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血崩 《經》雲: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也。

    是陰血不足,陽邪有餘也。

    )《痿論》雲: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

    《經》雲: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靈樞》曰: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外。

     《運氣》雲: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方氏曰:血,陰也。

    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蓋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則經血暴下,失期而來,如風動木搖,火燃水沸。

     趙養葵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

    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久病者有之。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治法,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 丹溪雲:衝任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傷過極,緻臟腑氣虛,而衝任之氣亦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故崩下,治法氣虛者當益氣以攝血,血熱者宜清榮以養血。

     (眉批: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 馬玄臺曰:婦人血崩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從此滲漏,然胞絡下繫於腎,上通於心,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

    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

    將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於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而為崩中漏下。

    悲憂太甚,陽氣內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緻血走而崩。

    宜養血安神為主。

    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緻。

    宜調脾養血為主。

     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緻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

    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上則悶,或臍上動。

    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汙血。

     王海藏曰:或因胎產,或因酒色;澤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後,後滯不通,此胎腸俱病。

    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緻新也。

     戴原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熱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故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東垣曰:人身中陽氣升浮,穀氣上行,則陽生陰長,春夏是也。

    既崩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穀氣不升,前雖屬熱,下焦久脫,已化為寒,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

    瀉寒以熱,降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緻偏枯。

    《經》雲:風勝濕,以所勝平之也。

     薛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愈。

     齊仲甫曰: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膠艾湯;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固經丸。

    五臟虛冷,五色隨崩俱下,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

     陳良甫曰:婦人血崩心痛,名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者,亦虛也,烏賊骨炒末,醋湯下失笑散。

     薛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緻作痛,十全湯倍參、術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

    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收斂之。

     李太素曰:崩為急證,漏為緩病。

    崩是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而然;漏則房勞過度,傷損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時漏洩。

    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養氣、養血,或兼制火。

     薛立齋曰: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微,清者入榮,濁者入衛,陰陽得此,是謂橐籥。

    人得土以養百骸,失土則枯四支。

    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湯,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

    若因飽食後緻崩漏,是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合,濕熱下迫所緻宜甘溫之劑,調補脾胃,則血自歸經。

    若誤用寒涼,損傷胃氣,不能攝血歸經,東垣曰: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哉。

     《金匱》雲: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陰白下赤,漏血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則死;漏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又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血崩集方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八味丸 歸脾湯 逍遙散 治血熱崩漏 荊芥四物湯 治崩漏初起不問虛實服之立止。

     四物加荊芥穗、炒條芩、炒香附各一錢。

     如不止加防風、升麻、白朮、蒲黃;一方加地榆尤妙;一方四物加芩、連、梔子、黃柏;一方並加膠、艾。

     武叔卿曰:血藏於肝,肝氣不升則熱迫於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

    況厥陰之經環陰器,廷孔前陰皆屬之。

    荊芥升肝氣,香附理肝氣,條芩除內熱,四物中生地、白芍養血涼血故能收功也。

     膠艾四物湯 治崩漏不止及損動胎氣漏血。

     四物加膠、艾各一錢,炙草五分。

    水酒各半,煎,空心服。

     (眉批:此方入勞傷類,不宜血熱崩漏。

    ) 奇效四物湯 治肝經虛熱血沸騰久不止。

     膠艾四物湯去甘草加黃芩炒一錢,水煎服。

     (眉批:此方用熟地以補肝之母,以阿膠、黃芩益肝之氣,艾葉溫下元以助真氣之升,所謂陰從陽起也。

    ) 河間生地黃散 治經漏下血,脈虛洪,色紫黑。

     生地 熟地 白芍 黃耆 枸杞子 天冬 地骨皮 柴胡 水煎服。

    便血者加地榆。

     武叔卿曰:脈虛洪者,氣不足也;色紫黑者,熱之甚也。

    黃耆所以補氣,氣盛則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氣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涼,尤慮妄行,故以生地、黃連涼心;芍藥、甘草緩肝益脾;柴胡升舉;枸杞、地黃又肝腎同歸者也。

     涼血地黃湯 治血崩腎水汙,不能鎮守胞絡相火。

     生地 歸尾(各五分) 黃連 黃柏 知母 藁本 川芎 升麻(各二分) 柴胡 防風 羌活 黃芩 細辛 荊芥 蔓荊 炙草(各一錢) 紅花(少許) 水煎,空心稍熱服。

     (眉批:慎齋曰:血崩不止則血去過多矣,方中風藥大半不敵生地一味,獨不慮風藥燥血乎,雖雲升舉而血之耗者已多,用者酌之。

    ) 武叔卿曰:《經》雲:陰者,從陽而亟起也。

    血屬陰,陰不自升,故諸經之血必隨諸經之氣而後升,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內崩矣。

    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

    心者,火之主也。

    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以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餘;蔓荊涼諸經之血;升、柴、羌、防、藁本、細辛諸風藥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

    諸經氣行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故曰從陽亟起也。

     簡易黃芩湯 治崩中下血,陽乘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者。

     黃芩研細末,每服三錢,霹靂酒下(即燒秤錘酒。

    )一方荊芥湯下。

     治勞傷崩漏 當歸芍藥湯 治勞傷脾胃經漏氣短其色鮮紅,自汗身熱,惡食支倦,便洩。

     黃耆(一錢半) 白朮 蒼朮(泔浸) 當歸 白芍(各一錢) 熟地(五分) 生地(三分) 陳皮(五分) 柴胡(二分) 炙草(三分) (眉批:據見證悉屬脾胃氣虛,當用補中益氣為主。

    此方不用人參、升麻何也?蒼朮氣悍燥散其色鮮紅又何用之?況與生地同用,豈不為時人所笑。

    要之,古人皆因症立方,俱求至理所在,而不必拘方以試病也。

    ) 東垣為一婦制此方,諸證悉去。

    蓋血虛須兼補氣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

    此方黃耆最多,白朮次之,所以神效,俗醫不達此理,專用涼藥,不知涼藥傷胃,正氣愈弱,血安得固。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氣猶夫也,血猶妻也,血隨氣升,夫倡婦隨之道耳。

    夫營出中焦,脾胃氣虛則中氣下陷,是營血失其主矣,此方益營助脾而以氣藥為君者,正此意。

     柏子仁湯 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緻崩中下血不止。

     柏子仁(炒) 香附(炒) 芎藭 鹿茸(擦去毛,酒蒸焙) 茯神 當歸(各一錢半) 川斷(二錢) 阿膠(炒) 遠志(去心,各一錢) 炙草(五分) 上生薑五片,水煎,空心服。

     心脾氣虛氣結者宜之。

    鹿茸乃陰中至陽,陰體而陽用也,非血脫氣衰者不用此濟生方也,而立齋加柴、梔以清厥陰之火,以升肝脾之氣。

     養血平肝散 治大怒經血暴下。

     當歸(酒浸) 白芍(炒) 香附(炒,各二錢) 青皮 柴胡 川芎 生地(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前服。

     以大怒而用,是故曰平肝。

    香附、青皮、柴胡、白芍、甘草、川芎緩肝疏肝升提肝氣;當歸、生地養血榮肝。

    然所重在大怒,故立方如此。

     治崩漏氣陷 益胃升陽湯 黃耆(二錢) 人參(有嗽去之) 神麯(炒,各一錢半) 白朮(三錢) 當歸(酒浸)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黃芩(二錢,瀉盛暑之伏熱,刑金秋涼不用)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

    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已定三錢內更減之,不可多服,每服二錢。

    水煎去滓熱服。

    如腹痛每服加白芍二分,中桂少許;口乾渴加乾葛二分;如嗽去人參;如服此不止,卻服後方柴胡調經湯大舉大升之也。

     眉批:以食增減為藥增減,可見古人用藥有法。

     眉批:川芎酒 治崩中晝夜不止。

     川芎一兩 生地汁一盞 上酒五盞煮川芎一盞去滓,下地黃汁再煎二三沸分三服。

    此方以酒煎川芎配生地汁,自有妙用,甚奇甚奇,用酒之意便是升法。

     崩漏丸 肉桂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藁本 細辛 川芎 歸身 熟地 白芍 桃仁 紅花 《論》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乎陰,陰根乎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之患。

    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從上竅出,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從下竅出。

    是丸也,參、桂、耆、朮、草壯陽益氣之品也;二活、柴、防、藁、細、芎升陽舉經之品也;歸、地、芍、桃仁、紅花滋陰入血之品也;壯陽則氣不虛,舉經則血不陷,滋陰則血不燥。

    如是因血為氣守,氣為血衛,升降上下一循乎經,何自而崩。

     和劑震靈丹 治崩中下血脈虛細,手足或冷。

    川芎歸湯加木香煎送。

    或陳皮、香附煎湯下三元;或靈砂丹亦可兼治暴驚,凡九竅出血,獨參湯下。

     赤石脂 禹餘糧 紫石英 代赭石 四味打碎入鹽泥,固罐內封口,煅通紅埋地內,七日出火毒。

    五靈脂(去砂二兩) 硃砂(一兩,研,飛) 乳香 沒藥(各二兩) 上為末,糯米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

    空心酒下,婦人醋湯下。

     桂枝茯苓丸 治婦人有癥在臍上動,下血不止。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白芍 上為末,煉蜜丸,兔屎大。

    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旋覆花湯 治半產漏下脈弦而大。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

    《本草》雲:旋覆主留飲結氣。

     半夏丸(《直指》) 治崩中帶下痰喘氣急虛腫,亦消宿瘀。

    圓白半夏刮淨槌扁薑汁調,飛過白麵作餅,包炙黃色去面取半夏作末,米糊丸綠豆大。

    每服十丸,溫熱水下,芎歸湯,沉香降氣湯各半煎送,止血要藥。

    ) 東垣曰:血脫益氣,古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

    人之一身,內谷為寶,補中益氣方加神麯、黃芩,名益胃升陽湯,以起婦人血崩之屬氣下陷者。

     柴胡調經湯 治經水不止,鮮血頃崩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

     羌活 獨活 藁本 升麻(各五分) 蒼朮 柴胡(七分) 葛根 當歸 炙草(各三分) 紅花(少許) 水煎,稍熱,空心服,微汗立止。

     要知鮮血不用清涼而用升舉,當在不思飲食上揣摩。

    外症屬太陽者多,而藥又兼少陽、陽明、太陰、厥陰。

    且君以蒼朮少加當歸、紅花引入血分,以升陽氣,乃為之大舉大升。

    此從陰引陽之義也。

     升陽除濕湯 黃耆 蒼朮 羌活(各一錢半) 藁本 升麻 柴胡 炙草(各一錢) 當歸(酒浸) 獨活(各五分) 蔓荊子(七分) 上水五大盞,煎一大盞,稍熱,空心服,少時以早膳壓之,可一服已。

    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或三七壯,立已。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用風勝濕。

    為胃氣下降陷而氣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亡也。

    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去,後必須以黃耆、甘草、人參、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於補氣升陽湯中加和血藥是也,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其根源,治其本經,隻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瘥。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

    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臥;木鬱則熱,故氣上衝。

    緩為濕之徵,弦為木之象,鬱而不伸則熱。

    此心火乘脾也,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

    胞絡為相火寄於命門,為多血之經,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於心,三焦主氣,胞絡主血。

    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鬱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於血分,故陰絡傷也。

    方以蒼朮、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術;羌活、藁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

    故又以黃耆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甘草和氣,蔓荊涼血。

    此四種又制亢害之法也。

     治崩漏血瘀(昏暈 疼痛) 五靈脂散 治血崩不止及昏不省,並治產後惡血心腹脅痛不可忍。

     五靈脂(不拘多少,炒令煙盡研末) 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八分頓服,名抽刀散。

    五靈行汙濁之血如神,童便降火亦行血分,酒同煎尤妙。

     煮附丸 (方見調經疼痛條) 備金散 治婦人血崩不止。

     香附(炒四兩) 歸尾(一兩二錢) 五靈脂(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醋湯調下,空心服立效。

     (眉批:崩而內有瘀者宜之。

    ) 治崩漏虛寒 丁香膠艾湯 治崩漏不止。

    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經隔,少時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

    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禦其寒。

     (眉批:東垣所論脈證必悉宜宗之。

    ) 白帶白滑之物,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