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下。
厚樸(薑製,七錢) 黃連(五錢) 白茯苓 澤瀉 川烏頭 菖蒲(各二錢)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錢) 全蠍 元胡索(一錢半) 附子 獨活(各一錢) 桂(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為末旋入外,餘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鹽湯下,食遠服。
蔭按:已上諸方,宜隨證加減用之。
所謂益元氣、瀉陰火、破滯氣、削其堅也。
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
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
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
是治其本也,餘積皆然。
儻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覺氣短,加厚樸;覺悶亂,減桂。
蔭又按:東垣,百世之師也。
其制肥氣等丸,五方以治五積,率以攻下溫熱之品,類聚為丸。
夫五臟積氣,闢在腸胃之外,而用巴霜厚樸峻劑以攻腸胃之內,非其治也。
皆曰東垣方,餘直以為非東垣之劑也。
借曰東垣為之,則無脾胃之論矣。
明者辨之。
增損肥氣丸 治肝積。
當歸 蒼朮(各一兩半) 青皮(炒,一兩) 三稜 莪朮 鐵孕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蛇含石(醋淬,五錢)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酒下。
增損伏梁丸 治心積。
枳殼(去穰,麩炒) 茯苓 厚樸 人參 白朮 半夏 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食遠服。
增損痞氣丸 治脾積。
附子(炮) 赤石脂(煨,醋淬) 川椒(炒出汗) 乾薑 桂心(各半兩) 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米飲下。
增損息賁湯 治肺積。
半夏(湯洗七次) 吳茱萸(湯洗) 桂心(各一錢半) 人參 桑白皮(炙) 苦葶藶(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增損奔豚湯 治腎積。
甘李根皮(焙乾) 乾葛(各六分) 川芎 當歸 黃芩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 芍藥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
蔭按:上五方出《三因方》,隨證加減,較之東垣方,殊為平和,用者察之。
溫白丸 治心腹積聚,久症癖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瘧疾連年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愁憂思慮,意思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有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炮去皮,二兩半) 柴胡(去蘆) 吳茱萸(湯泡七次,揀淨) 桔梗 菖蒲 紫菀(去苗藥及土) 黃連(去須) 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 皂英(去皮於炙)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漸加至五七丸。
此即前萬病紫菀丸減羌活、獨活、防風。
潔古治肝之積肥氣,加柴胡、川芎。
心之積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
脾之積痞氣,加吳茱萸、乾薑。
如肺之積息奔,加人參、紫菀。
胃之積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勻氣湯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神麯(炒) 郁李仁(半生半炒) 麥芽(炒) 桂心(去粗皮) 厚樸(薑製) 白朮(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生乾炒) 良薑(炮,半兩) 甘草(炙,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海藏方 治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
桃奴(桃實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之幹桃是也) 上用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
半夏湯 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半夏(湯泡七次) 細辛 桑白皮 前胡(各一錢) 桔梗 貝母 柴胡 訶子(煨,去核)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熱服。
枳實散 治肺積息奔,腹脅脹硬,咳嗽見血,痰黏不利。
枳實(麩炒) 葶藶(隔紙炒紫色) 木香(不見火) 檳榔 訶黎勒(去核)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炒) 上?咀,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五靈丸 治肺喘久不愈為息奔。
五靈脂(二兩半) 木香(半兩) 馬兜鈴(去殼炒,一兩) 葶藶(一兩)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棗膏丸 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葶藶 陳皮 桔梗(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
或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葶藶丸 定喘急肺積。
苦葶藶(一兩) 當歸 肉桂 白蒺藜 鱉甲 川烏頭 乾薑 吳茱萸 大杏仁 茯苓 人參(各五錢) 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治食積方 保和丸 治食積。
山楂肉(二兩) 神麯(炒) 半夏(湯泡) 白茯苓(去皮,各一西) 蘿蔔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以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送下。
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痰氣積,加莪朮、三稜(炮) 各一兩。
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紅丸子 治傷食冷痛。
京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麩炒,各五兩) 乾薑(炮) 胡椒(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小兒量大小,加減與服。
紺珠木香檳榔丸 治食積,腹脹有熱者。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二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香附 牽牛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
尋常消導開胃,隻服三四十丸,有寒者,加厚樸、木香、砂仁、神麯、香附。
三賢散 消積塊進食。
橘紅(一斤半) 甘草(四兩) 鹽(半兩) 上用水二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水,曬乾為末,淡薑湯調下。
有塊者加薑黃半兩,同前藥煮。
氣滯加香附二兩,同煮。
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另入。
噤口痢者,加蓮肉二兩去心,另入。
小三稜煎 治食症,酒痞,血瘕,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醋吞酸。
京三稜 蓬朮(各四兩) 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餘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薑湯下。
丁香脾積丸 治食積,心腹膨脹,不得克化。
丁香 高良薑(米醋煮) 木香(不見火) 巴豆(去殼,各半兩) 蓬朮(三兩) 荊三稜(二兩) 皂角(三大挺,燒存性) 青皮(去穰,一兩) 上入百草霜三匙,同碾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止。
脾積氣,陳皮湯下。
如口吐酸水,淡薑湯下。
嘔吐,甘草、藿香湯下。
如小腸氣,炒茴香酒下。
婦人血氣刺痛,淡醋湯下。
治肉積方 阿魏丸 治肉積及飽食停滯。
胃壯者宜此,脾虛者勿服。
阿魏(二兩,醋煮軟另研) 山楂 蘿蔔子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服。
小阿魏丸 治肉積。
山楂(二兩) 黃連(一兩三錢) 連翹(一兩) 阿魏(二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以醋煮阿魏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脾虛者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
切不可妄用,脾虛之禍,疾如反掌。
治酒積方 烏梅丸 治酒積,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生薑(一斤) 半夏 白礬(各半斤) 上件石臼搗為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夜為度。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莪朮 丁皮 大腹子 枳殼(各四兩) 上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消滯丸 治酒食所傷,心腹痞悶,刺痛積滯不消。
黑牽牛(二兩) 香附子(炒,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東垣草豆蔻丸 治酒積或傷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麩裹煨) 白朮(各一兩) 大麥芽(炒) 神麯(炒) 黃芩 半夏(各半兩)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 乾薑(各五錢) 炒鹽(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送下。
蔭按:此方乃飲酒過度,恣食寒涼之物,有痃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
用者審之。
酒積方 累效。
烏梅肉(一兩) 半夏曲(七錢) 青木香(四錢) 枳實(半兩) 砂仁(半兩) 杏仁(三錢) 巴豆霜(一錢) 黃連(酒炙一宿,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丸,白湯下。
不藥法 治胸中酒食停積,或被人勸飲過多,一切時刻,心下脹滿。
隻用鹽花擦牙齒,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即時寬暢通快也。
治茶積方 茶癖方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炒) 蒼朮(米泔浸,各三兩) 軟石膏(煅,一兩) 白芍藥(炒) 片芩(各一兩) 薄荷葉(七錢) 膽南星 陳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砂糖水調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糖水下。
星術丸 治吃茶成癖。
牛膽南星 白朮 石膏 黃芩 芍藥 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調成膏,津液化下,或為丸服亦好。
丹溪方 治茶癖,喜吃茶及吃幹茶者。
石膏 黃芩 升麻 上為末,砂糖水調服。
一方用芍藥,不用升麻。
一方 用花椒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湯下。
治痰積方 石??丸 治痰飲成積。
半夏(一兩,用皂角浸透曬乾) 山楂(三兩) 石鹼(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開結枳實丸 宣導凝滯,消化痰飲,升降滯氣,通行三焦,盪滌脾胃,去結潤燥,流暢大小腸。
專主中痞,痰涎噁心,嘔噦醉飽,膈實,宿物停積,兩脅膨悶,咽嗌不利,上氣喘嗽等疾。
枳實(去穰麩炒) 白朮 半夏(湯泡) 天南星 白礬(枯) 苦葶藶(隔紙炒) 大黃 青皮(去白,各半兩) 木香(一錢) 黑牽牛(頭末,一兩) 皂角(去皮子,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生薑湯下。
如婦人乾血氣,膈實腫滿,或產後有傷,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生薑蔥白湯下。
如單腹脹,上喘涎多,四肢腫滿,食後生薑湯下。
酒疸,溫酒下。
黃連磨積丸 治一切痰飲,食積,積聚拂鬱,脅下悶倦,懶惰,飲食不消;或吐逆噁心,眩暈怔忡,時作時止,用之如神。
黃連(一兩,內五錢用吳茱萸同炒,五錢用益智仁同炒,去二味不用,止用黃連) 梔子(炒去皮) 青皮(去穰) 川芎 蒼朮(米泔浸七日) 桃仁(去皮存尖) 白芥子(醋浸炒,各五錢) 香附子(童便浸炒) 莪朮(酒浸炒) 山楂肉 萊菔子(炒研) 白朮(各一兩) 三稜(用西安府者,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茶湯任下。
大阿魏丸 治痰食諸積聚。
南星 半夏 山楂 神麯 麥芽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膠 瓜蔞仁 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鹼 蘿蔔子 胡黃連(各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
厚樸(薑製,七錢) 黃連(五錢) 白茯苓 澤瀉 川烏頭 菖蒲(各二錢)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錢) 全蠍 元胡索(一錢半) 附子 獨活(各一錢) 桂(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為末旋入外,餘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鹽湯下,食遠服。
蔭按:已上諸方,宜隨證加減用之。
所謂益元氣、瀉陰火、破滯氣、削其堅也。
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
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
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
是治其本也,餘積皆然。
儻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覺氣短,加厚樸;覺悶亂,減桂。
蔭又按:東垣,百世之師也。
其制肥氣等丸,五方以治五積,率以攻下溫熱之品,類聚為丸。
夫五臟積氣,闢在腸胃之外,而用巴霜厚樸峻劑以攻腸胃之內,非其治也。
皆曰東垣方,餘直以為非東垣之劑也。
借曰東垣為之,則無脾胃之論矣。
明者辨之。
增損肥氣丸 治肝積。
當歸 蒼朮(各一兩半) 青皮(炒,一兩) 三稜 莪朮 鐵孕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蛇含石(醋淬,五錢)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酒下。
增損伏梁丸 治心積。
枳殼(去穰,麩炒) 茯苓 厚樸 人參 白朮 半夏 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食遠服。
增損痞氣丸 治脾積。
附子(炮) 赤石脂(煨,醋淬) 川椒(炒出汗) 乾薑 桂心(各半兩) 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米飲下。
增損息賁湯 治肺積。
半夏(湯洗七次) 吳茱萸(湯洗) 桂心(各一錢半) 人參 桑白皮(炙) 苦葶藶(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增損奔豚湯 治腎積。
甘李根皮(焙乾) 乾葛(各六分) 川芎 當歸 黃芩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 芍藥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
蔭按:上五方出《三因方》,隨證加減,較之東垣方,殊為平和,用者察之。
溫白丸 治心腹積聚,久症癖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瘧疾連年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愁憂思慮,意思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有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炮去皮,二兩半) 柴胡(去蘆) 吳茱萸(湯泡七次,揀淨) 桔梗 菖蒲 紫菀(去苗藥及土) 黃連(去須) 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 皂英(去皮於炙)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漸加至五七丸。
此即前萬病紫菀丸減羌活、獨活、防風。
潔古治肝之積肥氣,加柴胡、川芎。
心之積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
脾之積痞氣,加吳茱萸、乾薑。
如肺之積息奔,加人參、紫菀。
胃之積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勻氣湯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神麯(炒) 郁李仁(半生半炒) 麥芽(炒) 桂心(去粗皮) 厚樸(薑製) 白朮(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生乾炒) 良薑(炮,半兩) 甘草(炙,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海藏方 治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
桃奴(桃實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之幹桃是也) 上用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
半夏湯 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半夏(湯泡七次) 細辛 桑白皮 前胡(各一錢) 桔梗 貝母 柴胡 訶子(煨,去核)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熱服。
枳實散 治肺積息奔,腹脅脹硬,咳嗽見血,痰黏不利。
枳實(麩炒) 葶藶(隔紙炒紫色) 木香(不見火) 檳榔 訶黎勒(去核)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炒) 上?咀,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五靈丸 治肺喘久不愈為息奔。
五靈脂(二兩半) 木香(半兩) 馬兜鈴(去殼炒,一兩) 葶藶(一兩)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棗膏丸 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葶藶 陳皮 桔梗(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
或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葶藶丸 定喘急肺積。
苦葶藶(一兩) 當歸 肉桂 白蒺藜 鱉甲 川烏頭 乾薑 吳茱萸 大杏仁 茯苓 人參(各五錢) 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治食積方 保和丸 治食積。
山楂肉(二兩) 神麯(炒) 半夏(湯泡) 白茯苓(去皮,各一西) 蘿蔔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以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送下。
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痰氣積,加莪朮、三稜(炮) 各一兩。
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紅丸子 治傷食冷痛。
京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麩炒,各五兩) 乾薑(炮) 胡椒(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小兒量大小,加減與服。
紺珠木香檳榔丸 治食積,腹脹有熱者。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二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香附 牽牛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
尋常消導開胃,隻服三四十丸,有寒者,加厚樸、木香、砂仁、神麯、香附。
三賢散 消積塊進食。
橘紅(一斤半) 甘草(四兩) 鹽(半兩) 上用水二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水,曬乾為末,淡薑湯調下。
有塊者加薑黃半兩,同前藥煮。
氣滯加香附二兩,同煮。
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另入。
噤口痢者,加蓮肉二兩去心,另入。
小三稜煎 治食症,酒痞,血瘕,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醋吞酸。
京三稜 蓬朮(各四兩) 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餘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薑湯下。
丁香脾積丸 治食積,心腹膨脹,不得克化。
丁香 高良薑(米醋煮) 木香(不見火) 巴豆(去殼,各半兩) 蓬朮(三兩) 荊三稜(二兩) 皂角(三大挺,燒存性) 青皮(去穰,一兩) 上入百草霜三匙,同碾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止。
脾積氣,陳皮湯下。
如口吐酸水,淡薑湯下。
嘔吐,甘草、藿香湯下。
如小腸氣,炒茴香酒下。
婦人血氣刺痛,淡醋湯下。
治肉積方 阿魏丸 治肉積及飽食停滯。
胃壯者宜此,脾虛者勿服。
阿魏(二兩,醋煮軟另研) 山楂 蘿蔔子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服。
小阿魏丸 治肉積。
山楂(二兩) 黃連(一兩三錢) 連翹(一兩) 阿魏(二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以醋煮阿魏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脾虛者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
切不可妄用,脾虛之禍,疾如反掌。
治酒積方 烏梅丸 治酒積,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生薑(一斤) 半夏 白礬(各半斤) 上件石臼搗為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夜為度。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莪朮 丁皮 大腹子 枳殼(各四兩) 上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消滯丸 治酒食所傷,心腹痞悶,刺痛積滯不消。
黑牽牛(二兩) 香附子(炒,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東垣草豆蔻丸 治酒積或傷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麩裹煨) 白朮(各一兩) 大麥芽(炒) 神麯(炒) 黃芩 半夏(各半兩)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 乾薑(各五錢) 炒鹽(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送下。
蔭按:此方乃飲酒過度,恣食寒涼之物,有痃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
用者審之。
酒積方 累效。
烏梅肉(一兩) 半夏曲(七錢) 青木香(四錢) 枳實(半兩) 砂仁(半兩) 杏仁(三錢) 巴豆霜(一錢) 黃連(酒炙一宿,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丸,白湯下。
不藥法 治胸中酒食停積,或被人勸飲過多,一切時刻,心下脹滿。
隻用鹽花擦牙齒,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即時寬暢通快也。
治茶積方 茶癖方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炒) 蒼朮(米泔浸,各三兩) 軟石膏(煅,一兩) 白芍藥(炒) 片芩(各一兩) 薄荷葉(七錢) 膽南星 陳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砂糖水調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糖水下。
星術丸 治吃茶成癖。
牛膽南星 白朮 石膏 黃芩 芍藥 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調成膏,津液化下,或為丸服亦好。
丹溪方 治茶癖,喜吃茶及吃幹茶者。
石膏 黃芩 升麻 上為末,砂糖水調服。
一方用芍藥,不用升麻。
一方 用花椒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湯下。
治痰積方 石??丸 治痰飲成積。
半夏(一兩,用皂角浸透曬乾) 山楂(三兩) 石鹼(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開結枳實丸 宣導凝滯,消化痰飲,升降滯氣,通行三焦,盪滌脾胃,去結潤燥,流暢大小腸。
專主中痞,痰涎噁心,嘔噦醉飽,膈實,宿物停積,兩脅膨悶,咽嗌不利,上氣喘嗽等疾。
枳實(去穰麩炒) 白朮 半夏(湯泡) 天南星 白礬(枯) 苦葶藶(隔紙炒) 大黃 青皮(去白,各半兩) 木香(一錢) 黑牽牛(頭末,一兩) 皂角(去皮子,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生薑湯下。
如婦人乾血氣,膈實腫滿,或產後有傷,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生薑蔥白湯下。
如單腹脹,上喘涎多,四肢腫滿,食後生薑湯下。
酒疸,溫酒下。
黃連磨積丸 治一切痰飲,食積,積聚拂鬱,脅下悶倦,懶惰,飲食不消;或吐逆噁心,眩暈怔忡,時作時止,用之如神。
黃連(一兩,內五錢用吳茱萸同炒,五錢用益智仁同炒,去二味不用,止用黃連) 梔子(炒去皮) 青皮(去穰) 川芎 蒼朮(米泔浸七日) 桃仁(去皮存尖) 白芥子(醋浸炒,各五錢) 香附子(童便浸炒) 莪朮(酒浸炒) 山楂肉 萊菔子(炒研) 白朮(各一兩) 三稜(用西安府者,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茶湯任下。
大阿魏丸 治痰食諸積聚。
南星 半夏 山楂 神麯 麥芽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膠 瓜蔞仁 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鹼 蘿蔔子 胡黃連(各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