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茯苓 茯神(白者) 人參(去須) 遠志(去心,焙乾秤) 龍骨(令研如粉,臨時和入) 赤石脂(令研如粉,臨時和入) 乾薑(炮) 當歸(淨洗) 白朮(切) 紅芍藥 桂心(去粗皮,不見火,臨時入) 紫菀茸(淨洗) 防風 甘草(炙。
各等分) 川烏(炮,去皮臍。
各半) 沒藥(一分) 乳香(一分) 安息香(一分) 麝香(一錢,研) 上為細末,相和令勻,將安息香用無灰酒熬成膏,搜為丸,如龍眼大,用辰砂細研為衣。
每服一丸,人參酒下,食後,或不拘時候服。
如風氣攻作,用防風煎湯下,或茶亦得。
養心丹 益心強志,安心腎,使水火通交,陰陽既濟,除恍惚驚悸。
(醫官王康傳) 通明辰砂(成塊者二兩,用生絹袋子盛定,用無灰酒兩碗半懸臺浸七日。
然後用銀石器內慢火煮,令九分幹,用井水浸一宿,研成膏子) 通明乳香(酒人參湯研如粉,入在硃砂膏同研。
各半兩) 茯神(一兩半) 人參(揀末一兩半,都入硃砂乳香膏內研) 上和令勻,入豬羊心血合成丸,如小雞頭大。
每服三兩粒至十粒,煎人參炒酸棗仁湯化服。
食後,臨臥服。
固精丹 升降心腎,固精暖腎,逐膀胱宿冷,止淋漓小便頻數。
沙苑腎形蒺藜(三兩,碾羅為細末,用酒一碗半,慢火熬成稀膏) 雞頭纂(五兩,用熱沸湯洗過,焙乾,碾羅為細末) 菟絲子(二兩,酒浸一宿,炒乾) 桑螵蛸(半兩,用糯米炒熟,去米) 益智(三錢,去皮,酒浸,微炒乾為度) 上件搗羅為末,用前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二十粒,空心,溫酒吞下,糯米湯下亦得。
此藥溫暖水藏,去敗精,療腰痛,治冷氣。
攻小腹連臍?刺狀,似奔豚及痃癖氣。
但是下元虛冷,夜多小便,淋漓白濁,精滑不禁並宜常服。
又能壯氣倍力,進美飲食,功效甚奇。
如膏少即添糯米糊同丸。
十精丹 治心腎不能升降,水火不能既濟。
令人上熱下冷,心神不寧,昏昏似醉,小便頻數,遺精白濁,全不思食,縱食不成,肌膚形體黃瘦,上重下輕,夢寐驚魘,心神恍惚。
人參(去須) 遠志(湯浸一宿,槌去心,取肉用) 鹿茸(去毛,酒浸一宿,酥炙令黃色) 柏子仁(新者,揀去殼,半兩研) 石菖蒲(去須,洗淨,一兩) 當歸(去須,酒浸一宿,焙乾) 琥珀(研) 生朱(別研。
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臨時和勻。
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心腎丸 治心腎不足,水火不既濟,心忪,夜多驚悸,夢遺失精,恍惚多忘,小便白濁,膀腿沉重,精神昏憒,飲食失味,盜汗少力,或諸虛不足,陽事衰弱。
常服不燥熱,但平補氣血,養心腎。
(邵總管傳) 肉蓯蓉(二兩,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秤) 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取出搗成餅,焙乾秤,碾) 蓮子肉(一兩,去心,微炒黃) 遠志(一兩半,酒浸,抽去心,焙乾秤) 人參(去蘆頭,一兩) 柏子仁(一兩半,別研為膏) 石菖蒲(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湯浸去心,焙乾秤) 龍骨(一兩半,上舌緊真者,別研) 附子(一兩,炮,去皮,切片子) 枸杞子(一兩半,擇去枝杈淨秤) 上十一味為細末,卻將研者藥和勻,用浸藥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空心,食前,溫酒鹽湯送下。
琥珀安神丸 治心氣不和,肢體麻痹,心忪驚憒,飲食無味,或耳內虛鳴,常服鎮心安神。
木香 琥珀(不見火,別研) 人參 五靈脂(揀淨) 沉香(二錢半) 上為細末,肉棗燈心煮去皮,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粒至五十粒,棗湯吞下,空心,日午服。
應效遠志丸 治心氣虛弱,神志不足,事多健忘,怔忪顫掉,氣短耳鳴,夢遺洩精,盜汗無力,心脾不調,口苦舌乾。
(常承務傳) 遠志肉(姜) 石菖蒲(去毛) 白茯苓 熟乾地黃(洗焙。
各三兩) 人參 柏子仁(炒) 杜仲(炙,去絲) 麥門冬(去心) 黃耆(蜜炙) 五味子(揀淨。
各二兩) 澤瀉 山藥 酸棗仁(炒,去殼) 桂(去粗皮。
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以硃砂一兩半,別研細為衣。
每服五十丸,棗湯或溫酒下,空心,臨睡服。
此藥補心強記,安魂定魄,長養精神,令人爽朗,悅澤顏色,發白變黑,齒落重生,筋骨壯健,容顏不老。
此安神補氣藥中最妙。
不熱不燥,溫平益智,令人氣不衰,日記萬言,便是孫真人補心強志丸方。
一同但添腎形沙苑蒺藜一兩炒。
石斛丸 治兩關脈沉緩,引傳人迎短弱,傳化凝澀,榮衛內燥,俾精神恍惚,白濁遺精,情思少樂,四肢怠惰,嗜臥不安,飲食減削,肌肉枯瘁,凡一切不足並宜服之。
(呂仲權傳) 金釩石斛(須是緊細者,去根) 白朮 覆盆子(揀淨秤) 人參(去蘆頭) 黃耆(蜜炙,銼) 白茯神 當歸(洗,去蘆頭) 五味子(揀淨) 熟乾地黃 鱉甲(去裙襤,醋炙令焦) 肉蓯蓉(洗令淨,酒浸,焙乾秤) 鹿茸(酥炙) 酸棗仁(去皮,幹秤,炒) 神麯(炒。
以上各一兩) 沉香(半兩,不見火) 烏梅(並核與肉焙乾秤,二兩) 上十六味併為細末,煉蜜搜和成,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空心,食前,日可二服。
牛膝丸 大補下元,虛冷流注,腳膝無力,行坐不能,小便白濁,頭目旋暈。
補益真陽,壯氣海。
(柴醫傳) 川烏(五兩,每日三度換水,浸令軟,去皮尖細切,用好酒三升煮爛為膏,研細) 木瓜(三個,竹刀去皮、蒂子及瓤核,將艾先熟為末,入在瓜內令滿,蒸爛研細) 青鹽(一兩,別研) 川牛膝(去蘆,半兩) 羌活(半兩,去須) 巴戟(半兩) 青皮(一兩,去白) 肉蓯蓉(半兩,洗,酒浸,切焙) 海桐皮(半兩,去外粗皮) 狗脊(火燒去毛) 萆薢 茴香 上一處為細末。
將前二膏子搜勻為丸,如硬,入少酒和,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
此藥大治腳氣。
如錦丸 治心包絡伏涎,頭眩耳鳴,怔忪語澀。
乳香(別研) 蛇黃(火燒酒淬如柴,次,別為末,細研) 安息香(薄切,酒拌,蒸爛研) 白附子(微炮) 硃砂(別研。
以上各半兩) 全蠍(五十枚,微炒) 赤足蜈蚣(七條,炙,去頭足) 天麻(一分,酒浸一宿) 牛膽制南星(一兩一分) 麝香(別研一錢一字) 腦子(別研一字。
本方如此。
今去腦子不用) 上為細末,入研者藥和勻,以水煮糯米粉作糊和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丸,薑湯磨開服,不拘時候,甚者一服兩丸。
寧神丹 治心氣不寧,昏狂錯亂。
(明州何節推傳) 辰砂(一分研,水飛) 人參(半兩) 天門冬(一分去心) 白茯苓(一分) 白茯神(一分,去木) 南琥珀(一分研) 滴乳香(一分研) 酸棗仁(去皮了,秤一分,炒研) 白殭蠶(一分,炒) 沉香(一分) 上十一味為細末和勻,用豬心血為丸,如龍眼大。
每空心一丸。
麝香少許,熱酒半盞嚼下,待一時辰,再以熱酒一盞飲之,日二服,神效。
一料為四十丸。
水仙丹 專治心病,補虛損,治百病。
真辰錦硃砂(一兩,水飛,焙乾,再研細) 川木通(一兩,切) 白及(一兩,切) 真麻油(二兩) 上先以木通、白及入油內慢火煎,候二藥焦黑,去藥濾過,再入銚慢火煎,以水盂滴油在水上不散,即取下冷之。
以此油少許和硃砂為硬膏,用清皂角水洗去油,以新汲水浸,逐日早一換水。
每服旋丸五七丸,如綠豆大,空心。
麝香湯吞下,日二服,神驗。
補心丹 治心氣不足,恍惚多驚,夢寐不寧,昏憒。
人參 白茯苓 硃砂(研細,水飛過) 乳香(別研) 石菖蒲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臨臥,溫酒或燈心鹽湯吞下三十丸。
雄朱丸 治丈夫、婦人因驚憂失心,或思慮過當,氣結不散,積成痰涎,留灌心包,久而不去,窒塞心竅。
遂緻心氣不寧,狂言妄語,叫呼奔走。
辰砂(一分,研) 雄黃(一分,擇有牆壁明淨者研) 白附子(一錢,為末) 上拌勻,以豬心血和丸,如梧桐子大,更別以硃砂為衣。
每服三丸,用人參、菖蒲濃煎湯吞下,疾去。
常服一粒能安魂定魄,補心氣,鎮神靈,化痰利膈。
茸附丸 治精血不足,體倦少力,夢寐紛紜,常多驚悸,宜常服,養氣補血。
(李登仕唐佐傳字堯卿) 鹿茸(去毛床,酒浸一宿,炙) 附子(去皮臍,炮令極熟) 當歸(洗去泥) 蓯蓉(酒浸一宿,洗) 熟乾地黃(酒浸,焙。
以上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粒,飯飲或酒送下,食前,空心服之。
附子降氣湯 治氣血俱虛,呼吸短氣,夜多盜汗,飲食不進。
(李堯卿傳) 附子(炮去皮臍,一十六兩) 白茯苓(十二兩) 白朮(十兩) 人參(八兩) 木香(二兩) 上五味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三片,鹽少許,煎至六分,食前,通口服。
遠志平肝丸 治憂愁思慮,痰氣潮作,如醉如癡,精神不守,大便難通,小便常濁,頭目眩暈,宜服此藥。
(李堯卿傳) 石富蒲(炒) 遠志(去心) 人參(去蘆頭) 白茯神(去木) 川芎(洗) 山藥 鐵粉 麥門冬(去心) 半夏曲(炒) 白附子(湯泡七次。
以上各半兩) 細辛(二錢半) 生珠(別研,二錢半) 上為末,白湯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生薑、薄荷湯吞下。
日午夜臥服。
龍齒湯 治心怔驚悸,常懷憂慮,神思昏昧,如人將捕狀,小便赤少,或多,或濁,宜服。
(李堯卿傳)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 枳殼(去瓤,麩炒) 龍齒(研) 北桔梗(以上各一兩半) 半夏(二兩,湯泡七次) 黃耆(炙) 茯神(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遠志(去心,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官桂(二兩半) 上為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粳米百粒,同煎七分,食前服。
天王補心丸 治證同龍齒湯。
(李堯卿傳) 山藥 杜仲(薑汁炙) 百部(洗) 人參(去須) 茯苓(白者) 丹參(洗) 熟乾地黃(洗焙) 貝母(去心,炒) 五味子 石菖蒲(炒)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茯神(去木) 防風(去蘆) 柏子仁(別研。
以上各半兩) 甘草(七錢半) 當歸(半兩,酒浸) 上為末,煉丸,每兩作六丸。
每服一丸,水一中盞,煎六分,食後,通口服。
小補心丹 治證同龍齒湯。
(李堯卿傳) 防風(去須) 黃耆(炙) 龍齒(研) 白朮 人參(去須) 細辛(去苗) 熟地黃(酒浸) 乾薑(炮裂) 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去皮,不見火) 遠志(去心) 石菖蒲(炒) 赤小豆(炒極熟) 茯苓(白者) 茯神(去木。
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煎棗子湯下,日午夜臥服。
琥珀七寶丹 治心氣不足,榮血衰少,多畏不樂,精神昏昧,魂魄飛揚,心神離散,夢中失精,白濁等疾。
(李堯卿傳) 人參(去須二兩) 琥珀(別研) 白茯苓 茯神(並去木) 酸棗仁(炒,令十分熟) 遠志(去心。
各一兩) 乳香 生朱(各半兩,個別研) 上為細末和勻,煮棗肉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粒,棗湯下,日午夜臥服。
定心湯 治證同七寶丹。
(李堯卿傳) 人參(去蘆頭,三兩) 白茯苓(三兩) 紫菀(取茸,二兩) 白朮(二兩) 甘草(炙,一兩) 官桂(去皮,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黃耆(三兩) 防風(二兩) 川芎(二兩) 厚樸(薑汁製,炙去皮秤,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赤小豆七十粒,煎取七分,去滓,食後,通口服。
石龍芮丸 治遺洩,精氣不固,遂成勞疾,精神恍惚,夜多夢魘,四體疼酸,上焦虛熱,口舌乾澀,小便白濁,健忘多煩,腰膝少力。
石龍芮(生) 白龍骨(至好澀舌者,別杵細研入) 白茯苓 遠志(去心) 熟乾地黃(酒浸一宿,焙) 人參(紫暈盤者佳,去蘆頭,生用) 麥門冬(去心,焙燥) 上件七味等分為末,煉蜜和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炙,麥門冬湯下,食空,臨臥服。
雙芝丸 能補血填骨髓,助養本臟,傳導六腑,散虛風,壯筋骨,美進飲食。
久服延年,甚驗。
令人面顏不老,服及一年,加減五七歲。
(池州王郎中傳) 熟地黃(一兩半,酒浸一宿,再蒸五七次,火焙) 麥門冬(湯浸,去心,一宿,焙乾) 鹿茸(四兩,切作片子,酥炙黃) 鹿角膠(半斤,切成塊,慢火,用麥麩炒成珠子) 覆盆子(去枝杈淨者秤,二兩,焙乾) 肉蓯蓉(酒浸,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五味子(去枝梗淨者秤,二兩半,火焙乾) 天麻(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黃耆(六兩,蜜炙黃色,單碾細取粉,四兩,入眾藥) 山茱萸(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乾山藥(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秦艽(去須頭,一兩半,細切,火焙乾) 人參(去蘆頭,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檳榔(二兩,濕紙裹,慢火內煨熟,去紙,細切) 沉香(一兩,細銼末,入眾藥末) 麝香(半兩,別研細,入眾藥) 上件同一處為細末,後入麝香拌勻。
醇酒一半,白蜜一半,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文武火焙乾,候冷,於瓷器內收貯,不得犯鐵器。
每服五十丸,加至六十七十丸。
空心,溫米飲下。
年高者亦可服,服如覺熱,食後以白蜜點湯一盞吃,去其熱。
茴香丸 治膀胱經寒濕結成疝氣,年歲深久,及一切小腸虛冷之疾。
茴香(一斤,淘洗淨,焙乾,舶上者尤妙) 生薑(二斤,細擦淹拌茴香一宿,於日中曬令少幹) 青鹽(三兩,別研,無青鹽以重煎白鹽六兩代之) 上前二味於日中曬,令少幹,然後入焙乾,即碾羅為細末,次入青鹽同前二味攪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臨臥,溫酒或鹽湯下。
增損建中湯 治上膈壅盛,口燥咽乾,舌上麻木,不知甜苦意思,不喜飲食,宜服此藥。
(許堯臣方) 綿黃耆(二兩,以京墨炙) 肉桂(半兩) 粉草(一兩) 鬼眼京南白芍藥(三兩) 五味子(五兩) 五加皮(三兩) 乾葛(三兩) 烏梅(一兩,去核) 上為粗末和勻。
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服,不拘時候,一日可三服。
三匱丸 治心氣不足,大補心腎。
(宋參議傳) 大附子(一個重七八錢,用湯浸洗,去黑皮臍作竅) 辰砂(一兩,研入附子竅內,不盡者入木瓜內,鋪蓋附子) 大木瓜(一個去皮瓤作缸子,入附子內,須留蓋子,入附子了蓋之,用竹釘簽定,蒸熟,揀去竹釘) 上用白瓷碗盛木瓜,缸子內蒸,久候附子爛熟,要無白,一時於砂盆內研細如糊。
次入幹茯神末拌勻,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用人參湯空心服之,或溫酒亦得。
靈補丸 治心氣不足,或因事煩亂,思慮過當。
以至健忘,神意不爽,語言差錯。
兼補下元,行榮衛,寬經絡。
治四肢癱瘓如神。
前後救人甚多。
(江南龍瑞長老廣容傳) 遠志(大者,一兩,湯浸拍碎,去心曬乾,好酒浸一宿) 薯蕷(半兩,焙) 茯神(半兩,焙) 幹熟地黃(半兩,洗曬乾,用酒浸一宿,焙,瓷缽研末) 天門冬(半兩,洗,去心,曬乾) 車前子(二錢重,洗去沙,曬乾) 五味子(二錢重,洗曬乾) 地骨皮(一分,淨洗曬乾) 桂心(一分,去皮懷幹) 龍骨(一分,有五色者,焙) 防風(一分,洗,去蘆頭,曬乾取淨) 麥門冬(一分,洗去心,曬乾) 甘草(一分,炙焙) 好人參(一分,洗切焙) 上件十四味各系淨取,斤兩不可增減,同碾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前食中,溫酒或鹽湯下。
人參遠志丸 治心氣不足。
(趙良實傳) 熟乾地黃(二兩) 杜仲(二兩,去皮,薑汁製) 人參(一兩,去須) 遠志(二兩) 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 牛膝(一兩,酒浸一宿) 赤茯苓(生,一兩) 白茯苓(一兩) 益智(二兩)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或麥門冬湯下。
寧志丸(與前藥相兼) 人參(一兩) 白茯苓(一兩)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辰砂(半兩,研細,臨時用) 甘草(半兩,炙) 厚樸(三兩,去皮,薑汁製,炒黃赤色) 上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午後,臨臥,與前藥相間服,麥門冬湯或酒送下。
日三服,飲罷稍空服。
九珍散 安心神。
(範知府傳)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桔梗 黃耆(蜜炒,細切) 山藥(薑汁浸半日,濕紙裹煨。
以上六味各一兩) 硃砂(別研) 白朮 木香(以上三味各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煎燈心湯或棗湯調下。
沉朱丹 治因百病後氣血不足,虛羸無力,蓋緣心神不寧,眾邪自入,但一味補心,自然六脈和也。
服之益心養血,安神定
各等分) 川烏(炮,去皮臍。
各半) 沒藥(一分) 乳香(一分) 安息香(一分) 麝香(一錢,研) 上為細末,相和令勻,將安息香用無灰酒熬成膏,搜為丸,如龍眼大,用辰砂細研為衣。
每服一丸,人參酒下,食後,或不拘時候服。
如風氣攻作,用防風煎湯下,或茶亦得。
養心丹 益心強志,安心腎,使水火通交,陰陽既濟,除恍惚驚悸。
(醫官王康傳) 通明辰砂(成塊者二兩,用生絹袋子盛定,用無灰酒兩碗半懸臺浸七日。
然後用銀石器內慢火煮,令九分幹,用井水浸一宿,研成膏子) 通明乳香(酒人參湯研如粉,入在硃砂膏同研。
各半兩) 茯神(一兩半) 人參(揀末一兩半,都入硃砂乳香膏內研) 上和令勻,入豬羊心血合成丸,如小雞頭大。
每服三兩粒至十粒,煎人參炒酸棗仁湯化服。
食後,臨臥服。
固精丹 升降心腎,固精暖腎,逐膀胱宿冷,止淋漓小便頻數。
沙苑腎形蒺藜(三兩,碾羅為細末,用酒一碗半,慢火熬成稀膏) 雞頭纂(五兩,用熱沸湯洗過,焙乾,碾羅為細末) 菟絲子(二兩,酒浸一宿,炒乾) 桑螵蛸(半兩,用糯米炒熟,去米) 益智(三錢,去皮,酒浸,微炒乾為度) 上件搗羅為末,用前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二十粒,空心,溫酒吞下,糯米湯下亦得。
此藥溫暖水藏,去敗精,療腰痛,治冷氣。
攻小腹連臍?刺狀,似奔豚及痃癖氣。
但是下元虛冷,夜多小便,淋漓白濁,精滑不禁並宜常服。
又能壯氣倍力,進美飲食,功效甚奇。
如膏少即添糯米糊同丸。
十精丹 治心腎不能升降,水火不能既濟。
令人上熱下冷,心神不寧,昏昏似醉,小便頻數,遺精白濁,全不思食,縱食不成,肌膚形體黃瘦,上重下輕,夢寐驚魘,心神恍惚。
人參(去須) 遠志(湯浸一宿,槌去心,取肉用) 鹿茸(去毛,酒浸一宿,酥炙令黃色) 柏子仁(新者,揀去殼,半兩研) 石菖蒲(去須,洗淨,一兩) 當歸(去須,酒浸一宿,焙乾) 琥珀(研) 生朱(別研。
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臨時和勻。
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心腎丸 治心腎不足,水火不既濟,心忪,夜多驚悸,夢遺失精,恍惚多忘,小便白濁,膀腿沉重,精神昏憒,飲食失味,盜汗少力,或諸虛不足,陽事衰弱。
常服不燥熱,但平補氣血,養心腎。
(邵總管傳) 肉蓯蓉(二兩,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秤) 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取出搗成餅,焙乾秤,碾) 蓮子肉(一兩,去心,微炒黃) 遠志(一兩半,酒浸,抽去心,焙乾秤) 人參(去蘆頭,一兩) 柏子仁(一兩半,別研為膏) 石菖蒲(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湯浸去心,焙乾秤) 龍骨(一兩半,上舌緊真者,別研) 附子(一兩,炮,去皮,切片子) 枸杞子(一兩半,擇去枝杈淨秤) 上十一味為細末,卻將研者藥和勻,用浸藥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空心,食前,溫酒鹽湯送下。
琥珀安神丸 治心氣不和,肢體麻痹,心忪驚憒,飲食無味,或耳內虛鳴,常服鎮心安神。
木香 琥珀(不見火,別研) 人參 五靈脂(揀淨) 沉香(二錢半) 上為細末,肉棗燈心煮去皮,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粒至五十粒,棗湯吞下,空心,日午服。
應效遠志丸 治心氣虛弱,神志不足,事多健忘,怔忪顫掉,氣短耳鳴,夢遺洩精,盜汗無力,心脾不調,口苦舌乾。
(常承務傳) 遠志肉(姜) 石菖蒲(去毛) 白茯苓 熟乾地黃(洗焙。
各三兩) 人參 柏子仁(炒) 杜仲(炙,去絲) 麥門冬(去心) 黃耆(蜜炙) 五味子(揀淨。
各二兩) 澤瀉 山藥 酸棗仁(炒,去殼) 桂(去粗皮。
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以硃砂一兩半,別研細為衣。
每服五十丸,棗湯或溫酒下,空心,臨睡服。
此藥補心強記,安魂定魄,長養精神,令人爽朗,悅澤顏色,發白變黑,齒落重生,筋骨壯健,容顏不老。
此安神補氣藥中最妙。
不熱不燥,溫平益智,令人氣不衰,日記萬言,便是孫真人補心強志丸方。
一同但添腎形沙苑蒺藜一兩炒。
石斛丸 治兩關脈沉緩,引傳人迎短弱,傳化凝澀,榮衛內燥,俾精神恍惚,白濁遺精,情思少樂,四肢怠惰,嗜臥不安,飲食減削,肌肉枯瘁,凡一切不足並宜服之。
(呂仲權傳) 金釩石斛(須是緊細者,去根) 白朮 覆盆子(揀淨秤) 人參(去蘆頭) 黃耆(蜜炙,銼) 白茯神 當歸(洗,去蘆頭) 五味子(揀淨) 熟乾地黃 鱉甲(去裙襤,醋炙令焦) 肉蓯蓉(洗令淨,酒浸,焙乾秤) 鹿茸(酥炙) 酸棗仁(去皮,幹秤,炒) 神麯(炒。
以上各一兩) 沉香(半兩,不見火) 烏梅(並核與肉焙乾秤,二兩) 上十六味併為細末,煉蜜搜和成,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空心,食前,日可二服。
牛膝丸 大補下元,虛冷流注,腳膝無力,行坐不能,小便白濁,頭目旋暈。
補益真陽,壯氣海。
(柴醫傳) 川烏(五兩,每日三度換水,浸令軟,去皮尖細切,用好酒三升煮爛為膏,研細) 木瓜(三個,竹刀去皮、蒂子及瓤核,將艾先熟為末,入在瓜內令滿,蒸爛研細) 青鹽(一兩,別研) 川牛膝(去蘆,半兩) 羌活(半兩,去須) 巴戟(半兩) 青皮(一兩,去白) 肉蓯蓉(半兩,洗,酒浸,切焙) 海桐皮(半兩,去外粗皮) 狗脊(火燒去毛) 萆薢 茴香 上一處為細末。
將前二膏子搜勻為丸,如硬,入少酒和,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
此藥大治腳氣。
如錦丸 治心包絡伏涎,頭眩耳鳴,怔忪語澀。
乳香(別研) 蛇黃(火燒酒淬如柴,次,別為末,細研) 安息香(薄切,酒拌,蒸爛研) 白附子(微炮) 硃砂(別研。
以上各半兩) 全蠍(五十枚,微炒) 赤足蜈蚣(七條,炙,去頭足) 天麻(一分,酒浸一宿) 牛膽制南星(一兩一分) 麝香(別研一錢一字) 腦子(別研一字。
本方如此。
今去腦子不用) 上為細末,入研者藥和勻,以水煮糯米粉作糊和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丸,薑湯磨開服,不拘時候,甚者一服兩丸。
寧神丹 治心氣不寧,昏狂錯亂。
(明州何節推傳) 辰砂(一分研,水飛) 人參(半兩) 天門冬(一分去心) 白茯苓(一分) 白茯神(一分,去木) 南琥珀(一分研) 滴乳香(一分研) 酸棗仁(去皮了,秤一分,炒研) 白殭蠶(一分,炒) 沉香(一分) 上十一味為細末和勻,用豬心血為丸,如龍眼大。
每空心一丸。
麝香少許,熱酒半盞嚼下,待一時辰,再以熱酒一盞飲之,日二服,神效。
一料為四十丸。
水仙丹 專治心病,補虛損,治百病。
真辰錦硃砂(一兩,水飛,焙乾,再研細) 川木通(一兩,切) 白及(一兩,切) 真麻油(二兩) 上先以木通、白及入油內慢火煎,候二藥焦黑,去藥濾過,再入銚慢火煎,以水盂滴油在水上不散,即取下冷之。
以此油少許和硃砂為硬膏,用清皂角水洗去油,以新汲水浸,逐日早一換水。
每服旋丸五七丸,如綠豆大,空心。
麝香湯吞下,日二服,神驗。
補心丹 治心氣不足,恍惚多驚,夢寐不寧,昏憒。
人參 白茯苓 硃砂(研細,水飛過) 乳香(別研) 石菖蒲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後,臨臥,溫酒或燈心鹽湯吞下三十丸。
雄朱丸 治丈夫、婦人因驚憂失心,或思慮過當,氣結不散,積成痰涎,留灌心包,久而不去,窒塞心竅。
遂緻心氣不寧,狂言妄語,叫呼奔走。
辰砂(一分,研) 雄黃(一分,擇有牆壁明淨者研) 白附子(一錢,為末) 上拌勻,以豬心血和丸,如梧桐子大,更別以硃砂為衣。
每服三丸,用人參、菖蒲濃煎湯吞下,疾去。
常服一粒能安魂定魄,補心氣,鎮神靈,化痰利膈。
茸附丸 治精血不足,體倦少力,夢寐紛紜,常多驚悸,宜常服,養氣補血。
(李登仕唐佐傳字堯卿) 鹿茸(去毛床,酒浸一宿,炙) 附子(去皮臍,炮令極熟) 當歸(洗去泥) 蓯蓉(酒浸一宿,洗) 熟乾地黃(酒浸,焙。
以上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粒,飯飲或酒送下,食前,空心服之。
附子降氣湯 治氣血俱虛,呼吸短氣,夜多盜汗,飲食不進。
(李堯卿傳) 附子(炮去皮臍,一十六兩) 白茯苓(十二兩) 白朮(十兩) 人參(八兩) 木香(二兩) 上五味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姜三片,鹽少許,煎至六分,食前,通口服。
遠志平肝丸 治憂愁思慮,痰氣潮作,如醉如癡,精神不守,大便難通,小便常濁,頭目眩暈,宜服此藥。
(李堯卿傳) 石富蒲(炒) 遠志(去心) 人參(去蘆頭) 白茯神(去木) 川芎(洗) 山藥 鐵粉 麥門冬(去心) 半夏曲(炒) 白附子(湯泡七次。
以上各半兩) 細辛(二錢半) 生珠(別研,二錢半) 上為末,白湯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生薑、薄荷湯吞下。
日午夜臥服。
龍齒湯 治心怔驚悸,常懷憂慮,神思昏昧,如人將捕狀,小便赤少,或多,或濁,宜服。
(李堯卿傳)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 枳殼(去瓤,麩炒) 龍齒(研) 北桔梗(以上各一兩半) 半夏(二兩,湯泡七次) 黃耆(炙) 茯神(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遠志(去心,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官桂(二兩半) 上為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粳米百粒,同煎七分,食前服。
天王補心丸 治證同龍齒湯。
(李堯卿傳) 山藥 杜仲(薑汁炙) 百部(洗) 人參(去須) 茯苓(白者) 丹參(洗) 熟乾地黃(洗焙) 貝母(去心,炒) 五味子 石菖蒲(炒)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茯神(去木) 防風(去蘆) 柏子仁(別研。
以上各半兩) 甘草(七錢半) 當歸(半兩,酒浸) 上為末,煉丸,每兩作六丸。
每服一丸,水一中盞,煎六分,食後,通口服。
小補心丹 治證同龍齒湯。
(李堯卿傳) 防風(去須) 黃耆(炙) 龍齒(研) 白朮 人參(去須) 細辛(去苗) 熟地黃(酒浸) 乾薑(炮裂) 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去皮,不見火) 遠志(去心) 石菖蒲(炒) 赤小豆(炒極熟) 茯苓(白者) 茯神(去木。
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煎棗子湯下,日午夜臥服。
琥珀七寶丹 治心氣不足,榮血衰少,多畏不樂,精神昏昧,魂魄飛揚,心神離散,夢中失精,白濁等疾。
(李堯卿傳) 人參(去須二兩) 琥珀(別研) 白茯苓 茯神(並去木) 酸棗仁(炒,令十分熟) 遠志(去心。
各一兩) 乳香 生朱(各半兩,個別研) 上為細末和勻,煮棗肉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粒,棗湯下,日午夜臥服。
定心湯 治證同七寶丹。
(李堯卿傳) 人參(去蘆頭,三兩) 白茯苓(三兩) 紫菀(取茸,二兩) 白朮(二兩) 甘草(炙,一兩) 官桂(去皮,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黃耆(三兩) 防風(二兩) 川芎(二兩) 厚樸(薑汁製,炙去皮秤,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赤小豆七十粒,煎取七分,去滓,食後,通口服。
石龍芮丸 治遺洩,精氣不固,遂成勞疾,精神恍惚,夜多夢魘,四體疼酸,上焦虛熱,口舌乾澀,小便白濁,健忘多煩,腰膝少力。
石龍芮(生) 白龍骨(至好澀舌者,別杵細研入) 白茯苓 遠志(去心) 熟乾地黃(酒浸一宿,焙) 人參(紫暈盤者佳,去蘆頭,生用) 麥門冬(去心,焙燥) 上件七味等分為末,煉蜜和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炙,麥門冬湯下,食空,臨臥服。
雙芝丸 能補血填骨髓,助養本臟,傳導六腑,散虛風,壯筋骨,美進飲食。
久服延年,甚驗。
令人面顏不老,服及一年,加減五七歲。
(池州王郎中傳) 熟地黃(一兩半,酒浸一宿,再蒸五七次,火焙) 麥門冬(湯浸,去心,一宿,焙乾) 鹿茸(四兩,切作片子,酥炙黃) 鹿角膠(半斤,切成塊,慢火,用麥麩炒成珠子) 覆盆子(去枝杈淨者秤,二兩,焙乾) 肉蓯蓉(酒浸,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五味子(去枝梗淨者秤,二兩半,火焙乾) 天麻(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黃耆(六兩,蜜炙黃色,單碾細取粉,四兩,入眾藥) 山茱萸(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乾山藥(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秦艽(去須頭,一兩半,細切,火焙乾) 人參(去蘆頭,二兩半,細切,火焙乾) 檳榔(二兩,濕紙裹,慢火內煨熟,去紙,細切) 沉香(一兩,細銼末,入眾藥末) 麝香(半兩,別研細,入眾藥) 上件同一處為細末,後入麝香拌勻。
醇酒一半,白蜜一半,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文武火焙乾,候冷,於瓷器內收貯,不得犯鐵器。
每服五十丸,加至六十七十丸。
空心,溫米飲下。
年高者亦可服,服如覺熱,食後以白蜜點湯一盞吃,去其熱。
茴香丸 治膀胱經寒濕結成疝氣,年歲深久,及一切小腸虛冷之疾。
茴香(一斤,淘洗淨,焙乾,舶上者尤妙) 生薑(二斤,細擦淹拌茴香一宿,於日中曬令少幹) 青鹽(三兩,別研,無青鹽以重煎白鹽六兩代之) 上前二味於日中曬,令少幹,然後入焙乾,即碾羅為細末,次入青鹽同前二味攪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臨臥,溫酒或鹽湯下。
增損建中湯 治上膈壅盛,口燥咽乾,舌上麻木,不知甜苦意思,不喜飲食,宜服此藥。
(許堯臣方) 綿黃耆(二兩,以京墨炙) 肉桂(半兩) 粉草(一兩) 鬼眼京南白芍藥(三兩) 五味子(五兩) 五加皮(三兩) 乾葛(三兩) 烏梅(一兩,去核) 上為粗末和勻。
每服三大錢。
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服,不拘時候,一日可三服。
三匱丸 治心氣不足,大補心腎。
(宋參議傳) 大附子(一個重七八錢,用湯浸洗,去黑皮臍作竅) 辰砂(一兩,研入附子竅內,不盡者入木瓜內,鋪蓋附子) 大木瓜(一個去皮瓤作缸子,入附子內,須留蓋子,入附子了蓋之,用竹釘簽定,蒸熟,揀去竹釘) 上用白瓷碗盛木瓜,缸子內蒸,久候附子爛熟,要無白,一時於砂盆內研細如糊。
次入幹茯神末拌勻,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用人參湯空心服之,或溫酒亦得。
靈補丸 治心氣不足,或因事煩亂,思慮過當。
以至健忘,神意不爽,語言差錯。
兼補下元,行榮衛,寬經絡。
治四肢癱瘓如神。
前後救人甚多。
(江南龍瑞長老廣容傳) 遠志(大者,一兩,湯浸拍碎,去心曬乾,好酒浸一宿) 薯蕷(半兩,焙) 茯神(半兩,焙) 幹熟地黃(半兩,洗曬乾,用酒浸一宿,焙,瓷缽研末) 天門冬(半兩,洗,去心,曬乾) 車前子(二錢重,洗去沙,曬乾) 五味子(二錢重,洗曬乾) 地骨皮(一分,淨洗曬乾) 桂心(一分,去皮懷幹) 龍骨(一分,有五色者,焙) 防風(一分,洗,去蘆頭,曬乾取淨) 麥門冬(一分,洗去心,曬乾) 甘草(一分,炙焙) 好人參(一分,洗切焙) 上件十四味各系淨取,斤兩不可增減,同碾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前食中,溫酒或鹽湯下。
人參遠志丸 治心氣不足。
(趙良實傳) 熟乾地黃(二兩) 杜仲(二兩,去皮,薑汁製) 人參(一兩,去須) 遠志(二兩) 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 牛膝(一兩,酒浸一宿) 赤茯苓(生,一兩) 白茯苓(一兩) 益智(二兩) 上件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或麥門冬湯下。
寧志丸(與前藥相兼) 人參(一兩) 白茯苓(一兩)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辰砂(半兩,研細,臨時用) 甘草(半兩,炙) 厚樸(三兩,去皮,薑汁製,炒黃赤色) 上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午後,臨臥,與前藥相間服,麥門冬湯或酒送下。
日三服,飲罷稍空服。
九珍散 安心神。
(範知府傳)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桔梗 黃耆(蜜炒,細切) 山藥(薑汁浸半日,濕紙裹煨。
以上六味各一兩) 硃砂(別研) 白朮 木香(以上三味各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煎燈心湯或棗湯調下。
沉朱丹 治因百病後氣血不足,虛羸無力,蓋緣心神不寧,眾邪自入,但一味補心,自然六脈和也。
服之益心養血,安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