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怔忡驚悸
論
虞氏 曰:《內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
又或遇事繁冗,思慮太過,則心君亦為之不安,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
夫怔忡者,心中惕惕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
驚悸者,驀然而跳躍,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
亦有因痰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為之者,不可執以為心虛,宜以脈證參究而治之。
丹溪 雲:怔忡屬血虛有痰,有慮便動屬虛。
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多是痰。
時覺心跳者,亦是血少,四物湯、安神丸之類。
痰用痰藥。
又雲:驚悸屬血虛,用硃砂安神丸。
有痰迷心竅者,用治痰藥,定志丸加琥珀、鬱金。
假如病因驚而驚,是神出舍空,則痰生也。
戴氏 曰: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心法附錄》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怔忡之所肇端也。
曰驚悸,曰怔忡,豈可不辨乎。
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過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悸。
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滴,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怔忡。
治之之法,驚悸者與之豁痰定悸之劑,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怏,音央。
怏,悵也,情不滿足也)。
葉氏 曰:怔忡或有陰火上衝,怔忡不已,甚者火炎於上,或頭暈眼花,或齒落髮脫,或手指如杵長大,或見異物,或腹中作聲,此陰火為患也,治宜滋陰抑火湯。
心不安者,加養心之劑。
久服降火藥不愈,加附子從治,或入參、耆亦可。
有失志之人,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懊恨嗟嘆不已,獨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
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慊,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為卑惵(達協切,音牒,危懼也)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參養榮湯。
水氣怔忡者,五苓散。
又曰:驚悸或因事有所大驚,觸忤心神,氣與涎郁,遂成驚悸,此乃心虛膽怯所為,宜養心湯,或溫膽湯。
嘔加人參。
氣鬱有痰,加味四七湯。
若驚悸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宜辰砂妙香散,溫膽湯加酸棗仁、蓮肉或琥珀養心丹。
又有每臥覺神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此是肝經受邪,非心病也。
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故魂宿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經因虛邪氣襲之,魂不歸舍,是以臥則揚揚若去,宜珍珠母丸。
又曰:或問怔忡驚悸之辨。
曰:怔忡者,本無所驚,心常自怯;驚悸者,因事有所驚,或心有所思而卒動,二者若相類而實不同也(治之實無大異)。
李氏 曰:惕惕不自定曰驚悸,如人將捕曰怔忡。
皆緣思慮太過,及因大驚大恐,以緻心虛停痰,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臨危觸事,便覺驚悸,甚則心跳欲厥,脈弦濡者,虛也。
血虛,四物湯、茯神湯、妙香散、硃砂安神丸。
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養心湯。
時作時止者,痰也,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遠志、竹瀝、薑汁。
怔忡因驚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溫膽湯加黃連、山梔、當歸、貝母。
氣鬱者,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竹瀝、薑汁,或十味溫膽湯、金箔鎮心丸。
停飲胸中,漉漉有聲,怏怏不安者,二陳湯加茯神、檳榔、麥門冬、沉香,或朱雀丸。
脈法 脈經 曰: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
跌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緻也)。
寸口脈緊,跌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
肝脈動暴,有所驚駭。
脈訣舉要 曰: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
治怔忡驚悸因血氣虛者方 加味四物湯 治心血虛怔忡。
當歸 芍藥 生地(酒炒) 川芎 茯神 熟地黃 黃連 甘草(炙) 硃砂(另研,少許) 上銼,水煎成,入硃砂末服之,食後。
加減四物湯 治瘦人血少,怔
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
又或遇事繁冗,思慮太過,則心君亦為之不安,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
夫怔忡者,心中惕惕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
驚悸者,驀然而跳躍,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
亦有因痰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為之者,不可執以為心虛,宜以脈證參究而治之。
丹溪 雲:怔忡屬血虛有痰,有慮便動屬虛。
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多是痰。
時覺心跳者,亦是血少,四物湯、安神丸之類。
痰用痰藥。
又雲:驚悸屬血虛,用硃砂安神丸。
有痰迷心竅者,用治痰藥,定志丸加琥珀、鬱金。
假如病因驚而驚,是神出舍空,則痰生也。
戴氏 曰: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心法附錄》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怔忡之所肇端也。
曰驚悸,曰怔忡,豈可不辨乎。
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過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悸。
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滴,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怔忡。
治之之法,驚悸者與之豁痰定悸之劑,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怏,音央。
怏,悵也,情不滿足也)。
葉氏 曰:怔忡或有陰火上衝,怔忡不已,甚者火炎於上,或頭暈眼花,或齒落髮脫,或手指如杵長大,或見異物,或腹中作聲,此陰火為患也,治宜滋陰抑火湯。
心不安者,加養心之劑。
久服降火藥不愈,加附子從治,或入參、耆亦可。
有失志之人,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懊恨嗟嘆不已,獨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
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慊,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為卑惵(達協切,音牒,危懼也)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參養榮湯。
水氣怔忡者,五苓散。
又曰:驚悸或因事有所大驚,觸忤心神,氣與涎郁,遂成驚悸,此乃心虛膽怯所為,宜養心湯,或溫膽湯。
嘔加人參。
氣鬱有痰,加味四七湯。
若驚悸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宜辰砂妙香散,溫膽湯加酸棗仁、蓮肉或琥珀養心丹。
又有每臥覺神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此是肝經受邪,非心病也。
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故魂宿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經因虛邪氣襲之,魂不歸舍,是以臥則揚揚若去,宜珍珠母丸。
又曰:或問怔忡驚悸之辨。
曰:怔忡者,本無所驚,心常自怯;驚悸者,因事有所驚,或心有所思而卒動,二者若相類而實不同也(治之實無大異)。
李氏 曰:惕惕不自定曰驚悸,如人將捕曰怔忡。
皆緣思慮太過,及因大驚大恐,以緻心虛停痰,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臨危觸事,便覺驚悸,甚則心跳欲厥,脈弦濡者,虛也。
血虛,四物湯、茯神湯、妙香散、硃砂安神丸。
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養心湯。
時作時止者,痰也,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遠志、竹瀝、薑汁。
怔忡因驚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溫膽湯加黃連、山梔、當歸、貝母。
氣鬱者,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竹瀝、薑汁,或十味溫膽湯、金箔鎮心丸。
停飲胸中,漉漉有聲,怏怏不安者,二陳湯加茯神、檳榔、麥門冬、沉香,或朱雀丸。
脈法 脈經 曰: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
跌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緻也)。
寸口脈緊,跌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
肝脈動暴,有所驚駭。
脈訣舉要 曰: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
治怔忡驚悸因血氣虛者方 加味四物湯 治心血虛怔忡。
當歸 芍藥 生地(酒炒) 川芎 茯神 熟地黃 黃連 甘草(炙) 硃砂(另研,少許) 上銼,水煎成,入硃砂末服之,食後。
加減四物湯 治瘦人血少,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