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兩說均不能無疑也。
夫敗血瘀滯,豈有或入肺或入脾之理?況寒熱何獨專於脾肺?其心腎肝獨不可為寒熱乎?敗血閉陰為寒,便不能閉陽為熱;閉陽為熱,便不能閉陰為寒。
豈有既閉陰,復閉陽,得謂之敗血不散乎?立言之謬,恐有惑於後人。
總之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於榮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武叔卿始得其旨。
虛汗頭汗 產後虛汗不止屬陰虛 《大全》曰:產後虛汗不止者,由陰氣盛而陽氣加之。
裡虛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
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
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
陰氣虛弱不復者,汗出不止。
因遇風則變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產後虛汗有亡陽之患 單養賢曰:產後虛汗,《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既亡血,而又汗多,乃為亡陽。
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亡陽。
產後亡血多汗,陰陽兩虛,極危證也,故用藥與他證不同,慎之。
方用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產婦頭汗屬血虛孤陽上出 《金匱要略》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徐忠可曰:產婦鬱冒,虛多邪少,故脈微弱,中氣虛也。
內虛一身之陰陽不和,故身無汗,但頭汗出。
所以頭汗出者何?血虛下厥,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陽孤則上出而頭汗矣。
然既頭汗,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蓋陰不亡則血未大虛,惟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則陽為孤陽,自陰較之,陽為獨盛,所以喜其汗。
損陽就陰,則陰陽平,故曰乃復。
產婦頭汗屬虛熱熏蒸 王海藏曰:產婦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
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熏蒸而出也。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汗出之證也。
《經》雲:奪血者無汗。
汗與血類,產後去血過多,則陰不離陽,陰虛而陽無所附,周身汗出不止,此為陰陽兩虛。
有亡陽之患,為危證。
若身無汗,但頭有汗,頭為諸陽之會,陰血暴亡,孤陽上越,陰雖虛而陽氣尚為有餘,此時陰不勝陽,故頭汗額上偏多。
心火上浮,逼陽於外,急補其陰,而入以斂陽之藥,則病自復。
故產婦又喜其頭汗出也。
中風 產後中風屬於虛 《金匱要略》曰: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徐忠可曰:中風發熱頭痛,表邪也。
然面正赤,所謂面若朱妝,乃真陽上浮。
加之以喘,氣高不下也。
明是產後大虛,元陽不能自固,又雜於表邪,自宜攻補兼施。
故以桂、甘、防、葛、桔、梗、薑、棗,清在上之邪,竹葉清膽腑之熱,而以參、附培元氣,反其欲脫之陽也。
產後中風屬勞損臟腑氣虛邪入 《大全》曰:產後中風,由產時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曾平復,起早勞動,緻氣虛而風邪乘之。
冷氣客於皮膚及經絡,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氣。
大凡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濕則縱緩虛弱。
若入諸臟,恍惚驚悸,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
產後中風屬勞傷所緻 郭稽中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怒擾蕩沖和;或因食生硬,傷動臟腑。
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肉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
此乃勞傷,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產後中風屬下血過多虛極生風 《大全》曰:產後下血過多,虛極生風者何?答曰:婦人以營血為主,因產血下太多,氣無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眩神昏,命在須臾,此虛極生風也。
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
產後中風宜大補不可作風治 朱丹溪曰: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必用大補氣血,然後治痰。
當以左右手脈,分氣血多少以治。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用小續命湯發表治風之藥。
產後中風當補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產後中風,果外邪所屬,形氣不足,病氣有餘,當補元氣為主,稍佐治病之藥。
若強力不休,月內入房,形氣俱不足,當純補元氣,多有復甦者。
若誤投風藥,是促其危也。
前證若心脾血氣俱虛,十全湯,不應,加附子、鉤藤;若肝經血虛,逍遙散加鉤藤。
《經》雲:脾之榮在唇,心之液為汗。
若心脾二臟虛極,急用參救之。
慎齋按:已上六條,序產後有中風之證也。
中風有真中、類中,有火、有氣、有痰,中臟、中腑、中血脈之不同。
若產後中風,總屬血虛而動傷臟腑所緻,即有外邪,以大補為主,遵丹溪、立齋之法,為不易也。
若舍此而以中風為治,用愈風續命之類,速之斃矣。
戒之。
產後血虛中風病痙 《金匱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何謂也?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產後血虛汗多過多遇風變痙 郭稽中曰:產後血虛,腠理不密,故多汗。
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痙。
痙者口噤閉,背強而直,如發癇狀,搖頭馬鳴,身反折,氣息如絕,汗出如雨,兩手摸空者不治。
產後痙屬亡血過多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產後發痙,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損,或外邪相搏,緻牙關緊閉,四肢痙強,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
若有汗不惡寒,曰柔痙;無汗惡寒,曰剛痙。
然產後患之,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而緻,大補氣血,多保無虞,若攻風邪,死無疑矣。
產後病痙屬陰虛內熱生風 繆仲淳曰:產後血虛,角弓反張,病名曰痙。
痙者,勁也。
去血過多,陰氣暴虛,陰虛生內熱,熱極生風,故外現風證。
其實陰血不足,無以養筋所緻,足厥陰肝經大虛之候,宜益陰補血清熱則愈。
產後成痙不可同傷寒例治 薛立齋曰:仲景雲:傷寒有汗為柔痙,用桂枝湯;無汗為剛痙,用麻黃湯。
產後得此,血氣俱虛,敗證不可與傷寒例看。
丹溪雲: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多服參、耆、附子。
中風乃虛極之象,固其本元,諸病自退。
產後變症不可輕用發表 婁全善曰:小續命、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俱太陽厥陰藥也,如邪實而脈來浮弦有力者固宜。
但產後氣血大虛人,不宜輕發其表,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
用續命湯辨 武叔卿曰:寒主收引,風寒在太陽經,項背強直者,太陽筋病也,諸方皆主續命,從仲景論也。
郭氏不問產後虛實,邪之有無,概宗之,似乎一偏。
至薛氏又以產後亡血過多,非十全大補不可,又一見也。
及《夷堅志》按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又主於風矣,是續命亦不為妄也。
但本方有麻黃、附子,氣血兩虛人,不可輕用。
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稍緩即汗出如雨,反不以麻黃為忌,何語工切也。
二說似不可廢,臨證之際詳之。
慎齋按:已上八條,序產後有痙證也。
產後成痙,大抵血虛所緻。
故《金匱》以下四條,均主於亡血過多,當從立齋、仲淳治例。
後二條辨不可用續命湯,緻有誤治之失,以示戒也。
產後口噤屬血氣虛風乘三陽經 《大全》曰:產後中風口噤,是血氣虛而風入頷頰口之筋也。
手三陽之筋結於頷。
產則勞損臟腑,傷於筋脈,風乘之,則三陽之筋脈偏虛,得風冷則急,故令口噤。
產後角弓反張屬體虛受風 《大全》曰:產後角弓反張,是體虛受風,風入諸陽之經也。
人之陰陽經絡,周環於身。
風邪乘虛入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似角弓狀。
產後角弓反張屬虛象宜固氣血 薛立齋曰:前證因氣血耗損,腠理不密,汗出過多,患此乃虛象也,宜固氣血為主。
此證乃氣血虛極,宜大劑參、耆、歸、朮、肉桂培養之;不應,加附子,倍人參,名參附湯;猶未應,乃藥力未能及,宜多用之。
產後瘛瘲屬陰虛火熾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弛縱也。
《經》雲:肝主筋藏血。
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
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失其養而然。
治法以四物湯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退而諸證愈;不應,用四君子芎、歸、丹皮、鉤藤補脾土。
蓋血在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
此證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者,不治。
產後拘攣屬氣血不足 《大全》曰:產後中風,筋脈四肢攣急者,氣血不足,臟腑俱虛,月內未滿,起早勞動,動傷臟腑,虛損未復,為氣所乘。
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
風氣入於經脈,挾寒則攣急也。
產後拘攣屬肝經風熱血燥 薛立齋曰:肝屬木主筋。
若肝經風熱血燥,用加味逍遙散;不應,六味丸以補腎水。
《經》雲: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慎齋按:已上五條,序產後有口噤、角弓、瘛瘲、拘攣諸證也。
諸證為中風內見證,雖有口噤、角弓異名,總以產後氣血大虛所緻。
故一切風藥,概不可用,惟遵丹溪、立齋之論治,為產後中風病之要道也。
產後不語屬敗血入心 郭稽中曰:產後不語者何?答曰:人心有七孔三毛。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外應於舌。
舌者,聲之機。
產後虛弱,多至敗血停蓄,上下幹心,心竅閉塞,神志不能明瞭;又心氣通於舌,心氣閉則舌強不語。
但服
夫敗血瘀滯,豈有或入肺或入脾之理?況寒熱何獨專於脾肺?其心腎肝獨不可為寒熱乎?敗血閉陰為寒,便不能閉陽為熱;閉陽為熱,便不能閉陰為寒。
豈有既閉陰,復閉陽,得謂之敗血不散乎?立言之謬,恐有惑於後人。
總之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於榮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武叔卿始得其旨。
虛汗頭汗 產後虛汗不止屬陰虛 《大全》曰:產後虛汗不止者,由陰氣盛而陽氣加之。
裡虛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
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
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
陰氣虛弱不復者,汗出不止。
因遇風則變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產後虛汗有亡陽之患 單養賢曰:產後虛汗,《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既亡血,而又汗多,乃為亡陽。
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亡陽。
產後亡血多汗,陰陽兩虛,極危證也,故用藥與他證不同,慎之。
方用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產婦頭汗屬血虛孤陽上出 《金匱要略》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徐忠可曰:產婦鬱冒,虛多邪少,故脈微弱,中氣虛也。
內虛一身之陰陽不和,故身無汗,但頭汗出。
所以頭汗出者何?血虛下厥,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陽孤則上出而頭汗矣。
然既頭汗,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蓋陰不亡則血未大虛,惟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則陽為孤陽,自陰較之,陽為獨盛,所以喜其汗。
損陽就陰,則陰陽平,故曰乃復。
產婦頭汗屬虛熱熏蒸 王海藏曰:產婦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
蓋額為六陽之會,由虛熱熏蒸而出也。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汗出之證也。
《經》雲:奪血者無汗。
汗與血類,產後去血過多,則陰不離陽,陰虛而陽無所附,周身汗出不止,此為陰陽兩虛。
有亡陽之患,為危證。
若身無汗,但頭有汗,頭為諸陽之會,陰血暴亡,孤陽上越,陰雖虛而陽氣尚為有餘,此時陰不勝陽,故頭汗額上偏多。
心火上浮,逼陽於外,急補其陰,而入以斂陽之藥,則病自復。
故產婦又喜其頭汗出也。
中風 產後中風屬於虛 《金匱要略》曰: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徐忠可曰:中風發熱頭痛,表邪也。
然面正赤,所謂面若朱妝,乃真陽上浮。
加之以喘,氣高不下也。
明是產後大虛,元陽不能自固,又雜於表邪,自宜攻補兼施。
故以桂、甘、防、葛、桔、梗、薑、棗,清在上之邪,竹葉清膽腑之熱,而以參、附培元氣,反其欲脫之陽也。
產後中風屬勞損臟腑氣虛邪入 《大全》曰:產後中風,由產時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曾平復,起早勞動,緻氣虛而風邪乘之。
冷氣客於皮膚及經絡,但疼痹羸乏,不任少氣。
大凡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濕則縱緩虛弱。
若入諸臟,恍惚驚悸,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
產後中風屬勞傷所緻 郭稽中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怒擾蕩沖和;或因食生硬,傷動臟腑。
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肉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
此乃勞傷,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產後中風屬下血過多虛極生風 《大全》曰:產後下血過多,虛極生風者何?答曰:婦人以營血為主,因產血下太多,氣無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眩神昏,命在須臾,此虛極生風也。
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
產後中風宜大補不可作風治 朱丹溪曰: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必用大補氣血,然後治痰。
當以左右手脈,分氣血多少以治。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用小續命湯發表治風之藥。
產後中風當補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產後中風,果外邪所屬,形氣不足,病氣有餘,當補元氣為主,稍佐治病之藥。
若強力不休,月內入房,形氣俱不足,當純補元氣,多有復甦者。
若誤投風藥,是促其危也。
前證若心脾血氣俱虛,十全湯,不應,加附子、鉤藤;若肝經血虛,逍遙散加鉤藤。
《經》雲:脾之榮在唇,心之液為汗。
若心脾二臟虛極,急用參救之。
慎齋按:已上六條,序產後有中風之證也。
中風有真中、類中,有火、有氣、有痰,中臟、中腑、中血脈之不同。
若產後中風,總屬血虛而動傷臟腑所緻,即有外邪,以大補為主,遵丹溪、立齋之法,為不易也。
若舍此而以中風為治,用愈風續命之類,速之斃矣。
戒之。
產後血虛中風病痙 《金匱要略》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何謂也?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
產後血虛汗多過多遇風變痙 郭稽中曰:產後血虛,腠理不密,故多汗。
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痙。
痙者口噤閉,背強而直,如發癇狀,搖頭馬鳴,身反折,氣息如絕,汗出如雨,兩手摸空者不治。
產後痙屬亡血過多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產後發痙,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損,或外邪相搏,緻牙關緊閉,四肢痙強,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
若有汗不惡寒,曰柔痙;無汗惡寒,曰剛痙。
然產後患之,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而緻,大補氣血,多保無虞,若攻風邪,死無疑矣。
產後病痙屬陰虛內熱生風 繆仲淳曰:產後血虛,角弓反張,病名曰痙。
痙者,勁也。
去血過多,陰氣暴虛,陰虛生內熱,熱極生風,故外現風證。
其實陰血不足,無以養筋所緻,足厥陰肝經大虛之候,宜益陰補血清熱則愈。
產後成痙不可同傷寒例治 薛立齋曰:仲景雲:傷寒有汗為柔痙,用桂枝湯;無汗為剛痙,用麻黃湯。
產後得此,血氣俱虛,敗證不可與傷寒例看。
丹溪雲:產後當大補氣血為主,多服參、耆、附子。
中風乃虛極之象,固其本元,諸病自退。
產後變症不可輕用發表 婁全善曰:小續命、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俱太陽厥陰藥也,如邪實而脈來浮弦有力者固宜。
但產後氣血大虛人,不宜輕發其表,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
用續命湯辨 武叔卿曰:寒主收引,風寒在太陽經,項背強直者,太陽筋病也,諸方皆主續命,從仲景論也。
郭氏不問產後虛實,邪之有無,概宗之,似乎一偏。
至薛氏又以產後亡血過多,非十全大補不可,又一見也。
及《夷堅志》按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又主於風矣,是續命亦不為妄也。
但本方有麻黃、附子,氣血兩虛人,不可輕用。
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稍緩即汗出如雨,反不以麻黃為忌,何語工切也。
二說似不可廢,臨證之際詳之。
慎齋按:已上八條,序產後有痙證也。
產後成痙,大抵血虛所緻。
故《金匱》以下四條,均主於亡血過多,當從立齋、仲淳治例。
後二條辨不可用續命湯,緻有誤治之失,以示戒也。
產後口噤屬血氣虛風乘三陽經 《大全》曰:產後中風口噤,是血氣虛而風入頷頰口之筋也。
手三陽之筋結於頷。
產則勞損臟腑,傷於筋脈,風乘之,則三陽之筋脈偏虛,得風冷則急,故令口噤。
產後角弓反張屬體虛受風 《大全》曰:產後角弓反張,是體虛受風,風入諸陽之經也。
人之陰陽經絡,周環於身。
風邪乘虛入諸陽之經,則腰背反折,攣急似角弓狀。
產後角弓反張屬虛象宜固氣血 薛立齋曰:前證因氣血耗損,腠理不密,汗出過多,患此乃虛象也,宜固氣血為主。
此證乃氣血虛極,宜大劑參、耆、歸、朮、肉桂培養之;不應,加附子,倍人參,名參附湯;猶未應,乃藥力未能及,宜多用之。
產後瘛瘲屬陰虛火熾筋無所養 薛立齋曰: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弛縱也。
《經》雲:肝主筋藏血。
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
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失其養而然。
治法以四物湯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退而諸證愈;不應,用四君子芎、歸、丹皮、鉤藤補脾土。
蓋血在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
此證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惟當固本為善;若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者,不治。
產後拘攣屬氣血不足 《大全》曰:產後中風,筋脈四肢攣急者,氣血不足,臟腑俱虛,月內未滿,起早勞動,動傷臟腑,虛損未復,為氣所乘。
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令人頑痹不仁,羸乏少氣。
風氣入於經脈,挾寒則攣急也。
產後拘攣屬肝經風熱血燥 薛立齋曰:肝屬木主筋。
若肝經風熱血燥,用加味逍遙散;不應,六味丸以補腎水。
《經》雲: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慎齋按:已上五條,序產後有口噤、角弓、瘛瘲、拘攣諸證也。
諸證為中風內見證,雖有口噤、角弓異名,總以產後氣血大虛所緻。
故一切風藥,概不可用,惟遵丹溪、立齋之論治,為產後中風病之要道也。
產後不語屬敗血入心 郭稽中曰:產後不語者何?答曰:人心有七孔三毛。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外應於舌。
舌者,聲之機。
產後虛弱,多至敗血停蓄,上下幹心,心竅閉塞,神志不能明瞭;又心氣通於舌,心氣閉則舌強不語。
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