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痰盛噁心嘔吐,胸膈不快。

    (石大夫方) 半夏(十二兩,湯洗七次) 丁皮(五兩,不見火) 木香(一兩,不見火) 藿香(二兩) 陳皮(三兩,洗淨焙) 肉豆蔻(一兩,煨)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食後夜臥時服。

     中和湯 治肺有風寒,痰壅咳嗽。

    (張維宋方) 紫蘇子(炒) 麻黃(去節) 柴胡(去須) 杏仁(去皮尖炒) 陳皮(去瓤) 桑根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以上各半兩) 馬兜鈴(一分) 細辛(一分) 款冬花(三分) 甘草(一分) 上?咀。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茱萸丸 治停痰飲癖,腹脹嘔吐,頭暈胸膈刺痛。

     半夏(七兩) 桂(三兩) 乾薑(五錢) 吳茱萸(四兩,湯洗七遍) 檳榔(一兩) 赤茯苓(四兩) 陳皮 枳殼(各二兩) 上件併為細末,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粒,米飲或熟水吞下。

     抽風膏 治頭痛。

     半夏(湯洗七遍) 白殭蠶(各半兩) 全蠍(一個) 上同為細末,以綠豆粉和調,貼於太陽上,幹即易之。

     半夏湯 治肩臂痛。

     半夏(二兩,洗七遍,切作薄片) 白茯苓(二兩,銼)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煎至八分,入薑汁一蛤蜊殼許,再煎至七分,食後,溫熱服。

     小半夏湯 治痰飲頭眩及臂痛。

     半夏(湯浸七遍) 白茯苓(半兩) 甘草(一分,炙) 橘紅(半兩) 上?咀。

    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時候。

     玉真丸 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

     硫黃(二兩) 石膏(煅通赤,研) 半夏(湯洗七遍。

    各一兩) 硝石(一分,研) 上為末研勻,薑汁糊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每服三十丸,薑湯或米飲吞下。

    更灸關元百壯。

    良方中有黃元子亦佳。

    《素問》雲,頭痛顛疾,下虛攻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徇蒙招搖,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下虛者,腎虛也。

    故腎厥則頭痛。

    上虛者,肝虛也。

    故肝虛則頭暈。

    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

    故肝厥頭暈,腎厥顛痛,不同如此,治肝厥則用釣藤散。

     釣藤散 治肝厥頭暈,清頭目。

     釣藤 陳皮(淨洗焙) 半夏(薑製) 麥門冬(去心) 茯苓 茯神 人參 甘菊花 防風(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石膏(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四盞,水一盞半,姜七片,煎八分,去滓,溫服。

     前胡湯 治兩背胛痛。

     前胡(四兩,去須,薑製) 陳皮(二兩,去白) 白芍藥(四兩) 乾薑(一兩,炮) 甘草(半兩,炙)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棗一個,水兩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忌生冷物。

     人參飲子 李景揚所服喘藥三方,治肺受風寒,咳嗽喘急。

     人參(一分) 甘草(一兩,炙) 麻黃(一兩,去節) 半夏(二十八個,薑汁製) 訶子(二十二個) 白茯苓(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臘茶一錢,姜錢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日進三服。

     千緡湯 治久新咳嗽,服之立驗。

     皂角(不蛀者,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半夏(七個,炮製) 生薑(一塊,槌碎) 上?咀。

    以上隻作一服。

    用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皂角煎丸 治喘藥方。

     皂角不以多少為末。

    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七丸,人參湯下,茶清亦得。

     南星丸 治傷風咳嗽經驗方。

     細辛(去土並根葉,秤) 半夏(湯洗七遍) 天南星(湯洗七遍) 溫姜(炮) 上各等分為末。

    以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二十粒,生薑湯下。

    常服即以獨活代細辛。

     人參前胡湯 治風痰攻作,頭風頭痛,目眩旋運,胸膈不利,嘔逆不欲飲食。

     前胡(去苗,三分) 人參(三分) 陳皮(去白,半兩) 半夏曲(半兩)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甘草(炙,半兩) 紫蘇葉(七錢半) 赤茯苓(七錢半) 木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五痹湯 大治風痰飲攻作,臂膀疼痛。

     薑黃(二兩) 羌活(一兩) 白朮(一兩半) 甘草(一兩。

    以上皆生用) 上?咀。

    每服約用五大錢,水二盞,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二服或三服。

     半夏橘皮湯 治陽濁不清,上焦壅塞,失於下降,陰氣輕疏,上下不得相滋,心生恍惚,神志不寧,下部乏怯,津液不蜜,脾臟不和,痰飲留滯宜服。

    (王都處方) 人參(三分,去蘆頭,銼焙) 白朮(半兩,銼焙) 川芎(一分,不見火) 北桔梗(一分,去須頭,銼焙) 橘皮(去白,湯洗焙乾秤,四錢) 半夏(湯洗七次,切片子,用一分) 白茯苓(一分,銼焙) 上件七味作粗散。

    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入生薑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芷丸 治氣虛頭暈。

    (出本事方) 白芷 石斛(去根) 乾薑(三件各一兩半) 細辛(去苗) 五味子 厚樸(去粗皮) 肉桂(去皮) 防風(去須) 茯苓 甘草(炙) 陳皮(八件各一兩洗) 白朮(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清米飲下,不飢不飽服。

    鄉人邵緻遠,年八十有三,有此疾,得此方數服即愈。

    (渠雲楊吉老傳) 分涎湯 治風痰留滯,膈間虛滿,食即噁心,咽物上喘,涎唾不利。

    服此順陰陽,消痞滿。

    (許堯臣方) 人參(新羅者一兩,用揀參) 天南星(一兩,去外皮,濕紙包,慢灰火煨香熟) 半夏(湯泡七次令軟,每個切作四片,秤一兩,以生薑汁浸一宿焙) 枳實(去瓤,一兩切,微炒) 陳橘皮(去瓤焙乾秤,一兩) 苦桔梗(去須取一兩) 上各銼如米粒大。

    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十大片,同煎至半盞,去滓,候溫,通口旋呷少許,徐徐嚥下。

    食後,臨臥服,服了高枕仰臥。

     鍾乳散 治寒嗽不止。

     鍾乳粉(修事了者) 人參 阿膠(炒) 上三味等分為末,用糯米飲調服。

     六物湯 治痰氣上攻,頭旋目運,嘔吐,胸膈不快及治痰瘧潮作,寒熱往來,頭痛不止。

    (劉郎中) 白朮(一兩,焙) 人參(去須,一兩) 赤茯苓(去皮,一兩)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橘皮(洗淨,一兩) 枳殼(麩炒去瓤,一兩) 上六味碾為粗末。

    每服五錢,水兩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進三服。

     旋覆花丸 治停痰飲癖結在胸膈,支滿倦怠,不思飲食,食則不下,逆氣上衝,喜唾乾嘔,溫溫噁心,腹中有水聲,兩脅堅痛,及理風虛體弱,頭痛眩悸,心忪目暈。

    (劉郎中方) 旋覆花(去梗,二兩) 川烏頭(炮,去皮臍,二兩) 半夏(湯洗七遍,四兩) 赤茯苓(一兩半) 乾薑(炮,一兩) 陳橘皮(洗淨焙,一兩) 上為細末,用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熟水下,食後,臨臥服。

     茱苓丸 治痰飲。

    (新均州李知府傳) 吳茱萸(四兩,湯洗七遍) 白茯苓(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飲熟水下。

     洩痢 (秘澀酒毒下血附) 八仙散 治一切洩痢,無問赤白並皆治之。

    (小石醫傳) 人參 罌粟殼(炒) 艾(炒) 乾薑(炮) 烏梅(取肉) 棗(去核) 當歸(酒浸一宿) 甘草(炙) 上等分。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忌生冷炙煿腥臊之物。

     立效飲子 治赤白痢神效,不可具述。

    (劉郎中方) 罌粟殼(半兩,先剪去蒂,炙) 人參(去須,一分) 厚樸(一兩,去粗皮,銼碎,薑汁炒熟) 白茯苓(半兩,去黑皮) 乾薑(一分,炮) 烏梅(三個,連核用) 甘草(半兩,炙)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小兒量大小服。

    若赤多者,加黑豆三十粒同煎,大人小兒皆可服,不拘時候。

     小黃耆丸 治酒毒五痔。

     綿黃耆(四兩) 芎藭(二兩) 枳實(麩炒去瓤秤二兩) 上為末,水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進三服。

     調中散 治赤白下痢,腸胃虛弱,冷熱氣相搏,乘虛滲入大腸,則為痢重者,血與膿相雜如濃涕。

    輕者,膿血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日夜不絕,臍腹?痛。

     防風(一分,去須) 木香(一分) 人參(二錢) 白茯苓(二錢) 當歸(一錢) 甘草(炙,一錢) 黃耆(一分,蜜炙) 熟乾地黃(二錢) 罌粟殼(一十四個,蜜炙)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幹一枚,同煎至八分,通口服,不拘時候。

     斷下建脾丸 治冷熱不調,腸胃虛滑,洩瀉無度,裡急後重,臍腹大痛,飲食減少,諸痢經久不差。

    建養脾胃,蠲除濕冷。

    (楊相公方) 木香 乾薑(炮) 蒼朮(米泔浸一宿) 肉豆蔻(麵裹燒令面熟,不用面) 川黃連(去須。

    以上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進三兩服。

     木香厚腸丸 治下痢洩瀉,腸滑腹痛後重,日夜無度。

    (石大夫方) 厚樸(二兩,炙) 肉豆蔻(煨,一兩) 木香(一兩) 黃連(二兩,用吳茱萸二兩炒令紫色) 上同為細末,白麵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米飲下。

     鍾乳豆蔻丸 治脾虛滑洩,及下痢純膿久不差,宜服此。

    (石大夫方) 鍾乳粉 肉豆蔻(煨) 烏頭(炮,去皮臍) 赤石脂乾薑(炮) 龍骨(研) 附子(炮) 白石脂 硫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用米飲下,空心,食前。

     雙仙散 治丈夫女人小兒一切痢。

    (孫尚胥方) 木香(一塊,方圓一寸) 黃連(半兩) 上二味以水半升同煎乾,去黃連,隻將木香薄切,焙乾為末,分三服:第一服橘皮湯;第二服陳米飲;第三服甘草湯。

    調下此方。

    李景純傳,有一婦人久患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服之遂愈。

     養臟湯 治脾元虛弱,寒濕結聚,或誤傷脾胃,胸膈痞塞,臟氣不和,洩瀉腸鳴,腹痛水穀不化,或如膿痢,嘔逆噁心,兩脅脹悶瘀痛,氣痞四肢,逆冷自汗,乏力怠惰,不進飲食。

     川厚樸(極厚者去盡粗皮,銼細,生薑、厚樸等分搗細,二物和勻,淹一宿,炒令香熟,焙乾秤半斤) 附子(六七錢者炮裂,湯泡去皮臍切,焙乾,四兩) 乾薑(白色者,洗淨銼,炒令香熟,焙乾,二兩) 甘草(好者,銼炒焙,三兩) 益智(去殼洗淨焙乾,四兩) 茴香(去沙土並梗,洗淨焙乾炒,令香熟,四兩) 罌粟殼(去瓤並兩頭,銼碎,蜜拌勻,淹一宿,炒令深紫色,四兩) 人參(去須洗淨切焙,二兩) 縮砂(去殼取仁揉令淨,焙乾,五兩) 上為?咀。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三個,拍開煎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四神散 治諸痢。

     陳皮 青皮 甘草 罌粟殼 上各等分,如是赤白痢並臟腑,除青皮、陳皮不去瓤,將甘草、罌粟殼半炙半生用。

    如是赤痢,即將甘草、粟殼全生用。

    如是白痢,即將甘草、粟殼全炙用。

    其青皮、陳皮,不問赤痢白痢皆不去瓤,為細末。

    每服二大錢,用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附子湯 治臟腑滑洩不止。

     訶子(五個,炮過,槌去核) 肉豆蔻(四個,生面裹,火煨熟,去面) 大附子(一個,炮五遍,入水去皮臍) 上三味為末。

    每服五錢,米飲調下,食前。

     地榆散 治赤白痢疾諸藥不效者。

     地榆(半兩) 青皮(一分,去白) 陳皮(半兩,去白) 白姜(半兩,炮) 罌粟殼(一兩,蜜炒) 酸石榴皮(半兩) 甘草(半兩,炙) 上為粗末。

    每服二大錢,水一盞,蜜半匙,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不問赤白洩痢,隻一服。

     香連丸 治酒積下血。

     大黃(一兩半,紙裹蒸) 官桂(一兩,懷幹) 木香(一兩,懷幹) 黃連(一兩,去須頭) 羌活(一兩) 郁李仁(一兩,去皮,研) 上件搗羅為末,然後入郁李仁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用溫酒下,不飢不飽時服,飯飲下亦得。

     黃連丸 治下血。

     黃連二兩,揀淨,無灰酒二升煮乾,添酒再煮,至黃連色黑為度,焙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

    每服三十丸,溫陳米飲下,不拘時候。

     神應湯 治危證痢患,無問赤白。

     薤白(二十一條) 棗(七個,擘開) 罌粟殼(五個,去頂蓋子瓤,隻使淨殼) 烏梅(五個,去核) 甘草(二段。

    各一寸) 上件生槌碎,用水二碗,煎至八分碗,分作三服,空心,食前,連進立定。

     豬骨煎 治老人臟腑不通。

    (陸駐泊楹仲安傳) 肉蓯蓉(洗去土) 牛膝(去須) 當歸(去須) 人參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以豬骨髓用無灰酒熬成膏子,調前藥末如稀糊樣。

    每以二匙汁,用酒化下,食前,臨臥服。

     奪命丹 治諸般瀉痢。

    (舒州添差趙通判傳) 五靈脂(碾細末,一兩) 巴豆(十個,去皮殼,次用竹紙去油盡) 上件二味,同一處研勻,至端午日午時,對日滴水為丸,如粟米大。

    若丸不就,用少稀糊亦得。

    臨修合時,不要婦人並雞貓犬見。

    如水瀉,用新汲倒流水下。

    如白痢,用乾薑、蓬朮煎湯下。

    如赤痢,用甘草、罌慄殼煎湯下。

    空心,食前,或臨臥服。

    忌生冷。

    小兒每服一丸,大人每服二丸。

    如有孕婦不得服。

    大有神效。

     呂真人養臟湯 治臟腑滑洩,下痢赤白,裡急後重,及腸風下血。

     罌粟殼(蜜炙,二兩) 厚樸(去粗皮,一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 天仙藤 澤蘭葉 木通 甘草(炙) 陳橘皮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二盞,砂石銚內煎至一中盞。

    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忌生冷油膩毒物。

    此藥性溫,無毒,能陰能陽,分水殼,止洩瀉,治諸般痢,不以年深日近,臍腹疼痛,後重裡急,去後無時,一切臟腑病悉皆治療。

    洩瀉暴下赤白膿痢,隻用淡水煎。

    血痢便血加當歸、地榆少許。

    腸滑夜起,腹內虛鳴加附子少許。

    脫肛墜下,肛門疼痛加川芎少許。

    其藥滓可再煎服。

    此藥老人小兒產婦孕婦皆可服,功效甚速。

     團參阿膠散 治大人小兒五色惡痢,狀如魚腦,或如豆汁,移床就厠,晝夜無度,諸藥無效,三服定差。

    或老或少,若虛若實,婦人產前產後皆可服之。

    (柴郎中方) 禦米殼(一兩,連頂者) 阿膠(一兩,用蚌粉成珠子) 人參(半兩,紫暈者) 黃耆(半兩) 上件為粗末。

    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子二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小兒一服分三服,食前服。

     赤白痢方 治大人小兒臟腑虛寒,腸鳴洩瀉,日夜無度,以至臍下連小腹?痛,服藥無效。

    (何路分傳) 肉豆蔻(一對,用麵裹煨,面黃為度) 木香 黃連(各一分,銼碎) 上用銀銚子將水微浸,炒去水,二藥俱幹,用紙鋪在地上去火毒,其焦黑滓不用,入豆蔻,一處碾為細末。

    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食前服。

    小兒每服一錢。

     木香膏 治久痢滑洩,大便頻並。

    (劉郎中傳) 白芍藥 白茯苓 甘草(炙) 厚樸(薑製) 當歸(洗) 青皮(去白) 白朮(微炒) 乾薑(炮) 訶子肉(煨。

    以上各二錢半) 罌粟殼(半兩,蜜炒) 木香(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水七分,入乳香同煎至五分。

    通口服,不拘時候。

     斷痢丸 治久痢諸藥不效者。

    (牛主簿傳) 上用五苓散,用粟米飯研細如糊丸,如彈子兩個大,緩急之間槌碎,以白水一大盞煎開。

    溫服,不拘時候,未止再煎服。

     神授丹 治腸胃虛滑,瀉痢久不止,服諸藥無效。

     附子(一枚,重七八錢者) 肥青州棗(二十枚) 上用水二升,將二味同煮熬,耗水一半,將附子候軟,去皮臍,切四斤,再煮二十餘沸,取出附子焙乾為細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日可三服。

    老人臟滑尤宜服。

     固腸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及洩瀉不止,臍腹撮痛,裡急後重,日夜遍數頻並。

    (王雲澤方劉郎中傳) 罌粟殼(二兩,蜜炙) 甘草(三錢,炙) 乾薑(炮,三錢) 木香(一錢半) 陳皮(淨洗焙,四錢) 訶子肉(三錢)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陳米一撮,煎至八分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日可三服。

    如冷白痢,更加乾薑煎服之。

     肉豆蔻散 治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