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關燈
積聚癖塊 論 論 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

    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

    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積之始發也,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之始發也,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是積聚臟腑陰陽之別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此五積之狀,各隨五臟發病,故不同也。

    有言積聚者,有言癥瘕者,有言痃癖者,名雖異而病則同也。

    原其所得之由,本因六淫七情所幹,積久而成也。

    治療之法,當察其所痛,以知其病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

    詳臟腑之高下,辨積聚之虛實,如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

    又當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使可畢已。

    若驟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真氣,終難治矣。

    故潔古雲,養正積自除。

    此之謂也。

    (小兒癖疾如蛇,如豬肝,內有血孔通貫,外有血筋盤固,直通背脊下,與臍相對,有動脈處為癖之根) 李東垣 曰:諸積皆本於喜怒傷臟而陰虛,陰既虛矣,則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

     許學士 雲:治積之法,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

    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痰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

    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

    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潔古 雲: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

    皆由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

    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

    乾漆、硇砂、三稜、牽牛、大黃之類,得藥則暫快,藥過則脾胃之真氣消,疾暫愈,竟何益哉。

    故善治者,當先補虛,使血氣壯,積自消。

    如滿朝皆君子,則小人自無容地也。

    不同何臟,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

    根固則積聚自消矣。

     蔭按:葉氏曰,按潔古養正積自除之語,乃為世之治積者好行攻伐之劑,故發此以救時之弊也。

    然人之積氣有微甚不同,積之微者但養其正,正勝則積自消。

    譬之鼠竊狗偷之盜,朝政清明,彼將自散矣。

    苟或積氣之甚,難養其正,恐日積月累之邪,根深基固,欲其潛消默散,不可得也,必攻補兼施然後可。

    譬之恃險負固之盜,非王化所能服,必張我六師以伐之,如高宗之於鬼方,攻之而克也。

    故治積之法,不養其正,而徒為攻擊,則正氣愈虛。

    邪氣猶在,固不可也。

    若養其正,而於邪之甚者,遂謂其能自除,不復攻之,亦不可也。

    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丹溪 曰:塊是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塊,乃痰與食積死血也。

    在中為痰,右為食積,左為血積。

    大法鹹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

    治塊用海石、三稜、莪朮、香附俱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下,蜀葵根煎湯,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二服,當見塊下。

    重者須補劑後再加減行。

    石鹼去痰積食積,洗滌垢膩有功;瓦楞子能消血塊亦能消痰(瓦楞子,即,蚶殼也。

    考之本草雲:蚶殼如屋瓦,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癥瘕)。

    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融化。

    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

    婦人有塊,多是死血。

    凡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

     葉氏 曰:氣無形,故不成塊,然痰與食積死血,多因氣滯而成,是氣雖不為塊,而所以為塊者,實由於氣。

    故治積之法,以行氣為先。

     戴氏 曰: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症;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飲癖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宜行其飲,導痰湯。

    何以知其有飲?其人先病,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

    腹中自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

    有正當積聚處,內熱如火,漸及四肢,一日數發,二三日又愈,此不當攻其熱。

    有原得熱病,熱結不散,遂成症癖,此當兼用去熱之劑。

     李氏 曰:經雲,積聚癥瘕痞滿,皆太陰濕土之氣。

    始因外感內傷氣鬱,而醫誤補留之以成積。

    積者陰氣,五臟所主。

    脈沉伏,或左或右。

    發有根,痛有常處。

    肝積左脅下曰肥氣,言風氣有餘而血隨氣不行也。

    令人脅痛痎瘧。

    心積臍上曰伏梁,言如梁之橫架心下,令人煩心,乃火之郁也,忌熱藥與灸。

    又腸癰與此相似,但身股背腫,環臍而痛為癰。

    脾積胃脘稍右曰痞氣,言陽氣為濕所蓄也,令人黃疸倦怠,飲食不為肌膚,仍忌熱藥。

    肺積右脅下曰息賁,言喘息奔而上行也,令人咳嗽肺癰。

    腎積發於小腹,或湊心下,曰奔豚,言若豚之奔沖,上下無時也,令人喘逆骨痿,最為難治。

    諸積勿輕吐下,徒損真氣,積亦不去。

    奔豚尤不可吐,五積古有五方,今增損五積丸更妙。

    聚者陽氣,六腑所成,脈沉結,或隱或見,發無根,痛無常處,散聚湯、七氣湯、香積丸、大阿魏丸、大安丸加參。

    左屬死血,破血為主,海石丸或當歸龍薈料五錢,加桃仁、薑黃各一兩,蜜丸。

    右屬氣積,調氣為主,青皮湯,木香分氣丸。

    有積者消積,正元散、紅丸子、小阿魏丸或當歸龍薈丸、保和丸,俱加鵓鳩屎。

    中乃水穀出入之路,飲食七情鬱積成痰,石??丸、白芥丸。

    積初為寒,宜辛溫消導,大七氣湯、烏臼丸、大小溫中丸、退黃丸、阿魏撞氣丸。

    久則為熱,宜辛寒推蕩,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消塊丸、通用纂積丹,有蟲者妙應丸,外治三聖膏、三稜煎、神效阿魏散。

    陽虛者有積易治,惟陰虛難以峻補。

    痞積又忌滯藥,止宜早服滋補藥,加鱉甲、龜闆、秋石丹,午服枳朮丸、大安丸,或醋鱉丸,善消融化為妙。

    若痞積滯冷貫臍,誤為沉寒冷痼,投以姜附熱藥,初服甚與病情相宜,久則痞積益甚,真氣傷而陰血燥矣。

    其硫附固不可服,如知柏門冬寒涼傷脾,滯氣亦所不宜。

    古雲:衰其大半而止。

    又雲:養正積自除。

    皆為虛損有積而言也。

    平補之外,更能斷厚味,節色欲,戒暴怒,正思慮,庶乎萬全。

     或問: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痛等證者,雖多服久服附子薑桂等熱藥而不發藥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王節齋曰: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鬱而火邪深矣。

    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則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故不生他病。

    所謂亢則害,承乃制。

    火極而似水者也。

    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痼,而不可為矣。

    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認為深寒冷痼,而益投之,至死不悟,悲夫。

    然則治之當如何?曰:當與從治法。

    《內經》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者是也。

     蔭按:張雞峰雲,人之臟腑,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

    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洩痢,膏粱者為尤甚。

    蓋口腹恣縱,不能謹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麴櫱之類。

    不知古今立方用藥,各有主對,麴櫱止能消化米穀,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

    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

    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

    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一概論也。

    必實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

    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之而已。

    又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真取,當以蠟匱其藥,蓋蠟能黏逐其病,又可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

    又有脾氣偏虛,飲食遲化者,止宜助養脾胃,則自能消磨,不須用克化藥耳。

    病久成積聚癥瘕者,須用三稜鱉甲之類。

    寒冷成積者,輕則附子、厚樸,重則礬石、硫黃。

    瘀血結塊者,則用大黃、桃仁之類。

    醫者宜審用之,宜慎用之,不可大意。

    又按吳氏曰:伏翼屎,即天鼠之類也,又名夜明砂。

    古人治血積,每用水蛭、虻蟲輩,以其善吮血耳。

    然其性毒,人多患之。

    而伏翼屎者,食蚊而化之者也,蚊之吮血不減蛭虻,亦可以攻血積,本草稱其能下死胎,則其能攻血塊也何疑。

    書此以待同志者用之可耳。

     蔭又按 :症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曰癥瘕者,猶假也。

    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

    症因傷食,瘕是血生。

    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

    癖者,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曰癖。

    夫痃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故曰痃癖也。

    (大抵積之初固為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

    學者必須分新久之義以施治) 脈法 脈經 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

    來在寸口,積在胸中。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

    在關上,積在臍傍。

    上關上,積在心下。

    微下關,積在小腸。

    尺微,積在氣衝。

    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

    各以其部處之也。

    脈來小沉而遲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

    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

    肝積脈弦而細。

    腎積脈沉而急。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症積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瘕也。

    又曰:左手脈洪症在左,右手脈洪症在右。

    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

    脈遲而滑,中寒有癥結,偏得洪實而滑為積。

    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

    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

    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脈弦緊而微細者症也。

    夫寒痹,廣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

    若在心下,即寸弦緊。

    在胃脘,即關弦緊。

    在臍下,即尺弦緊。

    脈弦小者寒痹。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

    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脈訣舉要 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

    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肝積肥氣,弦細青色。

    心為伏梁,沉芤色赤。

    脾積痞氣,浮大而長,其色脾土,中央之黃。

    肺積息賁,浮毛色白。

    奔豚屬腎,沉急面黑。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

    積在本位,聚無定處,其脈浮牢,小而沉實,或結或伏,為聚為積,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生死之別,病同脈異。

     脈理提綱 曰:郁脈沉澀,積脈弦堅。

     通治一切積聚方 仙方香殼丸 破痃癖,消症塊及冷積。

     木香 丁香(並不見火,各五錢) 京三稜(酒浸一宿) 青皮(去白) 枳殼(麩炒) 川楝子 茴香(炒,各一兩) 莪朮(一兩,切,酒浸一宿,將三稜、莪朮同去殼,巴豆三十粒,同炒巴豆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用薑湯或鹽湯溫酒,不拘時任下。

     荊蓬煎丸 治癥瘕痃癖,冷熱積聚,宿食不消,嘔吐辛酸。

    久服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氣消食。

     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 蓬莪(二兩,切,醋浸,冬三日,夏一日.已上二味同以去殼巴豆二十個,銀器內炒令黃色,去豆不用) 木香(不見火) 枳殼(麩炒) 青皮(去穰) 茴香(微炒) 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或生薑湯下,食遠服。

     香稜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 莪朮(泡或醋炒) 青皮 陳皮 枳殼(炒) 枳實(炒) 蘿蔔子(炒) 香附子 黃連 神麯(炒) 麥芽(炒) 鱉甲(醋炙) 乾漆(炒煙盡為度) 桃仁 杏仁 硇砂 歸尾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檳榔(六兩) 山楂(四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磨積三稜丸 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癖痃,氣塊,或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

     木香(不見火) 麥芽 京三稜(炮) 莪朮(炮) 枳殼(麩炒) 石三稜(麩皮) 杏仁(麩炒,各半兩) 葛根(三錢) 乾漆(炒煙盡,三錢) 雞爪三稜(半兩) 黑牽牛(半生半熟) 白牽牛(半生半熟,各半兩) 官桂(二錢半) 丁香 香附子 縮砂 青皮(去穰,各二錢) 陳皮(去白,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溫水下亦得,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