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腹痛
論
東垣 曰: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
經言得炅則止。
炅者,熱也。
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未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
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桂、禦寒湯之類主之。
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
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
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
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
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
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
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
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丹溪 曰:腹痛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
脈弦者是食,宜溫散。
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用行氣,或利藥助之無不愈。
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通而痛,宜導痰解鬱。
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
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治腹痛,用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薑汁熱湯調服。
白芍藥止能治血虛腹痛,其餘不治。
蓋諸痛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
東垣雲:腹痛雖用芍藥,然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類;手不可按者,是實,宜大黃、芒硝下之。
實痛不可補,補則其氣不通而痛甚也。
如感寒腹痛,宜薑桂;嘔者,加丁香。
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
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童子小便並酒,煎服下之。
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兼濕痰,宜半夏、人參、二術之類。
飲食過傷而腹痛,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參、朮、山楂、枳實、麥糵、木香、神麯之類。
有全不思食,其人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仍加桂、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
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吳茱萸。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
腹中鳴,乃火擊動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
有臟寒有水而鳴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
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
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戴氏 曰: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
時痛時止者,是熱也。
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
食積者,痛甚欲大便。
利後痛減者是濕痰痛,必小便不利。
龔氏 曰: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
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
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用溫藥和之。
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痢,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來有力無力。
李氏 曰:大腹痛,多食積外邪。
臍腹痛,多積熱痰火。
小腹痛,多瘀血及痰與溺澀。
臍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惡客忤,不治。
陰證滿腹牽痛,自利或嘔,喜按,少食綿綿不減,宜溫之。
陽證腹中覺熱,甚則大便閉澀,脹滿怕按,時痛時止,宜下之。
舊以虛痛喜按,實痛怕按,但寒熱邪有淺深,不可太泥。
經謂寒氣入經,客於衛分,則血澀急痛,按之熱則止。
寒氣客於榮分,則氣鬱滿,痛甚,怕按。
寒氣客腸胃,募原血絡,急引皮痛,按之則氣血散而痛止。
寒氣客夾脊背俞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也。
寒氣客關元,則氣逆喘。
寒氣客厥陰脈絡,則脅肋與小腹或陰股引痛。
寒氣客小腸募原之間,則血氣凝聚成積。
寒氣宿小腸,不聚則腹痛而洩。
寒氣客胃,則腹痛而嘔。
寒氣客五臟,則痛死復生。
尋常外感胃寒證,卒痛吐利俱酸,喜熱物熨者,五積散加吳茱萸、木瓜、煨蔥或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少許。
風證,桂枝湯加芍藥,或胃風湯加木香。
暑證,香薷飲加生薑、陳壁土、紅蓼、木瓜或五苓散。
濕證,除濕湯或香蘇散加蒼朮、枳殼。
積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便閉喜冷,宜四順清涼飲、大承氣湯、三黃丸、老人麻子仁丸。
食積鬱結,腸胃作痛,得大便後則減者,宜平胃散,或消導藥,或保和丸、枳朮丸、紅丸子調之,或木香檳榔丸、大黃備急丸、神保丸、如意丹下之。
又有食填胸滿,心胃作痛
經言得炅則止。
炅者,熱也。
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未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
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桂、禦寒湯之類主之。
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
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
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
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
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
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
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
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丹溪 曰:腹痛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
脈弦者是食,宜溫散。
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用行氣,或利藥助之無不愈。
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通而痛,宜導痰解鬱。
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
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治腹痛,用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薑汁熱湯調服。
白芍藥止能治血虛腹痛,其餘不治。
蓋諸痛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
東垣雲:腹痛雖用芍藥,然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類;手不可按者,是實,宜大黃、芒硝下之。
實痛不可補,補則其氣不通而痛甚也。
如感寒腹痛,宜薑桂;嘔者,加丁香。
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
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童子小便並酒,煎服下之。
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兼濕痰,宜半夏、人參、二術之類。
飲食過傷而腹痛,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參、朮、山楂、枳實、麥糵、木香、神麯之類。
有全不思食,其人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仍加桂、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
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
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吳茱萸。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
腹中鳴,乃火擊動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
有臟寒有水而鳴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
腹中窄狹,須用蒼朮。
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
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戴氏 曰: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
時痛時止者,是熱也。
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
食積者,痛甚欲大便。
利後痛減者是濕痰痛,必小便不利。
龔氏 曰: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
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
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用溫藥和之。
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痢,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來有力無力。
李氏 曰:大腹痛,多食積外邪。
臍腹痛,多積熱痰火。
小腹痛,多瘀血及痰與溺澀。
臍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惡客忤,不治。
陰證滿腹牽痛,自利或嘔,喜按,少食綿綿不減,宜溫之。
陽證腹中覺熱,甚則大便閉澀,脹滿怕按,時痛時止,宜下之。
舊以虛痛喜按,實痛怕按,但寒熱邪有淺深,不可太泥。
經謂寒氣入經,客於衛分,則血澀急痛,按之熱則止。
寒氣客於榮分,則氣鬱滿,痛甚,怕按。
寒氣客腸胃,募原血絡,急引皮痛,按之則氣血散而痛止。
寒氣客夾脊背俞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也。
寒氣客關元,則氣逆喘。
寒氣客厥陰脈絡,則脅肋與小腹或陰股引痛。
寒氣客小腸募原之間,則血氣凝聚成積。
寒氣宿小腸,不聚則腹痛而洩。
寒氣客胃,則腹痛而嘔。
寒氣客五臟,則痛死復生。
尋常外感胃寒證,卒痛吐利俱酸,喜熱物熨者,五積散加吳茱萸、木瓜、煨蔥或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少許。
風證,桂枝湯加芍藥,或胃風湯加木香。
暑證,香薷飲加生薑、陳壁土、紅蓼、木瓜或五苓散。
濕證,除濕湯或香蘇散加蒼朮、枳殼。
積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便閉喜冷,宜四順清涼飲、大承氣湯、三黃丸、老人麻子仁丸。
食積鬱結,腸胃作痛,得大便後則減者,宜平胃散,或消導藥,或保和丸、枳朮丸、紅丸子調之,或木香檳榔丸、大黃備急丸、神保丸、如意丹下之。
又有食填胸滿,心胃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