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診斷
關燈
小
中
大
國醫痙病之症候,既如前述,而痙病之脈象,又詳辨焉。
《脈經》曰: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行。
《金匱》曰: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又曰:痙家,脈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
夫所謂伏者,非潛伏不見之脈,乃病毒鬱滯於血分之中,不得發越於外,則寸口脈管之搏動處,亦收縮潛伏,舉之不見,按之乃得,則是痙脈必見之於沉部,乃為伏也。
堅,即緊如弦也。
築築然,搏而有力之象,不外乎堅耳。
然緊已如轉索,而應手似堅矣。
乃又如張弓弦,是堅而有脊之象,狀如蠶之僵直,無往來悠揚之情,無高低起伏之狀,故曰直上下行也。
雖然,直上下行者,督脈應見於寸口之現象;舉之浮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外越之象;按之沉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內閉之象。
《脈經》曰:尺寸俱浮,直上下行,此為督脈。
當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又曰: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
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
皆以浮而形容督陽外越之現象,故為癲、為癇而不為痙,若為痙,則脈沉而不浮矣。
夫督脈統督諸陽,為諸陽之首,督陽外越,或癲或癇,則其脈直上直下,何至一時拘急收斂而為痙哉。
夫痙病之發生,一方面由於厥陰之沖激,一方面由於太陽之收縮,故督陽內閉,不能發越於外,此脈之所以直上下行,而見之於沉部也。
然則診察痙病之脈,則於沉部之內,即可得痙脈之真象乎?猶未也,則必於痙發之時,方可見痙脈之直上直下;未發則無是象,既發亦無是象。
猶如瘧脈自弦,未發不弦,既發亦不弦。
但瘧發之時間較長,痙發之時間較短,診痙之弦,每難於診瘧之弦。
然則診之於何時乎?蓋當頭獨動搖、兩目上視之時,見其兩頸之人迎搏動,兩額之頷厭搏動,兩耳之和窌搏動,則按其寸口沉部,乃有直上直下之真象。
若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無是象也。
若頸項強,進而為身體強、背反張,進而為角弓反張,則一身四體無不痙矣,其直上直下之脈象,非獨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
痙至此,危矣哉。
或者曰:子言痙脈之直上下行也,頭動搖,目上視,隻見之於沉部,不見之於浮部;若至身體強,角弓反張,不僅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
則吾既得聞命矣。
然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診斷上之脈象又何如?予曰:子未審仲景痙脈之難診乎?予以經歷十餘屆之痙病,而後知仲景之論痙脈,曰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曰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是皆見之於頭動搖、目上視之時也。
若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或沉而細,或沉而遲,或於沉細、沉遲之中,兼澀兼散,兼弱兼短。
治之得法,或由沉而浮,或由細而大,或由遲而數,預料其痙之欲解,可斷然者。
若頸項強,變而為身體強、背反張,變而為角弓反張,則病者已無頭搖、目竄之症候矣。
而其直上下行之脈象,則舉手可按而得也。
子欲診痙病,得予說而審察之,其然其不然乎。
仲景更推論痙之脈象,一則曰:太陽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再則曰: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是於痙脈之弦緊及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之外,申說沉細、沉遲,足見弦緊及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之脈象,必見之於頭動搖、目上視之時也。
仲景而後,其有研究痙脈者,惟喻嘉言一人而已。
然喻氏不能尋出痙之主要症狀,即不能得
《脈經》曰: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行。
《金匱》曰: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又曰:痙家,脈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
夫所謂伏者,非潛伏不見之脈,乃病毒鬱滯於血分之中,不得發越於外,則寸口脈管之搏動處,亦收縮潛伏,舉之不見,按之乃得,則是痙脈必見之於沉部,乃為伏也。
堅,即緊如弦也。
築築然,搏而有力之象,不外乎堅耳。
然緊已如轉索,而應手似堅矣。
乃又如張弓弦,是堅而有脊之象,狀如蠶之僵直,無往來悠揚之情,無高低起伏之狀,故曰直上下行也。
雖然,直上下行者,督脈應見於寸口之現象;舉之浮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外越之象;按之沉而直上下行,則為督陽內閉之象。
《脈經》曰:尺寸俱浮,直上下行,此為督脈。
當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又曰: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
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
皆以浮而形容督陽外越之現象,故為癲、為癇而不為痙,若為痙,則脈沉而不浮矣。
夫督脈統督諸陽,為諸陽之首,督陽外越,或癲或癇,則其脈直上直下,何至一時拘急收斂而為痙哉。
夫痙病之發生,一方面由於厥陰之沖激,一方面由於太陽之收縮,故督陽內閉,不能發越於外,此脈之所以直上下行,而見之於沉部也。
然則診察痙病之脈,則於沉部之內,即可得痙脈之真象乎?猶未也,則必於痙發之時,方可見痙脈之直上直下;未發則無是象,既發亦無是象。
猶如瘧脈自弦,未發不弦,既發亦不弦。
但瘧發之時間較長,痙發之時間較短,診痙之弦,每難於診瘧之弦。
然則診之於何時乎?蓋當頭獨動搖、兩目上視之時,見其兩頸之人迎搏動,兩額之頷厭搏動,兩耳之和窌搏動,則按其寸口沉部,乃有直上直下之真象。
若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無是象也。
若頸項強,進而為身體強、背反張,進而為角弓反張,則一身四體無不痙矣,其直上直下之脈象,非獨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
痙至此,危矣哉。
或者曰:子言痙脈之直上下行也,頭動搖,目上視,隻見之於沉部,不見之於浮部;若至身體強,角弓反張,不僅見之於沉部,而亦見之於浮部。
則吾既得聞命矣。
然徒頸項強、背反張,而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診斷上之脈象又何如?予曰:子未審仲景痙脈之難診乎?予以經歷十餘屆之痙病,而後知仲景之論痙脈,曰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曰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是皆見之於頭動搖、目上視之時也。
若頭不動搖,目不上視,則或沉而細,或沉而遲,或於沉細、沉遲之中,兼澀兼散,兼弱兼短。
治之得法,或由沉而浮,或由細而大,或由遲而數,預料其痙之欲解,可斷然者。
若頸項強,變而為身體強、背反張,變而為角弓反張,則病者已無頭搖、目竄之症候矣。
而其直上下行之脈象,則舉手可按而得也。
子欲診痙病,得予說而審察之,其然其不然乎。
仲景更推論痙之脈象,一則曰:太陽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再則曰: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是於痙脈之弦緊及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之外,申說沉細、沉遲,足見弦緊及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之脈象,必見之於頭動搖、目上視之時也。
仲景而後,其有研究痙脈者,惟喻嘉言一人而已。
然喻氏不能尋出痙之主要症狀,即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