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關燈
入沉香末一錢,大半夏七個紙包數重,外以童子小便沃濕,慢火煨熟,去半夏,吃之。

     褚尚書方 治咳血。

     人溺一物,飲之。

     蔭按:褚澄,齊之聖醫也。

    其遺書曰:咳血不易醫,喉不容物,毫髮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

    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

    蔭用此方治咳血,活者無算。

     治咯唾血方 聖餅子 治咯血。

     青黛(一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以黃耆煎湯,炒黃色) 上為末,捏作餅子,入柿餅內,濕紙包裹煨,連柿餅研細,米飲調服。

     恩抱散 治咯血,吐血,唾血及煩躁咳嗽。

     生蒲黃 乾荷葉 茅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分,濃煎桑白皮湯,食後溫服。

     荷葉散 治咯血。

     荷葉(不拘多少,焙乾) 上為末,米湯調服二錢匕。

     又方 治咯血及衄血。

     白芍藥(一兩) 犀角末(二錢半) 上為末,新汲水調服一錢匕,血止為限。

     又方 治咯血。

     桑白皮(一錢半) 半夏(炒) 陳皮 生地(酒炒) 知母 貝母 茯苓(各一錢) 桔梗 山梔(各七分) 阿膠(炒) 杏仁(炒) 甘草(各五分) 柳桂(二分,即桂之嫩小枝條也,宜入治上焦。

    )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 甘草 白茯苓 阿膠 杏仁(炒) 貝母(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熱津含化,日夜可十丸。

     黃連阿膠丸 治嗽血唾血。

     阿膠(炒,二兩) 黃連 茯苓(各三兩) 上黃連、茯苓為末,水熬阿膠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千金方 治上氣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

     生薑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豬膏(二合) 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色黃出之,以紙拭令淨,搗如膏,和薑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仁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次增加。

     白扁豆散 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及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

     扁豆 生薑(各半兩) 枇杷葉 半夏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茅根(三錢) 上銼,水三升煎一升,去柤,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上二方用生薑多,肺虛及汗多亡陽與便下血者忌用。

     槐花散 治咯血失血。

     用槐花炒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下,仰臥。

     白及散 治咯血。

     白及(一兩) 藕節(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湯調服,神效。

    或雲:白及下咽至血竅,則竅為及末填而血止也。

     蔭按: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

    各隨所見,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及末,日日食之。

    若肺血,以羊肺治,餘仿此。

     紫光散 咯血唾血出於腎,此方主之。

     紫菀 知母 熟地(砂仁炒)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去心) 上銼,水煎服。

     加味小建中湯 治痰涎中見血,屬肝虛不能攝血者。

     桂枝 甘草(炙,各一錢) 白芍藥 黃連 阿膠(炒,各二錢) 大棗(一枚) 生薑(三片) 上銼,水煎服。

     保命生地黃散 治痰涎血出。

     生地(酒洗) 熟地(酒蒸)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門冬 黃耆 白芍藥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一方 治咯血及痰中紅。

     白朮 牡丹皮(各一錢半) 當歸 芍藥 桃仁(研) 貝母(各一錢) 山梔子(炒黑) 黃芩(各八分) 桔梗(七分) 青皮(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

     丹溪方 治痰中血。

     白朮 牡丹皮(各一錢半) 貝母 芍藥 桑白皮 山梔子(炒黑) 桃仁(另研,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

     又方 治痰中血。

     橘紅(二錢) 半夏 茯苓 白朮 枳殼 桑白皮 黃芩(各一錢) 人參(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 或加青黛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又方 橘紅(一錢半) 半夏 茯苓 牡丹皮 貝母 桃仁(各一錢) 黃連(七分) 甘草 大青(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