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腳氣始發甚微,病者多不自覺,亦有覺而自謂病小,隱忍冀瘥,及至日積月累,病勢漸深,或入心則恍惚謬妄,嘔吐不食,或入腎則腰腳腫,小便不通,沖胸喘急,即求救治,遂難措手。
正謂腳氣為危疾者,多坐夫不早治之故也。
《千金方》雲:病者初覺,便灸所患處二三十壯,則愈。
《針經》曰: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
灸之,導引其濕熱外出,此良法也。
又加濕氣壅滯,不得消散者,非下之不可。
蓄熱腫盛者,必寒涼乃宜,若所謂切不可令下,及妄用寒藥者,自相矛盾矣。
予觀此二者,皆不可偏廢,但要量病施治,毋得執疑一說也。
又曰:《活人書》雲,腳氣最忌補劑及湯淋洗。
殊不知人之元虛,得此疾作,則氣血日衰,必使發無休息,不加滋補,其病何愈。
外感濕氣淋渫,恐助濕邪,若內受濕氣不能外達,則洗之以開導其壅,洩越其邪也,治者須參此意。
樓氏 曰:南方忌洗,北方宜洗。
李氏 曰:腳氣須分乾濕。
濕者,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或生瘡,謂之濕腳氣,宜利濕疏風。
幹,即熱也。
乾者,筋脈蜷縮攣痛,枯細不腫,謂之乾腳氣,宜潤血清燥。
內因好食乳酥醇酒,濕熱下流肝腎,加之房勞,故富貴之人,亦有腳疾。
外因久坐、久立濕地,或貧苦跋涉,山溪瘴毒,夏月則感濕熱之氣,發則四肢多熱。
冬月則感濕冷之氣,發則四肢多冷。
加以當風取涼,汗出洗足,醉後入房,故成此疾。
外感止於下脛腫痛,內傷或至手節周身。
初起察其起處,隔蒜灸之最妙。
濕勝則腫,除濕湯加檳榔、防己;脛腫者,紅花蒼柏丸。
肥人加痰藥。
赤裂腫痛甚者,用甘遂為末,水調敷腫處,另用甘草,煎湯,服之立消。
或敗毒散加蒼朮、大黃搜風順氣丸。
濕兼寒則痛,五積散、不換金正氣散、附子六物湯、勝駿丸。
濕兼風則走注不常,烏藥順氣散、地仙丹。
甚者,用赤芍、草烏等分,酒糊丸服以劫之。
挾瘀血者,復元通聖散合消風散。
濕兼熱則腫痛異常,加味蒼柏散、二炒蒼柏散、清燥湯。
食積,濕痰下注者,檳榔蒼柏丸。
軟痹者,乃膏粱火乘肝腎,以緻血氣澀則痹厥不仁,虛則軟緩無力或麻木不舉,三妙丸、搜風順氣丸。
然腎主骨,虛則骨軟。
陽虛,附虎四斤丸。
陰虛,虎潛丸、腎氣丸。
腳軟筋痛者,大補陰丸去地黃,加白芍藥、知母、甘草,倍牛膝。
肝主筋,虛則腳膝頑麻,養真丹。
肝腎脾俱虛者,五獸三匱丹。
凡濕氣在下,隨氣血痰藥中,加防風、蒼朮升提其濕。
衝心則恍惚,嘔吐不食,脈乍大乍小者死,宜木香流氣飲、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
有火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再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
入腹不仁,喘急欲死者,木萸散。
腹脹煩躁者,松節湯。
入肺喘咳,小青龍湯加檳榔。
入肝,頭目昏眩,喘滿逼促,烏藥平氣散。
入腎,腰腳腫脹,小便不利,目額皆黑,左尺絕者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
如少陰腎氣入心,乃水剋火也,急宜八味丸救之。
有腳氣寒熱,足腫,心煩體痛垂死者,杉節湯。
不食,加砂仁、青皮、木瓜,外用桃、柳、桑、槐、楮五枝,煎湯洗之。
消腫住痛,須先吃酒三五杯,最忌熱藥蒸泡,恐逼邪入經絡。
故治腳氣,以疏通氣道為佳。
濕熱流注三陰經絡,火鬱成毒,腫上於三陽,寒熱嘔惡,身痛且重者,左經湯主之,或香蘇散加木瓜、檳榔。
七情,再加五加皮、木香。
痛,加赤芍藥、忍冬藤、當歸。
三陰裡證,胸滿怔忡,遍體轉筋,二便閉澀或自利者,羌活導滯湯、除濕丹、導水丸、搜風順氣丸。
挾痰者,三花神佑丸。
挾食積者,開結導飲丸。
裡虛者,獨活寄生湯、換腿丸。
表裡兼見者,左經湯加大黃。
腳跟痛有血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
有痰者,加木瓜或開結導飲丸。
腳轉筋有血熱者,四物湯加酒芩、紅花。
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子者,此奉養厚,因風寒而作,又當加蒼朮、南星。
感濕者,除濕丹,常用松節二兩,乳香一錢,慢火焙存性,為末,每一錢木瓜煎酒調服。
有踝上生一孔,約深半寸,至下半日疼異者,此濕毒注成漏也,用人中白炙出水,滴入瘡口,其痛遂減,不數日即愈。
蔭按:虞氏曰:病有內外之殊,治無表裡之異,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濕。
知母、黃柏、黃芩之類,以去其熱。
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
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
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
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以為此證,大法不過如此。
東垣曰:濕淫所勝,治以苦溫,以苦辛發透關節,勝濕為佐,以苦寒洩之;流濕清熱為臣,故立當歸拈痛湯治之,其效捷於影響,學者更宜詳究焉。
脈法 脈弦者,風。
濡弱者,濕。
洪數者,熱。
遲澀者,寒。
微滑者,虛。
牢堅者,實。
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脈訣舉要 曰: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風汗濕溫,熱下寒熨。
治腳氣邪注各經方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壯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眩暈等證。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白朮(米泔浸) 茯苓 防己 桂心(不見火) 羌活 甘草(炙) 防風(各等分) 上銼為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自汗,去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者,加白朮、陳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並等分。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
半夏(湯洗七次) 乾葛 細辛 白朮 麥門冬(去心) 茯苓 桂心(不見火) 防風 乾薑(炮) 黃芩 柴胡 小草(即遠志苗)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熱服。
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大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腳痛赤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或惡聞食氣,喘滿自汗。
細辛(去苗) 茯苓 羌活 大黃(蒸) 甘草(炙) 前胡 枳殼(去穰,麩炒) 厚樸(去皮,炒) 黃芩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熱服。
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急加桑白皮、紫蘇;小便澀少,加澤瀉;四肢瘡瘍浸淫,加升麻並各等分。
大料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三陽經,腰足拘攣,大小便秘澀,喘滿煩悶,並皆治之。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厚樸(薑汁炒) 茯苓 防己 羌活 枳殼(麩炒) 防風 麥門冬(去心) 黃芩(各一錢) 桂心 柴胡 半夏(湯泡七次) 小草 白姜 甘草(炙,各五分。
原方以上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黃腫,加澤瀉、木通;熱甚無汗,去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或利,去黃芩,加芍藥及炮附子;大便秘,加大黃、竹瀝;若喘滿,加杏仁、桑白皮、柴、蘇並等分。
對證加減,尤宜審之。
六物附子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炮,去皮臍) 肉桂 防己(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白朮 茯苓(各七分半) 上?咀,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薏苡仁 南星(炮) 石楠葉 石斛(去根) 檳榔 萆薢(炙) 川牛膝(酒浸)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木瓜(四兩)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天麻 續斷(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一方,加炮附子、肉桂、蒼朮各一兩。
治腳氣屬風濕方 驅風左經湯 治風勝自汗,走注腫痛,或惡寒無汗。
羌活 防風 細辛 秦艽 天麻 荊芥 獨活 防己(酒浸,曬乾,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自汗加桂枝三分;無汗加麻黃、乾葛、柴胡各五分。
正謂腳氣為危疾者,多坐夫不早治之故也。
《千金方》雲:病者初覺,便灸所患處二三十壯,則愈。
《針經》曰: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
灸之,導引其濕熱外出,此良法也。
又加濕氣壅滯,不得消散者,非下之不可。
蓄熱腫盛者,必寒涼乃宜,若所謂切不可令下,及妄用寒藥者,自相矛盾矣。
予觀此二者,皆不可偏廢,但要量病施治,毋得執疑一說也。
又曰:《活人書》雲,腳氣最忌補劑及湯淋洗。
殊不知人之元虛,得此疾作,則氣血日衰,必使發無休息,不加滋補,其病何愈。
外感濕氣淋渫,恐助濕邪,若內受濕氣不能外達,則洗之以開導其壅,洩越其邪也,治者須參此意。
樓氏 曰:南方忌洗,北方宜洗。
李氏 曰:腳氣須分乾濕。
濕者,筋脈弛長而軟,或浮腫,或生瘡,謂之濕腳氣,宜利濕疏風。
幹,即熱也。
乾者,筋脈蜷縮攣痛,枯細不腫,謂之乾腳氣,宜潤血清燥。
內因好食乳酥醇酒,濕熱下流肝腎,加之房勞,故富貴之人,亦有腳疾。
外因久坐、久立濕地,或貧苦跋涉,山溪瘴毒,夏月則感濕熱之氣,發則四肢多熱。
冬月則感濕冷之氣,發則四肢多冷。
加以當風取涼,汗出洗足,醉後入房,故成此疾。
外感止於下脛腫痛,內傷或至手節周身。
初起察其起處,隔蒜灸之最妙。
濕勝則腫,除濕湯加檳榔、防己;脛腫者,紅花蒼柏丸。
肥人加痰藥。
赤裂腫痛甚者,用甘遂為末,水調敷腫處,另用甘草,煎湯,服之立消。
或敗毒散加蒼朮、大黃搜風順氣丸。
濕兼寒則痛,五積散、不換金正氣散、附子六物湯、勝駿丸。
濕兼風則走注不常,烏藥順氣散、地仙丹。
甚者,用赤芍、草烏等分,酒糊丸服以劫之。
挾瘀血者,復元通聖散合消風散。
濕兼熱則腫痛異常,加味蒼柏散、二炒蒼柏散、清燥湯。
食積,濕痰下注者,檳榔蒼柏丸。
軟痹者,乃膏粱火乘肝腎,以緻血氣澀則痹厥不仁,虛則軟緩無力或麻木不舉,三妙丸、搜風順氣丸。
然腎主骨,虛則骨軟。
陽虛,附虎四斤丸。
陰虛,虎潛丸、腎氣丸。
腳軟筋痛者,大補陰丸去地黃,加白芍藥、知母、甘草,倍牛膝。
肝主筋,虛則腳膝頑麻,養真丹。
肝腎脾俱虛者,五獸三匱丹。
凡濕氣在下,隨氣血痰藥中,加防風、蒼朮升提其濕。
衝心則恍惚,嘔吐不食,脈乍大乍小者死,宜木香流氣飲、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
有火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再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
入腹不仁,喘急欲死者,木萸散。
腹脹煩躁者,松節湯。
入肺喘咳,小青龍湯加檳榔。
入肝,頭目昏眩,喘滿逼促,烏藥平氣散。
入腎,腰腳腫脹,小便不利,目額皆黑,左尺絕者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
如少陰腎氣入心,乃水剋火也,急宜八味丸救之。
有腳氣寒熱,足腫,心煩體痛垂死者,杉節湯。
不食,加砂仁、青皮、木瓜,外用桃、柳、桑、槐、楮五枝,煎湯洗之。
消腫住痛,須先吃酒三五杯,最忌熱藥蒸泡,恐逼邪入經絡。
故治腳氣,以疏通氣道為佳。
濕熱流注三陰經絡,火鬱成毒,腫上於三陽,寒熱嘔惡,身痛且重者,左經湯主之,或香蘇散加木瓜、檳榔。
七情,再加五加皮、木香。
痛,加赤芍藥、忍冬藤、當歸。
三陰裡證,胸滿怔忡,遍體轉筋,二便閉澀或自利者,羌活導滯湯、除濕丹、導水丸、搜風順氣丸。
挾痰者,三花神佑丸。
挾食積者,開結導飲丸。
裡虛者,獨活寄生湯、換腿丸。
表裡兼見者,左經湯加大黃。
腳跟痛有血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牛膝。
有痰者,加木瓜或開結導飲丸。
腳轉筋有血熱者,四物湯加酒芩、紅花。
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子者,此奉養厚,因風寒而作,又當加蒼朮、南星。
感濕者,除濕丹,常用松節二兩,乳香一錢,慢火焙存性,為末,每一錢木瓜煎酒調服。
有踝上生一孔,約深半寸,至下半日疼異者,此濕毒注成漏也,用人中白炙出水,滴入瘡口,其痛遂減,不數日即愈。
蔭按:虞氏曰:病有內外之殊,治無表裡之異,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濕。
知母、黃柏、黃芩之類,以去其熱。
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
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
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
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以為此證,大法不過如此。
東垣曰:濕淫所勝,治以苦溫,以苦辛發透關節,勝濕為佐,以苦寒洩之;流濕清熱為臣,故立當歸拈痛湯治之,其效捷於影響,學者更宜詳究焉。
脈法 脈弦者,風。
濡弱者,濕。
洪數者,熱。
遲澀者,寒。
微滑者,虛。
牢堅者,實。
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脈訣舉要 曰: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風汗濕溫,熱下寒熨。
治腳氣邪注各經方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壯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眩暈等證。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白朮(米泔浸) 茯苓 防己 桂心(不見火) 羌活 甘草(炙) 防風(各等分) 上銼為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自汗,去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者,加白朮、陳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並等分。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
半夏(湯洗七次) 乾葛 細辛 白朮 麥門冬(去心) 茯苓 桂心(不見火) 防風 乾薑(炮) 黃芩 柴胡 小草(即遠志苗)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熱服。
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大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腳痛赤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或惡聞食氣,喘滿自汗。
細辛(去苗) 茯苓 羌活 大黃(蒸) 甘草(炙) 前胡 枳殼(去穰,麩炒) 厚樸(去皮,炒) 黃芩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熱服。
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急加桑白皮、紫蘇;小便澀少,加澤瀉;四肢瘡瘍浸淫,加升麻並各等分。
大料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三陽經,腰足拘攣,大小便秘澀,喘滿煩悶,並皆治之。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厚樸(薑汁炒) 茯苓 防己 羌活 枳殼(麩炒) 防風 麥門冬(去心) 黃芩(各一錢) 桂心 柴胡 半夏(湯泡七次) 小草 白姜 甘草(炙,各五分。
原方以上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黃腫,加澤瀉、木通;熱甚無汗,去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或利,去黃芩,加芍藥及炮附子;大便秘,加大黃、竹瀝;若喘滿,加杏仁、桑白皮、柴、蘇並等分。
對證加減,尤宜審之。
六物附子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炮,去皮臍) 肉桂 防己(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白朮 茯苓(各七分半) 上?咀,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
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薏苡仁 南星(炮) 石楠葉 石斛(去根) 檳榔 萆薢(炙) 川牛膝(酒浸)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木瓜(四兩)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天麻 續斷(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一方,加炮附子、肉桂、蒼朮各一兩。
治腳氣屬風濕方 驅風左經湯 治風勝自汗,走注腫痛,或惡寒無汗。
羌活 防風 細辛 秦艽 天麻 荊芥 獨活 防己(酒浸,曬乾,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自汗加桂枝三分;無汗加麻黃、乾葛、柴胡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