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於鼻面耳項咽喉。

    赤腫無頭。

    或結核有根。

    令人增寒發熱。

    頭痛肢體痛。

    甚者。

    恍惚不寧。

    咽喉閉塞。

    人不識者。

    將為傷寒。

    便服解藥一二日。

    腫氣增益。

    方悟始召瘡醫。

    原夫此疾。

    古無方論。

    世俗通為丹瘤。

    病家惡言時毒。

    切恐傳染。

    考之於經曰。

    人身忽經變赤。

    狀如塗丹。

    謂之丹毒。

    此風熱惡毒所為。

    謂之丹瘤。

    與夫時毒。

    特不同耳。

    蓋時毒者。

    感四時不正之氣。

    初發如傷寒。

    五七日之間。

    乃能殺人。

    治之宜精辨之。

    先診其脈。

    滑數浮洪。

    沉緊弦澀。

    皆其候也。

    蓋浮數者。

    邪在表也。

    沉澀者。

    邪氣深也。

    認是時毒。

    氣實之人。

    急服化毒丹以攻之。

    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

    其有表證者。

    解毒升麻湯以發之。

    或年高氣軟者。

    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通氣散。

    取十餘嚏作效。

    若?藥不嚏者。

    不可治之。

    如嚏出一血者。

    治之必愈。

    如左右看病之人。

    日日用?藥嚏之。

    必不傳染。

    切須忌之。

    其病人。

    每日用嚏藥三五次。

    以洩熱毒。

    此治時毒之良法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

    不可大下。

    猶宜和解之。

    服犀角散。

    連翹散之類。

    至七八日。

    大小便通利。

    頭面腫起高赤者。

    可服托裡散。

    黃耆散。

    宜針鎌砭割出血。

    洩其毒氣。

    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七日已前。

    精神昏亂。

    咽喉閉塞。

    語聲不出。

    頭面不腫。

    食不知味者。

    必死之候。

    治之無功矣。

    然而此疾。

    有陰有陽。

    有可汗。

    有可下。

    嘗見一工。

    但雲熱毒。

    隻有寒藥。

    殊不知病有微甚。

    治有逆從。

    不可不審者矣。

    (外科精義) 時疫胳??腫毒病者。

    古方書論。

    所不見其說。

    古人無此病。

    故方無此說。

    唯正隆楊公集拯濟方內言。

    自天眷皇統間。

    生於嶺北。

    次於太原。

    後於燕薊。

    山野村坊。

    頗罹此患。

    至今不絕。

    互相傳染。

    多緻死亡。

    至有不保其家者。

    狀似雷頭。

    腫弘咽頸。

    攻內則喉嚨堵塞。

    水藥難通。

    攻外則頭面如牛。

    眼耳穴盈。

    視聽俱非。

    杜絕聞見。

    病惡命危。

    雖布避。

    汗之益深。

    疏利頗差。

    初見憎寒。

    稍厥飲水。

    脈沉。

    不可溫辛發汗。

    急以大黃芒消之類。

    苦洩寒涼之劑。

    加倍並服。

    得快利方可為救。

    毒氣稍退。

    漸減涼藥理之。

    咽堵食藥不下。

    先灌生油半盞。

    自然能通。

    後於本方。

    選而用之。

    道衰德廢。

    仁殞義湮。

    瘴厲戈烽。

    兆彰惡貫。

    (端效方) 大頭者。

    一曰時毒。

    二曰疫毒也。

    蓋天行疫毒之氣。

    人感之而為大頭也。

    或壯熱氣喘。

    口乾舌燥。

    或咽喉瘇痛不利。

    其脈數大者。

    普濟消毒飲主之。

    若內實熱甚者。

    以防風通聖散。

    增損主之。

    大抵治法。

    不宜大速攻。

    則邪氣不伏。

    而反攻內。

    必傷人也。

    且頭面空虛之分。

    邪既著空處。

    則無所不至也。

    所以治法。

    必當先緩而後急。

    則邪伏也。

    凡先緩者。

    且宜清熱消毒。

    如虛人兼益元氣。

    胃虛食少者。

    兼助胃為主。

    待其內實。

    熱盛大便結。

    以酒浸大黃下之。

    則宣熱而拔其毒也。

    此為先緩後急之法也。

    蓋此毒先從鼻腫者。

    次腫於目。

    又次腫於耳。

    從耳至頭上。

    絡後腦。

    結塊則止不散。

    必出膿則愈也。

    (蘊要) 發毒看法 初起。

    寒熱交作。

    頭面一處作腫。

    紅赤發熱疼痛者。

    易。

    已成。

    高腫。

    發熱疼痛。

    有時語聲清朗。

    湯藥易入者。

    輕。

    已潰。

    膿稠。

    堅腫稍消。

    疼痛稍減。

    飲食漸進。

    身溫者。

    吉。

    潰後。

    膿水漸止。

    腫退肌寬。

    神彩精寧。

    睡臥安穩者。

    順。

    初起。

    多寒少熱。

    頭面耳項俱腫。

    光如水晶。

    不熱者。

    險。

    已成。

    漫腫無頭。

    牙關緊閉。

    湯水不入。

    聲音不出者。

    逆。

    已潰。

    膿水清稀。

    氣味敗臭。

    腫痛不除。

    如屍發胖者。

    死。

    潰後。

    臭水淋漓。

    腫不知痛。

    手足多冷。

    常出譫言者。

    死。

    (正宗) 時毒治法 寒熱交作。

    頭痃體痛。

    六脈浮緊。

    邪在表也。

    宜汗散之。

    頭面赤腫作痛。

    口燥咽乾。

    大便秘實。

    邪在裡也。

    下之。

    外有寒熱。

    內亦口乾。

    脈弦有力。

    表裡俱實。

    發表攻裡。

    表裡俱解。

    腫痛仍不消者。

    乃瘀血凝滯。

    宜砭去惡血。

    砭血之後。

    腫痛仍作不消者。

    已欲作膿。

    宜托膿健脾。

    腫痛日多。

    而脹痛者。

    已有膿。

    急針之。

    更兼補托脾胃。

    潰後腫痛不減。

    膿清腥穢。

    脾胃弱也。

    更宜溫中健脾。

    饑年時毒流行。

    傳染者。

    忌用攻發。

    當和解。

    宜養正氣。

    (同上) 一男子先發寒熱。

    次日頭面俱腫。

    又二日口禁。

    湯水不入。

    診之脈洪數而有力。

    此表裡俱實也。

    又咽喉妨礙。

    湯藥難下。

    先用針刺咽間。

    去惡血鍾許。

    牙關稍開。

    以防風通聖散一劑。

    徐徐服之。

    便去三四次。

    腫上砭去惡血。

    以金黃散敷之。

    次日腫勢稍退。

    又以普濟消毒飲二劑。

    面腫漸消。

    惟兩耳下堅腫不退。

    此必作膿。

    又以托裡散數服。

    候膿熟而針之。

    次以十全大補湯。

    去肉桂。

    加陳皮。

    十餘劑而斂。

    (同上) 泰和二年。

    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

    時四月。

    時多疫癘。

    初覺憎寒體重。

    次傳頭面腫盛。

    目不能開。

    上喘。

    咽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