯 桂枝、甘草各四兩(八分。
)術。
人象。
乾薑各三兩(六分。
) 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
取五升。
內桂。
更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以水一合八勺。
煮取六勺。
服。
) 表裡有熱。
下利。
心下痞硬(太簇)者。
痢病發熱惡寒心下痞硬(紫丸)者。
人參湯 人參、甘草、朮、乾薑(各三兩各七分五釐。
) 上四味。
搗篩為末。
蜜和。
丸如雞黃大。
以沸湯數合和一丸。
研碎。
溫服之。
日三服。
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以水一合六勺。
煮取六勺。
服。
) 心下痞硬(太簇)者。
心下痞。
喜唾。
不了了者。
(南呂) 暑病(所謂霍亂)嘔吐下利。
心下痞硬者。
(紫丸)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三兩(一錢五分。
)杏仁五十個。
(一錢。
)甘草一兩(五分。
) 上三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差者更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短氣息迫或喘急(紫丸)者。
(酒客最多此病。
以此湯大有效。
) 苓桂朮甘湯 茯苓四兩。
(一錢二分。
)桂枝三兩。
(九分。
)朮、甘草各二兩。
(各六分。
)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心下逆滿、起則頭眩。
(應鐘或紫丸)者。
眼痛生赤脈、不能開者。
(應鐘或紫丸。
) 耳聾沖逆甚頭眩者。
(應鐘及七寶。
) 苓薑朮甘湯 甘草、術各二兩。
(五分。
)乾薑、茯苓各四兩。
(一錢。
)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身體重、腰冷、小便自利者。
(應鐘) 苓桂五味甘草湯 茯苓桂枝各四兩。
(八分。
)甘草三兩。
(六分。
)五味子半升。
(一錢二分。
)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以水一合六勺。
煮取六勺。
) 咳後沖逆劇、手足厥冷、或心下悸、或頭眩、或肉瞤筋惕者。
(以上諸症皆兼用南呂丸)若沖逆已愈。
但咳滿者。
芩甘五味姜辛湯主之。
於前方內去桂加茯苓四兩(六分。
)乾薑細辛各三兩(四分五釐。
) 苓甘姜味辛夏湯 茯苓四兩。
(九分。
)甘草、細辛、乾薑各三兩。
(各三分。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各九分。
) 上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
日三服。
(以水一合六勺煮取六勺。
) 前方證而嘔者。
芩甘姜味辛夏仁湯 於前方內加杏仁半升(九分。
) 前方證而微浮腫(南呂)者。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於前方內加大黃三兩。
(三分。
) 前方證而大便不通者。
苓桂甘棗湯 茯苓半斤(一錢二分。
)甘草三兩(四分五釐。
)大棗十五枚(五分五釐。
)桂枝四兩(六分。
) 上四味。
以水一鬥。
先煮茯苓。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以水二合。
煮取六勺。
) 臍下悸者。
奔豚迫於心胸、短氣息迫(紫丸)者。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斤(一錢二分。
)澤瀉、生薑各四兩(各六分。
)甘草、桂枝各二兩(各三分。
)術三兩(四分五釐。
)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內澤瀉。
更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以水二合五勺。
先煮五味。
取八勺。
內澤瀉。
更煮取六勺。
) 吐而渴欲飲水者。
此正症也。
(紫丸)渴(有水而渴也)而小便不利、心下悸、或腹脹滿(水滿也)者。
(蕤賓紫丸仲呂之類選用。
) 澤瀉湯 澤瀉五兩(二錢五分。
)術二兩(一錢。
)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以水一合二勺。
煮取六勺。
) 心下有水氣、苦胃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澤瀉一兩六銖半(八分。
)豬苓、茯苓、術各十八銖(各六分。
)桂枝半兩(四分。
) 上五味。
為末。
以白飲和。
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或以水一合五勺。
煮取六勺。
服。
亦可也。
) 大汗出而煩躁。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