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湯送下。
治氣厥方 八味順氣散 治七氣拂鬱,令人手足厥冷。
白朮 人參 白芷 白茯苓 臺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木香調氣散 治氣滯,胸膈虛痞,噁心宿冷不消,心腹刺痛。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葉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不拘時。
治風厥方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桂枝(淨洗) 甘草(各一錢) 防風 附子(炮去皮臍,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雙解散 治一切風寒暑濕所傷,以緻氣血拂鬱,變成積熱發厥。
(即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相合)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二分半)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五分) 滑石(一錢半) 甘草(一錢)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一分二釐半) 以上共六錢六分二釐半,系防風通聖散。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以上三錢五分,系益元散。
上?咀,每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一莖,豆豉三十粒,同用水煎,熱服。
治虛厥方 參耆益氣湯 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半) 五味子(二十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陽虛加附子(童便煮,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芎歸養榮丸 治血虛陰厥,脈虛細,四肢冷者。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煨,各一錢半) 熟地(砂仁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錢) 枸杞子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竹瀝半盞,薑汁二三匙,食前服。
治煎厥方 人參固本丸 《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宜此方主之。
人參(二兩)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酒炒) 熟地黃(砂仁炒,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蔭按: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
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
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
是方也,生熟地黃能救腎水而益陰精,天麥門冬能扶肺金而清夏氣,人參能固真元而療煩勞,以之治煎厥,誠為曲當。
治薄厥方 蒲黃湯 《內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宜此方主之。
蒲黃(一兩,炒褐色) 上用清酒十爵,沃之溫服,愈。
蔭按: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於上。
菀,亂也。
薄,雷風相薄之薄。
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也。
蒲黃能消瘀安血,清酒能暢氣和榮,故用之以主是證。
治屍厥方 調氣平胃散 屍厥乃中惡之候,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候稍醒,用此藥。
蒼朮(一錢半) 藿香(一錢二分) 厚樸 陳皮 烏藥 白豆蔻仁 木香 檀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一方有丁香,無烏藥。
上銼,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後服。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 屍厥者,破陰絕陽,形靜如死,醫者不知針石,宜此二方主之。
流氣飲見諸氣門。
蘇合香丸見前。
蔭按:夫屍厥者,五屍之氣,暴疰於人,亂人陰陽血氣,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絕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也。
昔虢太子病此,扁鵲以針石熨烙,治之而愈。
今之醫者,多不知針石,苟臨是證,將視其死而不救歟。
故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主之,使其氣血流動,陽無絕絡,陰無破紐,則亦五會之針,五分之熨,八減之劑爾。
灸法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一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炮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
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一服。
仍照前灸。
治氣厥方 八味順氣散 治七氣拂鬱,令人手足厥冷。
白朮 人參 白芷 白茯苓 臺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木香調氣散 治氣滯,胸膈虛痞,噁心宿冷不消,心腹刺痛。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葉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不拘時。
治風厥方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桂枝(淨洗) 甘草(各一錢) 防風 附子(炮去皮臍,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雙解散 治一切風寒暑濕所傷,以緻氣血拂鬱,變成積熱發厥。
(即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相合)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二分半)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五分) 滑石(一錢半) 甘草(一錢)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一分二釐半) 以上共六錢六分二釐半,系防風通聖散。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以上三錢五分,系益元散。
上?咀,每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一莖,豆豉三十粒,同用水煎,熱服。
治虛厥方 參耆益氣湯 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半) 五味子(二十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陽虛加附子(童便煮,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芎歸養榮丸 治血虛陰厥,脈虛細,四肢冷者。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煨,各一錢半) 熟地(砂仁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錢) 枸杞子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竹瀝半盞,薑汁二三匙,食前服。
治煎厥方 人參固本丸 《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宜此方主之。
人參(二兩)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酒炒) 熟地黃(砂仁炒,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蔭按: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
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
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
是方也,生熟地黃能救腎水而益陰精,天麥門冬能扶肺金而清夏氣,人參能固真元而療煩勞,以之治煎厥,誠為曲當。
治薄厥方 蒲黃湯 《內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宜此方主之。
蒲黃(一兩,炒褐色) 上用清酒十爵,沃之溫服,愈。
蔭按: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於上。
菀,亂也。
薄,雷風相薄之薄。
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也。
蒲黃能消瘀安血,清酒能暢氣和榮,故用之以主是證。
治屍厥方 調氣平胃散 屍厥乃中惡之候,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候稍醒,用此藥。
蒼朮(一錢半) 藿香(一錢二分) 厚樸 陳皮 烏藥 白豆蔻仁 木香 檀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一方有丁香,無烏藥。
上銼,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後服。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 屍厥者,破陰絕陽,形靜如死,醫者不知針石,宜此二方主之。
流氣飲見諸氣門。
蘇合香丸見前。
蔭按:夫屍厥者,五屍之氣,暴疰於人,亂人陰陽血氣,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絕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也。
昔虢太子病此,扁鵲以針石熨烙,治之而愈。
今之醫者,多不知針石,苟臨是證,將視其死而不救歟。
故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主之,使其氣血流動,陽無絕絡,陰無破紐,則亦五會之針,五分之熨,八減之劑爾。
灸法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一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炮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
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一服。
仍照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