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痿證
論
內經 曰:肺熱葉焦(肺志不伸則氣鬱生火,失其清肅之化,故熱而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必益切,音闢。
肺主氣以行榮衛,治陰陽,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
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躄)。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氣熱則火獨上炎,故三陰在下之脈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則下虛,乃生脈痿。
脈痿者,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洩,故為口苦。
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
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脾主肌肉,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者腎之府,其脈貫脊,其主骨譴,故腎氣熱則見證若此)。
又曰:治痿者,獨取陽明一經。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前陰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宗筋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
九者之中,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
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
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
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弛縱。
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
治法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
(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
補者,所以緻氣通者,所以行氣。
上文雲獨取陽明,此復雲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
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然筋脈骨肉則各有所受之時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脈,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淺深以調虛實,知時氣之盛衰以和逆順,則病可已也) 蔭按:風痿之別,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
經曰: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
曰風曰痿,虛實二者而已矣。
故東垣先生曰:氣盛病盛,氣衰病衰。
何則?人氣血充實,而風寒客於經絡之間,則邪正交攻,而疼痛作矣。
人之氣血弱虛,而痰火起於手足之內,則正不能勝邪,而痿證作矣。
故丹溪先生曰:痿證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蓋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
曰散邪,曰補虛,豈可紊亂乎哉?學者必須臨證審確,逐一明辨,斯無誤矣。
大抵治痿之法,不外補中祛濕,養陰清熱而已,治者宜詳審焉。
先哲格言雲:患痿之人,若不斷絕房欲,淡薄食味,不避風寒,坐臥濕地,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患者識之。
丹溪 曰:《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
又謂治痿獨取陽明。
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
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
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
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
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
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安全也。
又曰: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有濕熱、濕痰、血虛、氣虛、瘀血、食積妨礙不降者。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牛膝之類。
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
血虛,四物湯加蒼朮、黃柏,煎下補陰丸。
氣虛,四君子加蒼朮、黃芩、黃柏。
黃柏、蒼朮,治痿要藥也。
食積,木香檳榔丸。
死血,桃仁
肺主氣以行榮衛,治陰陽,故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躄之生於肺也。
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躄)。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
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氣熱則火獨上炎,故三陰在下之脈亦皆厥逆而上,上逆則下虛,乃生脈痿。
脈痿者,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洩,故為口苦。
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
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脾主肌肉,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者腎之府,其脈貫脊,其主骨譴,故腎氣熱則見證若此)。
又曰:治痿者,獨取陽明一經。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前陰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宗筋聚於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
九者之中,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
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
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
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弛縱。
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
治法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
(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
補者,所以緻氣通者,所以行氣。
上文雲獨取陽明,此復雲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
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然筋脈骨肉則各有所受之時月,如木病者在筋,火病者在脈,土病者在肉,金病者在皮毛,水病者在骨,知所受之淺深以調虛實,知時氣之盛衰以和逆順,則病可已也) 蔭按:風痿之別,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
經曰:痛則為實,不痛則為虛。
曰風曰痿,虛實二者而已矣。
故東垣先生曰:氣盛病盛,氣衰病衰。
何則?人氣血充實,而風寒客於經絡之間,則邪正交攻,而疼痛作矣。
人之氣血弱虛,而痰火起於手足之內,則正不能勝邪,而痿證作矣。
故丹溪先生曰:痿證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蓋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
曰散邪,曰補虛,豈可紊亂乎哉?學者必須臨證審確,逐一明辨,斯無誤矣。
大抵治痿之法,不外補中祛濕,養陰清熱而已,治者宜詳審焉。
先哲格言雲:患痿之人,若不斷絕房欲,淡薄食味,不避風寒,坐臥濕地,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患者識之。
丹溪 曰:《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
又謂治痿獨取陽明。
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
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
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
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輔佐以治諸痿,而無一定之方。
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
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安全也。
又曰: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有濕熱、濕痰、血虛、氣虛、瘀血、食積妨礙不降者。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牛膝之類。
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
血虛,四物湯加蒼朮、黃柏,煎下補陰丸。
氣虛,四君子加蒼朮、黃芩、黃柏。
黃柏、蒼朮,治痿要藥也。
食積,木香檳榔丸。
死血,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