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調經門 總論 《經》雲: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

    (天,謂天真之氣;癸,謂壬癸之水。

    馬玄臺曰:男女之精,皆稱天癸,此為陰精,屬腎水,非經血也,下文月事,方指經血。

    )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沖為血海,任主包胎,二脈通流,經血漸盈,應時而下以象月盈則虧,不失其期,故曰月事以時。

    ) 又雲:衝脈起於胞中,出於氣街。

    (在毛中兩旁,各二寸,挾臍左右上行至胸。

    )前行於胸,伏行於背,上出頏顙滲灌諸陽,下入於足,注諸絡。

    (下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谿等脈,所以常動。

    )為十二經脈之海,其出入皆少陰經以行。

    (與足少陰腎經並行。

    )故為血海。

     (眉批: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氣升而為壬,降而為癸,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者,為一小會之周天,此其常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變異,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

    甚有數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妊者,又超於理之外矣。

     又雲: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人身一天地,故經脈亦應之。

    ) 王太僕曰: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

    謂之血室。

    經雲,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

    運行者,無積而不滿動也陽也氣也。

    停止者,有積而能滿靜也陰也血也。

    故滿者以時而溢,謂之信。

    男子以氣運,故陽氣應日而一舉,女子以血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

     程若水曰:婦人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

    《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其清純津液之氣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

    (稟心之色。

    )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

    若媾精成孕,則移蔭於胎,胎既產則清純津液之氣歸於肺,朝於脈流入乳房變白為乳。

    (稟肺之色。

    )或兒不自哺則陽明之竅不通,其胃中津液,仍歸於脈變赤而復為月水矣。

     程扶生曰:太衝脈屬陽明為血之海,故穀氣盛則血海滿,月事以時下。

     薛立齋曰: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男子則化為精,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肝藏血,要皆統攝於脾。

    東垣雲,脾為生化之原,補脾和胃血自生而經自調矣。

     (眉批:知水穀之精氣,是生血之本,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

    不可專主四物矣。

    脾氣化液入心而變為血,即水入於經,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

    ) 陳良甫曰:婦人以血為主,脾胃虛弱不能飲良,榮衛不足,月經不行,但滋其化源其經自通。

     虞世曰:女子以血為寶,血虛則發熱,而水不足。

    則燥氣燔。

    燥氣燔則金受邪,金受邪則肺家嗽,嗽則咳血吐血之病成矣。

    醫者見經不行,用峻藥以攻之。

    見熱用寒藥以伐之。

    血海涸竭,無以滋養,其能行乎,當治其源。

     趙養葵曰:衝任起於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間又恃一點,命門之火為之主宰。

    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

    所以滋水更當養火,甚有乾涸不通者,雖曰火盛之極,亦不宜以苦寒之藥降火。

    隻宜大補其水,從天一之源以養之使滿。

    萬無有毒藥可通之理。

     《濟生》曰:《經》雲:百病皆生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也。

    益以寒熱二氣為九氣也。

    氣之為病,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血氣之患為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氣一壅滯則血與氣並。

    或月事不調,心腹作痛;或月將行預先作痛;或月事已行,淋漓不斷;或作寒熱;或為癥瘕;或痛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吐逆不食,肌肉消瘦,非特不能受孕,久而不治轉為瘵疾者多。

    此皆氣之為病也,故調經養血莫先以順氣。

     葛仙翁曰:凡治婦人諸病,兼治憂恚。

    令寬其思慮則病無不愈。

    此治氣之要妙也。

     朱丹溪曰:調經莫先以調氣,氣為血之帥,氣熱則熱,氣寒則寒。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虛則虛,氣實則實。

    往往見有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

    故調經而專治其血未得病機之要者也。

     葉以潛曰:女子經候不調多主耗氣益血之說,但血為氣配,陽生則陰長,氣衰則血亦弱,豈可專耗其氣。

    適有憂愁傷心,恚怒傷肝,思慮傷脾,當審其順逆治之而已。

     方約之曰: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血亦結,忿怒過度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而經於是乎不調矣。

     朱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

    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色淡白者屬氣虛屬痰;色紫者屬熱;色黑者屬熱之甚,而或作風冷誤治,禍不旋治。

    《經》雲:亢則害,承乃制,熱甚必兼水化,故熱則紫,甚則黑也。

    況婦人性多拂鬱,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有,非熱而何。

     葉氏曰:亦有血寒凝塊而色黑者,如巢氏所雲風冷乘之也,但寒主收引,少腹必常冷痛,經行時或手足厥冷,唇青面白脈必遲,或無此證而脈見數,為熱明矣。

     《準繩》雲: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化熱。

    且血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李氏曰:心主血,故色紅為正,雖不如期,而色正者易調,色紫者風也。

    (四物加荊、防。

    )黑者熱甚也,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

    如煙塵水屋漏水者,寒濕也;如蟹黃水者,濕熱也;帶黃混濁者,濕痰也;白而成塊者,氣滯也。

     丹溪曰:經水先期而至者,血熱也。

    (四物加芩、連之類。

    )後期而至者,血虛也。

    (川芎、當歸、人參、白朮兼痰藥治之。

    )忽前忽後,乍多乍少者,氣之亂也。

    (宜調其氣。

    ) 趙養葵曰:經水先期而來者,火也。

    (宜六味丸滋水。

    )如半月或十日而來,且綿延不止,此屬氣虛。

    (用補中湯。

    )後期而色淡者,火衰也。

    (六味加桂。

    )亦有先期無火,後期有火者,難拘一定也。

     (眉批:血生於脾,故色淡者宜補脾胃,此白朮所必用也。

    而丹溪以芎、歸為配,不用地、芍,豈無深意,如立齋養榮、八珍等湯,俱本於此。

    甚用六味丸者,又為補母之法,宜詳。

    ) 李時珍曰:經者常也,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經候一行。

    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

    有臨期不行,而或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是謂倒經。

    (錯經妄行,由氣之亂火之升也。

    )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

    (《脈經》雲: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否者,此為居經,又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血氣無餘,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虛則短氣,此為居經。

    又寸口脈浮而大,衛強榮反而弱。

    孤陽獨呼,陰不能吸。

    二氣不停,衛降榮竭,故令血少,而三月一來,其人或咽燥汗出溲稠,數唾涎沫,津液漏洩所緻。

    )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

    (此由真元不足,宜固先天真氣。

    )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

    (此由先天陽氣獨盛,有運行而無停止。

    血室無積而不滿,非病也,故亦能受胎。

    )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俗名垢胎。

    (此由養胎之血有餘,故經行如常,但少耳。

    )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是謂漏胎。

    (此病有因久漏不止,必隕胎。

    ) (眉批: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

    此言寸脈微澀,反胃脈浮澀,陽不生陰之居經。

    女子尺脈宜盛,今反見弱,榮不足於下也,寸口衛脈浮大,衛氣盛於上也。

    此言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

    ) 王子亨曰:經者常候也。

    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

    斷絕不行,崩漏不止者,皆由陰陽盛衰所緻。

     許叔微曰:陰氣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運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陽氣乘陰,則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別其陰陽,調其氣血,使不相乖,以平為期也。

     褚侍中曰: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

    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

    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多則瀝枯虛人,產乳眾則血枯殺人。

     王叔和曰:婦人病如癲疾鬱冒,起年少時經來以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精下血則虛,虛則百脈皆張。

    中極感傷,動微風激成寒,因虛合於榮衛,積于丹田,上奔胸膈,涎唾溢出,狀如厥氣。

     陳藏器曰: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任脈,留於胞中,緻小腹結病,如伏梁。

    水溺頻澀,是名積精。

     《原病集》曰:婦人經來交合陰陽緻傷血絡,多成經漏,俗名血沙淋,治當調和血氣。

     陳良甫曰:婦人月水不調,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傷衝任之脈。

    故凡遇經行,最宜謹慎,否則與產後證相類。

     王子亨曰:婦人冷熱調和則衝任氣盛,手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虛則邪搏於血,寒則血結,溫則血消。

     (眉批:《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此則又兼小腸而言,不過與心為合,豈可混淆,故當以《素問》為是。

    丹溪雲: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四物加桃仁、香附、黃連。

    (阿川用連須識其故。

    )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四物加紅花、桃仁、莪朮、延胡、木香。

    有熱加黃連、柴胡。

    經行後作痛者,血氣俱虛也,八珍加減。

    有加香附、青皮、桃仁、烏藥、丹皮、小茴、五靈。

    ) (眉批:思緻工夫,更進一層。

    ) 滑伯仁曰:有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兩尺沉澀,餘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

    經來邪與血爭,故作?痛,寒濕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以辛散苦溫。

    ) 王海藏曰:經行臍腹後痛者,血澀也。

    (宜八物湯加木香、延胡、苦楝子。

    ) 朱丹溪曰:經將行腹痛,屬氣滯,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

    (氣滯者,抑氣散之類;血熱氣實者,四物加連、牡丹皮。

    ) 戴元禮曰:經來腹痛,不來亦腹痛,皆血不調也。

    欲調其血先調其氣。

    (四物加香附、吳萸;或和氣飲加吳萸,痛甚延胡索湯。

    )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緻痛,痛不因血,尤宜詳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