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利。

    舌乾口燥。

    俗雲大頭天行。

    親戚不相訪問。

    如染之多不救。

    張縣丞侄。

    亦得此病。

    至五六日。

    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

    稍緩。

    翌日其病如故。

    下之又緩。

    終莫能愈。

    漸至危篤。

    或曰。

    李明之存心於醫。

    可請治之。

    遂命診視。

    具說其由。

    先師曰。

    夫身半以上。

    天之氣也。

    身半已下。

    地之氣也。

    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

    上攻頭目。

    而為腫盛。

    以承氣下之。

    瀉胃中之實熱。

    是誅罰無過。

    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

    遂處方。

    (雲雲)為細末。

    半用湯調。

    時時服之。

    半蜜為丸。

    噙化之。

    服盡良愈。

    因嘆曰。

    往者不可追。

    來者猶可及。

    凡他所有病者。

    皆書方以貽之。

    全活甚眾。

    時人皆曰。

    此方天人所制。

    遂刊於石。

    以傳永久。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 玄參 生甘草(各二錢) 連翹 黍黏子 闆藍根 馬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二錢) 桔梗(二錢) 上件。

    為細末。

    服餌如前法。

    或加防風。

    薄荷。

    川芎。

    當歸身。

    ?咀如麻豆大。

    每服秤五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

    稍熱。

    時時服之。

    食後。

    如大便硬。

    加酒煨大黃一錢。

    或二錢。

    以利之。

    腫勢甚者。

    宜砭刺之。

    (東垣試效方) 曾見患大頭瘟者。

    頭面腫甚。

    目不能開。

    憎寒壯熱。

    頭痛煩躁。

    渴欲飲冷。

    依法用普濟消毒飲。

    解其表而清其裡。

    外用瓜蒂散?鼻。

    取出黃水。

    以瀉髓臟熱毒。

    則頭痛自止。

    再服前藥數劑而安。

    (舒氏) 漏盧湯。

    治臟腑積熱。

    發為腫毒。

    時疫肐??。

    頭面洪腫。

    咽嗌堵塞。

    水藥不下。

    一切危惡疫癘。

    若腫熱甚。

    加芒消。

    快利為度。

    利已去硝。

     漏盧 升麻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藍葉 玄參(各二兩) 上六味。

    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六分。

    去渣溫服。

    腫熱甚。

    加芒消二錢半。

    (端效方。

    寶鑑同。

    案此本聖惠治熱病毒氣。

    攻皮膚生瘡。

    漏盧散。

    今去木通。

    犀角。

    梔子。

    甘草。

    加大黃。

    黃芩。

    ) 消毒散。

    消肐??腫毒。

    會 洛州張孔目方。

     大黃 牙硝 青黛(等分) 上為細末。

    水調。

    鵝翎掃。

    立消。

    (端效) 四神散。

     大名王國祥方。

     川大黃 寒水石(各一兩) 牛蒡子 芒硝(各半兩) 上為細末。

    新水調。

    塗腫上。

    咽喉腫塞。

    生蜜調。

    時時含化咽津。

    妙。

    (端效) 通氣散。

    治時氣頭面赤腫。

    或咽喉閉塞不通。

    用之取嚏噴。

    七八遍。

    洩出其毒則差。

     玄胡(一兩五錢) 豬牙皂角 川芎(各一兩) 藜蘆(五錢) 躑躅花(二錢五分。

    正宗作羊躑躅花) 上為細末。

    每用紙撚子。

    蘸一米許。

    紝於鼻中。

    取嚏取效。

    (精義) 荊防敗毒散。

    治時毒初起。

    頭痃惡寒。

    腮項腫痛。

    脈浮者。

    服之。

     即敗毒散。

    加荊芥。

    防風。

    (正宗) 蘊要。

    更加牛蒡子。

    若內熱。

    加酒炒黃芩一錢。

    熱盛。

    更加酒炒黃連。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焮腫赤痛。

    煩渴便秘。

    脈實有力者。

    服之。

     大黃(煨) 黃芩 升麻(各二錢) 芒硝 梔子(各一錢二分) 水二鍾。

    煎八分。

    空心服。

    未利者。

    渣再煎(正宗。

    案此即千金五利湯。

    ) 連翹消毒飲。

    治時毒。

    表裡二證俱罷。

    餘腫不消。

    疼痛不退者。

     連翹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牛蒡子 薄荷 黃芩 天花粉 甘草 枳殼 桔梗(各一錢) 升麻(五分) 水二鍾。

    煎八分。

    食後服。

    便燥者。

    加灑炒大黃。

    (正宗。

    案蘊要發頤門方。

    與此稍異。

    雲。

    未消。

    加穿山甲。

    ) 防風通聖散。

    治時毒。

    惡寒發熱。

    煩躁口乾。

    表裡脈症俱實者。

     防風 白芍 薄荷 川芎 桔梗 山梔 黃芩 白朮 當歸 連翹 荊芥 麻黃 滑石 石膏(各一錢) 甘草(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大黃(酒炒二錢) 水二鍾。

    煎八分。

    空心溫服。

    (正宗。

    此本河間方。

    ) 牛蒡芩連湯。

    治積熱在上。

    頭項腫起。

    或面腫。

    多從耳根上起。

    俗曰大頭瘟。

     黃芩(酒炒二錢) 黃連(酒炒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連翹 牛蒡子(微炒) 玄參(各一錢) 大黃 荊芥 防風 羌活 石膏(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

    生薑一片。

    水煎。

    食後細細呷溫服。

    每一盞。

    做二十次服。

    常令藥在上。

    勿令飲食在後也。

    (回春。

    案此本六書芩連消毒湯。

    今去柴胡。

    枳殼。

    射幹。

    白芷。

    加玄參。

    石膏。

    ) 托裡消毒散。

    治時毒。

    表裡俱解。

    腫尚不退。

    欲其作膿者。

    服之。

    (正宗) 十全大補湯。

    治時毒潰後。

    膿水清稀。

    形容消瘦。

    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虛熱不睡。

    自汗盜汗。

    及不收斂者。

    服之。

    (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