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香附、紫蘇。
先順後逆,雖不中邪,病從內生,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名曰脫營,內服交感丹,用香鹽散臨臥擦牙。
有鬱結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後發熱,酉戌時退,或煩悶作渴,加嘔,或困臥如癡,向裡坐,亦喜向暗處,婦人經水極少,男子小便點滴,皆憂思氣結,治宜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參、朮、紅花。
痰火甚者,以痰藥吐之下之,後用越鞠丸調理。
平人上納下化,水穀滋沛,身中陰氣自生。
如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熱,熱熏胸中則內熱,宜養陰降火,三白湯加陳皮、蒼朮、川芎、山梔、香附、枳殼、甘草,煎熟入薑汁少許,熱服,以散其鬱,加當歸、黃柏、沙參或元參,以養其陰,痰加貝母,夏加麥門冬,冬加補骨脂。
蓋當歸隨參補血,白芍隨二術除郁。
因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中,多因血虛而得之,故用炒黑山梔解五臟結,益少陰血。
若不早治,復恣酒色,勞瘵之由也,可不慎哉。
蔭按:葉氏曰:六郁為病,不可太拘。
如木鬱達之,達者通暢之謂,或升發,或輕散,或宣越,皆達之之法,不可以吐為達也;火鬱發之,發者升散之謂,或汗解,或升舉,或從治,皆發之之法,不可以汗為發也;土鬱奪之,奪者攘取之謂,或攻下,或劫而衰之,皆奪之之法,不可以下為奪也;金鬱洩之,洩者露去之謂,或滲洩利小便,或疏通其氣,皆洩之之法,不可以利為洩也;水鬱折之,折者曲激之謂,或制禦,或伐挫,或漸殺其勢,皆折之之法,不可以抑為折也。
然須審其人之虛實,病之久近淺深,切不可混雜施治。
若邪氣既去,正氣必虛,又當調平以復其常,如此方盡治郁之妙。
脈法 脈多沉伏。
氣鬱則脈必沉而澀,濕鬱則脈必沉而緩,熱鬱則脈必沉而數,痰鬱脈必弦滑,血鬱脈必芤而結促,食鬱脈必滑而緊盛。
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亦然。
郁脈或促,或結,或代。
滑氏診家樞要 曰: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則脈必因之而止節矣。
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
夫所謂有神者,即經所謂有中氣也。
治方 越鞠丸 解諸郁。
蒼朮 撫芎 香附(童便浸一宿) 神麯(炒) 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一方本方各四兩,外加陳皮、白朮、山楂各二兩,黃芩酒炒一兩半,名加味越鞠丸。
六郁湯 解諸郁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蒼朮(米泔浸) 撫芎(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錢) 甘草(炙) 砂仁(研細,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如氣鬱,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香附、砂仁;如濕鬱,加白朮,倍蒼朮;如熱鬱,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鬱,加南星、枳殼、小皂莢;如血鬱,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鬱,加山楂、神麯、麥芽面。
開鬱湯 治惱怒思慮,氣滯而鬱,一服即效。
香附子(童便浸) 貝母(各一錢半) 蒼朮 撫芎 山梔 神麯(炒) 陳皮(去白) 茯苓 枳殼(去穰,麩炒) 蘇梗(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氣,加木香,檳榔;濕,加白朮、羌活;熱,加黃芩、黃連、柴胡;痰,加半夏、南星;血,加桃仁、紅花;食積,加神麯、山楂、砂仁。
升發二陳湯 治痰鬱,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撫芎(一錢) 升麻 防風 柴胡(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木香檳榔丸 治濕熱食積諸郁,壯實人宜用。
木香 檳榔 陳皮 青皮 蓬朮(煨) 黃連 枳殼(麩炒)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炒) 牽牛(頭末,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交感丹 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鬱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諸證,極有神效。
香附米(二斤,用瓦器炒金黃色,取淨末一斤) 茯神(去皮木,為末,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白滾湯或降氣湯下。
先順後逆,雖不中邪,病從內生,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名曰脫營,內服交感丹,用香鹽散臨臥擦牙。
有鬱結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後發熱,酉戌時退,或煩悶作渴,加嘔,或困臥如癡,向裡坐,亦喜向暗處,婦人經水極少,男子小便點滴,皆憂思氣結,治宜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參、朮、紅花。
痰火甚者,以痰藥吐之下之,後用越鞠丸調理。
平人上納下化,水穀滋沛,身中陰氣自生。
如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熱,熱熏胸中則內熱,宜養陰降火,三白湯加陳皮、蒼朮、川芎、山梔、香附、枳殼、甘草,煎熟入薑汁少許,熱服,以散其鬱,加當歸、黃柏、沙參或元參,以養其陰,痰加貝母,夏加麥門冬,冬加補骨脂。
蓋當歸隨參補血,白芍隨二術除郁。
因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中,多因血虛而得之,故用炒黑山梔解五臟結,益少陰血。
若不早治,復恣酒色,勞瘵之由也,可不慎哉。
蔭按:葉氏曰:六郁為病,不可太拘。
如木鬱達之,達者通暢之謂,或升發,或輕散,或宣越,皆達之之法,不可以吐為達也;火鬱發之,發者升散之謂,或汗解,或升舉,或從治,皆發之之法,不可以汗為發也;土鬱奪之,奪者攘取之謂,或攻下,或劫而衰之,皆奪之之法,不可以下為奪也;金鬱洩之,洩者露去之謂,或滲洩利小便,或疏通其氣,皆洩之之法,不可以利為洩也;水鬱折之,折者曲激之謂,或制禦,或伐挫,或漸殺其勢,皆折之之法,不可以抑為折也。
然須審其人之虛實,病之久近淺深,切不可混雜施治。
若邪氣既去,正氣必虛,又當調平以復其常,如此方盡治郁之妙。
脈法 脈多沉伏。
氣鬱則脈必沉而澀,濕鬱則脈必沉而緩,熱鬱則脈必沉而數,痰鬱脈必弦滑,血鬱脈必芤而結促,食鬱脈必滑而緊盛。
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亦然。
郁脈或促,或結,或代。
滑氏診家樞要 曰: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則脈必因之而止節矣。
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
夫所謂有神者,即經所謂有中氣也。
治方 越鞠丸 解諸郁。
蒼朮 撫芎 香附(童便浸一宿) 神麯(炒) 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一方本方各四兩,外加陳皮、白朮、山楂各二兩,黃芩酒炒一兩半,名加味越鞠丸。
六郁湯 解諸郁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蒼朮(米泔浸) 撫芎(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錢) 甘草(炙) 砂仁(研細,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如氣鬱,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香附、砂仁;如濕鬱,加白朮,倍蒼朮;如熱鬱,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鬱,加南星、枳殼、小皂莢;如血鬱,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鬱,加山楂、神麯、麥芽面。
開鬱湯 治惱怒思慮,氣滯而鬱,一服即效。
香附子(童便浸) 貝母(各一錢半) 蒼朮 撫芎 山梔 神麯(炒) 陳皮(去白) 茯苓 枳殼(去穰,麩炒) 蘇梗(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氣,加木香,檳榔;濕,加白朮、羌活;熱,加黃芩、黃連、柴胡;痰,加半夏、南星;血,加桃仁、紅花;食積,加神麯、山楂、砂仁。
升發二陳湯 治痰鬱,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撫芎(一錢) 升麻 防風 柴胡(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木香檳榔丸 治濕熱食積諸郁,壯實人宜用。
木香 檳榔 陳皮 青皮 蓬朮(煨) 黃連 枳殼(麩炒)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炒) 牽牛(頭末,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交感丹 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鬱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諸證,極有神效。
香附米(二斤,用瓦器炒金黃色,取淨末一斤) 茯神(去皮木,為末,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白滾湯或降氣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