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
關燈
小
中
大
補益(心腎藥方附)
金纓神丹(王醫師方,汪尚書傳)
金纓草(二兩,即蓮花心,焙乾) 天芝(即仙靈脾,取汁煎,四兩) 地芝(即生地黃,取汁作煎,八兩,忌用鐵器) 人參(去蘆,二兩,銼) 山精(即生紫花木,取汁作煎,四兩,茅朮也) 乾山藥(二兩,銼) 馬芝(即肉蓯蓉,酒浸五晝夜,作膏,四兩) 甘草(二兩,略炙,銼) 石菖蒲(二兩,米泔水浸一夕,切焙) 丁香(二兩,去萼子,上有四瓣者是,不得見火) 蓮實肉(二兩,杵碎) 雞頭實(二兩,杵碎) 牛膝(去須,二兩,酒浸三晝夜,焙乾,銼) 陳皮(去白,水淘淨,焙乾,五兩,細切) 菟絲子(二兩,酒浸三晝夜,焙乾,先淘洗令淨,去盡輕浮者,候浸爛,用好厚皮紙作極小裹緊裹定,入臼杵即易碎) 木香(二兩,不見火,銼) 白茯苓(二兩,去皮,銼) 柏子仁(二兩,研生膏) 麝香(二兩,別研) 初生兒乳汁 白沙蜜(五兩,煉熟)
上件除作煎別研藥外,同為細末。
取馬芝者,酒研爛成膏,次入人乳令勻。
用天地爐,用磚砌上圓下方,圓者為爐,方者為基,爐狀如尋。
心神安魂魄定。
巴戟丸 治虛怯,補養心腎,固精氣,助丹田,明耳目。
治小便白濁。
(林巢先生方) 龍骨(三錢) 半夏(一兩,洗七次) 桑螵蛸(半兩,炙) 山藥(三分) 白茯苓(一兩) 川楝子(半兩,炒) 巴戟(半兩,去心) 木豬苓(一兩,去皮) 當歸(一兩,洗) 熟地黃(一兩,洗) 硃砂(三錢,研為衣) 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切片,焙) 上件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溫酒鹽湯下。
玉輅丹 固精,治小便稠濁,夜夢陰遺,不覺滴瀝。
雪色茯苓(二兩) 大半夏(一兩半,米醋浸,炒黃色) 桑螵蛸(半兩,炙) 白龍骨(半兩,別研) 刺雞頭實(二兩) 谷樹子(半合,搗碎炒)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柏子仁丸 治肝虛筋痿,行步緩弱。
(林巢先生方) 柏子仁(二兩,炒研) 熟地黃(二兩,洗焙) 枳實(半兩,炒,去瓤) 覆盆子(一兩,去萼) 五味子(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石斛(一兩,去苗) 酸棗仁(一兩,炒) 鹿茸(一兩,去毛,酥炙) 桂心(一兩,去皮) 黃耆(一兩,炙) 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粒。
空心,食前,溫酒吞下。
坎離丹 既濟水火,補心資腎,白濁夢遺。
(林懷叔方) 辰砂(一兩,令細研入) 酸棗仁(一兩,淨酒浸,去殼,細研入) 附子(一隻,端正者,炮去皮尖,切) 乳香(半兩,令隔水乳缽,細研入) 上先用附子碾,令細羅為末。
入辰砂、酸棗仁、乳香共附子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粒,溫酒吞下,空心。
一服須是臘月合瓷器盛。
龍珠丹 蜀亂乾祐間,藥市內有漆發朱顏道士醉飲高歌,曰:尾閭不禁滄溟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驪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血。
有隱士丁元和異之,再拜求其訣,即此方也。
服之,返老還童,名白龍珠丹。
(林懷叔方) 鹿茸(去毛,酥炙) 鹿角霜 鹿角膠(炒。
以上各二兩) 熟乾地黃(洗焙) 柏子仁(別研。
以上各五兩) 附子(炮,去皮臍) 菟絲子(酒浸三宿。
各三兩) 上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酒,空心,食前下。
湖州真濟大師隻用熟乾地黃、柏子仁、鹿角霜、菟絲子四味等分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最佳,蜜丸亦得。
鹿角不以多少去尖,截作三二寸段子,用河水浸三五日。
瓷缽一個,以泥泥底,下砌爐子一所,別用河水煮令軟,沸,取出卻以刀子刮去皮,再用原汁煮,如水少,再添河水,以胡椒十粒、黃蠟半兩同煮,令透爛,取出控幹,用汁熬令稠,傾入新盆中,候冷,自凝成膠用,隻用炭火煮。
神仙助陽丹 補氣守神,澀精固陽,應一切虛滑之疾皆治。
婦人無子,服之百日有妊娠。
蒼朮(一斤,不浸,用臼內木槌搗去皮) 川烏頭(三兩,紙裹,炮製,去皮臍) 龍骨(二兩,研為粉) 金鈴子(三兩,微炒) 破故紙(二兩,微炒) 茴香(三兩,一半舶上,一半土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或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五十粒至百粒,空心,米飲下,溫酒亦得。
忌桃李雀蛤。
一井金丸 神仙變白為黑法。
(蔣監門方) 牛膝(三兩,酒浸三日,焙乾) 蓯蓉(三兩,酒浸三日,焙乾) 白附子(一兩,洗) 川椒(二兩,去子並閉口者,微炒) 木鱉子仁(一兩,炒) 附子(二兩,去皮臍,生用) 天南星(一兩,炮) 舶上茴香(一兩,炒) 何首烏(二兩,黑豆半碗,水三碗者,水盡為度,揀出豆,焙乾) 萆薢(一兩,黑豆炒) 地龍(一兩,去土炒) 防風(一兩,炒) 烏藥(二兩,炒) 羌活(一兩,炒) 金毛狗脊(一兩,炒,去毛) 骨碎補(一兩,炒) 白蒺藜 黃耆(一兩,蜜炒) 赤小豆(一兩,生) 覆盆子(一兩,炒) 全蠍(一兩,炒去毒) 五味子(一兩,炒) 青礬(一兩,炒。
又一方用青鹽) 上二十三味,各事持為細末,無灰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五味子酒送下,空心,日、午各進一服,大能烏髭發,順風氣,美飲食,服之百日神效。
遇七,摘去白者,自然黑者自出。
二腎散 揩牙,烏髭發。
香附子(十二兩,杵去毛,用河水浸三日,再杵碎) 青鹽(二兩,研碎) 上為末,炒令黑色為度,早晨洗漱了,每用少許揩牙上,旋旋咽津,不可吐棄,然後,服一井金丸。
羊肉丸 治脾虛不納食,臟腑滑瀉,羸瘦困乏。
精羊肉(一斤,去筋膜脂皮,薄批作片子,炙焙乾,取四兩) 人參(二兩) 丁香(一兩,不見火) 陳皮(一兩,去白) 神麯(一兩,炒) 縮砂仁(一兩) 肉豆蔻(一兩,麵裹煨) 附子(半兩,炮,去皮尖) 當歸(一兩,洗焙) 桂心(一兩) 白朮(一兩) 乾薑(半兩,炮) 甘草(三寸,炙) 上為末,煮糯米粥為糊,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粥飲下,不拘時候亦得。
破故紙丸 破故紙(二兩,炒)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桂(一兩,去皮,生用) 上以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日三服。
神仙換骨丹 此藥稟天地,按五行,順陰陽,通日月之精氣。
安和五臟,調暢三焦,治五勞七傷,補養真氣,聰明耳目,活血脈,駐容顏,壯筋骨,添精髓,祛風邪,黑髭發,延年益壽。
枸杞子(天之精,揀去梗) 熟乾地黃(地之精,洗淨焙) 柏子仁(陰陽之精,揀淨,研) 甘菊花(日月之精,揀去梗) 菟絲子(金之精,酒浸焙) 桂心(木之精,不見火) 肉蓯蓉(水之精,酒浸焙) 山朱萸(土之精,去核焙) 白茯苓(玉之精,去黑皮) 漢椒(火之精,去合口者,微炒) 上件揀擇好者,各四兩同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空心下。
百益煮砂丹 滋養心氣,補元臟久虛,益腎經虛損不足。
(蘇伯言傳) 硃砂(一兩半) 山茱萸(一兩半,去核,焙乾秤) 遠志(去心秤,一兩半) 柏子仁(一兩半,研) 熟地黃(一兩半,洗焙) 石菖蒲(一兩半) 破故紙(一兩半,酒浸一宿,炒) 菟絲子(一兩半,酒浸一宿,焙) 五味子(一兩半,炒) 茯神(一兩) 蓮子肉(一兩) 穿心巴戟(一兩) 附子(八錢,炮,去皮臍) 沉香(八錢,令為細末) 山藥(三兩,令為細末) 上件各修制了,為細末。
用豶豬心三個切開,將硃砂分作三處,放在豬心內。
用燈心一兩半同放在豬心內,以麻皮系定。
餘者燈心一處於銀石器內,水煮一日一夜,取出。
研硃砂極細,餘物不用。
將砂同藥拌勻,以好酒打沉香、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子湯送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大有神效。
麋茸丸 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
(蔣監門方) 麋茸(酥炙黃,燎去毛,如無,以鹿茸代) 菟絲子(取末。
各一兩) 舶上茴香(半兩) 上為末,以羊腎二對,法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治腎經感濕氣,陰盛,腰痛者宜服。
更灸腎俞三七壯。
鹿角丸 治男子真元虛憊,小便白濁,遺精夢洩不固。
(蔣監門方) 肉蓯蓉(酒浸一宿,一分,真者) 肉桂(不見火,去粗皮,一錢) 韭子(炒一分) 牡蠣(煅,二錢) 附子(炮,一分) 鹿角屑(炒半兩) 桑螵蛸(炙,一分) 菟絲子(酒浸一宿,一分) 熟乾地黃(一分) 五味子(一分) 人參(一分) 龍骨(二錢) 雞內金(焙乾秤,一分) 鹿茸(酥炙,半兩) 茴香(一分炒)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內一半用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早食前及午食前各一服,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
地黃丸 補虛療損,添精益髓,活血明目,烏髭壯陽。
(八座常服) 生乾地黃 熟乾地黃(酒浸) 杜仲(銼炒) 白朮 當歸(酒浸) 菟絲子(酒浸一宿。
以上各三兩) 鹿茸(酥炙) 鹿角霜 柏子仁(別研。
各二兩) 萆薢(二兩) 上為細末,研柏子仁細,入煉熟蜜內,和藥杵數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鹽湯送下五十粒,空心,食前服。
黃耆散 治虛勞盜汗,噓吸少氣。
(筠翁李侍郎傳) 黃耆(一兩,銼) 五味子(半兩) 白茯苓(一兩) 白朮(一兩半) 熟乾地黃(一兩) 牡蠣(一兩半,燒為粉) 天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
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三服。
救汗湯 治陽虛自汗。
(筠翁李侍郎傳) 桂(去皮,去有味者,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生用,不去皮,三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同煎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兩滓再煎一服。
釣蟲丸 治傳屍勞蟲。
(江諫議方) 磁石(擇吸鐵緊者,兼有牆壁者,一兩半,細研) 龍骨(半兩,上舌緊者) 極好麝香 硇砂(各一兩,細研) 上用蠟為丸,如櫻桃大。
每服一丸。
用針穿一竅子,以緋線二尺餘穿眼子,來往纏牢。
留五寸許,於線頭系大錢一文。
早晨令病者用溫水或新汲水吞下藥,咽喉中令口咬定大錢,後覺噁心,便吐出蟲。
其形狀不等,急以熟油煎殺,或不吐蟲,隻吐血絲子,或涎一兩合,皆是安樂證。
更服尋常和氣湯一二日自安。
用過藥,卻用溫水浴過,更可醫一二人,若是傳屍勞,一丸定可活二人。
神仙菟絲子丸 益水補腎除渴。
菟絲子不以多少,於臼中先杵千餘下,用粗羅子羅去土末等。
將菟絲子淨水淘過,無灰酒浸五日,候透軟,控稍幹帶潤,又於臼內杵,令爛。
粗羅羅末,焙乾,再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補肝丸 補肝壯腎強益,滋養精血,明目。
(醫官王康傳) 當歸(二兩) 熟乾地黃(二兩,炒) 生乾地黃(二兩,炒) 黃耆(二兩,蜜炙黃)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黃耆十補湯 補諸虛不足,安益心腎。
(醫官王康傳) 黃耆(半兩,蜜炙) 人參(一分) 白芍藥(一兩) 甘草(半兩,炙) 桂(四錢,去皮) 當歸(半兩,酒浸一宿) 生乾地黃(半兩) 白朮(一分) 茯神(半兩) 半夏(一錢,湯洗十遍) 酸棗仁(二錢,微炒) 麥門冬(二錢半,去心) 北五味子(三錢) 陳皮(二錢,去白) 沉香(一錢,不見火) 天台烏藥(一分) 木香(一錢,煨) 上?咀。
每服秤二盞。
用水二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三枚,煎至一盞,食前通口服。
兩服滓又煎作一服。
七寶丹 大鎮心,養真血,安神魄。
治血虛氣結,驚悸不寧。
(周三議傳) 當歸(一兩,洗焙) 芎藭(半兩,洗) 桂心(半兩,去皮) 石菖蒲(半兩,去毛) 茯神(一兩) 遠志肉(半兩,湯泡薑汁浸炒) 人參(一兩,去須) 柏子仁(半兩,研) 酸棗仁(半兩,去皮淨,微炒。
以上修事為末) 琥珀(半兩) 真血竭(半兩) 沒藥(半兩) 硃砂(一兩) 麝香肉(一錢。
以上細研) 上為末,煉蜜和熟棗肉熬成膏,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棗湯下,不拘時候。
杜仲散 治腰痛,牽引腹脅。
(舒州劉郎中) 杜仲(一兩,去皮細銼,用生薑汁並酒浸濕,炒) 牡丹皮(去心,半兩) 桂(半兩,去皮)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用溫酒調下,食前,臨臥。
真人去屍延年不老丹(舒州劉郎中) 丹光真華之母,松脂也。
浮水立雲之髓,茯苓也。
上等分,松脂熟煉同和茯苓,丸如雞子大。
日服一粒,細嚼,以自然津液徐徐嚥下。
令人好顏色,氣力有倍,延壽不老,行步輕健。
久服不飢,耐寒暑。
補心丹 治思慮過當,膽氣受寒,肝經不足,心虛恍惚,夜不得睡。
(富才李傳) 附子(一兩七錢重者,去皮臍,用麵裹煨,去面不用) 硃砂(一錢半,研) 麝香(半錢) 金銀箔(各二十片) 上一處勻研,爛煮紅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粒,溫酒或人參湯下,臨臥服。
十五味大建中湯 補諸虛損,調順榮衛,滋養氣血。
治五勞七傷,虛汗盜汗。
附子(一兩,炮裂,水浸,削去皮臍)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半,洗去土) 黃耆(炙,一兩) 白茯苓(一兩) 白朮(一兩) 熟地黃(一兩半) 五味子(一兩) 石斛(一兩,細銼,酒浸半日,炒)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焙乾) 牛膝(一兩,酒浸一宿,焙乾) 薏苡仁(一兩,炒) 甘草(三分,炙) 官桂(一兩,去粗皮,不見火) 白芍藥(一兩) 上件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大盞半,入生薑五片,棗子二枚,小麥子一百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拱辰丹 治體虛血不足,氣有餘心神不足,精神恍惚,口不能言,夜睡不寐,人事不省,心下迷悶,覺如醉狀,氣不宣通,大小便多秘,累服藥餌不見功效,宜服此藥,必取神功。
(李登仕方) 鹿茸(四兩,酒浸,炙) 當歸(四兩,洗去土,酒浸一宿) 山茱萸(四兩) 麝香(半兩,別研入)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用米飲或溫酒送下。
空心,食前服,日三服。
十四友丸 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
治怔忪不寧,神情昏憒,眠睡不得,極有神效。
(紹興王郎中方) 川當歸(去苗淨洗) 幹熟地黃(洗焙) 茯神(去心中木) 白茯苓(去赤皮) 人參(去須) 黃耆(去須,蜜炙) 阿膠(麩炒) 柏子仁(研極細) 紫石英(細銼) 酸棗仁(新者,炒香熟,別研細) 肉桂(去皮,不見火) 遠志(湯浸軟,去心,灑酒蒸一飯久,焙乾。
以上各一兩) 龍齒(二兩,細研) 硃砂(三錢重,細銼) 上件併為末,攪拌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煎棗湯下,食後,臨睡服。
此乃韓魏王方,雲:餘舊有心疾,怔忪健忘,夢寐恍惚不得睡。
世之所傳心藥者無不服,少有效,求盡方,但亦不愈。
邂逅一良醫,餘喜其語有理,雲此疾本由憂悲思慮,耗損心血而得之,隻宜先安心。
心不徒安,必用當歸、地黃輩滋養乎。
心之主血故也。
若更服發散藥,如菖蒲之類,則氣愈散,必當收斂之始見效。
緣心本用過而虛,更當加阿膠輩補之。
乃選諸家方,但撰成此方,集諸家之善也。
服之大效,常以此方授人,亦無不驗者。
始議收斂藥用訶子,餘曰,訶子固好,但宜入腸胃,不若用龍齒,兼此乃安神定魂之藥也。
桂大能行血,此十四味,吾之三益友,故名曰十四友丸。
紫薇丸 開心孔,明目益智慮,補骨髓,強記,去心熱,治諸風,補氣及治寢睡不安。
服三十日,聲音清朗;四十日,顏色光澤一如童子,及去面皺,能令睡臥不驚,功效極大,更不具述。
(呂仲權傳) 菖蒲 遠志(去苗心,取皮。
各半兩) 丹參(去苗土) 柏子仁(別研) 天門冬(去心,焙乾秤。
各一兩) 防風(去須) 甘草(炙。
各一兩二錢) 薯蕷(一兩半) 熟乾地黃(二兩) 五味子(去枝莖) 百部 杜仲(去皮,橫銼,炒絲斷。
各一兩半) 茯苓(去皮,白者) 茯神(去木,白者) 人參(去須。
各一兩七錢半) 肉桂(取心,一兩) 麥門冬(去心) 黃耆(去須,蜜炙。
各二兩) 菟絲子(酒浸取末,二兩) 上件修制如法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不拘時候,溫熟水吞下。
日二服。
育神散 治心氣不寧,二三十年不可者皆治,或虛弱多驚,神色昏憒,怔忪健忘,或言語無節,有類顛邪,或心志不定,小便白濁,飲食無味。
白
取馬芝者,酒研爛成膏,次入人乳令勻。
用天地爐,用磚砌上圓下方,圓者為爐,方者為基,爐狀如尋。
心神安魂魄定。
巴戟丸 治虛怯,補養心腎,固精氣,助丹田,明耳目。
治小便白濁。
(林巢先生方) 龍骨(三錢) 半夏(一兩,洗七次) 桑螵蛸(半兩,炙) 山藥(三分) 白茯苓(一兩) 川楝子(半兩,炒) 巴戟(半兩,去心) 木豬苓(一兩,去皮) 當歸(一兩,洗) 熟地黃(一兩,洗) 硃砂(三錢,研為衣) 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切片,焙) 上件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溫酒鹽湯下。
玉輅丹 固精,治小便稠濁,夜夢陰遺,不覺滴瀝。
雪色茯苓(二兩) 大半夏(一兩半,米醋浸,炒黃色) 桑螵蛸(半兩,炙) 白龍骨(半兩,別研) 刺雞頭實(二兩) 谷樹子(半合,搗碎炒)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柏子仁丸 治肝虛筋痿,行步緩弱。
(林巢先生方) 柏子仁(二兩,炒研) 熟地黃(二兩,洗焙) 枳實(半兩,炒,去瓤) 覆盆子(一兩,去萼) 五味子(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石斛(一兩,去苗) 酸棗仁(一兩,炒) 鹿茸(一兩,去毛,酥炙) 桂心(一兩,去皮) 黃耆(一兩,炙) 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粒。
空心,食前,溫酒吞下。
坎離丹 既濟水火,補心資腎,白濁夢遺。
(林懷叔方) 辰砂(一兩,令細研入) 酸棗仁(一兩,淨酒浸,去殼,細研入) 附子(一隻,端正者,炮去皮尖,切) 乳香(半兩,令隔水乳缽,細研入) 上先用附子碾,令細羅為末。
入辰砂、酸棗仁、乳香共附子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每服一粒,溫酒吞下,空心。
一服須是臘月合瓷器盛。
龍珠丹 蜀亂乾祐間,藥市內有漆發朱顏道士醉飲高歌,曰:尾閭不禁滄溟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驪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血。
有隱士丁元和異之,再拜求其訣,即此方也。
服之,返老還童,名白龍珠丹。
(林懷叔方) 鹿茸(去毛,酥炙) 鹿角霜 鹿角膠(炒。
以上各二兩) 熟乾地黃(洗焙) 柏子仁(別研。
以上各五兩) 附子(炮,去皮臍) 菟絲子(酒浸三宿。
各三兩) 上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酒,空心,食前下。
湖州真濟大師隻用熟乾地黃、柏子仁、鹿角霜、菟絲子四味等分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最佳,蜜丸亦得。
鹿角不以多少去尖,截作三二寸段子,用河水浸三五日。
瓷缽一個,以泥泥底,下砌爐子一所,別用河水煮令軟,沸,取出卻以刀子刮去皮,再用原汁煮,如水少,再添河水,以胡椒十粒、黃蠟半兩同煮,令透爛,取出控幹,用汁熬令稠,傾入新盆中,候冷,自凝成膠用,隻用炭火煮。
神仙助陽丹 補氣守神,澀精固陽,應一切虛滑之疾皆治。
婦人無子,服之百日有妊娠。
蒼朮(一斤,不浸,用臼內木槌搗去皮) 川烏頭(三兩,紙裹,炮製,去皮臍) 龍骨(二兩,研為粉) 金鈴子(三兩,微炒) 破故紙(二兩,微炒) 茴香(三兩,一半舶上,一半土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或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五十粒至百粒,空心,米飲下,溫酒亦得。
忌桃李雀蛤。
一井金丸 神仙變白為黑法。
(蔣監門方) 牛膝(三兩,酒浸三日,焙乾) 蓯蓉(三兩,酒浸三日,焙乾) 白附子(一兩,洗) 川椒(二兩,去子並閉口者,微炒) 木鱉子仁(一兩,炒) 附子(二兩,去皮臍,生用) 天南星(一兩,炮) 舶上茴香(一兩,炒) 何首烏(二兩,黑豆半碗,水三碗者,水盡為度,揀出豆,焙乾) 萆薢(一兩,黑豆炒) 地龍(一兩,去土炒) 防風(一兩,炒) 烏藥(二兩,炒) 羌活(一兩,炒) 金毛狗脊(一兩,炒,去毛) 骨碎補(一兩,炒) 白蒺藜 黃耆(一兩,蜜炒) 赤小豆(一兩,生) 覆盆子(一兩,炒) 全蠍(一兩,炒去毒) 五味子(一兩,炒) 青礬(一兩,炒。
又一方用青鹽) 上二十三味,各事持為細末,無灰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五味子酒送下,空心,日、午各進一服,大能烏髭發,順風氣,美飲食,服之百日神效。
遇七,摘去白者,自然黑者自出。
二腎散 揩牙,烏髭發。
香附子(十二兩,杵去毛,用河水浸三日,再杵碎) 青鹽(二兩,研碎) 上為末,炒令黑色為度,早晨洗漱了,每用少許揩牙上,旋旋咽津,不可吐棄,然後,服一井金丸。
羊肉丸 治脾虛不納食,臟腑滑瀉,羸瘦困乏。
精羊肉(一斤,去筋膜脂皮,薄批作片子,炙焙乾,取四兩) 人參(二兩) 丁香(一兩,不見火) 陳皮(一兩,去白) 神麯(一兩,炒) 縮砂仁(一兩) 肉豆蔻(一兩,麵裹煨) 附子(半兩,炮,去皮尖) 當歸(一兩,洗焙) 桂心(一兩) 白朮(一兩) 乾薑(半兩,炮) 甘草(三寸,炙) 上為末,煮糯米粥為糊,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粥飲下,不拘時候亦得。
破故紙丸 破故紙(二兩,炒)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桂(一兩,去皮,生用) 上以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日三服。
神仙換骨丹 此藥稟天地,按五行,順陰陽,通日月之精氣。
安和五臟,調暢三焦,治五勞七傷,補養真氣,聰明耳目,活血脈,駐容顏,壯筋骨,添精髓,祛風邪,黑髭發,延年益壽。
枸杞子(天之精,揀去梗) 熟乾地黃(地之精,洗淨焙) 柏子仁(陰陽之精,揀淨,研) 甘菊花(日月之精,揀去梗) 菟絲子(金之精,酒浸焙) 桂心(木之精,不見火) 肉蓯蓉(水之精,酒浸焙) 山朱萸(土之精,去核焙) 白茯苓(玉之精,去黑皮) 漢椒(火之精,去合口者,微炒) 上件揀擇好者,各四兩同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空心下。
百益煮砂丹 滋養心氣,補元臟久虛,益腎經虛損不足。
(蘇伯言傳) 硃砂(一兩半) 山茱萸(一兩半,去核,焙乾秤) 遠志(去心秤,一兩半) 柏子仁(一兩半,研) 熟地黃(一兩半,洗焙) 石菖蒲(一兩半) 破故紙(一兩半,酒浸一宿,炒) 菟絲子(一兩半,酒浸一宿,焙) 五味子(一兩半,炒) 茯神(一兩) 蓮子肉(一兩) 穿心巴戟(一兩) 附子(八錢,炮,去皮臍) 沉香(八錢,令為細末) 山藥(三兩,令為細末) 上件各修制了,為細末。
用豶豬心三個切開,將硃砂分作三處,放在豬心內。
用燈心一兩半同放在豬心內,以麻皮系定。
餘者燈心一處於銀石器內,水煮一日一夜,取出。
研硃砂極細,餘物不用。
將砂同藥拌勻,以好酒打沉香、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子湯送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大有神效。
麋茸丸 治腎經虛,腰不能轉側。
(蔣監門方) 麋茸(酥炙黃,燎去毛,如無,以鹿茸代) 菟絲子(取末。
各一兩) 舶上茴香(半兩) 上為末,以羊腎二對,法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
治腎經感濕氣,陰盛,腰痛者宜服。
更灸腎俞三七壯。
鹿角丸 治男子真元虛憊,小便白濁,遺精夢洩不固。
(蔣監門方) 肉蓯蓉(酒浸一宿,一分,真者) 肉桂(不見火,去粗皮,一錢) 韭子(炒一分) 牡蠣(煅,二錢) 附子(炮,一分) 鹿角屑(炒半兩) 桑螵蛸(炙,一分) 菟絲子(酒浸一宿,一分) 熟乾地黃(一分) 五味子(一分) 人參(一分) 龍骨(二錢) 雞內金(焙乾秤,一分) 鹿茸(酥炙,半兩) 茴香(一分炒)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內一半用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早食前及午食前各一服,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
地黃丸 補虛療損,添精益髓,活血明目,烏髭壯陽。
(八座常服) 生乾地黃 熟乾地黃(酒浸) 杜仲(銼炒) 白朮 當歸(酒浸) 菟絲子(酒浸一宿。
以上各三兩) 鹿茸(酥炙) 鹿角霜 柏子仁(別研。
各二兩) 萆薢(二兩) 上為細末,研柏子仁細,入煉熟蜜內,和藥杵數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鹽湯送下五十粒,空心,食前服。
黃耆散 治虛勞盜汗,噓吸少氣。
(筠翁李侍郎傳) 黃耆(一兩,銼) 五味子(半兩) 白茯苓(一兩) 白朮(一兩半) 熟乾地黃(一兩) 牡蠣(一兩半,燒為粉) 天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
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三服。
救汗湯 治陽虛自汗。
(筠翁李侍郎傳) 桂(去皮,去有味者,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生用,不去皮,三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同煎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兩滓再煎一服。
釣蟲丸 治傳屍勞蟲。
(江諫議方) 磁石(擇吸鐵緊者,兼有牆壁者,一兩半,細研) 龍骨(半兩,上舌緊者) 極好麝香 硇砂(各一兩,細研) 上用蠟為丸,如櫻桃大。
每服一丸。
用針穿一竅子,以緋線二尺餘穿眼子,來往纏牢。
留五寸許,於線頭系大錢一文。
早晨令病者用溫水或新汲水吞下藥,咽喉中令口咬定大錢,後覺噁心,便吐出蟲。
其形狀不等,急以熟油煎殺,或不吐蟲,隻吐血絲子,或涎一兩合,皆是安樂證。
更服尋常和氣湯一二日自安。
用過藥,卻用溫水浴過,更可醫一二人,若是傳屍勞,一丸定可活二人。
神仙菟絲子丸 益水補腎除渴。
菟絲子不以多少,於臼中先杵千餘下,用粗羅子羅去土末等。
將菟絲子淨水淘過,無灰酒浸五日,候透軟,控稍幹帶潤,又於臼內杵,令爛。
粗羅羅末,焙乾,再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補肝丸 補肝壯腎強益,滋養精血,明目。
(醫官王康傳) 當歸(二兩) 熟乾地黃(二兩,炒) 生乾地黃(二兩,炒) 黃耆(二兩,蜜炙黃)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黃耆十補湯 補諸虛不足,安益心腎。
(醫官王康傳) 黃耆(半兩,蜜炙) 人參(一分) 白芍藥(一兩) 甘草(半兩,炙) 桂(四錢,去皮) 當歸(半兩,酒浸一宿) 生乾地黃(半兩) 白朮(一分) 茯神(半兩) 半夏(一錢,湯洗十遍) 酸棗仁(二錢,微炒) 麥門冬(二錢半,去心) 北五味子(三錢) 陳皮(二錢,去白) 沉香(一錢,不見火) 天台烏藥(一分) 木香(一錢,煨) 上?咀。
每服秤二盞。
用水二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三枚,煎至一盞,食前通口服。
兩服滓又煎作一服。
七寶丹 大鎮心,養真血,安神魄。
治血虛氣結,驚悸不寧。
(周三議傳) 當歸(一兩,洗焙) 芎藭(半兩,洗) 桂心(半兩,去皮) 石菖蒲(半兩,去毛) 茯神(一兩) 遠志肉(半兩,湯泡薑汁浸炒) 人參(一兩,去須) 柏子仁(半兩,研) 酸棗仁(半兩,去皮淨,微炒。
以上修事為末) 琥珀(半兩) 真血竭(半兩) 沒藥(半兩) 硃砂(一兩) 麝香肉(一錢。
以上細研) 上為末,煉蜜和熟棗肉熬成膏,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棗湯下,不拘時候。
杜仲散 治腰痛,牽引腹脅。
(舒州劉郎中) 杜仲(一兩,去皮細銼,用生薑汁並酒浸濕,炒) 牡丹皮(去心,半兩) 桂(半兩,去皮)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用溫酒調下,食前,臨臥。
真人去屍延年不老丹(舒州劉郎中) 丹光真華之母,松脂也。
浮水立雲之髓,茯苓也。
上等分,松脂熟煉同和茯苓,丸如雞子大。
日服一粒,細嚼,以自然津液徐徐嚥下。
令人好顏色,氣力有倍,延壽不老,行步輕健。
久服不飢,耐寒暑。
補心丹 治思慮過當,膽氣受寒,肝經不足,心虛恍惚,夜不得睡。
(富才李傳) 附子(一兩七錢重者,去皮臍,用麵裹煨,去面不用) 硃砂(一錢半,研) 麝香(半錢) 金銀箔(各二十片) 上一處勻研,爛煮紅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粒,溫酒或人參湯下,臨臥服。
十五味大建中湯 補諸虛損,調順榮衛,滋養氣血。
治五勞七傷,虛汗盜汗。
附子(一兩,炮裂,水浸,削去皮臍)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半,洗去土) 黃耆(炙,一兩) 白茯苓(一兩) 白朮(一兩) 熟地黃(一兩半) 五味子(一兩) 石斛(一兩,細銼,酒浸半日,炒)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焙乾) 牛膝(一兩,酒浸一宿,焙乾) 薏苡仁(一兩,炒) 甘草(三分,炙) 官桂(一兩,去粗皮,不見火) 白芍藥(一兩) 上件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大盞半,入生薑五片,棗子二枚,小麥子一百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拱辰丹 治體虛血不足,氣有餘心神不足,精神恍惚,口不能言,夜睡不寐,人事不省,心下迷悶,覺如醉狀,氣不宣通,大小便多秘,累服藥餌不見功效,宜服此藥,必取神功。
(李登仕方) 鹿茸(四兩,酒浸,炙) 當歸(四兩,洗去土,酒浸一宿) 山茱萸(四兩) 麝香(半兩,別研入)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用米飲或溫酒送下。
空心,食前服,日三服。
十四友丸 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
治怔忪不寧,神情昏憒,眠睡不得,極有神效。
(紹興王郎中方) 川當歸(去苗淨洗) 幹熟地黃(洗焙) 茯神(去心中木) 白茯苓(去赤皮) 人參(去須) 黃耆(去須,蜜炙) 阿膠(麩炒) 柏子仁(研極細) 紫石英(細銼) 酸棗仁(新者,炒香熟,別研細) 肉桂(去皮,不見火) 遠志(湯浸軟,去心,灑酒蒸一飯久,焙乾。
以上各一兩) 龍齒(二兩,細研) 硃砂(三錢重,細銼) 上件併為末,攪拌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煎棗湯下,食後,臨睡服。
此乃韓魏王方,雲:餘舊有心疾,怔忪健忘,夢寐恍惚不得睡。
世之所傳心藥者無不服,少有效,求盡方,但亦不愈。
邂逅一良醫,餘喜其語有理,雲此疾本由憂悲思慮,耗損心血而得之,隻宜先安心。
心不徒安,必用當歸、地黃輩滋養乎。
心之主血故也。
若更服發散藥,如菖蒲之類,則氣愈散,必當收斂之始見效。
緣心本用過而虛,更當加阿膠輩補之。
乃選諸家方,但撰成此方,集諸家之善也。
服之大效,常以此方授人,亦無不驗者。
始議收斂藥用訶子,餘曰,訶子固好,但宜入腸胃,不若用龍齒,兼此乃安神定魂之藥也。
桂大能行血,此十四味,吾之三益友,故名曰十四友丸。
紫薇丸 開心孔,明目益智慮,補骨髓,強記,去心熱,治諸風,補氣及治寢睡不安。
服三十日,聲音清朗;四十日,顏色光澤一如童子,及去面皺,能令睡臥不驚,功效極大,更不具述。
(呂仲權傳) 菖蒲 遠志(去苗心,取皮。
各半兩) 丹參(去苗土) 柏子仁(別研) 天門冬(去心,焙乾秤。
各一兩) 防風(去須) 甘草(炙。
各一兩二錢) 薯蕷(一兩半) 熟乾地黃(二兩) 五味子(去枝莖) 百部 杜仲(去皮,橫銼,炒絲斷。
各一兩半) 茯苓(去皮,白者) 茯神(去木,白者) 人參(去須。
各一兩七錢半) 肉桂(取心,一兩) 麥門冬(去心) 黃耆(去須,蜜炙。
各二兩) 菟絲子(酒浸取末,二兩) 上件修制如法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不拘時候,溫熟水吞下。
日二服。
育神散 治心氣不寧,二三十年不可者皆治,或虛弱多驚,神色昏憒,怔忪健忘,或言語無節,有類顛邪,或心志不定,小便白濁,飲食無味。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