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折傷
論
袖珍論 曰:折傷者,謂有所傷於身體者也。
或為刀斧所傷,或墜墮險地,打撲身體,皆能使血出不止,又恐瘀血停積於臟腑,結而不散,去之不早,恐有入腹攻心之患。
治療之法,須外用敷貼之藥,散其血,止其痛,內則用花蕊石散之類,化利瘀血,然後款款調理生肌。
或因折傷而停郁其氣,又當順之。
發明 雲: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內經》俱作風中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皆肝經之所主。
蓋惡血必歸於肝,留於脅下,肝主血故也。
痛甚則必自汗,但人汗出,皆為風證。
從高墜下,逆其所行之血氣,宜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劉宗厚 曰:打撲金刀傷損,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皆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亡血過多之證。
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刀傷皮出血,或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
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
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血氣多少之殊,惟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丹溪 雲:跌撲損傷,用蘇木以活血,黃連以降火,白朮以和中,童便煎尤妙。
在下者,可先須補托,後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
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
腹痛者,有瘀血,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下之。
治損傷妙在補氣血,俗工不知,惟在速效,多用自然銅以接骨,此藥必煅方可服。
新出火者,其火毒與金毒相扇,挾香熱藥毒,雖有接骨之功,其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葉氏 曰:損傷之證,有跌僕之損,有打撲之損,有金刀之傷,有木石之傷,其為損傷一也。
但損有輕重之異,傷有淺深之殊。
損則必有瘀血停滯,即當攻下;傷即外見,皮破血出,隨用止養,此一定之法。
今丹溪先生先以托補之藥,隻恐血遇補而益盛,反加喘急,雖欲下瘀,不可得已。
惟當施之於元虛損輕者之為宜也。
專科者,當究心焉。
龔氏 曰:大凡打撲傷損墜墮或刀斧所傷,皮未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停積,先宜逐去瘀血,然後和血止痛;若肌血破而亡血過多者,宜調氣養血,補脾胃為主。
李氏 曰:折傷有損身體,或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鬱逆而皮不破;或金刀傷皮出血,外損筋骨者,可治。
內損臟腑裡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不治。
未出血者,宜蘇木去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
在上者宜韭汁和粥吃,在下者可下血。
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
消瘀,雞鳴散、花蕊石散。
順氣,木香勻氣散加童便、紅曲或紅酒。
已出血者,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補托藥而後消瘀,虛甚者,亦不敢下。
血虛者,四物湯加川山甲。
氣虛者,用蘇木、參、耆、當歸、陳皮、甘草,服半月,脈散漸收,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空心服之,如骨不碎折者忌用。
素虛損甚者,紫河車丹去麝香。
但損傷妙在補氣血,或破寒冷者,先宜起寒。
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有在氣在血之分。
然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鬱於腹,而作脹痛,或增寒熱。
實者下之,虛者當歸鬚散、復元活血湯調之,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
凡損傷瘡口忽幹,毒攻腹內,恍惚煩悶嘔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
初起嘔吐者,用平胃散為末內服,外用薑汁調敷,破傷風浮腫者亦宜。
初起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
如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用百草霜為末,酒調服。
如傷外腎,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
敷藥,單糯米膏、小曲散。
定痛,乳香定痛散、夾骨法。
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痛者,應痛丸。
接骨,須經絡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傳授,故古以危氏為善,接骨紫金丹、接骨丹。
脈法 脈經 雲:打撲傷損出血過多,脈當虛細,若得急疾大數,風熱乘之必死。
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
若亡血過多,脈細小者生,浮大數實者死。
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李氏 曰:如命門脈和緩,關脈實者,縱傷重不死。
命門虛促而脫者,雖傷淺難治。
凡血未出者,脈宜洪大,已出者,脈忌洪大,此折傷脈要也。
治折傷行瘀方 當歸導滯散 治跌撲損傷,瘀血凝滯不行等證。
大黃 當歸(在上用頭,在中用身,在下用尾,遍身痛者全用,酒浸洗,焙乾) 上二味各等分,細切,每服一兩,酒煎服。
當歸導滯散(聖惠方) 治落馬墜車,打撲傷損,瘀血,大便不通,浮腫疼痛,昏悶,蓄血內壅欲死。
大黃(一兩) 當歸(三錢) 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食前服。
如內瘀已去,還有骨節傷折,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雞鳴散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一切損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推陳緻新。
大黃(酒蒸,一兩) 當歸尾(五錢) 桃仁(去皮尖,七個) 上為末,用酒一碗煎七分,去渣,五更雞鳴時服至曉,取下惡血即愈。
若氣絕不能言者,急以熱小便灌之,即蘇。
一方用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不用桃仁,蓋痛乃血入氣分,改為杏仁以行氣中之血也。
通導散 治撲跌傷損極重,大小便不通,乃瘀血不散,肚腹膨脹,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先服此藥,打下死血瘀血,然後方可服補損藥。
大黃 芒硝 枳殼(各二錢) 厚樸 當歸 陳皮 木通 紅花 蘇木(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以利為度。
量人虛實用,孕婦小兒勿服。
桃仁承氣湯 治傷損,瘀血停滯,腹痛發熱或發狂。
桃仁 芒硝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一方加桂枝一錢。
加當歸,名歸承湯。
或加當歸、紅花、蘇木。
加味承氣湯 治瘀血內停,胸腹脹痛,或大小便不通等證。
大黃 樸硝(各二錢) 枳實 厚樸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用水酒各一鍾煎至一鍾服,仍量虛實加減,病急不用甘草。
調經散 治跌撲損傷,疏利後用此藥調理。
當歸 川芎 芍藥 黃耆(各一錢半) 青皮 陳皮 烏藥 熟地黃 乳香(另研) 茴香(各等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奪命散 治刀刃所傷,及從高墜下,木石壓損,瘀血凝積,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
大黃 黑牽牛(各二兩) 紅蛭(用石灰慢火炒令乾黃色,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煎酒調下,約行四五裡,再用熱酒調牽牛末二錢催之,須下惡血成塊,以盡為度。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刃所傷,打撲傷損,身體出血者,急於傷處撒藥,其血自化為黃水。
如有內損,血入臟腑,熱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調一錢服之,立效。
若牛抵腸出不損者,急送入,用細絲桑白皮尖茸為線縫合肚皮,縫上撒藥,血止立活。
如無桑白皮,用生麻緌亦得。
並不得封裹瘡口,恐作膿血,如瘡幹,以津液潤之,然後撒藥。
婦人產後敗血不盡,惡血攻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並用童子小便調下。
硫黃(上色明淨者,四兩,搗為粗末) 花蕊石(一兩,搗為粗末) 上二味相拌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濟瓦罐子一個,候泥幹,入藥於內,再用泥封口,候乾,安在四方磚石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籠疊周匝,自己午時從下著火,令漸漸上徹,直至經宿,火冷炭消,又放經宿,罐冷取出細研,以細絹羅子羅極細,瓷盆內盛,依前法服。
通血散 治打撲傷損,血汙入心,下之
或為刀斧所傷,或墜墮險地,打撲身體,皆能使血出不止,又恐瘀血停積於臟腑,結而不散,去之不早,恐有入腹攻心之患。
治療之法,須外用敷貼之藥,散其血,止其痛,內則用花蕊石散之類,化利瘀血,然後款款調理生肌。
或因折傷而停郁其氣,又當順之。
發明 雲: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內經》俱作風中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皆肝經之所主。
蓋惡血必歸於肝,留於脅下,肝主血故也。
痛甚則必自汗,但人汗出,皆為風證。
從高墜下,逆其所行之血氣,宜以破血行經藥治之。
劉宗厚 曰:打撲金刀傷損,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皆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亡血過多之證。
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刀傷皮出血,或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
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
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血氣多少之殊,惟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丹溪 雲:跌撲損傷,用蘇木以活血,黃連以降火,白朮以和中,童便煎尤妙。
在下者,可先須補托,後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
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
腹痛者,有瘀血,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下之。
治損傷妙在補氣血,俗工不知,惟在速效,多用自然銅以接骨,此藥必煅方可服。
新出火者,其火毒與金毒相扇,挾香熱藥毒,雖有接骨之功,其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葉氏 曰:損傷之證,有跌僕之損,有打撲之損,有金刀之傷,有木石之傷,其為損傷一也。
但損有輕重之異,傷有淺深之殊。
損則必有瘀血停滯,即當攻下;傷即外見,皮破血出,隨用止養,此一定之法。
今丹溪先生先以托補之藥,隻恐血遇補而益盛,反加喘急,雖欲下瘀,不可得已。
惟當施之於元虛損輕者之為宜也。
專科者,當究心焉。
龔氏 曰:大凡打撲傷損墜墮或刀斧所傷,皮未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停積,先宜逐去瘀血,然後和血止痛;若肌血破而亡血過多者,宜調氣養血,補脾胃為主。
李氏 曰:折傷有損身體,或墜跌打撲,倒壓閃挫,氣血鬱逆而皮不破;或金刀傷皮出血,外損筋骨者,可治。
內損臟腑裡膜及破陰子耳後者,不治。
未出血者,宜蘇木去瘀,黃連降火,白朮和中,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
在上者宜韭汁和粥吃,在下者可下血。
冷則凝,不可飲冷水,引血入心即死。
消瘀,雞鳴散、花蕊石散。
順氣,木香勻氣散加童便、紅曲或紅酒。
已出血者,急用陣王丹止血,先服補托藥而後消瘀,虛甚者,亦不敢下。
血虛者,四物湯加川山甲。
氣虛者,用蘇木、參、耆、當歸、陳皮、甘草,服半月,脈散漸收,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空心服之,如骨不碎折者忌用。
素虛損甚者,紫河車丹去麝香。
但損傷妙在補氣血,或破寒冷者,先宜起寒。
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有在氣在血之分。
然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鬱於腹,而作脹痛,或增寒熱。
實者下之,虛者當歸鬚散、復元活血湯調之,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貝母等分,水煎服。
凡損傷瘡口忽幹,毒攻腹內,恍惚煩悶嘔吐,及已出血多,而又嘔血不止者,難治。
初起嘔吐者,用平胃散為末內服,外用薑汁調敷,破傷風浮腫者亦宜。
初起吐血,用蘇木煎湯調古烏附湯,或古蚌霜散。
如惡血入腸胃,下血濁如瘀血者,用百草霜為末,酒調服。
如傷外腎,小便出血不通者,五苓散。
敷藥,單糯米膏、小曲散。
定痛,乳香定痛散、夾骨法。
折傷後為四氣所侵,手足疼痛者,應痛丸。
接骨,須經絡穴法骨髓明透,而又有傳授,故古以危氏為善,接骨紫金丹、接骨丹。
脈法 脈經 雲:打撲傷損出血過多,脈當虛細,若得急疾大數,風熱乘之必死。
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
若亡血過多,脈細小者生,浮大數實者死。
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李氏 曰:如命門脈和緩,關脈實者,縱傷重不死。
命門虛促而脫者,雖傷淺難治。
凡血未出者,脈宜洪大,已出者,脈忌洪大,此折傷脈要也。
治折傷行瘀方 當歸導滯散 治跌撲損傷,瘀血凝滯不行等證。
大黃 當歸(在上用頭,在中用身,在下用尾,遍身痛者全用,酒浸洗,焙乾) 上二味各等分,細切,每服一兩,酒煎服。
當歸導滯散(聖惠方) 治落馬墜車,打撲傷損,瘀血,大便不通,浮腫疼痛,昏悶,蓄血內壅欲死。
大黃(一兩) 當歸(三錢) 麝香(少許,另研)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食前服。
如內瘀已去,還有骨節傷折,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雞鳴散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一切損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推陳緻新。
大黃(酒蒸,一兩) 當歸尾(五錢) 桃仁(去皮尖,七個) 上為末,用酒一碗煎七分,去渣,五更雞鳴時服至曉,取下惡血即愈。
若氣絕不能言者,急以熱小便灌之,即蘇。
一方用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不用桃仁,蓋痛乃血入氣分,改為杏仁以行氣中之血也。
通導散 治撲跌傷損極重,大小便不通,乃瘀血不散,肚腹膨脹,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先服此藥,打下死血瘀血,然後方可服補損藥。
大黃 芒硝 枳殼(各二錢) 厚樸 當歸 陳皮 木通 紅花 蘇木(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以利為度。
量人虛實用,孕婦小兒勿服。
桃仁承氣湯 治傷損,瘀血停滯,腹痛發熱或發狂。
桃仁 芒硝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一方加桂枝一錢。
加當歸,名歸承湯。
或加當歸、紅花、蘇木。
加味承氣湯 治瘀血內停,胸腹脹痛,或大小便不通等證。
大黃 樸硝(各二錢) 枳實 厚樸 當歸 紅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用水酒各一鍾煎至一鍾服,仍量虛實加減,病急不用甘草。
調經散 治跌撲損傷,疏利後用此藥調理。
當歸 川芎 芍藥 黃耆(各一錢半) 青皮 陳皮 烏藥 熟地黃 乳香(另研) 茴香(各等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奪命散 治刀刃所傷,及從高墜下,木石壓損,瘀血凝積,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
大黃 黑牽牛(各二兩) 紅蛭(用石灰慢火炒令乾黃色,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煎酒調下,約行四五裡,再用熱酒調牽牛末二錢催之,須下惡血成塊,以盡為度。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刃所傷,打撲傷損,身體出血者,急於傷處撒藥,其血自化為黃水。
如有內損,血入臟腑,熱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調一錢服之,立效。
若牛抵腸出不損者,急送入,用細絲桑白皮尖茸為線縫合肚皮,縫上撒藥,血止立活。
如無桑白皮,用生麻緌亦得。
並不得封裹瘡口,恐作膿血,如瘡幹,以津液潤之,然後撒藥。
婦人產後敗血不盡,惡血攻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並用童子小便調下。
硫黃(上色明淨者,四兩,搗為粗末) 花蕊石(一兩,搗為粗末) 上二味相拌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濟瓦罐子一個,候泥幹,入藥於內,再用泥封口,候乾,安在四方磚石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籠疊周匝,自己午時從下著火,令漸漸上徹,直至經宿,火冷炭消,又放經宿,罐冷取出細研,以細絹羅子羅極細,瓷盆內盛,依前法服。
通血散 治打撲傷損,血汙入心,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