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沉寒痼冷
論
周氏論 曰:痼冷者,謂痼久而冷者也。
痼者,固久也。
冷者,寒之甚也。
人之臟腑,稟受不同,亦或將理失宜,遂緻偏勝,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
痼冷者,中寒也。
其病多由真陽虛弱,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水酪諸寒之物,或坐臥陰寒久濕之處,日漸侵奪陽氣,以緻臟腑久痼而冷。
其為病也,或手足冷逆,或腹中久痛,溏洩無度;或腰腿重痛,如坐水中;或陰痿不舉,寒精自出;或久嘔吐,不進飲食;或自汗戰慄;或大便洞洩,小便頻數;此皆痼冷之為病也。
治之宜溫補腎元,健養脾胃,祛寒邪,固真氣,使陽氣得復,陰陽和平,則無偏勝之患,百疾斯愈矣。
(酪,音洛,漿也,乳汁作也) 或 雲:凡脫陽證,或因大吐大瀉之後,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人事不省,或傷寒新瘥,誤與女人交接,其證小腹腎痛,外腎搐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是名陽脫證。
須臾不救,急用蔥熨法,更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關元(在臍下二寸)各五十壯,內服姜附湯、五積散之類,然後可服黑錫丹。
(熨,音運。
毒熨,謂毒病之處,以藥熨貼也,又火展帛也,一曰火鬥,俗呼曰熨鬥) 凡陽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用四逆湯治之可也。
蔭按:李氏曰,人身真陽耗散,脾胃虛弱,加以食啖生冷,嗜欲過度,以緻臟腑停寒不散,謂之沉寒。
積冷不解,謂之痼冷。
宜十全大補湯,鹿茸大補湯,加薑、桂、雄、附,以滋氣血,補暖下元。
若原隻因生冷傷脾者,四柱散,附子理中湯,補真丸,專補脾胃可也。
又因陰虛內熱,因傷冷藥,及將息失宜變成寒中,全以養脾為主,隻理中丸,二神效濟丹去白芍,或四物湯去芍藥,合理中湯。
或暴下,或久瀉,或吐瀉俱發,宜古半附湯,附子理中湯,沉香蓽澄茄丸。
遺精,金鎖正元丹,究源心腎丸,硫苓丸。
腦髓寒者,三五七散。
四肢冷者,古姜附湯,古桂附湯。
血虛冷者,古茸附湯。
遍身冷昏暈者,三建湯,順元散。
心腹絞痛甚者,椒附丸,復陽丹。
挾外感者,正氣補虛湯。
金液丹,黑錫丹,養氣丹,返陰丹,盡皆金石悍劑,陰臟性緩,漸服回陽即止。
猛進常服,恐水枯火燥,元陽脫矣。
陽臟性急者,禁服。
古以三建湯治心經之元陽虛者,責其無火也。
大補陰丸治腎經之真陰虛者,責其無水也。
蓋人之所藉以生者,陰陽之氣耳。
不善調攝,偏熱偏寒,病未甚至,治之不難。
若夫積熱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
沉寒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取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
殊不知以寒治熱而熱不衰者,由於真水之不足也;以熱治寒而寒不衰者,由於真火之不足也。
不知水火不足,泛以寒涼藥治,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復至矣。
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
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以制腎水之有餘也,火之原者,陽氣之根。
水之主者,陰氣之根。
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此太僕達至理之妙也。
又積熱用苦寒藥,必薑汁酒製,沉寒用熱藥,如附子必用童便蜜制,蓋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恐相違逆故也。
治陽虛痼冷方 三建湯 治陽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二便滑數。
川烏 附子 天雄(已上俱炮去臍,各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十片,水煎服。
或入麝少許。
上焦陽弱倍天雄,下部陰痿倍附子,自汗加肉桂小麥,氣逆加木香或沉香,名順元散。
胃冷加丁香、胡椒,名丁胡三建湯。
四柱散 治真陽耗散,耳鳴頭暈,臍腹冷痛,滑洩臟寒。
附子 木香 茯苓 人參(各等分) 上薑棗煎,入鹽少許。
參附湯 治陽虛氣弱,氣短氣喘,自汗盜汗,頭眩等證。
人參(五錢) 附子(炮,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耆附湯 治氣虛自汗,體倦。
黃耆(蜜炙) 附子(炮,各等分) 上加生薑煎服。
姜附湯 治體中寒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昏不知人;或陰盛發燥,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治。
乾薑(炮) 附子(炮,各等分) 上水煎服。
桂附湯 治自汗漏不止。
桂 附子(炮,各等分) 上入薑棗煎服。
沉附湯 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陰陽不和,胸膈痞滿,飲食不進,肢節倦痛。
沉香(一錢半) 附子(炮,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茸附湯 治精血虛耗,潮汗驚悸。
鹿茸(去毛酒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四錢) 接真湯 治陰病手足厥冷,臍腹疼痛,真
痼者,固久也。
冷者,寒之甚也。
人之臟腑,稟受不同,亦或將理失宜,遂緻偏勝,故方中有痼冷積熱之說。
痼冷者,中寒也。
其病多由真陽虛弱,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水酪諸寒之物,或坐臥陰寒久濕之處,日漸侵奪陽氣,以緻臟腑久痼而冷。
其為病也,或手足冷逆,或腹中久痛,溏洩無度;或腰腿重痛,如坐水中;或陰痿不舉,寒精自出;或久嘔吐,不進飲食;或自汗戰慄;或大便洞洩,小便頻數;此皆痼冷之為病也。
治之宜溫補腎元,健養脾胃,祛寒邪,固真氣,使陽氣得復,陰陽和平,則無偏勝之患,百疾斯愈矣。
(酪,音洛,漿也,乳汁作也) 或 雲:凡脫陽證,或因大吐大瀉之後,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人事不省,或傷寒新瘥,誤與女人交接,其證小腹腎痛,外腎搐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是名陽脫證。
須臾不救,急用蔥熨法,更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關元(在臍下二寸)各五十壯,內服姜附湯、五積散之類,然後可服黑錫丹。
(熨,音運。
毒熨,謂毒病之處,以藥熨貼也,又火展帛也,一曰火鬥,俗呼曰熨鬥) 凡陽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用四逆湯治之可也。
蔭按:李氏曰,人身真陽耗散,脾胃虛弱,加以食啖生冷,嗜欲過度,以緻臟腑停寒不散,謂之沉寒。
積冷不解,謂之痼冷。
宜十全大補湯,鹿茸大補湯,加薑、桂、雄、附,以滋氣血,補暖下元。
若原隻因生冷傷脾者,四柱散,附子理中湯,補真丸,專補脾胃可也。
又因陰虛內熱,因傷冷藥,及將息失宜變成寒中,全以養脾為主,隻理中丸,二神效濟丹去白芍,或四物湯去芍藥,合理中湯。
或暴下,或久瀉,或吐瀉俱發,宜古半附湯,附子理中湯,沉香蓽澄茄丸。
遺精,金鎖正元丹,究源心腎丸,硫苓丸。
腦髓寒者,三五七散。
四肢冷者,古姜附湯,古桂附湯。
血虛冷者,古茸附湯。
遍身冷昏暈者,三建湯,順元散。
心腹絞痛甚者,椒附丸,復陽丹。
挾外感者,正氣補虛湯。
金液丹,黑錫丹,養氣丹,返陰丹,盡皆金石悍劑,陰臟性緩,漸服回陽即止。
猛進常服,恐水枯火燥,元陽脫矣。
陽臟性急者,禁服。
古以三建湯治心經之元陽虛者,責其無火也。
大補陰丸治腎經之真陰虛者,責其無水也。
蓋人之所藉以生者,陰陽之氣耳。
不善調攝,偏熱偏寒,病未甚至,治之不難。
若夫積熱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
沉寒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取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
殊不知以寒治熱而熱不衰者,由於真水之不足也;以熱治寒而寒不衰者,由於真火之不足也。
不知水火不足,泛以寒涼藥治,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復至矣。
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餘也。
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以制腎水之有餘也,火之原者,陽氣之根。
水之主者,陰氣之根。
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此太僕達至理之妙也。
又積熱用苦寒藥,必薑汁酒製,沉寒用熱藥,如附子必用童便蜜制,蓋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恐相違逆故也。
治陽虛痼冷方 三建湯 治陽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二便滑數。
川烏 附子 天雄(已上俱炮去臍,各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十片,水煎服。
或入麝少許。
上焦陽弱倍天雄,下部陰痿倍附子,自汗加肉桂小麥,氣逆加木香或沉香,名順元散。
胃冷加丁香、胡椒,名丁胡三建湯。
四柱散 治真陽耗散,耳鳴頭暈,臍腹冷痛,滑洩臟寒。
附子 木香 茯苓 人參(各等分) 上薑棗煎,入鹽少許。
參附湯 治陽虛氣弱,氣短氣喘,自汗盜汗,頭眩等證。
人參(五錢) 附子(炮,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耆附湯 治氣虛自汗,體倦。
黃耆(蜜炙) 附子(炮,各等分) 上加生薑煎服。
姜附湯 治體中寒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昏不知人;或陰盛發燥,及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治。
乾薑(炮) 附子(炮,各等分) 上水煎服。
桂附湯 治自汗漏不止。
桂 附子(炮,各等分) 上入薑棗煎服。
沉附湯 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陰陽不和,胸膈痞滿,飲食不進,肢節倦痛。
沉香(一錢半) 附子(炮,三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茸附湯 治精血虛耗,潮汗驚悸。
鹿茸(去毛酒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四錢) 接真湯 治陰病手足厥冷,臍腹疼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