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上銼,每服一兩,入白蜜十餘匙,水煎溫服。

     瓜蔞實丸 治膈噎,胸膈痞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瓜蔞實(去殼) 枳殼(去穰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九仙奪命丹 治翻胃,痰涎壅盛。

     半夏(薑製) 白礬(枯過) 厚樸(薑製,各五錢) 南星(薑製) 人參 甘草(各三錢) 木香(四錢) 枳殼(麩炒) 豆豉(洗過,各一兩) 上為末,老米打糊為餅,如錢大,瓦上焙乾,晴夜露過,每服一餅,細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

    忌酒、面、熏臘。

    一方加阿魏三錢,糖裘子五錢,神效。

     一方 吳茱萸 黃連 貝母 瓜蔞仁 牛轉草 上丸服。

     三花神佑丸 治積痰滿胃,食下即吐。

     甘遂 芫花 大戟(拌炒,各半兩) 大黃(一兩) 黑牽牛(二兩,取頭末) 輕粉(一錢) 上共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五丸,白湯下,以快利止。

     蔭按:胃中純是痰,則遏下焦少陽之火,蓄極而通,必作翻胃者勢也。

    以平劑治之,則經年不效,故用峻厲以下之。

    此大毒類聚為丸,瞑眩之劑也。

    惟聲重脈來有力者能行之,若言微脈來無力者,勿輕與也,慎之。

     治食膈翻胃方 化滯和中湯 治脾胃弱為飲食所傷,胸膈噎塞,食不運化,此藥最好。

     白朮(一錢半)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 陳皮 黃連(炒) 茯苓(各一錢) 厚樸(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各八分) 砂仁(七分) 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加味保和丸 治食積膈噎。

     山楂肉(一兩) 半夏(薑製) 陳皮 黃連(炒) 蘿蔔子(炒,各五錢) 神麯(炒三錢) 麥芽(炒二錢) 上為末,酒糊或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食鬱越鞠丸 治食噎膈。

     山梔 神麯(炒) 砂仁 香附(童便制) 撫芎 蒼朮(米泔浸七日) 梔子 上為末,丸服。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喜飲食。

     枳實(麩炒,四兩) 半夏(七錢) 神麯(炒) 麥芽(各五錢半炒) 人參 草豆蔻 澤瀉(各五錢) 白茯苓(三錢) 橘皮 青皮(去白) 檳榔 豬苓 乾生薑(各二錢半) 白朮 甘草(炙,各二錢) 砂仁(一錢半) 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五膈丸 治飲食停積不消,胸膈痞氣。

     橘皮(二兩) 大黃 牽牛 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冷水下,此治熱積之劑。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

     陳皮(五錢) 半夏曲 砂仁(各三錢) 烏梅(去核) 丁香 杏仁(去皮尖) 檳榔(各二錢) 白朮 沉香 木香(各一錢) 白豆蔻 巴豆霜(另研,各五分) 上為細末,令勻,醋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愈則止。

    小兒另丸。

     厚樸丸 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

    其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厚樸 蜀椒(去目微炒) 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半) 菖蒲 紫菀(去土苗) 吳茱萸(湯洗)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乾薑(炮) 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半) 巴豆霜(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

    旋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即臥。

    此方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利大效。

    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樸二兩。

     棗包內靈丹 治男婦小兒胸膈脅肋疼痛,腹脹如鼓,不思飲食,宿食不消,膈噎,神效。

     白朮 當歸 川芎 半夏 杏仁 茴香 莪朮 三稜 丁香 沉香(各五錢) 良薑 官桂 川椒 胡椒 青皮 陳皮 甘草 草烏(各二錢) 木香 巴豆(去油,各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用大棗一個,去核將藥入內,外用紙包,水濕煨熟去紙,細嚼溫酒下。

     已上三方,俱系辛熱毒劑,有寒積者宜用。

    若無寒及虛弱人,勿輕用也。

     棗肉平胃散 開胃進食。

     蒼朮(米泔浸,五兩) 厚樸(薑製) 陳皮(去白,各三兩) 甘草(炙) 紅棗 生薑(各二兩) 上銼,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許,煮乾焙燥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鹽湯,點服。

    一方,加人參、茯苓。

     太倉丸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翻胃不食。

     縮砂仁(二兩) 白豆蔻 丁香(各一兩) 陳倉米(一升,黃土炒)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淡薑湯下。

     已上數方,俱調養脾胃,誘進飲食之劑。

     治積膈翻胃方 沉香降氣丹 治翻胃,腹中積塊者。

     黑牽牛(三兩,取頭末) 大黃(酒蒸) 檳榔 當歸(酒浸) 蒼朮 青皮(去穰炒) 烏藥 枳殼(去穰麩炒) 香附(炒) 黃連(薑汁炒) 黃芩(酒炒,各一兩) 陳皮 枳實(麩炒) 砂仁 半夏(薑汁浸,各五錢) 良薑 沉香 木香(不見火) 三稜(火煨) 蓬朮(火煨,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九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七情通氣散 治十膈五噎,腹內久積氣塊,傷力,嘔吐膨脹,此方諸病皆治。

     皂角(火炮,一兩) 大黃(麵包燒熟,二兩) 當歸(二錢半) 硇砂(二錢) 巴豆(六錢,去油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分,或二分,量人大小虛實,加減用之。

    引用好酒一口,調服。

    不飲酒者,滾白水亦可。

    引不許多,引多動一二行。

    此藥服之,不吐則瀉,兼治小兒驚風痰響,上宮天吊,吐痰即愈。

     芫花丸 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蠱,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

     芫花(醋炒,一兩)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黃) 藜蘆(炒) 檳榔(各半兩) 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

    《本事方》雲: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蠱。

    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

    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雲: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蠱使然,名為酒瘕。

    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蒜齏酢治噎方 《太平禦覽》雲:華佗行道,見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旁賣餅者,有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即當瘥。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條,懸之車邊,欲造佗,佗家小兒戲門前,迎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遇我公也。

    疾者先入,見佗壁懸此蛇以十數。

    蓋蒜味辛熱,為陽中之陽,能令人氣實悶亂而自吐。

    若蠱蛇蠱瘕,尤為宜之。

    褚尚書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雞雛,郭坦之兒食蒜一畦,吐消食籠於頃刻。

    蒜之妙用如此,今之醫者,罕能知之。

    或問何以不用瓜蒂散?曰:傷寒內熱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蟲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醋之辛熱。

    人知苦能吐熱,而不知熱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東坡家藏仙方 單用藍靛白湯化下數次,效。

    凡用藥內,必用藍靛或青黛亦好。

    永徽中,絳州有僧病噎,妨食數年。

    臨死遺言,令破喉視之,得一物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置缽中跳躍不止,時寺中方刈藍,試取少靛,置缽中,此蠱繞缽畏走,須臾化為水。

     治火膈翻胃方 滋陰清膈散 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 芍藥(煨) 黃柏(鹽水炒)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梔子 生地(姜酒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入童便、竹瀝各半盞,食前服。

     粉草散 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塞邪熱。

     玄明粉(一斤,製法見火門) 甘草(為末,二兩) 上二味和勻,每用一錢二分,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

     回令丸 治火膈噎。

     黃連(六兩) 吳茱萸(六兩,水煮少時曬乾) 上為末,粥丸服。

     薑汁六一丸 治實火及飲積、翻胃,通用。

     滑石(六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澄清,取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之。

     溫六丸 治翻胃,伐肝邪。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乾薑(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一方 治翻胃吐食。

     白礬(二兩) 黃丹(一兩) 上為末,入瓦罐內,煅令和,取出,以淨紙盛放地上,盆蓋一宿再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溫酒下,更量老少虛實與之。

     白堊散 治虛熱翻胃。

     用白堊土一斤,米醋一升,煅土赤,入醋內,再煅,再入以醋乾為度,取土一兩,入炮姜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甚者二錢,須服四兩有效。

     新瓦散 治翻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淬二十一次,研為末,倉米飯焦亦為末,每用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調平胃散服之吞下。

     螺泥丸 治積熱翻胃,此方亦良。

     取田中大螺,不拘多少,用新水養之,取其吐出之泥,陰乾為丸,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

    螺性至涼,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

    吞以藿香湯,借其辛芳,開胃而已。

     大黃湯 治冷涎翻胃,其候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症,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淬入薑汁中,如此淬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一莖,水一大盞,煎七分,先食蔥白,次服其藥,不十日去根。

     八仙膏 專治噎食。

     生藕汁 生薑汁 梨汁 蘿蔔汁 甘蔗汁 生果汁 竹瀝 蜂蜜 上各取一盞,合和一處,飯甑蒸熟,任意食之。

     驢尿一物飲 治鬱火翻胃。

     驢尿(每服呷二合) 蔭按:炎火鬱於中,治以辛香開胃之藥。

    益滋其燥,非所宜也。

    驢尿辛膻,可使開鬱,然為濁陰之所降,則可以濟火矣。

    唐貞觀中許奉禦及柴蔣等,時稱明醫,奉敕治其翻胃,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旦夕。

    忽有一衛士雲:服驢子小便,極驗。

    日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定。

    後奏知大內,五六人患翻胃,一時俱瘥。

    然此物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盧和著丹溪纂要謂,入驢尿,以防生蠱,此未究理者也。

     專治膈噎方 溫肭臍 阿芙蓉 晚蠶蛾 收阿芙蓉將米殼萵苣開花之時,當取七八寸齊,又用瓷罐蓋之,一月生津脂,收起。

     治燥膈翻胃方 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不能滋潤,生火以緻膈噎。

     當歸 川芎 芍藥(酒炒) 生地黃 壯丹皮 韭汁 上銼,水煎服。

    大便閉,加桃仁、紅花。

     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枯燥,及婦人翻胃。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陳皮(帶白) 甘草(生用) 桃仁(留尖) 紅花(酒製) 上銼,水一鍾半,煎八分,入驢尿,以防生蟲。

     當歸養血湯 治年老之人,陰血枯槁,痰火氣結,升而不降,飲食不下,乃成膈噎之病。

     當歸 白芍藥(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