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胎前門上 惡阻 (惡阻生於二月時,心煩悶亂食難施,胚胎經隧多壅塞,濁氣攻衝運化遲,氣鬱停痰兼胃實,虛寒肝火併憂思,大都止嘔調脾胃,順氣和中最得宜。

    ) 《金匱》曰:婦人得平脈,不能食,名妊娠,子法六十日。

    當有此證。

    設醫者治逆,加吐下則絕之。

    (絕,止也,言止藥也,令自愈也。

    ) 巢元方曰:妊娠惡阻,由經血既閉,水潰於臟,臟氣不宜通,故心煩,慣悶,氣逆而嘔吐也。

    但脈理和平為有孕。

     陳良甫曰:惡阻產寶謂之子病,由胃氣怯弱,中脘停痰,脈息和順,但體重頭眩擇食。

    惟嗜酸,甚者寒熱脘悶。

    半夏茯苓丸主之。

     (眉批:戴復庵曰:惡阻者,孕婦噁心,阻其飲食是也。

    胎前惡阻,見食嘔吐,喜酸物,多臥少起,俗名病兒。

    蓋其八宿有痰飲,血壅遏而不行,故飲隨氣上,停滯肝經,肝之味酸,則必喜啖酸物,金剋木,以辛勝之,小半夏湯,或二陳湯。

    ) 羅太無曰:孕婦三月,嘔吐痰並飲食,每寅卯時,覺少腹有氣上衝,然後膈滿而吐。

    此肝脈挾衝脈之火上衝也。

    (用沉香磨水化抱龍丸一服,膈寬吐止。

    ) (眉批:少腹平明氣上衝,因而鬱塞滿胸中。

    厥陰相火衝於胃,茹桔、蘆根用總同,太無用沉香化抱龍丸,不如此方妥。

    ) 孫思邈曰:婦人血氣不足,腎氣又弱,或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其人月水雖止。

    顏色肌膚如常。

    但苦沉重憒悶,不欲飲食,又不知患之所在。

    其脈順時和平,則是欲有娠也。

    宜半夏茯苓湯。

    (數劑後,服茯苓丸。

    消除痰水,便欲是也。

    ) 《金匱》曰:妊娠吐嘔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徐忠可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火,此言暫作嘔吐也。

    若嘔吐不止,則寒而吐不止則虛矣。

    故以半夏治嘔,乾薑治寒,人參補虛,而以生薑和半夏,以下其所逆之氣。

    ) (眉批:胃虛令人常吐食,胃冷無緣納水漿,二者必然脈遲細,人參、半夏與乾薑。

    ) 朱丹溪曰:凡孕二三月間,嘔逆不食,或心煩悶,此氣血積聚,以養胎元精血,內郁穢腐之氣上攻於胃,是以嘔逆不能食,用參桔飲。

    又妊兩月,嘔吐眩暈,脈左弦而弱,此惡阻。

    因怒氣所激,肝氣傷挾胎氣上逆,參、術補之,大非所宜,以茯苓半夏湯,下抑青丸。

     (眉批:氣血成胎二月間,中焦壅塞不能還。

    必然穢濁攻於胃,水穀如何得下關,用蘆根湯,其方蘆根、橘皮、生薑、大腹皮、枇杷葉也。

    ) 婁全善曰:《大全》方謂半夏動胎不用,以胎初結,慮其辛燥易散也,今觀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朱丹溪用二陳加減,並治胎前惡阻。

    予亦用之,未嘗動胎。

    《經》雲:有故無殞也。

     (眉批:王子亨白朮散,局方人參丁香散,揚振人參桔皮湯,齊士明醒脾飲,不用半夏不效。

    ) 薛立齋曰:前證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若飲食停滯,六君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異功散;若胃氣不足,人參桔皮湯;兼氣腦加枳殼;胸脅痞悶加蘇梗;脅痛加柴胡;若飲食少思,六君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半夏茯苓湯;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予嘗用之驗。

     (眉批:李茂翁曰: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

    當服理血歸原藥則愈矣。

    《經》曰:無陰則嘔是也,用歸原散。

    其方六君加芎、歸、芍、枳桔、丁香也。

    此半夏茯苓之類。

    而曰歸原何歟?豈當歸丁香之故耶。

    嘔吐痰水,寸必治滑澀為郁,遲為寒,微為虛,數為熱,怒氣傷肝,脈弦而弱。

    ) 慎齋曰:妊證,先見惡阻,而自《金匱》有絕之法。

    以下病機非一端。

    巢氏主於氣凝血聚;陳氏主於停痰積飲;若羅氏、趙氏作火論;仲景以寒治;於惡阻病機,可謂詳悉。

    但胎前無寒,產後無熱,此常法也。

    故惡阻嘔吐,大抵寒者少,熱者多。

    總屬血壅胎元,臟氣不能宣通。

    停痰積飲,鬱熱壅滯,變而為火。

    有熱無寒,緻生諸證,故丹溪、立齋論治,每以枳殼、蘇梗、木香、砂仁為降氣順氣之法。

    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

     (眉批:《大全》曰:婦人經不行,身無病似病。

    脈滑大,而六脈俱勻,是孕脈也。

     眉批:以二陳加枳殼、砂仁安胃化痰。

    若脾虛,六君加蘇梗、枳殼、砂仁、香附、薑、棗。

    ) 子煩(液燥 血渴) 《產寶》雲:子煩者,肺臟虛而熱乘於心則令煩也。

    停痰積飲衝心亦令煩也。

    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若痰飲而煩,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

     朱丹溪曰:子煩,由胎元壅鬱,熱氣上衝,以緻煩悶,法當清熱疏郁。

     (眉批:《大全》曰:妊娠若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之氣以養精,六月受少陽相火之氣以養氣。

    若母心驚膽怯,多緻煩悶,名曰子煩。

    子煩屬熱,脈必洪數。

    沉為氣,滑為痰,虛為無力。

    ) 薛立齋曰:前證若因內熱,竹葉湯;氣滯,紫蘇飲;痰滯,二陳加條芩、枳殼;氣鬱,分氣飲加川芎;脾胃虛弱,六君加紫蘇、山梔。

     陳良甫曰:足太陰脾經,其氣通於口,手少陰心經,其氣通於舌。

    若臟腑氣虛,榮衛不和,緻陰陽隔絕,熱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煩而口乾,宜知母丸。

     薛立齋曰:前證若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胃經虛熱,人參黃耆散;或黃耆六一湯(黃耆六錢,甘草一錢);胃經氣虛,補中湯;若肺經虛熱,紫蘇飲;若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若脾氣鬱結,加味歸脾湯;若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大全》曰:有孕婦暴渴,惟飲五味汁。

    名醫耿隅診其脈曰:此血欲凝也,非疾也。

    已而果孕,然古方有血欲凝而渴飲五味之證,不可不知。

     慎齋曰:妊娠煩躁,本屬肺腎二經有火。

    仲景雲: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

    胎繫於腎,腎水養其胎元則元氣弱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肺受火刑變為煩躁。

    此金虧水涸之候,法當滋其化源,清金保肺壯水滋腎為主。

    《產寶》以停痰積飲論子煩;丹溪以胎壅氣熱論子煩,未悉病機之要者也。

    若液燥屬心脾熱乘,血渴屬胎血將凝,亦胎前所見之證,故備載於此。

     (眉批:子煩者,心煩悶亂,莫可言狀,用淡竹葉湯;若氣滯痰凝而悶者,二陳湯加白朮、黃芩、蘇梗;若脾胃虛弱,嘔吐而煩,六君加香砂。

    但此症不善調攝則胎動不安,須防小產之患,又有吐久氣逆,胃元大虛,不能進食,恐緻產母氣脫,故初亟宜降火,繼即安胃進食,此一定之法也。

    ) 子懸(脈浮滑者,痰尺伏而絕者,心氣悶絕) 李氏曰:子懸者,心腹脹滿痛也,妊娠四五月,君相二火養胎,平素有熱,故胎熱氣逆,上湊心胸,脹滿痞悶,名曰子懸,法用補氣血、疏壅滯,嚴氏紫蘇飲,加山梔、條芩之類。

     何松庵曰:子懸者,濁氣舉胎上湊也,胎熱氣逆,心胃脹滿,此證挾氣者居多,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然邪之所湊,其人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仲景曰:婦人懷孕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寒故也,當附子湯溫其臟。

     (眉批:附子胎前禁用,而此以治臟寒,正所謂有故無殞也。

    ) 《大全》雲:妊娠子懸,由腹內宿有寒邪停飲,緻陽氣壅滯,上湊心腹,與氣相爭,故令脹滿也。

     李氏曰:火盛極一時,心氣悶絕而死。

    丹溪雲:氣有餘便是火,當治其氣,紫蘇飲連進救之;若誤服動胎藥,以緻胎損上逆,心腹脹滿者,芎歸湯主之,脈浮滑蔥白湯。

     薛氏曰:前證若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用藿香正氣散。

    若食傷脾胃,六君子湯,若陽氣壅滯,胎上逼心,用紫蘇飲。

     (眉批:此雖言寒氣停飲所緻,然大概陽氣壅滯則令上湊心腹。

    故以紫蘇飲,寬氣下氣,以火盛極而連進紫蘇飲,須知是氣作悶。

    ) 薛立齋曰:妊婦飲食停滯,心腹脹滿,其胎上攻,噁心不食,右關脈浮大,按之則弦,此土虛木侮也,用六君子,加升柴而愈,後小腹痞滿,以補中益氣,升舉脾氣而瘥。

    (子懸用升舉法,是立齋巧處,然須認症真確。

    ) 一妊婦腹脹,小便不利,吐逆。

    諸醫雜進溫胃寬氣等藥,反吐加脹滿湊心,驗之胎死已久,服下死胎藥,不能通,因得鯉魚湯,其論曰,娠婦通身腫滿,或胸腹急脹,名曰胎水,遂去妊婦胸前看之,胸肚不分,急以鯉魚湯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退,方得分娩死胎。

     (眉批:須識此症。

    ) 愚按:子懸一症,有因熱、因寒、因火、因停飲、因挾食、因肝鬱、因脾虛、因胎水者,而要皆不離乎氣,蓋胎壅氣逆,乘勢上攻,緊塞於胸,次之間如懸物然,故曰子懸。

    良甫、松庵主乎熱立論甚當,李氏以嚴氏紫蘇飲治火盛悶絕。

    取寬氣和中之意,其義同也。

    若《金匱》、《大全》,主於臟寒冷飲,當以脈證為憑,此證絕少,若脾虛挾食,或胎水上泛,當從薛氏法,而愚謂婦人性多忿鬱,肝病居多,忿則氣逆,而胎亦逆,又當以疏肝為要也。

     子滿(即子腫 胎水同) 陳良甫曰:妊娠經血壅閉養胎,忽然虛腫,是胎中挾水,水血相搏,脾胃惡濕,主身之肌肉,濕漬氣弱,則肌肉虛,水氣流溢,故令身腫滿。

     齊仲甫曰:妊娠體腫,皆由脾胃虛,而臟腑之間,宿有停水所挾,謂雲子滿,若水停不去,浸漬其胎,則令胎壞。

    如脈浮腹滿兼喘者,胎未壞也。

     《聖濟》曰:脾候肌肉,土氣和則能制水,水自傳化無有停積,若妊娠脾胃氣虛,經血壅閉則水飲不化,濕氣淫溢外攻形體,內注胞胎,懷妊之始,腫滿必傷胎氣。

     何松庵曰:妊娠三月後,腫滿如水氣,俗呼為琉璃胎。

    古方一主於濕,大率脾虛者多,脾虛不運,則清濁不分。

    須以補脾兼分利,若夜腫日消,是血虛宜健脾,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