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按霍亂因無形之邪,由口鼻吸入肺胃之絡,而阻其氣道之流行,乃否塞不通之病,或清不能升,而洩瀉無嚏,濁不能降,而腹痛嘔吐。
故用藥皆以清涼宣暢為法。
凡周時內,一口米湯下咽,即脹逆,不可救者。
蓋以穀氣入胃,長氣於陽,況煎成湯液,尤能閉滯經絡也。
蓋湯熱湯,飲酒澡浴並忌者,為其能助熱氣上衝也。
若吐瀉既多,元氣耗散,內已無邪者。
須以清米湯涼飲之。
以為接續,不可禁之太過,而反緻胃氣之難復也。
陰陽水 《本草綱目》 治霍亂吐利。
新汲水 百沸湯 各半和服。
李瀕湖曰:上焦主納,中焦主腐,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
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吐利之病,飲化即定者。
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
冬瓜湯 王孟英 治霍亂大渴。
冬瓜(去皮瓤) 水煎清湯,俟涼,任意飲之。
按:《永類鈴方》用陳倉米作湯,今改用冬瓜湯,其功更勝。
蓋陳倉米雖能清熱,霍亂平後,用之頗為得宜。
若邪勢方張,吐下未平之際,服之猶嫌其守。
惟冬瓜甘淡微涼,極清暑熱,無論病前病後,用以代飲,妙不可言,即溫熱病,用之亦良。
救急良方 《外臺》 治暑熱霍亂,吐瀉轉筋。
新汲水 以一碗冷飲之。
外以一盆盛水,浸兩足,忌食熱物。
療霍亂代穀食方 蕎麥(焙燥去殼,磨粉,不拘多少) 上沸湯調熟,候溫服之。
蓋蕎麥性能煉腸胃滓穢,降氣寬胸,而治濁滯,為痧毒之專藥也。
瀛按:《楊氏簡便方》絞腸痧痛,用蕎麥麵一撮,妙黃,水煎服。
李時珍亦曰:炒焦,熱水沖服,治絞腸痧。
庭按:方書蕎或作荍。
《詩》 陳風,視爾如荍。
《毛傳》雲:荍,芘苤也。
《爾雅》,荍,蚍衃。
郭注雲:今荊葵也,似葵紫色。
謝氏雲:小草,多華少葉,葉又翹起。
邢疏舍人雲:荍,一名蚍衃。
陸璣雲:荊葵,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
《本草》載,蕎麥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如麥面。
又白居易詩雲:蕎麥鋪花白是也。
金莖露(顧聖符) 治霍亂轉筋。
扁豆葉一握 搗絞汁,一碗飲。
瀛按:扁豆葉,《別錄》曰:治霍亂吐下不止。
蘇恭亦曰:吐利後轉筋,用生扁豆葉一把,搗汁,入酢服立瘥。
葉天士《種福堂》霍亂門中,亦選此方。
傷暑霍亂方(包瑞溪) 冬瓜葉(一斤) 白霜梅肉(一錢,並核中仁用) 研爛,新汲水調服立瘥。
處治轉筋方 轉筋起於足腓,俗呼腿肚。
但以好燒酒摩擦其硬處,軟散即愈。
一法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漬之。
一法以省頭草同炒鹽擦之,亦良。
一法以棉絮浸酒中,煎滾取出,乘熱裹之。
一法以醋煮青布掩腳膝,冷復易之。
一法令病人偃臥,將膝腕內以手蘸溫水輕輕急拍,直待紫紅筋現起,即郭右陶所謂痧筋。
用瓷鋒刺出血,立愈。
並治乾霍亂。
此名委中穴,在膝後對面。
刮法(郭右陶) 治霍亂痧脹,乾霍亂。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用銅瓷蘸香油刮之。
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
頭額腿上,用棉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軟肉處,用食鹽以手擦之。
按,張會卿曰:凡毒深病急者,非刮背不可。
蓋以五臟之系,鹹附於背也。
又須自輕而重,向下刮之,則邪氣亦隨之而降矣。
刺法(同上) 治乾霍亂痧脹。
嘗覽古人遺書,東南卑濕之地,利用砭,今以針刺出血,即用砭之道也。
凡霍亂痧脹,邪已入營,必有青筋紫筋,或現於數處,或現於一處,須用銀針刺之,去其毒血,然後據證用藥。
看其腿彎上下,有細紫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紅色者,肌膚白嫩者。
方有紫紅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
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毒血,反令人心煩。
腿兩邊硬筋上筋不可刺,刺之恐令人筋吊。
若臂彎筋色亦如此辨之。
其餘非親見不明白,故不具載。
至如頭頂心一針,惟取挑破,略見微血,以洩痧毒之氣而已。
不可直刺,其指尖刺之太近指甲,雖無大害,當令人頭眩。
即一應刺法,不過針鋒微微入肉,不必深入。
按:乾霍亂,因毒邪入於營分,周身隧絡為之壅塞,故又謂之痧脹,失治即死。
唯用針刺,砭去惡血,取效最捷。
益母草、萊菔汁之治番痧,皆取其能散惡血也。
即古方探吐,以燒鹽和熱童便。
雖雲:性專潤下,亦為其涼血之功有獨擅耳。
唯腹雖痛極而喜得溫按,唇口刮白者。
乃內虛陰寒之病,慎毋誤用清涼,妄施針刺,而遺人夭殃也。
茺蔚湯 治乾霍亂,腹痛驟發,深赤斑毒,俗呼為番痧。
益母草 以水濃煎,少投生蜜,或可不用。
燉溫恣服,取效。
或加生萊菔汁半杯良。
燃照湯(孟英) 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外顯惡寒肢冷者。
草果仁 淡豆豉 醋炒半夏 佩蘭草 製厚樸 黑山梔 酒炒黃芩 滑石 水煎涼服。
連樸飲(同上) 治濕熱內伏之霍亂,兼能行宿食,滌痰涎。
川連 醋炒半夏
按霍亂因無形之邪,由口鼻吸入肺胃之絡,而阻其氣道之流行,乃否塞不通之病,或清不能升,而洩瀉無嚏,濁不能降,而腹痛嘔吐。
故用藥皆以清涼宣暢為法。
凡周時內,一口米湯下咽,即脹逆,不可救者。
蓋以穀氣入胃,長氣於陽,況煎成湯液,尤能閉滯經絡也。
蓋湯熱湯,飲酒澡浴並忌者,為其能助熱氣上衝也。
若吐瀉既多,元氣耗散,內已無邪者。
須以清米湯涼飲之。
以為接續,不可禁之太過,而反緻胃氣之難復也。
陰陽水 《本草綱目》 治霍亂吐利。
新汲水 百沸湯 各半和服。
李瀕湖曰:上焦主納,中焦主腐,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
一失其道,二氣淆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吐利之病,飲化即定者。
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
冬瓜湯 王孟英 治霍亂大渴。
冬瓜(去皮瓤) 水煎清湯,俟涼,任意飲之。
按:《永類鈴方》用陳倉米作湯,今改用冬瓜湯,其功更勝。
蓋陳倉米雖能清熱,霍亂平後,用之頗為得宜。
若邪勢方張,吐下未平之際,服之猶嫌其守。
惟冬瓜甘淡微涼,極清暑熱,無論病前病後,用以代飲,妙不可言,即溫熱病,用之亦良。
救急良方 《外臺》 治暑熱霍亂,吐瀉轉筋。
新汲水 以一碗冷飲之。
外以一盆盛水,浸兩足,忌食熱物。
療霍亂代穀食方 蕎麥(焙燥去殼,磨粉,不拘多少) 上沸湯調熟,候溫服之。
蓋蕎麥性能煉腸胃滓穢,降氣寬胸,而治濁滯,為痧毒之專藥也。
瀛按:《楊氏簡便方》絞腸痧痛,用蕎麥麵一撮,妙黃,水煎服。
李時珍亦曰:炒焦,熱水沖服,治絞腸痧。
庭按:方書蕎或作荍。
《詩》 陳風,視爾如荍。
《毛傳》雲:荍,芘苤也。
《爾雅》,荍,蚍衃。
郭注雲:今荊葵也,似葵紫色。
謝氏雲:小草,多華少葉,葉又翹起。
邢疏舍人雲:荍,一名蚍衃。
陸璣雲:荊葵,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
《本草》載,蕎麥莖弱而翹,然易長易收,磨如麥面。
又白居易詩雲:蕎麥鋪花白是也。
金莖露(顧聖符) 治霍亂轉筋。
扁豆葉一握 搗絞汁,一碗飲。
瀛按:扁豆葉,《別錄》曰:治霍亂吐下不止。
蘇恭亦曰:吐利後轉筋,用生扁豆葉一把,搗汁,入酢服立瘥。
葉天士《種福堂》霍亂門中,亦選此方。
傷暑霍亂方(包瑞溪) 冬瓜葉(一斤) 白霜梅肉(一錢,並核中仁用) 研爛,新汲水調服立瘥。
處治轉筋方 轉筋起於足腓,俗呼腿肚。
但以好燒酒摩擦其硬處,軟散即愈。
一法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漬之。
一法以省頭草同炒鹽擦之,亦良。
一法以棉絮浸酒中,煎滾取出,乘熱裹之。
一法以醋煮青布掩腳膝,冷復易之。
一法令病人偃臥,將膝腕內以手蘸溫水輕輕急拍,直待紫紅筋現起,即郭右陶所謂痧筋。
用瓷鋒刺出血,立愈。
並治乾霍亂。
此名委中穴,在膝後對面。
刮法(郭右陶) 治霍亂痧脹,乾霍亂。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用銅瓷蘸香油刮之。
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
頭額腿上,用棉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
大小腹軟肉處,用食鹽以手擦之。
按,張會卿曰:凡毒深病急者,非刮背不可。
蓋以五臟之系,鹹附於背也。
又須自輕而重,向下刮之,則邪氣亦隨之而降矣。
刺法(同上) 治乾霍亂痧脹。
嘗覽古人遺書,東南卑濕之地,利用砭,今以針刺出血,即用砭之道也。
凡霍亂痧脹,邪已入營,必有青筋紫筋,或現於數處,或現於一處,須用銀針刺之,去其毒血,然後據證用藥。
看其腿彎上下,有細紫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紅色者,肌膚白嫩者。
方有紫紅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
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毒血,反令人心煩。
腿兩邊硬筋上筋不可刺,刺之恐令人筋吊。
若臂彎筋色亦如此辨之。
其餘非親見不明白,故不具載。
至如頭頂心一針,惟取挑破,略見微血,以洩痧毒之氣而已。
不可直刺,其指尖刺之太近指甲,雖無大害,當令人頭眩。
即一應刺法,不過針鋒微微入肉,不必深入。
按:乾霍亂,因毒邪入於營分,周身隧絡為之壅塞,故又謂之痧脹,失治即死。
唯用針刺,砭去惡血,取效最捷。
益母草、萊菔汁之治番痧,皆取其能散惡血也。
即古方探吐,以燒鹽和熱童便。
雖雲:性專潤下,亦為其涼血之功有獨擅耳。
唯腹雖痛極而喜得溫按,唇口刮白者。
乃內虛陰寒之病,慎毋誤用清涼,妄施針刺,而遺人夭殃也。
茺蔚湯 治乾霍亂,腹痛驟發,深赤斑毒,俗呼為番痧。
益母草 以水濃煎,少投生蜜,或可不用。
燉溫恣服,取效。
或加生萊菔汁半杯良。
燃照湯(孟英) 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外顯惡寒肢冷者。
草果仁 淡豆豉 醋炒半夏 佩蘭草 製厚樸 黑山梔 酒炒黃芩 滑石 水煎涼服。
連樸飲(同上) 治濕熱內伏之霍亂,兼能行宿食,滌痰涎。
川連 醋炒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