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

    表裡陰陽兮,升降沉浮。

    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

    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

    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乎咽喉。

    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

    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

    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

    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

    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

    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連胃左,運化乃功。

    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

    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

    又如六腑,陽明胃先。

    熟腐水穀,胃脘通咽。

    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

    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

    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

    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

    此泌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

    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洩而通泉。

    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

    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宣。

    號孤獨之腑,擅總司之權。

    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

    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

    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

    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

    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

    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

    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

    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

    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

    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

    肺氣何生,根從脾胃。

    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

    此是化源根,坎裡藏真命。

    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

    既雲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姤。

    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

    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內景圖 (心系七節。

    七節之傍,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 唇口喉舌腸胃尺寸數 唇至齒長九分。

    齒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難經》曰:重十二兩。

    )喉嚨,《難經》曰: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計九節。

    腸胃,自胃至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自唇所入至肛門所出,共長六丈四寸四分,小大回腸共三十二曲。

    (上義俱出《腸胃篇》) 考正內景圖說(壽田) 內景圖 張介賓先生改正精道由命門而出於莖端,其理甚屬明顯,有補大造。

    但於喉咽二門分為二歧,不相依副,未免有失。

    夫唇口到喉咽處,通為一道,至呼氣吸食所始,分二門,喉門有會厭為之主宰,故氣食不亂。

    今改一大圈象,通口一道又分二小門,前為會厭門,後為吸食門,合於喉在前,咽在後之旨,豈不喉咽相為附著。

    再胃之下口名幽門,即小腸上口。

    《經》雲: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

    又雲: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

    既雲近脊,則幽門當在近脊之處。

    小腸下際,號曰闌門,即大腸上口。

    《經》雲:迴腸當臍,廣腸附脊。

    由此而觀,則闌門必定近臍,附於膀胱之上,始與秘別清濁之意相合。

    而舊圖幽門近臍,闌門附脊,位置有乖,經旨不合。

    茲遵經旨改正,幽門附脊,闌門近臍,不知有當醫門之考覈否也。

     仰人骨度部位圖 仰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

    腦:頭中髓也。

    囟:音信,腦蓋骨也。

    嬰兒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是也。

    額顱:顱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

    顏:額上曰顏。

    《說文》曰:眉目之間也。

    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

    ?:音拙,目下為?。

    顳顬:顳,柔涉切。

    顬,音儒。

    耳前動處,蓋即俗所雲兩太陽也。

    一曰鬢骨。

    顑:音坎,又海敢切。

    《釋義》曰:飢而面黃。

    與經義未合。

    詳見《經絡類》部分。

    頄:音求,顴頰間骨。

    頰:耳下曲處為頰。

    頤:音移,頷中為頤。

    頷:何敢切。

    腮下也。

    虎頭燕頷義即此。

    目系:目內深處脈也。

    目內眥:目內角也。

    目銳眥:目外角也。

    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

    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

    舌本:舌根也。

    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

    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

    嗌:音益,喉也。

    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

    肺系:喉嚨也。

    頏顙:頏音杭,又上去二聲。

    顙,思嘗切。

    咽顙也。

    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為項。

    又腦後曰項。

    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

    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

    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

    亦名肩膊。

    巨骨:膺上橫骨。

    膺:音英,胸前為膺。

    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

    胸中:兩乳之間也,膈:膈膜也。

    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

    腋:脅之上際。

    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

    季脅:脅下小肋。

    胠:區去二音,腋之下、脅之上也。

    鳩尾:蔽心骨也。

    ??骬:音結於,即鳩尾別名。

    眇中:眇,音秒,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

    脊骨:脊,音即,椎骨也。

    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

    膂:同呂,脊骨曰呂,象形也。

    又曰:夾脊兩旁肉也。

    髃骨:髃,音魚,端也。

    肩端之骨。

    腰骨:尻上橫骨也。

    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即腰髃骨,自十六椎而下,俠脊附著之處也。

    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

    睪:音高,陰丸也。

    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

    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

    即會陰穴。

    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

    機:挾腰髓骨兩旁為機。

    髖:音寬,尻臀也,一曰兩股間也。

    尻:開高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

    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

    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切,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白肉也。

    肘:手臂中節也。

    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

    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

    腕:臂掌之交也。

    兌骨:手外踝也。

    寸口:關前後兩手動脈處皆曰寸口。

    關: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

    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

    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

    小指次指: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

    足同。

    髀:比、婢二音,股也。

    一曰股骨。

    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

    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

    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

    當環跳穴。

    股:大腿也。

    伏兔:骸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

    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

    膕:音國,膝後曲處曰膕。

    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

    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

    腓腸:腓,音肥,足肚也。

    胻骨:胻,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

    骭:音幹,足脛骨也。

    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