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大便不爽,疝瘕疴痛。
)品劑略似男子疝方;(韭白根、兩頭尖、桔核、小茴、金鈴子。
)忌澀忌呆,(本案論雲:治此症,用攻法宜緩宜曲,用補法忌澀忌呆。
)治法須知趨避。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蔥白丸烏雞煎丸,治癥瘕並推奇效;(《女科準繩》。
巴豆仁一兩伴香附,(一斤醋製同炒,至巴豆色黑,去巴豆,醋打麵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另服對病煎劑。
)消積塊當屬佳方。
(陸養愚案。
)《內經》有石瘕之名,(本言生於胞中。
)或下橫於子戶;(有物如石,痛甚,亦名石瘕,先經斷,少腹痛,用四物加桃仁、山稜、檳榔、延胡、附子、澤瀉、血竭、大黃而愈。
《名醫類案》。
)士材治女子之疝,(腹痛腸鳴,身傴僂而氣喘呼,脈弦而細,此女子之疝也。
)亦不外乎辛香。
青木香、廣木香、川楝子、木通、茴香、肉桂、當歸、甘草,四劑而愈。
李氏醫案。
) 附:《醫級》摘要 五積皆息伏臟邪,類乎癥而其因各異,痃癖乃窠囊飲氣,多相類而非血為殃。
形橫結痛,入絡之邪;莫按脊疼,膂筋之病。
(深藏背膂,按亦無跡。
)石瘕乃胞宮之積,雖類癥而症從臌論;腸覃為腸募之患,亦肖癥而病屬脹推。
(石瘕、腸覃,皆脹病也,俱在少腹,此當下之候,與癥病不同,不可不辨。
)最怪挾癥胎氣,法酌兼調;宜推素稟脈形,治詳喜惡。
(謂參之起居飲食,性情愛憎之間。
)延久根深,難拘成法,倘值形羸積痼,法惟輔正安邪。
蓋壯者氣行則已,是用補療癥,正所以壯氣;而結者非行不散,則溫行補劑,即藉以宣通。
倘進補而脹痛轉增,另酌攻消丸散間進;俾正強而脾胃日旺,常調七補三攻。
又雲:挾瘕既久,經隧之氣道,為瘕氣往來遊行,每留著於溪谷之空隙,雖疏氣宣通而不能盡除,則餘氣流連,外有所感,內有所犯,則復聚而為患,所以男疝女瘕,恆作終身之患,而不能已也。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之證,勿執小柴胡一方。
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熱入之輕重,血室之盈虧,遽與小柴胡湯,貽害必多。
)熱甚血瘀,合與桃仁承氣湯;(及山甲、歸尾之屬。
)舍血室空熱陷,當需犀角地黃湯。
(加丹參、木通之屬。
)桂枝紅花湯治血結胸,參入海蛤桃仁亦佳品;清氣化結煎劑定昏狂,調入牛黃膏作引。
有如血室伏邪,液傷發痙,(溫邪初發,經水即至,耳聾咳嘔,舌白煩渴,清肺不應。
)玉女煎氣血雙清,(仍有救陰之能。
)復脈湯去薑、桂甘涼續進。
又或經至三朝,旋生熱病,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心煩熱甚,(舌痿、飲冷、病與十七日。
)桃仁、澤蘭丹皮、細生地酒製大黃人中白,蓄血如狂例論。
若其表邪未盡表症仍兼,自參和解為正。
(合小柴胡湯。
上仿《指南案》論。
)假令下且不休,諸法皆應審諦。
(東莊雲:熱入血室者,乃經水方至,遇熱適斷不行方是。
若下且不止者,不得一例混淆。
)況乎經行適斷,血室未閉,(其血必結。
)苟非實熱煩蒸,涼劑豈宜妄試。
(一婦病此,誤服黃連,少腹結塊而殞。
《女科輯要》。
) 幼科要略 附:節錄心誠賦(出《活幼指南》) 欲保赤子,全仗心誠,未觀氣色,先分部位。
(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天庭屬心,承漿屬腎,鼻屬脾。
)青黑定主驚寒,紅白多為虛熱,土色黃現,疳熱症多。
如煤兮中惡之因,似橘兮脾虛之驗。
白乃疳勞,紫為熱極。
青遮口角,扁鵲難醫;黑掩太陽,盧醫莫治。
年壽赤光兮,多生膿血;山根青色兮,頻見災危。
瀉痢而戴陽者須防,咳嗽而拖藍者可畏。
火光焰焰,外感風寒;白氣浮浮,中藏癖積。
乍黃乍白兮,疳熱連綿;又赤又青兮,風邪緊急。
鴉聲魚口,枉費精神;肉折皮乾,空勞心力。
氣乏則脾冷,腎虛則滯頤。
手如數物兮,肝風相生;面若塗朱兮,心火已熾。
弄舌脾熱,解顱腎憊。
重舌木舌兮,虛熱積於心脾;哽氣喘氣兮,實火浮於肝肺。
齦宣息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緣食積。
夜啼分為四症,(一驚熱;二心熱;三寒疝;四誤觸神祗。
)變蒸周於—歲。
(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又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乃成人。
)心熱欲言而不能,脾虛無時而好睡。
病後舌喑者腎怯,咳嗽失音者肺痿。
口頻撮而虛寒,舌長伸而火熾。
龜胸兮肝火乘於肺膈,鱉背兮腎風入於骨髓。
鼻乾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強土潰。
不能吮乳者,熱在心脾;常欲俯臥者,火蒸脾胃。
惡見燈火者,(原文作喜視,必系誤字,今正之。
)煩熱在心;愛食泥土者,疳熱在脾,臍風忌於一臘,火丹畏於一周。
驚自熱生,癇因痰緻。
閉目兮無魂,狂叫兮多祟。
幼科總賦上篇 小兒體屬純陽,所患每多熱病,時俗套藥須懲,(詳原集。
)隨症施方乃順。
春溫忌散,黃芩湯涼膈散皆宜;(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
)夏暑當清,辛涼甘寒獨勝。
(昔人以白虎湯為主方,或宗河間法。
)秋燥治肺為急,宜甘潤而勿用苦寒;(苦則助燥。
)冬寒溫散堪投,(傷寒表邪,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身痛用羌活,然不過一劑;如傷風,用前、杏、枳、桔之屬。
)挾溫邪(即冬溫症)則治從裡症。
(稍兼清散,忌用辛溫,)若夫蔥豉一湯,(為四季)通用要方可任。
風溫首先犯肺,(若失治必)逆傳入於心胞絡。
降肺開痹,涼潤輕清最妙。
(忌用荊、防、柴、葛,及消導苦寒,)安神宣竅,牛黃丸或至寶丹須調。
肺熱咳嗽煩蒸,熱甚勿投柴葛;暑熱肢冷,熱深厥亦深可用石膏。
急驚屬陽,(古稱陽癇。
)治先涼膈散;肝膽火熾,(病必迅速。
)丸化牛黃。
嘔吐延慢驚,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湯之屬;火熱劫爍津液,(謂急驚症。
)宜犀角地黃之湯。
疳有五臟之分,病起果腥雜進,初用清熱和中分利,次則疏補助運,繼病(乳子母更有娠,下利寒熱,亦名鬾病)治亦無功,母產而子自靖。
吐瀉由脾胃之傷,驚搐每相因而變,熱閉神昏則至寶當求,寒閉則來復丹是選。
瘧病(幼稚氣怯神弱,初起)熱深厥逆,切勿認作驚癇,略仿大方治法,(寒勝,正氣、二陳加減;熱勝,六一散、桂枝白虎湯。
)柴胡乾葛等味須捐。
(柴胡動肝陰,葛根竭胃汁,緻變屢矣。
)痢關臟病,誤治必兇,初起體堅症實,行血導氣有功;日久肢寒脈細,歸身陳皮、肉桂白芍合理中湯。
禁口兮多宜清熱,(用丹溪法。
)休息痢兮專治中宮。
(用東垣法。
胃強善食者,苦寒清熱。
)痧為陽腑經邪,初起必從表治。
冬時無汗,壯熱喘急用麻黃杏仁,如華蓋散三拗湯;夏月無汗解肌,前胡葛根薄荷牛蒡防風桔梗枳殼。
(香薷、木通之屬。
)春溫夏暑,秋燥冬寒,因時調劑,危可使安。
無汗忌用石膏,下利不宜止瀉。
(痧宜通洩,洩瀉為順,下痢五色者亦無妨。
)辛涼上焦辛苦中焦與鹹寒下焦,並按三焦毋苟且。
疹喜清涼,然毋過劑。
若其誤治緻危,(常有氣弱體虛,表散寒涼非法,釀成損怯。
)救敗更須審諦,陰傷為多自合養陰,(必扶持胃汁。
)氣弱者亦有之急當益氣。
痰鳴氣促唇紫掀腫,(痧退後,不出聲,涕淚皆無。
此以下摘治痧案四條。
)由毒火之未經清解;(上竅漸閉,芩、連、杏,桔、翹、銀、元參、甘草。
)浮腫腹疼寒熱、喘脹,緣經府濕熱之留著。
(膏、杏、翹、苡、防己、通草、大豆黃卷。
)溫邪熾而吐蛔煩渴,(汗出氣喘,目赤鼻煤。
)升提荊、防、蟬退之屬豈是良方;(涼膈去硝、黃,加石膏、牛蒡、赤芍。
)熱毒內陷而上熏肺為喘下攻腸則利交頻,火淫於內,治以苦寒應推聖藥。
(芩、連、銀、翹、滑石、丹皮、地骨皮、甘草。
治痧案止此。
)輕淡清散,痧疳可瘳;補澀升提,痧痢當削。
(以熱毒未盡也。
輕者分利宣通,重者苦寒解毒為治。
)痙厥何因,多由邪伏。
(此下摘治癇痙厥案三條。
)躁亂如狂熱渴,(鼻煤、舌絳。
)溫邪傷及肝陰;(阿膠、生地、天冬、石斛、雞子黃、元參心。
)舌縮吐涎,(面青、神呆、四肢皆震。
)陰風入於脾絡。
(人參、生朮、蜈蚣、全蠍、南星、白附子。
)清營宣絡,(犀、菖、翹、梔、元參、遠志、膽星、竹葉。
)止癇厥之良圖;滋液熄風,與大人兮同法。
疳積腹疼,每多蟲?,相緩急以裁方,大要先清濕熱。
(若蟲勢驟急者,當用黑醜、檳榔、大黃、胡粉、山稜、莪朮之類、蟲去則調其脾胃;緩者,用黃連、胡連、蘆薈、苦楝、烏梅、川椒、雷丸、蕪荑、使君、榧肉之類。
脾弱者,兼運其脾;胃滯者,兼消其滯。
上並仿葉氏《幼科節要》並醫案論。
) 董氏《醫級》末卷無問錄,載痿男一條,其症自幼頭大腳細,或但頭大,乃陰虛陽升之候,至十餘歲後,尚痿弱如嬰兒,曾見有三四童子皆如此,雖葉天士先生亦不能治,其後並殤。
幼科總賦下篇 凡治小兒,先詳母氣;(如母有火者,子必有火病之類,或虛或寒仿此。
)察脈投方,每宜母子同餌。
溺白多由濕熱,氣虛下陷亦然;吐乳半屬虛寒,(實熱者少,總由胃弱所緻。
)若乳母有疾者亦當兼治。
景嶽療吐瀉,純用參姜;(凡用參湯之十,加椒薑湯之一。
有二案,詳原集。
並景嶽《小兒則》。
)薛氏治癲癇,多從補例。
(紫河車丸,治胎驚亦然。
)發痧大勢,(自熱起至收完,但診其)右手一指脈最喜浮洪;(洪大有力,雖有別症,亦不為害。
)飢甚躁煩,未必盡由藥誤。
疹遲腹痛,勿言傷食而用攻消;瀉痢因傷於生冷格陽,莫以口瘡疑桂附。
(服參、朮、薑、桂,唇口生瘡,易以附子,更咽腫,然喜極滾湯飲,乃增附子錢半,及參、地、薑、桂、肉果之屬,瀉漸止而喉口亦痊。
同上。
)肺熱咳嗽脾虛不能食,先實脾益黃散而次瀉肺(瀉白散;錢氏。
)胃虛中暑,(不能分別水穀。
)當益胃則暑易祛。
(白朮人參湯。
程氏。
)搐由肝熱,(瀉青丸、導赤散,錢氏。
)或主脾虛。
(脾受風擾,故四肢發搐,宜獨參湯。
汪石山。
)露睛由肝肺之相勝,肢冷屬木土之不和。
(木氣乘脾。
錢氏。
)搐發百日之中,真者(內生驚癇)發頻必死;(不過三兩次。
)假者由風冷外傷,(口中氣出必熱,雖頻發不妨。
)硃砂新汲水磨塗五心可止。
(同上。
)胎驚生下即病宜服河車,(見上薛氏。
)胎暈大補氣血而已。
(《名醫類案》。
)胎癇(痰喘、上視、身反張、啼聲不出)輕可治而重難痊,(曾氏。
)潮熱按五行(如寅卯辰時潮熱發搐者,此肝旺也。
餘仿此)而勿過泥。
(錢氏、薛氏,俱按時論治,而景嶽則謂病變不測,此說亦難拘。
)驚搐熱症居多,誤治(遽用蠶、蠍、烏、附之屬)使成壞病,導赤散加味(防風、薄荷、山梔、麥冬,《準繩》注極言其效)是良方,二枳實、殼參甘(止四味名寬氣飲)亦近理。
(曾氏雲:治搐以寬氣為主:氣順則搐止。
)朮附子薑棗甘草,(名朮附湯。
)慢脾聖藥;(薛氏。
)人參竹瀝,虛痙通方。
(痙比癇為虛多,是氣虛有痰兼火,用此治之,不用風藥。
丹溪。
)鉤藤散佐異功散,主慢驚而木來侮土;(薛氏。
)瀉青丸同六味丸,治
)品劑略似男子疝方;(韭白根、兩頭尖、桔核、小茴、金鈴子。
)忌澀忌呆,(本案論雲:治此症,用攻法宜緩宜曲,用補法忌澀忌呆。
)治法須知趨避。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蔥白丸烏雞煎丸,治癥瘕並推奇效;(《女科準繩》。
巴豆仁一兩伴香附,(一斤醋製同炒,至巴豆色黑,去巴豆,醋打麵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另服對病煎劑。
)消積塊當屬佳方。
(陸養愚案。
)《內經》有石瘕之名,(本言生於胞中。
)或下橫於子戶;(有物如石,痛甚,亦名石瘕,先經斷,少腹痛,用四物加桃仁、山稜、檳榔、延胡、附子、澤瀉、血竭、大黃而愈。
《名醫類案》。
)士材治女子之疝,(腹痛腸鳴,身傴僂而氣喘呼,脈弦而細,此女子之疝也。
)亦不外乎辛香。
青木香、廣木香、川楝子、木通、茴香、肉桂、當歸、甘草,四劑而愈。
李氏醫案。
) 附:《醫級》摘要 五積皆息伏臟邪,類乎癥而其因各異,痃癖乃窠囊飲氣,多相類而非血為殃。
形橫結痛,入絡之邪;莫按脊疼,膂筋之病。
(深藏背膂,按亦無跡。
)石瘕乃胞宮之積,雖類癥而症從臌論;腸覃為腸募之患,亦肖癥而病屬脹推。
(石瘕、腸覃,皆脹病也,俱在少腹,此當下之候,與癥病不同,不可不辨。
)最怪挾癥胎氣,法酌兼調;宜推素稟脈形,治詳喜惡。
(謂參之起居飲食,性情愛憎之間。
)延久根深,難拘成法,倘值形羸積痼,法惟輔正安邪。
蓋壯者氣行則已,是用補療癥,正所以壯氣;而結者非行不散,則溫行補劑,即藉以宣通。
倘進補而脹痛轉增,另酌攻消丸散間進;俾正強而脾胃日旺,常調七補三攻。
又雲:挾瘕既久,經隧之氣道,為瘕氣往來遊行,每留著於溪谷之空隙,雖疏氣宣通而不能盡除,則餘氣流連,外有所感,內有所犯,則復聚而為患,所以男疝女瘕,恆作終身之患,而不能已也。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之證,勿執小柴胡一方。
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熱入之輕重,血室之盈虧,遽與小柴胡湯,貽害必多。
)熱甚血瘀,合與桃仁承氣湯;(及山甲、歸尾之屬。
)舍血室空熱陷,當需犀角地黃湯。
(加丹參、木通之屬。
)桂枝紅花湯治血結胸,參入海蛤桃仁亦佳品;清氣化結煎劑定昏狂,調入牛黃膏作引。
有如血室伏邪,液傷發痙,(溫邪初發,經水即至,耳聾咳嘔,舌白煩渴,清肺不應。
)玉女煎氣血雙清,(仍有救陰之能。
)復脈湯去薑、桂甘涼續進。
又或經至三朝,旋生熱病,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心煩熱甚,(舌痿、飲冷、病與十七日。
)桃仁、澤蘭丹皮、細生地酒製大黃人中白,蓄血如狂例論。
若其表邪未盡表症仍兼,自參和解為正。
(合小柴胡湯。
上仿《指南案》論。
)假令下且不休,諸法皆應審諦。
(東莊雲:熱入血室者,乃經水方至,遇熱適斷不行方是。
若下且不止者,不得一例混淆。
)況乎經行適斷,血室未閉,(其血必結。
)苟非實熱煩蒸,涼劑豈宜妄試。
(一婦病此,誤服黃連,少腹結塊而殞。
《女科輯要》。
) 幼科要略 附:節錄心誠賦(出《活幼指南》) 欲保赤子,全仗心誠,未觀氣色,先分部位。
(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天庭屬心,承漿屬腎,鼻屬脾。
)青黑定主驚寒,紅白多為虛熱,土色黃現,疳熱症多。
如煤兮中惡之因,似橘兮脾虛之驗。
白乃疳勞,紫為熱極。
青遮口角,扁鵲難醫;黑掩太陽,盧醫莫治。
年壽赤光兮,多生膿血;山根青色兮,頻見災危。
瀉痢而戴陽者須防,咳嗽而拖藍者可畏。
火光焰焰,外感風寒;白氣浮浮,中藏癖積。
乍黃乍白兮,疳熱連綿;又赤又青兮,風邪緊急。
鴉聲魚口,枉費精神;肉折皮乾,空勞心力。
氣乏則脾冷,腎虛則滯頤。
手如數物兮,肝風相生;面若塗朱兮,心火已熾。
弄舌脾熱,解顱腎憊。
重舌木舌兮,虛熱積於心脾;哽氣喘氣兮,實火浮於肝肺。
齦宣息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緣食積。
夜啼分為四症,(一驚熱;二心熱;三寒疝;四誤觸神祗。
)變蒸周於—歲。
(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又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乃成人。
)心熱欲言而不能,脾虛無時而好睡。
病後舌喑者腎怯,咳嗽失音者肺痿。
口頻撮而虛寒,舌長伸而火熾。
龜胸兮肝火乘於肺膈,鱉背兮腎風入於骨髓。
鼻乾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強土潰。
不能吮乳者,熱在心脾;常欲俯臥者,火蒸脾胃。
惡見燈火者,(原文作喜視,必系誤字,今正之。
)煩熱在心;愛食泥土者,疳熱在脾,臍風忌於一臘,火丹畏於一周。
驚自熱生,癇因痰緻。
閉目兮無魂,狂叫兮多祟。
幼科總賦上篇 小兒體屬純陽,所患每多熱病,時俗套藥須懲,(詳原集。
)隨症施方乃順。
春溫忌散,黃芩湯涼膈散皆宜;(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
)夏暑當清,辛涼甘寒獨勝。
(昔人以白虎湯為主方,或宗河間法。
)秋燥治肺為急,宜甘潤而勿用苦寒;(苦則助燥。
)冬寒溫散堪投,(傷寒表邪,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身痛用羌活,然不過一劑;如傷風,用前、杏、枳、桔之屬。
)挾溫邪(即冬溫症)則治從裡症。
(稍兼清散,忌用辛溫,)若夫蔥豉一湯,(為四季)通用要方可任。
風溫首先犯肺,(若失治必)逆傳入於心胞絡。
降肺開痹,涼潤輕清最妙。
(忌用荊、防、柴、葛,及消導苦寒,)安神宣竅,牛黃丸或至寶丹須調。
肺熱咳嗽煩蒸,熱甚勿投柴葛;暑熱肢冷,熱深厥亦深可用石膏。
急驚屬陽,(古稱陽癇。
)治先涼膈散;肝膽火熾,(病必迅速。
)丸化牛黃。
嘔吐延慢驚,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湯之屬;火熱劫爍津液,(謂急驚症。
)宜犀角地黃之湯。
疳有五臟之分,病起果腥雜進,初用清熱和中分利,次則疏補助運,繼病(乳子母更有娠,下利寒熱,亦名鬾病)治亦無功,母產而子自靖。
吐瀉由脾胃之傷,驚搐每相因而變,熱閉神昏則至寶當求,寒閉則來復丹是選。
瘧病(幼稚氣怯神弱,初起)熱深厥逆,切勿認作驚癇,略仿大方治法,(寒勝,正氣、二陳加減;熱勝,六一散、桂枝白虎湯。
)柴胡乾葛等味須捐。
(柴胡動肝陰,葛根竭胃汁,緻變屢矣。
)痢關臟病,誤治必兇,初起體堅症實,行血導氣有功;日久肢寒脈細,歸身陳皮、肉桂白芍合理中湯。
禁口兮多宜清熱,(用丹溪法。
)休息痢兮專治中宮。
(用東垣法。
胃強善食者,苦寒清熱。
)痧為陽腑經邪,初起必從表治。
冬時無汗,壯熱喘急用麻黃杏仁,如華蓋散三拗湯;夏月無汗解肌,前胡葛根薄荷牛蒡防風桔梗枳殼。
(香薷、木通之屬。
)春溫夏暑,秋燥冬寒,因時調劑,危可使安。
無汗忌用石膏,下利不宜止瀉。
(痧宜通洩,洩瀉為順,下痢五色者亦無妨。
)辛涼上焦辛苦中焦與鹹寒下焦,並按三焦毋苟且。
疹喜清涼,然毋過劑。
若其誤治緻危,(常有氣弱體虛,表散寒涼非法,釀成損怯。
)救敗更須審諦,陰傷為多自合養陰,(必扶持胃汁。
)氣弱者亦有之急當益氣。
痰鳴氣促唇紫掀腫,(痧退後,不出聲,涕淚皆無。
此以下摘治痧案四條。
)由毒火之未經清解;(上竅漸閉,芩、連、杏,桔、翹、銀、元參、甘草。
)浮腫腹疼寒熱、喘脹,緣經府濕熱之留著。
(膏、杏、翹、苡、防己、通草、大豆黃卷。
)溫邪熾而吐蛔煩渴,(汗出氣喘,目赤鼻煤。
)升提荊、防、蟬退之屬豈是良方;(涼膈去硝、黃,加石膏、牛蒡、赤芍。
)熱毒內陷而上熏肺為喘下攻腸則利交頻,火淫於內,治以苦寒應推聖藥。
(芩、連、銀、翹、滑石、丹皮、地骨皮、甘草。
治痧案止此。
)輕淡清散,痧疳可瘳;補澀升提,痧痢當削。
(以熱毒未盡也。
輕者分利宣通,重者苦寒解毒為治。
)痙厥何因,多由邪伏。
(此下摘治癇痙厥案三條。
)躁亂如狂熱渴,(鼻煤、舌絳。
)溫邪傷及肝陰;(阿膠、生地、天冬、石斛、雞子黃、元參心。
)舌縮吐涎,(面青、神呆、四肢皆震。
)陰風入於脾絡。
(人參、生朮、蜈蚣、全蠍、南星、白附子。
)清營宣絡,(犀、菖、翹、梔、元參、遠志、膽星、竹葉。
)止癇厥之良圖;滋液熄風,與大人兮同法。
疳積腹疼,每多蟲?,相緩急以裁方,大要先清濕熱。
(若蟲勢驟急者,當用黑醜、檳榔、大黃、胡粉、山稜、莪朮之類、蟲去則調其脾胃;緩者,用黃連、胡連、蘆薈、苦楝、烏梅、川椒、雷丸、蕪荑、使君、榧肉之類。
脾弱者,兼運其脾;胃滯者,兼消其滯。
上並仿葉氏《幼科節要》並醫案論。
) 董氏《醫級》末卷無問錄,載痿男一條,其症自幼頭大腳細,或但頭大,乃陰虛陽升之候,至十餘歲後,尚痿弱如嬰兒,曾見有三四童子皆如此,雖葉天士先生亦不能治,其後並殤。
幼科總賦下篇 凡治小兒,先詳母氣;(如母有火者,子必有火病之類,或虛或寒仿此。
)察脈投方,每宜母子同餌。
溺白多由濕熱,氣虛下陷亦然;吐乳半屬虛寒,(實熱者少,總由胃弱所緻。
)若乳母有疾者亦當兼治。
景嶽療吐瀉,純用參姜;(凡用參湯之十,加椒薑湯之一。
有二案,詳原集。
並景嶽《小兒則》。
)薛氏治癲癇,多從補例。
(紫河車丸,治胎驚亦然。
)發痧大勢,(自熱起至收完,但診其)右手一指脈最喜浮洪;(洪大有力,雖有別症,亦不為害。
)飢甚躁煩,未必盡由藥誤。
疹遲腹痛,勿言傷食而用攻消;瀉痢因傷於生冷格陽,莫以口瘡疑桂附。
(服參、朮、薑、桂,唇口生瘡,易以附子,更咽腫,然喜極滾湯飲,乃增附子錢半,及參、地、薑、桂、肉果之屬,瀉漸止而喉口亦痊。
同上。
)肺熱咳嗽脾虛不能食,先實脾益黃散而次瀉肺(瀉白散;錢氏。
)胃虛中暑,(不能分別水穀。
)當益胃則暑易祛。
(白朮人參湯。
程氏。
)搐由肝熱,(瀉青丸、導赤散,錢氏。
)或主脾虛。
(脾受風擾,故四肢發搐,宜獨參湯。
汪石山。
)露睛由肝肺之相勝,肢冷屬木土之不和。
(木氣乘脾。
錢氏。
)搐發百日之中,真者(內生驚癇)發頻必死;(不過三兩次。
)假者由風冷外傷,(口中氣出必熱,雖頻發不妨。
)硃砂新汲水磨塗五心可止。
(同上。
)胎驚生下即病宜服河車,(見上薛氏。
)胎暈大補氣血而已。
(《名醫類案》。
)胎癇(痰喘、上視、身反張、啼聲不出)輕可治而重難痊,(曾氏。
)潮熱按五行(如寅卯辰時潮熱發搐者,此肝旺也。
餘仿此)而勿過泥。
(錢氏、薛氏,俱按時論治,而景嶽則謂病變不測,此說亦難拘。
)驚搐熱症居多,誤治(遽用蠶、蠍、烏、附之屬)使成壞病,導赤散加味(防風、薄荷、山梔、麥冬,《準繩》注極言其效)是良方,二枳實、殼參甘(止四味名寬氣飲)亦近理。
(曾氏雲:治搐以寬氣為主:氣順則搐止。
)朮附子薑棗甘草,(名朮附湯。
)慢脾聖藥;(薛氏。
)人參竹瀝,虛痙通方。
(痙比癇為虛多,是氣虛有痰兼火,用此治之,不用風藥。
丹溪。
)鉤藤散佐異功散,主慢驚而木來侮土;(薛氏。
)瀉青丸同六味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