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關燈
小
中
大
方書擇其屢經後人證明比較效驗最確切者,再加以十年來治驗多人之成效為其證明,非泛泛抄錄古書也。
各藥皆有治細菌性病及解毒作用之說明,予從此對於國藥治傷寒及各種炎症由於解毒療效,有深切之認識。
次為副藥兩種,橘皮、豆蔻為芳香劑,與苦味劑同用,能興奮消化系機能引起分泌作用,中醫「辛開苦降」之術語,與新醫之學說巧相符合(詳見解毒章苦味條下),此中醫學之經驗值得注意者也。
次為鮮葉兩種,茅根、蘆根均具利尿強心止咳治吐血之功用,兩物均有解毒作用,蘆根之解毒力尤強。
兩物之效用,民間多知之,時方亦多用之,但用於腸熱傷寒者,又不多見。
予搜輯傷寒病家之時醫方數起,竟未見一方用此兩物者,亦奇矣。
小菜場常有鮮蘆根出售,上海人常用以治喉痛,小兒癤子熱病之用雲。
鮮瓜果等汁功用說明 傷寒症療法,西醫近年大有進步,其最顯著之法,即在多用鮮果汁及維乙、丙,及葡萄糖是也,詳見後腸出血及腸穿孔研究章,茲不贅述。
中醫稱西瓜汁為天生白虎湯,白虎湯為傷寒熱病古方之名稱,可知西瓜治熱病之效也。
李時珍稱賞梨治熱病之功用雲:昔人不言梨之功,並言梨之害,蓋因古人論病都主風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功蓋不為少雲雲。
清季葉天士、吳鞠通之書有五汁飲療法。
甘蔗汁治痧疹及肺氣喘咳(肺炎)之效亦見於古方書,蘿蔔汁、蔓菁汁均有治咳喘之效方。
予所聞見傷寒劇症數例,均以用西瓜汁而大便通、熱速退。
然今日時下名醫能用此法者殊少見矣。
西醫多用橘汁、番茄汁,取其維丙多。
據日人渡邊三郎之研究,維乙解毒功用尤著,用於熱病及肺病功效甚佳,詳見解毒章,茲不贅述。
大抵今日多數科學發明,久為古人所經驗,此點可注意也。
凡傷寒八九日以上大便秘結,不能用下藥之時,服西瓜汁一大碗可得通利,多服數次無妨。
予治一傷寒症,從始即令每日服蘿蔔汁一大碗,連服十數日之久,至熱全退為止。
馬齒莧搗汁服亦佳,馬齒莧治細菌痢已經餘雲岫醫師證明。
羅登義《營養論叢》言:馬齒莧含維他命甲、乙、丙、己,四種均豐,又治腸痔便血(見刊物)。
本草言其解毒治多種瘡瘍,可知其為腸炎熱症佳藥。
近有人在醫刊發表馬齒莧搗汁早晚各服一大酒杯,治愈肺癆吐血、旬日小效,一月大效,與渡邊氏維乙治肺病吐血經驗相證明,其效用之廣,誠值得注意也。
次則藕汁、番茄汁、梨汁、橘汁均佳。
夏令無蘿蔔則蘿蔔菜葉搗汁亦佳,解毒效用詳見「療法概說」解毒章。
解毒消炎丸劑 昔年所制名苦參七液丹,復改名芩連丹,歷年方有改動茲述如下: 二十七年所制苦參七液丹方 苦參(六兩) 葛根(三兩)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薑黃(五錢) 青蒿(五兩) 甘草(一兩,以上七味煎湯) 鮮藿香 鮮蘇葉 鮮佩蘭(各六兩) 生萊菔子(二兩) 以上四味同搗,加入藥湯同絞汁,再加鮮萊菔汁四兩,侵入滑石二十兩,為大丸,重二錢半。
服時打碎,開水泡服。
三十一年因改制小丸,名芩連丸,故多用藥末,減少滑石,方如下: 苦參(二兩) 葛根(五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白芍(一兩) 蟬蛻(一兩) 象貝(二兩) 甘草(二兩) 薄荷(一兩) 水飛滑石(十四兩) 以上十味研末。
苦參(五兩) 葛根(三兩) 黃芩(三兩) 赤芍(二兩) 白芍(三兩) 天花粉(三兩) 茵陳(三兩) 青蒿(三兩) 枳殼(一兩) 薑黃(一兩) 鬱金(一兩) 連翹(六兩) 以上十二味煎湯,二道熬濃。
鮮荷葉、鮮蘇葉、鮮藿香、鮮薄荷、鮮茅根各四兩,生萊菔子打碎三兩。
以上六味同入石臼搗融,加入藥湯絞汁,再加入萊菔汁八兩,同泛小丸,以上兩種藥稍不同,效驗均佳,茲擬參酌兩方,仍多用滑石,但藥味煎湯者,則照第二方增多如下: 腸炎丸新方 苦參(五兩) 葛根(五兩) 黃芩(五兩) 黃連(二兩) 甘草(一兩) 茵陳(三兩) 白芍(三兩) 黃鬱金(四兩) 梔子(二兩) 連翹(五兩) 象貝(三兩) 枳殼(二兩) 陳皮(二兩) 木香(一兩) 蔻仁(一兩) 以上十五味煎湯,二道熬稠,浸石膏及藥末如下:象貝一兩,葛根一兩,白芍一兩,水飛滑石二十兩,以上四味研細末。
鮮荷葉八兩,鮮蘇葉、鮮藿香、鮮佩蘭各五兩,生萊菔子打碎二兩。
五種入石臼同搗融,再加萊菔汁四兩、馬齒莧汁四兩,和勻,浸藥末及滑石,為大丸或小丸均可。
如汁水太多,則可先將冷藥湯浸滑石及藥末曬乾,後浸各種鮮汁做丸更妙。
各種鮮藥各地缺乏者,惟多加萊菔汁可也。
藥理說明:中藥滑石即西藥陶土(見後說明),其治腸胃病之效用在物理作用,能吸收細菌之毒素,使發炎部分減輕炎勢,此西藥用之於腹洩及痢疾、霍亂、腸炎等症之意也。
予從古方七液丹、甘露消毒丹兩方師得其意,因兩方均為治腸炎、傷寒之效藥。
但改良製法,用濃厚藥汁,浸入滑石,使滑石入腸後將藥味徐徐放出,以消炎解毒,發生物理化學兩種效用。
最初使用於兩種赤痢病者,著奇捷之效,連用於傷寒病者數人,亦得相同之效。
經十年之實踐,並有新醫師數人之證明(見前),理想可雲證實矣。
以上丸劑,昔年稱之為芩連丹或葛苦芩連丹數種名稱,今擬定名為腸炎丸,為治療各種急性腸炎及赤痢、霍亂之通用劑。
用本方加大黃二兩,名曰大黃腸炎丸,亦為腸炎赤痢通用劑。
依予之經驗,傷寒腸炎症最初期,宜日日用適當之緩和排洩劑,則熱可速退,若早用排洩法並解毒劑,使熱勢由三十九或四十度(即百。
二至百。
四華氏)逐漸退下攝氏一度有餘,即三十八度左右,可知毒素逐日減退,無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則第九日後仍可用此法之輕洩劑,退熱甚速,如王馨濤醫師所證明一例是也。
若熱度無顯著之逐漸減退,則至第九日起,不用此有大黃之丸可也。
排洩劑說明 藥方之根據:予所見數百年來,傷寒瘟疫各家之書,最能確定標準療法、辨症明白、用藥簡單、後人屢刊其書、各有序文證明其療效確切者,以呂心齋之書為最,予改定其名稱為《溫熱標準捷效》者也。
予仿製其藥用之屢效,始重刊其書,故知前之重刊其書者一一確有實驗也。
其書詳言各種辨證之法,共計有數十條,而以排洩藥之名升降散者為其主要藥,予最初於二十七年仿用之有效,友人榮柏雲君亦制以送人屢效,後數年始加滑石製為丸劑,然不可不述其原方之功用療效,茲錄方如下: 升降散方 殭蠶(二錢) 蟬蛻(一錢) 廣薑黃(三分) 生大黃(三錢) 研末和勻,病輕者分四次服,重症分兩次服,輕劑用黃酒一杯、蜂蜜五錢調服,重劑照加,製成丸劑者名太極丸(北京藥店如京都達仁堂、宏仁堂有太極丸,亦為治小兒時疫、昏迷不醒,當即是此方,大人亦可用之)。
原書為小兒時疫病之用。
本方歷史:呂氏之書系根據楊慄山之《寒溫條辨》,此方為楊氏所賞用,蜜與酒尤為楊氏之特色,凡屬溫病各種藥方皆加之。
升降散原方見於明代之《萬病回春》,《驗方新編》白喉條下亦用此方,並言其兼治溫病,可知明清以來,治傳染性熱病,深知排洩法之重要矣。
本方效用說明:古人說明藥效,多數臆測,撰為極荒唐之理論,如楊氏、呂氏原書說明此方各藥之效用,凡稍有常識者,當知其謬,予於刊印是書時已指出此點,但此方之效用則確實。
吾輩研究醫藥者,不可因其理論錯誤,而捨棄其功用。
蓋中國古效方極多,皆由歷史久遠積累而來,後人用之有效,遂造出多種理論,其實原方並無理論,其理論荒謬,非古人傳方者之咎也。
予曩年曾作改正之說明刊於原書,然彼時對於國藥之解毒作用尚無認識,今再研究此方,計藥四種,一一皆為解毒作用,大黃則兼排洩作用,蟬、蠶為蟲類之解毒藥,詳見解毒章,茲不贅述。
蜜與酒予向來未採用,亦由昔年未知其有極佳之解毒功用也。
蜜服下後約有十之九變為葡萄糖,含有維他命乙,兼有營養、解毒及通利大便之作有用。
黃酒含有多量之維乙,並有強心、營養、解毒之功用,然則歷來用此方者亟稱其效驗之神,確實有理據也。
予於二十九年,用此方之法制成丸劑,仿七液丹之法,加入滑石、甘草及鮮汁,又加入皂角,乃仿古方二聖救苦丹,以大黃、皂角二味為治瘟疫之效方,用之已八年,凡遇發熱症,皆以此方先投之。
八年間,制以施人者約有四十餘料(每料約一斤),友人周君榮君均制有大量隨時送人,亦有遠地讀予書照方制用者。
來函皆極稱其功效之佳,據稱對於多數發熱症一洩而愈,其效用非蓖麻子油所可比也。
原方如下: 表裡和解丹 方名意義:表者發汗之意,裡者排洩之意,即謂各種熱病適用也。
蟬蛻(一兩) 殭蠶(一兩半) 皂角(五錢) 大黃(四兩半) 廣薑黃(五錢) 荊芥 薄荷 藿香(各二錢半) 甘草(一兩) 滑石(六兩) 蘿蔔汁(十兩) 泛成小丸,最近制者為西式藥片,每片一分六釐即半公分,給人時便於計算分量,丸內每一錢含有大黃三分,予所定普通劑量每服一錢半(即內含有大黃四分半),壯健人可加倍,婦女可減少,據原書雲有孕亦可服,予嘗詢之西醫,據雲孕婦亦可服大黃也,但有多數婦女服後腹痛,故予對於婦女所服劑量較少,但不腹痛者亦有之,其劑量須隨經驗而定。
小兒十歲左右服六、七分,若急症須速瀉者可略加,六、七、八歲者四、五分,二、三歲二、三分,此為大概劑量。
上方雖用經九年,效驗甚確切,然其配伍藥,亦應研究隨時改良,予意欲加木香、吳萸、橘皮湯以浸大黃並白芍鎮痛之劑,使服後全不覺痛,茲擬方如下,望醫界高明斟酌採用,以比較其成績。
照瘟疫派之學說,瘟熱病不可用辛燥劑,予意與大黃排洩劑同用當無弊,擬方如下: 蟬蛻(一兩) 殭蠶(一兩) 皂角(五錢) 大黃(四兩五錢) 白芍(一兩五錢) 飛滑石(五兩) 烏梅炭(約半兩,以上研末) 橘皮(二兩) 枳殼(二兩) 廣木香(一兩) 吳萸(四錢) 蔻仁(一兩) 甘草(一兩) 鬱金(一兩) 廣薑黃(五錢) 烏梅肉(一兩半) 以上九味用黃酒十兩煮湯一道,再用水煮湯一道,兩湯和勻,浸上開藥末曬乾,藥湯中之烏梅渣須揀出炒炭研末,加入藥末內,藥末浸藥汁後曬乾後,再加鮮汁泛丸或做成西式片劑,鮮汁須看當地季節所有者選用之,或用萊菔汁,無萊菔時則用萊菔菜搗汁,或加馬齒莧汁、胡蘿蔔汁、西瓜汁亦可,或無鮮汁則用生萊菔子一兩,研碎加上藥湯絞汁和丸亦可。
丸劑臨時制辦不及,可照上述之升降散方臨時配製,甚為便易,但每服劑量不妨較原方減輕,並宜照原方加黃酒、蜂蜜調服,並可加六一散一倍同調服,丸劑亦可用蜜酒同服。
又上述消炎丸劑,臨時不及製備,可用藥店之甘露消毒丹代之,此為各種腸炎症及各種熱病之效藥,時醫治傷寒者亦有加用此丸者。
其方滑石、黃芩、茵陳為主藥,餘則多為解毒物,予之制腸炎丸各種,亦因見先母素制此丸送人,治療各種熱病有效,故仿其法而多用苦味劑,並加多滑石,取其能吸收毒素以消炎也。
此丸為葉天士、吳鞠通派所賞用,故惟江浙等省及京津有之,湖南以上則藥店不備,服時須攪起略服其渣,否則,滑石不服下,失去大部分功效,此點須注意。
原方如下: 甘露消毒丹 滑石(三兩七錢五分) 茵陳(二兩七錢五分) 黃芩(二兩五錢) 石菖蒲(一兩) 貝母(一兩二錢五分) 木通(一兩二錢五分) 藿香(一兩) 連翹(一兩) 射幹(一兩) 薄荷葉(一兩) 白豆蔻(一兩) 用神麯糊丸彈子大,市售者則為水泛小丸,方中原用川貝,予則改用象貝,理由見前。
中滑石即陶土,非西滑石之辨明,西藥之爽身粉亦名滑石,故新醫藥家皆以為中滑石即Talcum,予嘗以此事問醫師及藥學家數人,皆言中滑石為矽酸鎂,乃至丁福保君著《新本草綱目》根據日人名詞直稱為矽酸鎂,以訛傳訛,由來久矣,予竊疑之。
一、從物理鑑別,形質顯然不同,西滑石觸之甚滑,故能爽身,中滑石拈之澀手,且帶黏性。
二,從療效研究,中滑石能治痢疾、腹瀉、霍亂,與西藥陶土同,若為爽身粉Talc,無吸收作用者則不能有此效用。
然予之意見竟與各醫師之言相左,乃請倪章祺醫師托藥學專家楊恩孚君作定性分析。
據覆函雲,是矽酸鋁,乃高領土之不純潔者,予之理想遂得證實。
後又請上海泰山磚瓦公司將中滑石燒成小筆架一個,果為瓷胚也。
此事雖無關重要,然與新醫研究中藥之心理則大有關係。
由前之誤解,則引起輕視中藥療效之心理,以為中醫不知用黏性之陶土,而用無吸收作用之肥皂石為治腸胃炎等病,可知其所言療效之不可信也。
若知中滑石實為陶土類,則當引起驚奇之感想,以為中醫在二千年前已知用吸收作用治腸炎等症,並治霍亂,中醫書所言療效經驗大有研究之價值也(一九二一年英人瓦克氏始發明陶土治霍亂有效,由於能吸收毒素減少腸部發炎)。
夫科學方法首在觀察,我國新醫學家自視太高,不肯深入民間做第一步的觀察工夫,宜其膈膜已甚,假使早能多向民間訪問醫藥療效實際情形,則昔年對於中醫所用臟器療法,不緻斥其純為臆想、毫無療效,對於多種陽性荷爾蒙、胚胎素荷爾蒙療法不緻詈其迷信愚昧,又對於多種維他命乙、丙物品治療細菌毒素高熱劇症,不緻笑其荒唐,決其斷無效用,昔年之笑罵此等療法者,由於科學本身幼稚知識不足,亦由科學醫家不肯用科學研究工夫,如能實行觀察、實驗、比較等方法,則必恍然覺悟,知此等物確有療效,科學醫本身大有缺點,歷史積累之經驗確有價值,必當及早捐除成見,更多做觀察、實驗等研究工夫,即不緻使多數有重要性之有效療法沉埋至今,尚未能為科學所利用也,予特因滑石問題而一論及之。
護養 腸炎傷寒症最須注重護養,此章為本編最重要之一章,望讀者特別注意焉。
新醫學治傷寒症,多得力於護養,多數傷寒死者由於護養疏忽,尤其在熱退將愈之時,每每以誤食及勞動而緻死也。
古醫書所謂勞復、食復,即指此勞動或食物而反復也。
多數人以為熱度已退,即食肉、乾飯及有質之菜,既無體溫表,雖有微熱亦不知之。
傷寒熱退後,大多數熱度較平時低數分,若僅退至平度,尚未可認為全退也。
用此書之方藥,退熱較普通為速,其注意護養,尤為重要,因熱退為炎症已止,但腸有潰瘍,未能速即結痂愈合,若誤食難化之物,危險極大也。
近年西醫發明傷寒病必須有適當之營養維持體力,否則心臟衰弱易緻虛脫而死,故令病人食粉質之食物及沖雞蛋或蒸雞蛋略加水打勻,蒸勿太老,及肉湯等物,成績頗佳,但亦宜注意,如某種食品能令熱度升高則宜改正也。
中國舊俗止準病人飲鍋巴水,全無粉質,營養不足,以緻十分衰弱,誤事不少。
予主張在初、中期多服煮飯之米湯,須帶白色,略有粉質,含維他命亦多。
如能稍多進,則將粥煮爛,稀布絞去未化之米,令病人食之,用豆漿煮熟沖雞蛋及蒸雞蛋均可食。
《本草綱目》有兩方,治傷寒發狂用生雞蛋一枚吞服,另方用生雞蛋開水沖服。
據此,則雞蛋生服或沖服兼有治療效能,不僅營養豐富而已。
豆漿加蜜少許調服,亦為治傷寒之效方,豆漿含維他命乙、蛋白質及脂肪均多,蜜亦含維乙,兩物皆有極佳之解毒作用,乃傷寒食品之佳者。
甜酒釀去渣服之亦有強心之力,維他命亦多,或用以沖蛋亦可。
至西瓜汁、蘿蔔汁,前於解毒章已言其重要,有西瓜時須多食西瓜去渣,蘿蔔、胡蘿蔔、藕、梨、甘蔗、番茄、橘取汁均佳。
關於勞動一點,西醫管理甚嚴,不許病人左右轉側,大小便均令病人平臥在床上接之。
此層在我國則辦不到,既無此種便盆,亦無能力僱人看護,惟有下床大解時,家人侍病者善為扶持,勿使病人費力為要,臥時亦須有人叮囑勿常左右翻轉,偶爾轉側宜極和緩。
退熱時仍宜注意安靜,不可即下床勞動費力,必須熱退淨六、七日,大解色質正常,始可下床小坐,仍不宜勞動也。
至服此書之藥療法而退熱較常為速者,則其謹慎尤宜加倍,因熱度雖退,腸瘡未愈合,若有疏忽,勞動最為危險也。
關於防免傳染者,須知傷寒、赤痢、霍亂等腸胃炎症,均由細菌從食物傳染,一由食物未煮熟者,二由器具及手沾病菌,又沾食物而入口,所以侍病人,沾染病人糞便、器具、衣褲宜注意洗淨曬透,多煮開水洗器物、洗手,手中抹布宜多備幾塊,輪換煮曬後用,一切細菌經過蒸煮即皆消滅,火酒亦能滅菌(鄉間燒酒太淡者則無殺菌力),所以醫生、護士均常用火酒揩手揩器具,以避免傳染。
洗菜淘米之處切宜注意,凡洗滌病人穢物須距離甚遠,亦勿在小河溪水邊洗之,恐他家被傳染也。
傷寒解毒療法附篇 幾種普通急性傳染病解毒療法 流行感冒 氣管炎 肺炎 喉炎 痧疹 天花 斑疹 瀉痢 予既發見傷寒各藥為解毒作用,乃進而研究其他各種傳染熱病效力,所用各藥,大多數經本草說明為解毒作用,茲將普通常見之各病症效方列後。
尚有數種因付印匆匆,隨後補印加附。
方內藥旁加標記,甲為興奮,乙為解毒,丙為疏通排洩。
流行感冒通用方 麻黃(甲,六分) 杏仁(乙、丙,三錢) 石膏(乙,七錢) 甘草(乙,七分) 荊芥(甲、乙,一錢) 蟬蛻(甲、乙,一錢) 象貝(乙、丙,三錢) 連翹(乙、丙,三錢) 桑白皮(乙、丙,三錢) 桑葉(乙、丙,三錢) 木通(乙、丙,一錢半) 黃芩(乙、丙,二錢) 白芷(乙、丙,二錢) 辛夷花(甲、乙,五分) 鮮茅根(一劄) 蘆根(乙,一尺) 咳劇痰多或喘急,加薤白(甲、乙、丙)三錢、瓜蔞仁(乙、丙)三錢,黃鬱金(乙、丙)三錢,黃芩(乙、丙)加成三錢;咳更劇者再加旋覆花(丙)二錢,大便秘者須服大黃等藥通利大便,蘿蔔汁、甘蔗汁、梨汁或生嚼服,均能解毒退熱,綠豆泡開水或煮一滾服,亦能解毒退熱。
簡便之流行感冒方 鼻流清涕、頭痛、微覺惡寒者通用。
蟬蛻(甲、乙,一錢研細) 雞蘇散(二、丙,一兩) 和勻,每服一滿湯匙,開水調攪連渣服,此一料可作三、四次,家中常備,有人服二次即愈。
或加茅根一兩煎水調服,或即用綠茶(甲、乙)泡水調服亦可。
雞蘇散藥店有售,即六一散加薄荷一成。
流行感冒為一種顯微鏡所不能見之細菌傳染,雖非重症,然拖延時日,每每釀成肺炎、腦膜炎、或肺結核等症,故以速行治愈為妙。
上通用方,予所經驗多次,一劑二劑可愈,以予所知西醫治此症,毫無把握。
三十六年某期《美國讀者文摘》載一醫師論文,題為「醫生不能治愈傷風症」,文中言退熱、鎮痛等劑皆非治傷風之有效療法,磺胺劑、青黴素均非治感冒之藥,滴鼻油不宜多用,能惹起發炎,最妙之療法為靜養數日,使其自愈雲雲,又他種刊物言美國人平均冬日傷風各二次,全國每年損失二十億元雲。
足知傷風雖小恙,而影響之巨如此。
予於民國九年在紐約患傷風發熱,臥旅館中,該館高四十層摟,有掛牌醫師數家,一少年醫師為予診視,言沙尖入目,括之即愈,費美金六元,次日未愈,又往診,換一專家再括,費十元,仍未愈,病系發熱流清涕,目實無病也。
予手冊中抄有夏蔭堂君傷風流清涕方,內有辛夷四分,為治鼻流清涕專藥,餘不記憶,即請同行李耀邦博士至唐人街購藥,連酒精燈壺,共費一元左右,煎服後次早諸恙全愈。
予對於當時兩醫師之滑稽劇,及改服中藥之速效,印象殊深,彼醫亦給以藥片,不知何藥。
中藥之效,則在解毒作用也。
予之方標準簡單,藥物平淡,極易施諸實驗,科學家不妨實驗,是否確能一、二日必愈。
我們既知傷風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又知科學尚無有效療法,此等平淡藥茶是值得一試的。
治氣管炎 肺炎通用方 薤白(甲、乙、丙,三錢) 瓜蔞仁(乙、丙,四錢) 旋覆花(丙,一錢半) 杏仁(乙、丙,三錢) 連翹(乙、丙,三錢) 木通(丙,二錢) 桑白皮(乙、丙,三錢) 黃芩(乙、丙,三錢) 生石膏(乙,六錢) 黃鬱金(乙、丙,二錢) 橘皮(乙,丙,二錢) 象貝(乙、丙,三錢) 綠萼梅(甲、乙,二錢) 茅根(乙、丙,一兩) 蘆根(乙,一尺) 大便不暢者加大黃(乙、丙)二錢、元明粉(乙、丙)二錢,或另服更衣丸(丙)二錢亦可,蘿蔔汁早晚各服一茶鍾,或無則用甘蔗汁、梨汁亦可。
如屬結核性可加海浮石(丙)二錢、煅
各藥皆有治細菌性病及解毒作用之說明,予從此對於國藥治傷寒及各種炎症由於解毒療效,有深切之認識。
次為副藥兩種,橘皮、豆蔻為芳香劑,與苦味劑同用,能興奮消化系機能引起分泌作用,中醫「辛開苦降」之術語,與新醫之學說巧相符合(詳見解毒章苦味條下),此中醫學之經驗值得注意者也。
次為鮮葉兩種,茅根、蘆根均具利尿強心止咳治吐血之功用,兩物均有解毒作用,蘆根之解毒力尤強。
兩物之效用,民間多知之,時方亦多用之,但用於腸熱傷寒者,又不多見。
予搜輯傷寒病家之時醫方數起,竟未見一方用此兩物者,亦奇矣。
小菜場常有鮮蘆根出售,上海人常用以治喉痛,小兒癤子熱病之用雲。
鮮瓜果等汁功用說明 傷寒症療法,西醫近年大有進步,其最顯著之法,即在多用鮮果汁及維乙、丙,及葡萄糖是也,詳見後腸出血及腸穿孔研究章,茲不贅述。
中醫稱西瓜汁為天生白虎湯,白虎湯為傷寒熱病古方之名稱,可知西瓜治熱病之效也。
李時珍稱賞梨治熱病之功用雲:昔人不言梨之功,並言梨之害,蓋因古人論病都主風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功蓋不為少雲雲。
清季葉天士、吳鞠通之書有五汁飲療法。
甘蔗汁治痧疹及肺氣喘咳(肺炎)之效亦見於古方書,蘿蔔汁、蔓菁汁均有治咳喘之效方。
予所聞見傷寒劇症數例,均以用西瓜汁而大便通、熱速退。
然今日時下名醫能用此法者殊少見矣。
西醫多用橘汁、番茄汁,取其維丙多。
據日人渡邊三郎之研究,維乙解毒功用尤著,用於熱病及肺病功效甚佳,詳見解毒章,茲不贅述。
大抵今日多數科學發明,久為古人所經驗,此點可注意也。
凡傷寒八九日以上大便秘結,不能用下藥之時,服西瓜汁一大碗可得通利,多服數次無妨。
予治一傷寒症,從始即令每日服蘿蔔汁一大碗,連服十數日之久,至熱全退為止。
馬齒莧搗汁服亦佳,馬齒莧治細菌痢已經餘雲岫醫師證明。
羅登義《營養論叢》言:馬齒莧含維他命甲、乙、丙、己,四種均豐,又治腸痔便血(見刊物)。
本草言其解毒治多種瘡瘍,可知其為腸炎熱症佳藥。
近有人在醫刊發表馬齒莧搗汁早晚各服一大酒杯,治愈肺癆吐血、旬日小效,一月大效,與渡邊氏維乙治肺病吐血經驗相證明,其效用之廣,誠值得注意也。
次則藕汁、番茄汁、梨汁、橘汁均佳。
夏令無蘿蔔則蘿蔔菜葉搗汁亦佳,解毒效用詳見「療法概說」解毒章。
解毒消炎丸劑 昔年所制名苦參七液丹,復改名芩連丹,歷年方有改動茲述如下: 二十七年所制苦參七液丹方 苦參(六兩) 葛根(三兩)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薑黃(五錢) 青蒿(五兩) 甘草(一兩,以上七味煎湯) 鮮藿香 鮮蘇葉 鮮佩蘭(各六兩) 生萊菔子(二兩) 以上四味同搗,加入藥湯同絞汁,再加鮮萊菔汁四兩,侵入滑石二十兩,為大丸,重二錢半。
服時打碎,開水泡服。
三十一年因改制小丸,名芩連丸,故多用藥末,減少滑石,方如下: 苦參(二兩) 葛根(五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白芍(一兩) 蟬蛻(一兩) 象貝(二兩) 甘草(二兩) 薄荷(一兩) 水飛滑石(十四兩) 以上十味研末。
苦參(五兩) 葛根(三兩) 黃芩(三兩) 赤芍(二兩) 白芍(三兩) 天花粉(三兩) 茵陳(三兩) 青蒿(三兩) 枳殼(一兩) 薑黃(一兩) 鬱金(一兩) 連翹(六兩) 以上十二味煎湯,二道熬濃。
鮮荷葉、鮮蘇葉、鮮藿香、鮮薄荷、鮮茅根各四兩,生萊菔子打碎三兩。
以上六味同入石臼搗融,加入藥湯絞汁,再加入萊菔汁八兩,同泛小丸,以上兩種藥稍不同,效驗均佳,茲擬參酌兩方,仍多用滑石,但藥味煎湯者,則照第二方增多如下: 腸炎丸新方 苦參(五兩) 葛根(五兩) 黃芩(五兩) 黃連(二兩) 甘草(一兩) 茵陳(三兩) 白芍(三兩) 黃鬱金(四兩) 梔子(二兩) 連翹(五兩) 象貝(三兩) 枳殼(二兩) 陳皮(二兩) 木香(一兩) 蔻仁(一兩) 以上十五味煎湯,二道熬稠,浸石膏及藥末如下:象貝一兩,葛根一兩,白芍一兩,水飛滑石二十兩,以上四味研細末。
鮮荷葉八兩,鮮蘇葉、鮮藿香、鮮佩蘭各五兩,生萊菔子打碎二兩。
五種入石臼同搗融,再加萊菔汁四兩、馬齒莧汁四兩,和勻,浸藥末及滑石,為大丸或小丸均可。
如汁水太多,則可先將冷藥湯浸滑石及藥末曬乾,後浸各種鮮汁做丸更妙。
各種鮮藥各地缺乏者,惟多加萊菔汁可也。
藥理說明:中藥滑石即西藥陶土(見後說明),其治腸胃病之效用在物理作用,能吸收細菌之毒素,使發炎部分減輕炎勢,此西藥用之於腹洩及痢疾、霍亂、腸炎等症之意也。
予從古方七液丹、甘露消毒丹兩方師得其意,因兩方均為治腸炎、傷寒之效藥。
但改良製法,用濃厚藥汁,浸入滑石,使滑石入腸後將藥味徐徐放出,以消炎解毒,發生物理化學兩種效用。
最初使用於兩種赤痢病者,著奇捷之效,連用於傷寒病者數人,亦得相同之效。
經十年之實踐,並有新醫師數人之證明(見前),理想可雲證實矣。
以上丸劑,昔年稱之為芩連丹或葛苦芩連丹數種名稱,今擬定名為腸炎丸,為治療各種急性腸炎及赤痢、霍亂之通用劑。
用本方加大黃二兩,名曰大黃腸炎丸,亦為腸炎赤痢通用劑。
依予之經驗,傷寒腸炎症最初期,宜日日用適當之緩和排洩劑,則熱可速退,若早用排洩法並解毒劑,使熱勢由三十九或四十度(即百。
二至百。
四華氏)逐漸退下攝氏一度有餘,即三十八度左右,可知毒素逐日減退,無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則第九日後仍可用此法之輕洩劑,退熱甚速,如王馨濤醫師所證明一例是也。
若熱度無顯著之逐漸減退,則至第九日起,不用此有大黃之丸可也。
排洩劑說明 藥方之根據:予所見數百年來,傷寒瘟疫各家之書,最能確定標準療法、辨症明白、用藥簡單、後人屢刊其書、各有序文證明其療效確切者,以呂心齋之書為最,予改定其名稱為《溫熱標準捷效》者也。
予仿製其藥用之屢效,始重刊其書,故知前之重刊其書者一一確有實驗也。
其書詳言各種辨證之法,共計有數十條,而以排洩藥之名升降散者為其主要藥,予最初於二十七年仿用之有效,友人榮柏雲君亦制以送人屢效,後數年始加滑石製為丸劑,然不可不述其原方之功用療效,茲錄方如下: 升降散方 殭蠶(二錢) 蟬蛻(一錢) 廣薑黃(三分) 生大黃(三錢) 研末和勻,病輕者分四次服,重症分兩次服,輕劑用黃酒一杯、蜂蜜五錢調服,重劑照加,製成丸劑者名太極丸(北京藥店如京都達仁堂、宏仁堂有太極丸,亦為治小兒時疫、昏迷不醒,當即是此方,大人亦可用之)。
原書為小兒時疫病之用。
本方歷史:呂氏之書系根據楊慄山之《寒溫條辨》,此方為楊氏所賞用,蜜與酒尤為楊氏之特色,凡屬溫病各種藥方皆加之。
升降散原方見於明代之《萬病回春》,《驗方新編》白喉條下亦用此方,並言其兼治溫病,可知明清以來,治傳染性熱病,深知排洩法之重要矣。
本方效用說明:古人說明藥效,多數臆測,撰為極荒唐之理論,如楊氏、呂氏原書說明此方各藥之效用,凡稍有常識者,當知其謬,予於刊印是書時已指出此點,但此方之效用則確實。
吾輩研究醫藥者,不可因其理論錯誤,而捨棄其功用。
蓋中國古效方極多,皆由歷史久遠積累而來,後人用之有效,遂造出多種理論,其實原方並無理論,其理論荒謬,非古人傳方者之咎也。
予曩年曾作改正之說明刊於原書,然彼時對於國藥之解毒作用尚無認識,今再研究此方,計藥四種,一一皆為解毒作用,大黃則兼排洩作用,蟬、蠶為蟲類之解毒藥,詳見解毒章,茲不贅述。
蜜與酒予向來未採用,亦由昔年未知其有極佳之解毒功用也。
蜜服下後約有十之九變為葡萄糖,含有維他命乙,兼有營養、解毒及通利大便之作有用。
黃酒含有多量之維乙,並有強心、營養、解毒之功用,然則歷來用此方者亟稱其效驗之神,確實有理據也。
予於二十九年,用此方之法制成丸劑,仿七液丹之法,加入滑石、甘草及鮮汁,又加入皂角,乃仿古方二聖救苦丹,以大黃、皂角二味為治瘟疫之效方,用之已八年,凡遇發熱症,皆以此方先投之。
八年間,制以施人者約有四十餘料(每料約一斤),友人周君榮君均制有大量隨時送人,亦有遠地讀予書照方制用者。
來函皆極稱其功效之佳,據稱對於多數發熱症一洩而愈,其效用非蓖麻子油所可比也。
原方如下: 表裡和解丹 方名意義:表者發汗之意,裡者排洩之意,即謂各種熱病適用也。
蟬蛻(一兩) 殭蠶(一兩半) 皂角(五錢) 大黃(四兩半) 廣薑黃(五錢) 荊芥 薄荷 藿香(各二錢半) 甘草(一兩) 滑石(六兩) 蘿蔔汁(十兩) 泛成小丸,最近制者為西式藥片,每片一分六釐即半公分,給人時便於計算分量,丸內每一錢含有大黃三分,予所定普通劑量每服一錢半(即內含有大黃四分半),壯健人可加倍,婦女可減少,據原書雲有孕亦可服,予嘗詢之西醫,據雲孕婦亦可服大黃也,但有多數婦女服後腹痛,故予對於婦女所服劑量較少,但不腹痛者亦有之,其劑量須隨經驗而定。
小兒十歲左右服六、七分,若急症須速瀉者可略加,六、七、八歲者四、五分,二、三歲二、三分,此為大概劑量。
上方雖用經九年,效驗甚確切,然其配伍藥,亦應研究隨時改良,予意欲加木香、吳萸、橘皮湯以浸大黃並白芍鎮痛之劑,使服後全不覺痛,茲擬方如下,望醫界高明斟酌採用,以比較其成績。
照瘟疫派之學說,瘟熱病不可用辛燥劑,予意與大黃排洩劑同用當無弊,擬方如下: 蟬蛻(一兩) 殭蠶(一兩) 皂角(五錢) 大黃(四兩五錢) 白芍(一兩五錢) 飛滑石(五兩) 烏梅炭(約半兩,以上研末) 橘皮(二兩) 枳殼(二兩) 廣木香(一兩) 吳萸(四錢) 蔻仁(一兩) 甘草(一兩) 鬱金(一兩) 廣薑黃(五錢) 烏梅肉(一兩半) 以上九味用黃酒十兩煮湯一道,再用水煮湯一道,兩湯和勻,浸上開藥末曬乾,藥湯中之烏梅渣須揀出炒炭研末,加入藥末內,藥末浸藥汁後曬乾後,再加鮮汁泛丸或做成西式片劑,鮮汁須看當地季節所有者選用之,或用萊菔汁,無萊菔時則用萊菔菜搗汁,或加馬齒莧汁、胡蘿蔔汁、西瓜汁亦可,或無鮮汁則用生萊菔子一兩,研碎加上藥湯絞汁和丸亦可。
丸劑臨時制辦不及,可照上述之升降散方臨時配製,甚為便易,但每服劑量不妨較原方減輕,並宜照原方加黃酒、蜂蜜調服,並可加六一散一倍同調服,丸劑亦可用蜜酒同服。
又上述消炎丸劑,臨時不及製備,可用藥店之甘露消毒丹代之,此為各種腸炎症及各種熱病之效藥,時醫治傷寒者亦有加用此丸者。
其方滑石、黃芩、茵陳為主藥,餘則多為解毒物,予之制腸炎丸各種,亦因見先母素制此丸送人,治療各種熱病有效,故仿其法而多用苦味劑,並加多滑石,取其能吸收毒素以消炎也。
此丸為葉天士、吳鞠通派所賞用,故惟江浙等省及京津有之,湖南以上則藥店不備,服時須攪起略服其渣,否則,滑石不服下,失去大部分功效,此點須注意。
原方如下: 甘露消毒丹 滑石(三兩七錢五分) 茵陳(二兩七錢五分) 黃芩(二兩五錢) 石菖蒲(一兩) 貝母(一兩二錢五分) 木通(一兩二錢五分) 藿香(一兩) 連翹(一兩) 射幹(一兩) 薄荷葉(一兩) 白豆蔻(一兩) 用神麯糊丸彈子大,市售者則為水泛小丸,方中原用川貝,予則改用象貝,理由見前。
中滑石即陶土,非西滑石之辨明,西藥之爽身粉亦名滑石,故新醫藥家皆以為中滑石即Talcum,予嘗以此事問醫師及藥學家數人,皆言中滑石為矽酸鎂,乃至丁福保君著《新本草綱目》根據日人名詞直稱為矽酸鎂,以訛傳訛,由來久矣,予竊疑之。
一、從物理鑑別,形質顯然不同,西滑石觸之甚滑,故能爽身,中滑石拈之澀手,且帶黏性。
二,從療效研究,中滑石能治痢疾、腹瀉、霍亂,與西藥陶土同,若為爽身粉Talc,無吸收作用者則不能有此效用。
然予之意見竟與各醫師之言相左,乃請倪章祺醫師托藥學專家楊恩孚君作定性分析。
據覆函雲,是矽酸鋁,乃高領土之不純潔者,予之理想遂得證實。
後又請上海泰山磚瓦公司將中滑石燒成小筆架一個,果為瓷胚也。
此事雖無關重要,然與新醫研究中藥之心理則大有關係。
由前之誤解,則引起輕視中藥療效之心理,以為中醫不知用黏性之陶土,而用無吸收作用之肥皂石為治腸胃炎等病,可知其所言療效之不可信也。
若知中滑石實為陶土類,則當引起驚奇之感想,以為中醫在二千年前已知用吸收作用治腸炎等症,並治霍亂,中醫書所言療效經驗大有研究之價值也(一九二一年英人瓦克氏始發明陶土治霍亂有效,由於能吸收毒素減少腸部發炎)。
夫科學方法首在觀察,我國新醫學家自視太高,不肯深入民間做第一步的觀察工夫,宜其膈膜已甚,假使早能多向民間訪問醫藥療效實際情形,則昔年對於中醫所用臟器療法,不緻斥其純為臆想、毫無療效,對於多種陽性荷爾蒙、胚胎素荷爾蒙療法不緻詈其迷信愚昧,又對於多種維他命乙、丙物品治療細菌毒素高熱劇症,不緻笑其荒唐,決其斷無效用,昔年之笑罵此等療法者,由於科學本身幼稚知識不足,亦由科學醫家不肯用科學研究工夫,如能實行觀察、實驗、比較等方法,則必恍然覺悟,知此等物確有療效,科學醫本身大有缺點,歷史積累之經驗確有價值,必當及早捐除成見,更多做觀察、實驗等研究工夫,即不緻使多數有重要性之有效療法沉埋至今,尚未能為科學所利用也,予特因滑石問題而一論及之。
護養 腸炎傷寒症最須注重護養,此章為本編最重要之一章,望讀者特別注意焉。
新醫學治傷寒症,多得力於護養,多數傷寒死者由於護養疏忽,尤其在熱退將愈之時,每每以誤食及勞動而緻死也。
古醫書所謂勞復、食復,即指此勞動或食物而反復也。
多數人以為熱度已退,即食肉、乾飯及有質之菜,既無體溫表,雖有微熱亦不知之。
傷寒熱退後,大多數熱度較平時低數分,若僅退至平度,尚未可認為全退也。
用此書之方藥,退熱較普通為速,其注意護養,尤為重要,因熱退為炎症已止,但腸有潰瘍,未能速即結痂愈合,若誤食難化之物,危險極大也。
近年西醫發明傷寒病必須有適當之營養維持體力,否則心臟衰弱易緻虛脫而死,故令病人食粉質之食物及沖雞蛋或蒸雞蛋略加水打勻,蒸勿太老,及肉湯等物,成績頗佳,但亦宜注意,如某種食品能令熱度升高則宜改正也。
中國舊俗止準病人飲鍋巴水,全無粉質,營養不足,以緻十分衰弱,誤事不少。
予主張在初、中期多服煮飯之米湯,須帶白色,略有粉質,含維他命亦多。
如能稍多進,則將粥煮爛,稀布絞去未化之米,令病人食之,用豆漿煮熟沖雞蛋及蒸雞蛋均可食。
《本草綱目》有兩方,治傷寒發狂用生雞蛋一枚吞服,另方用生雞蛋開水沖服。
據此,則雞蛋生服或沖服兼有治療效能,不僅營養豐富而已。
豆漿加蜜少許調服,亦為治傷寒之效方,豆漿含維他命乙、蛋白質及脂肪均多,蜜亦含維乙,兩物皆有極佳之解毒作用,乃傷寒食品之佳者。
甜酒釀去渣服之亦有強心之力,維他命亦多,或用以沖蛋亦可。
至西瓜汁、蘿蔔汁,前於解毒章已言其重要,有西瓜時須多食西瓜去渣,蘿蔔、胡蘿蔔、藕、梨、甘蔗、番茄、橘取汁均佳。
關於勞動一點,西醫管理甚嚴,不許病人左右轉側,大小便均令病人平臥在床上接之。
此層在我國則辦不到,既無此種便盆,亦無能力僱人看護,惟有下床大解時,家人侍病者善為扶持,勿使病人費力為要,臥時亦須有人叮囑勿常左右翻轉,偶爾轉側宜極和緩。
退熱時仍宜注意安靜,不可即下床勞動費力,必須熱退淨六、七日,大解色質正常,始可下床小坐,仍不宜勞動也。
至服此書之藥療法而退熱較常為速者,則其謹慎尤宜加倍,因熱度雖退,腸瘡未愈合,若有疏忽,勞動最為危險也。
關於防免傳染者,須知傷寒、赤痢、霍亂等腸胃炎症,均由細菌從食物傳染,一由食物未煮熟者,二由器具及手沾病菌,又沾食物而入口,所以侍病人,沾染病人糞便、器具、衣褲宜注意洗淨曬透,多煮開水洗器物、洗手,手中抹布宜多備幾塊,輪換煮曬後用,一切細菌經過蒸煮即皆消滅,火酒亦能滅菌(鄉間燒酒太淡者則無殺菌力),所以醫生、護士均常用火酒揩手揩器具,以避免傳染。
洗菜淘米之處切宜注意,凡洗滌病人穢物須距離甚遠,亦勿在小河溪水邊洗之,恐他家被傳染也。
傷寒解毒療法附篇 幾種普通急性傳染病解毒療法 流行感冒 氣管炎 肺炎 喉炎 痧疹 天花 斑疹 瀉痢 予既發見傷寒各藥為解毒作用,乃進而研究其他各種傳染熱病效力,所用各藥,大多數經本草說明為解毒作用,茲將普通常見之各病症效方列後。
尚有數種因付印匆匆,隨後補印加附。
方內藥旁加標記,甲為興奮,乙為解毒,丙為疏通排洩。
流行感冒通用方 麻黃(甲,六分) 杏仁(乙、丙,三錢) 石膏(乙,七錢) 甘草(乙,七分) 荊芥(甲、乙,一錢) 蟬蛻(甲、乙,一錢) 象貝(乙、丙,三錢) 連翹(乙、丙,三錢) 桑白皮(乙、丙,三錢) 桑葉(乙、丙,三錢) 木通(乙、丙,一錢半) 黃芩(乙、丙,二錢) 白芷(乙、丙,二錢) 辛夷花(甲、乙,五分) 鮮茅根(一劄) 蘆根(乙,一尺) 咳劇痰多或喘急,加薤白(甲、乙、丙)三錢、瓜蔞仁(乙、丙)三錢,黃鬱金(乙、丙)三錢,黃芩(乙、丙)加成三錢;咳更劇者再加旋覆花(丙)二錢,大便秘者須服大黃等藥通利大便,蘿蔔汁、甘蔗汁、梨汁或生嚼服,均能解毒退熱,綠豆泡開水或煮一滾服,亦能解毒退熱。
簡便之流行感冒方 鼻流清涕、頭痛、微覺惡寒者通用。
蟬蛻(甲、乙,一錢研細) 雞蘇散(二、丙,一兩) 和勻,每服一滿湯匙,開水調攪連渣服,此一料可作三、四次,家中常備,有人服二次即愈。
或加茅根一兩煎水調服,或即用綠茶(甲、乙)泡水調服亦可。
雞蘇散藥店有售,即六一散加薄荷一成。
流行感冒為一種顯微鏡所不能見之細菌傳染,雖非重症,然拖延時日,每每釀成肺炎、腦膜炎、或肺結核等症,故以速行治愈為妙。
上通用方,予所經驗多次,一劑二劑可愈,以予所知西醫治此症,毫無把握。
三十六年某期《美國讀者文摘》載一醫師論文,題為「醫生不能治愈傷風症」,文中言退熱、鎮痛等劑皆非治傷風之有效療法,磺胺劑、青黴素均非治感冒之藥,滴鼻油不宜多用,能惹起發炎,最妙之療法為靜養數日,使其自愈雲雲,又他種刊物言美國人平均冬日傷風各二次,全國每年損失二十億元雲。
足知傷風雖小恙,而影響之巨如此。
予於民國九年在紐約患傷風發熱,臥旅館中,該館高四十層摟,有掛牌醫師數家,一少年醫師為予診視,言沙尖入目,括之即愈,費美金六元,次日未愈,又往診,換一專家再括,費十元,仍未愈,病系發熱流清涕,目實無病也。
予手冊中抄有夏蔭堂君傷風流清涕方,內有辛夷四分,為治鼻流清涕專藥,餘不記憶,即請同行李耀邦博士至唐人街購藥,連酒精燈壺,共費一元左右,煎服後次早諸恙全愈。
予對於當時兩醫師之滑稽劇,及改服中藥之速效,印象殊深,彼醫亦給以藥片,不知何藥。
中藥之效,則在解毒作用也。
予之方標準簡單,藥物平淡,極易施諸實驗,科學家不妨實驗,是否確能一、二日必愈。
我們既知傷風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又知科學尚無有效療法,此等平淡藥茶是值得一試的。
治氣管炎 肺炎通用方 薤白(甲、乙、丙,三錢) 瓜蔞仁(乙、丙,四錢) 旋覆花(丙,一錢半) 杏仁(乙、丙,三錢) 連翹(乙、丙,三錢) 木通(丙,二錢) 桑白皮(乙、丙,三錢) 黃芩(乙、丙,三錢) 生石膏(乙,六錢) 黃鬱金(乙、丙,二錢) 橘皮(乙,丙,二錢) 象貝(乙、丙,三錢) 綠萼梅(甲、乙,二錢) 茅根(乙、丙,一兩) 蘆根(乙,一尺) 大便不暢者加大黃(乙、丙)二錢、元明粉(乙、丙)二錢,或另服更衣丸(丙)二錢亦可,蘿蔔汁早晚各服一茶鍾,或無則用甘蔗汁、梨汁亦可。
如屬結核性可加海浮石(丙)二錢、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