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辨陰陽易差後勞複病脈證并治

關燈
本篇介紹了兩部分内容:一是傷寒病人,在病未愈或初愈時,因不慎房事所引起的陰陽易病的辨證與治療;另一是傷寒病初愈,正氣未複,陰陽未平,由于飲食起居失調等原因所引起的諸多病證的辨證與治療。說得具體一點,差後諸證包括因餘邪未盡而病者;正氣虛弱而病者;也有因調護失當引起的病證,如食複、勞複等。上述諸病證,證情各有不同,故當随其證而施治。

    (一)陰陽易證治

    陰陽易病是指男女在傷寒病将愈未愈之時,由于犯房事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傷寒病後,正氣本已虧虛,若不節制房事,不僅使精氣更傷,而且會引發邪熱直傷陰分,從而發生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目眩生花、膝胫拘急等證候。論中提出用燒裈散治療。

    (二)差後勞複證治

    傷寒是屬大病。大病新差,由于真元大傷,在氣血未複,餘熱未盡之時,隻宜靜心休養,不可妄動作勞。如不很好靜養,或多言多慮勞其神,或早作早行勞其力,皆可導緻疾病複發。《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陽氣者,煩勞則張。”勞神或勞力使陽氣浮動,則生煩熱,是謂勞複。勞複發熱,乃陽熱從内向外發作,故治宜宣洩,用枳實栀子豉湯寬中行氣,清宣膈熱。

    枳實栀子豉湯由枳實、栀子、香豉組成。方中用枳實寬中行氣,栀子清熱除煩,香豉透邪散熱。以清漿水煮藥,取其性涼善走,調中健胃。

    傷寒病變過程中,多累及脾胃,故病後勞複證常伴有消化功能障礙,而表現有食滞納呆,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等症。若更兼宿食不化,或差後因飲食不節而緻複發熱者,即所謂食複證,則可用枳實栀子豉湯加大黃蕩滌腸胃,推陳緻新。

    (三)差後複發熱證治

    傷寒差已,或因勞複,或因食複,或因重感外邪,而又緻發熱者,當随證施治。若脈浮,表明邪在表,可用汗法治療;若脈沉實,為邪結在裡,可用下法治療;若在半表半裡,屬少陽樞機不利者,可用小柴胡湯和解。鑒于小柴胡湯具有和表裡、利樞機、扶正去邪的治療作用,故對傷寒病愈後所出現的一般發熱證,均可用此方治療。

    (四)差後腰以下有水氣證治

    傷寒大病差後,腰以下仍有水氣,可見于兩種情況:一是傷寒表邪已解,但裡之水邪凝聚不除;另一是傷寒病雖愈,但宿疾頑症水氣病仍在。不論屬哪種情況,隻要是腰以下有水氣,必見小便不利、脈沉,或可見下肢腫、腹水等症,其治可用牡蛎澤瀉散軟堅散結,利尿逐水。

    牡蛎澤瀉散由牡蛎、澤瀉、瓜蒌根、蜀漆、葶苈、商陸根、海藻組成。方用牡蛎、澤瀉、海藻軟堅利水,葶苈宣肺洩水,商陸逐水之結,蜀漆祛痰逐水,瓜蒌根生津散結,使水去而津液不傷。本方既可用散劑,亦可用湯劑。用散劑者,需以米湯調服,其意在于保胃氣。服藥後見小便利,為水邪去除之象,即可停藥。《金匮要略》曾對水氣病提出治法,即“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本方用于治療腰以下有水氣,正是上述法則的具體運用。

    (五)差後喜唾證治

    傷寒大病之後,肺脾陽氣受傷,不能溫化輸布津液,凝聚成飲而上泛,從而形成其人喜唾、久不了了的病證。因證屬虛寒,故多唾清水,并伴有口不渴,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弱無力等症,治用理中丸溫中散寒。因病久不愈,故用丸劑緩緩圖之。

    (六)差後虛羸少氣欲吐證治

    傷寒病解之後,雖大邪已去,但正氣亦傷,津氣虧虛,餘熱不盡,胃失和降,則其人見形體虛弱消瘦,少氣不足以息,食少納呆而欲吐,以及發熱,心煩,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症,治用竹葉石膏湯清熱、養陰、益氣、和胃。

    竹葉石膏湯由竹葉、石膏、半夏、人參、甘草、粳米、麥門冬組成。方用竹葉清熱除煩、降逆止嘔,石膏清肺胃氣分之熱,麥冬滋陰生津,人參、甘草、粳米益氣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本方從藥味組成看,可以說是由白虎加人參湯加減化裁而來。竹葉石膏湯證與白虎加人參湯證作比較,二者雖都有氣陰兩傷,但由于白虎加人參湯證仍以熱盛邪實為主,故用知母重在清熱驅邪;而竹葉石膏湯證則以虛羸少氣為主,故用麥冬重在益陰補虛。

    (七)差後日暮微煩證治

    病人脈已解,說明大病已去。此時見日暮微煩,多是因病後正氣未複,脾胃氣弱,消化功能低下,以緻食滞難消所引起。此證無需治療,隻要節制飲食即可,論中所說:“損谷則愈”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