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一方加香附、海石,治嗽。

     蚶殼丸 治一切氣血痰塊癥瘕。

     蚶殼(又名瓦壟子,火煅,醋淬三次) 上為末,醋糊丸,薑湯下。

     治水積方 芫花丸 治瘧母,停水結癖,腹脅堅痛。

     芫花 硃砂(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濃棗湯送下。

     神效五食湯 治積塊水氣。

     方見前久積條。

     治氣積方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氣逆上攻,喘急咳嗽。

    分氣逐水,功莫盡述。

     枳殼(去穰麩炒) 木通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桑白皮(炒) 蘿蔔子(炒) 白牽牛(炒) 茴香(炒) 莪朮(煨) 京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橘皮湯下。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後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不見火) 草豆蔻 柴胡 橘皮(各一錢半) 當歸 枳實(麩炒,各一錢) 半夏(湯泡,二錢) 紅花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一法 氣結者散之。

     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堪,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治於戴人。

    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胸中結硬皆散。

    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

    又雲:喜勝悲。

    《內經》自有此法。

     治驚積方 加味妙應丸 治驚積成塊。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穿山甲(炒) 鱉甲(燒,各三錢) 元胡索 蓬朮(各四錢)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以利為度。

     治血積方 海石丸 治死血成塊,塊去後,須大補之。

     海石 三稜 莪朮 桃仁 紅花 五靈脂 香附 石鹼(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湯下。

    一方有蚶殼。

     桃仁承氣湯 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口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 大黃(炒一兩) 甘草(二錢) 肉桂(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桃仁丸 治瘀血不利,發熱作渴,心腹急滿,或肚腹中作痛。

     桃仁(四十枚) 大黃(四十枚) 虹蟲(炒去足,四十枚) 水蛭(炒焦,十枚)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腹熱湯下。

     桃仁煎 治婦人經脈不通,及血積癥瘕等證。

     桃仁 大黃(炒,各一兩) 虻蟲(炒黑,半兩) 樸硝(一兩) 上為末,先用醇醋二升半,於銀石器中慢火煎至一升半,下桃仁、大黃、虻蟲,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樸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

    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惡物,未見再服,見鮮血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桃奴散 治血蠱,及瘀血停積,婦人經水不通,男子跌損撲傷,皆效。

     桃奴 豭鼠糞 元胡索 肉桂 五靈脂 香附(各炒過) 砂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治脅下積塊方 龍薈丸 治脅痛有塊。

     當歸 龍膽草 山梔子 黃連 黃柏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蘆薈(各半兩) 大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加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阿魏丸 治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 麝香(二分) 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神效阿魏散 大治痞塊。

     大黃(一兩) 阿魏(一錢二分。

    一雲二錢二分) 天竺黃 蘆薈 白殭蠶(各二錢) 孩兒茶 番木鱉子 甘草(各三錢) 穿山甲(七片,炮焦)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服,如重車行十裡許,化下膿血即愈。

    或醋調膏貼臍亦好。

     丹溪方 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隻用黃連) 山梔(半兩,炒) 川芎 神麯 桃仁(去皮) 三稜 蓬朮(各半兩,並醋煮) 香附(童便浸) 山楂(各一兩) 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為末,麵糊丸。

    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炒。

     治諸蟲瘕方 蟯瘕 《史記》曰:臨淄女子薄吾,病甚,眾醫以為寒熱,為當死。

    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

    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以之於寒濕。

    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蟲,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索剌粗而毛焦拳發,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中臟無邪氣及重病。

     雞子緻積 北齊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民有李道念者,以公事自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某得冷疾五年矣。

    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緻。

    令取蒜一升,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挾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

    澄曰:未也,盍服其餘。

    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

     發瘕 劉宋時,徐文伯篤好醫術。

    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

    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懸柱上,水瀝盡,惟餘一發而已。

    遂愈。

    《唐書》:甄權弟立言,善醫,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膨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

    立言診其脈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

    因令服雄黃,須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獨有發氣,其疾乃愈。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下至胸便即吐出。

    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疾,治之無驗。

    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緻斯,但揣心腹上有蛇形是也。

    病者曰:素有大風,當求蛇肉食,風稍愈,行患此疾。

    遂以芒硝大黃(一作雄黃)合而治之,微洩利則愈。

     鱉瘕 宋有溫革郎中者,自少壯健無疾,孰不信醫,見方書有雲:食鱉不可食莧者,故並啖之,自此苦腹痛,每作時,幾不知人,始疑鱉莧所緻,而未審也。

    復以二物,令小蒼頭並食之,遂得疾與革類,而委頓尤劇,未幾遂死。

    舁其屍,置馬廄未斂也。

    忽小鱉無數,自上下竅湧出,散走廄中,惟遇馬溺,化為水,革聞自視之,掊聚眾鱉以馬溺灌之,皆化為水。

    革乃自飲馬溺,其疾亦愈。

    巢元方亦謂:有患鱉瘕者,死其主破其腹,得一白鱉,鱉乃活,有乘白馬來看者,白馬遂尿,灌之,隨化為水。

     米瘕 乾德中,江浙間有慎道恭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中清水出,情似憂思,食米頓便如常,眾醫不辨。

    後遇蜀僧道廣處方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合共炒為末,以水一中盞,調頓服。

    良久,病者吐出如米形,遂瘥。

    病源謂米瘕是也。

     治積補攻法 丹溪和胃湯 方提領,年五十六,冬因飲酒後受怒氣,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後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乾,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左大於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

    此得熱散太多,以緻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以補胃氣,滋養陰血,並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稍充,卻用消塊。

     人參(三錢) 白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芍藥(五分) 乾葛(三分) 歸身(五分) 紅花(豆大) 甘草(炙,二錢)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丸,龍薈丸十五丸。

     丹溪方 治一人心痛,膈有塊。

     白朮(二錢) 青皮 芍藥 木通 川芎 蒼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三十粒。

     丹溪方 治一人左脅下,因瘧後食肉與酒而成塊。

     白朮(一錢) 柴胡(醋炒,一錢) 茯苓(二錢) 枳殼(麩炒,五分) 人參(五分) 上作湯送下,阿魏五,保和廿,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丹溪方 治一人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洩,小便黃。

     滑石(一兩) 白朮 三稜(各六錢) 陳皮(五錢) 黃連 豬苓(各三錢) 黃芩 木通(各二錢) 防風(一半) 乾薑(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丹溪方 治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 白朮(四錢) 陳皮 三稜(各三錢) 蘿蔔子 連翹 黃連(各一錢) 乾葛(二錢半) 桃仁(二十個) 黃芩(一錢) 甘草(炙,一錢半) 上分四帖,水煎服。

     丹溪方 治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

    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藥 歸鬚(四錢) 陳皮 白朮(各三錢) 青皮 川芎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 枳實 青皮 桃仁(各五錢) 大黃(五錢) 桂枝(一錢半) 海藻(醋煮,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一方 治一婦人左脅下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

    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 柴胡 歸頭 青皮(各五錢) 白朮(一兩半) 甘草(一錢) 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方 青皮(醋炒) 三稜(醋炒,各一兩半) 桃仁(五錢) 桂枝(三錢半) 海藻(酒洗,三錢) 上為末,醋打神麯糊為丸。

     又方 治一婦瘧後左脅有塊,小便少。

     厚樸 柴胡(各二錢) 三稜(一錢半) 甘草(五分) 木通(五錢) 白朮(六錢半) 青皮(五分)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食前熱服。

     上諸方皆補藥與磨積藥相半兼服之,蓋為體虛者設也。

    即實人攻下後,亦宜用此法補之。

    附外治貼藥: 三聖膏 用風化石灰半斤為末,細篩過,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候熱稍減,次下大黃末一兩,就爐外炒,候熱減,入桂心末五錢,略炒,入米醋攪熬成黑膏,厚紙攤貼患處。

     琥珀膏 貼塊。

     方見癰疽。

     一方 貼積聚塊。

     大黃 樸硝(各一兩) 上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一方有阿魏一兩。

     又方 貼塊。

     白鴿糞(二兩) 白芷(三兩) 硫黃 白蘞 木鱉子肉(各一兩)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神應比天膏 專貼男子婦人氣聚左右脅下及胸(伏梁),或血塊,或氣結,酒色過度,有傷五臟緻死,精神短少,肢體羸弱,並小兒大人一切痞疾,並皆治之。

     黃芩(枯者) 黃耆 青皮(各五錢) 陳皮(去白,三錢) 烏梅(去核,八個) 訶子皮(二兩,火炮) 木鱉子(十六枚,去殼) 山楂子(十六個) 桃仁(二十四個) 蘇木(五錢) 麝香(少許) 三稜(火煨,三錢半) 莪朮(火煨,三錢半) 檳榔 白豆蔻 黃柏 牙皂(各三錢,去皮弦子) 當歸尾(一兩) 沒藥(三錢半) 乳香(二錢半) 昆布(五錢) 巴豆霜(五分) 甘草(二錢半) 穿山甲(十六個,用醋炙黃焦) 上二十四味,除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不入,將群藥不見鐵器,為細末,用清香油十四兩,黃蠟二兩,熬至數沸,方將群藥末下入砂鍋內,熬滴水不散為度,方下麝香等四味,用瓷罐盛了,量疾小大攤藥貼敷,遇癢時用木梳往來搔之。

    不及三七,大有效驗。

     貼痞膏 錦紋大黃 皮硝 梔子仁(各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老蔥(二枝) 酒糟(三四匙) 蜂蜜(量用) 上共搗一處成膏,攤絹上,照疾大小貼之,用手帕護住,一日一換。

     貼痞積塊 樸硝(三兩) 雄黃(一兩) 明礬(六錢) 飛面(一合) 上為細末,醋調敷塊上,不嘔吐下,即瀉之。

     集驗熨症方 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得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