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皮;惡寒,加桂;嗽,加紫菀;勞者,加鱉甲。
柴胡散 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 黃耆 赤茯苓 白朮(各二兩) 人參 地骨皮 枳殼(制) 桔梗 桑白皮 赤芍藥 生地黃(各七錢半) 麥冬(三兩) 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桑白皮 枳殼 前胡 黃耆(各七錢半) 人參 白茯苓 芍藥 桂心 五加皮 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解風湯 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 川芎 獨活 麻黃(去節,湯泡,焙) 甘草(各一兩) 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薄荷少許同煎服。
防風湯 治中風寒熱。
防風 桂枝 黃芩 甘草 當歸 白茯苓(各一兩) 秦艽 乾葛(各一兩半) 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調中湯 羅謙甫知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
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內外俱為病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證,寒熱間作,理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
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朮 白茯苓 乾薑 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服。
蔭按:《脈經》雲: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
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
並於傷食門求之,則得矣。
治鬱火發熱方 火鬱湯 治四肢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各五錢) 柴胡 甘草(炙各三錢) 防風(二錢半) 上銼,入蔥白三莖,水煎,稍熱服。
一方無羌活、人參。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骨中熱,困熱如燎,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三錢) 防風(一錢半) 柴胡(二錢) 人參 芍藥(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生草(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稍熱服。
忌一切寒涼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 甘草(炙) 黃耆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半) 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半兩) 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
服藥時宜減時,服藥後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咀,每服一兩,入生薑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手心腳心發熱不可當。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香附 黃連 前胡 甘草 上銼,水煎服。
清熱解鬱湯 治發煩熱惡寒諸病,並吐血衄血,小便赤,大便難。
山梔仁(連殼研碎,炒半黑為度,覆地上出火毒一時) 上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一片煎八分,溫服。
丹溪方 一男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少食,此時四月後,與此方。
白朮(一兩半) 神麯(炒,一兩) 陳皮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冬(去心) 木通(各五錢) 生甘草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分作十四帖,水煎,食後熱服,下大補丸十五粒。
又方 治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沙參(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又方 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 香附 蒼朮 白芷 半夏 川芎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治氣分熱方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發作,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乾煩渴,或下後熱未愈,汗後勞復,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經病,產後餘疾,並宜服之。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 治脾胃真陰虛損,心肝風熱鬱甚,陽盛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燥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施者,並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
防風 當歸 白芍藥 黃芩 人參 甘草 大黃 柴胡(各一兩) 滑石(六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
蔭按:此方瀉心肝之陽,補脾胃之陰,而無辛香燥熱之藥,真治風熱燥熱濕熱挾虛之良劑,其功大於防風通聖散。
一雲治煩熱,皮膚索澤。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 甘草(三兩七錢半) 石膏(二十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
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治血分熱方 桃仁承氣湯 治結熱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三兩) 桂(二兩,去皮)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用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蔭按:《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
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
火熱之氣,寒以取之。
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然有是證方可用之。
清涼四順飲子 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治氣虛發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倦勞傷脾,緻元氣虛弱,真陽下陷,內虛生熱。
人參(五分) 黃耆(炙,一錢) 甘草(炙) 白朮 當歸 橘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或雲加芍藥、黃柏。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溫服。
蔭按:惟實火可瀉,宜用芩、連、梔、柏;虛可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火熱也。
或者誤用芩、連、梔、柏以治虛火,則火益熾。
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則亡陰,陰亡則不足以濟火,故令火益熾,用者慎之。
四君子湯 治氣虛火盛,無力身熱。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作一劑,水煎,溫服。
附子理中湯 治大病及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虛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溫養其火,則熱自退,宜此方主之。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甘草(炙) 附子(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蔭按:蓋壯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無。
所謂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
故凡諸證寒涼太過,幾於無陽者,則烏、附之類宜審擇而用之。
昔人以附子一物為大陽,為回陽丹,以天雄、附子、川烏為三建湯,以硫黃為金液丹,皆所以養其真陽,壯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氣耳。
治血虛發熱方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脈虛也。
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
若誤用白虎湯必死,醫者須慎察之。
黃耆(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食前溫服。
治陰虛火動方 滋陰降火湯 治勞心好色,大損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是為陰虛火旺之證,宜此治之。
黃柏(鹽水炒) 知母(炒) 生地黃(洗) 白芍藥(炒) 當歸 元參 麥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一鍾煎七分,入童便半小盞服。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火動,午後潮熱。
當歸(酒洗) 白芍藥(酒洗) 白朮 白茯苓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牡丹皮 梔子(炒,各七分) 上銼一劑,入薄荷少許,水煎服。
六物湯 治陰虛發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知母(酒炒) 黃柏(炒)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耆、白朮;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代芩、連用。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火動,皆火起於九泉穴,此補陰降火之妙劑。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朮、黃耆。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正氣湯 降陰火,止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坎離丸 治陰火遺精盜汗,潮熱咳嗽。
黃柏 知母(各等分) 上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為末,地黃煎膏為丸,脾弱者山藥糊丸服。
四物坎離丸 善烏鬚髮,善治腸風。
熟地黃(三兩) 生地黃(一兩半,與熟地同用酒浸,搗膏) 當歸(二兩,酒炒) 芍藥(一兩半,酒炒) 黃柏(二兩,酒炒) 知母(酒炒) 側柏葉(炒) 槐子(炒,各一兩) 連翹(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用磁盤盛之,以綿紙餬口,涼地下放七日去火毒,曬乾收之,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六十丸,白湯或酒下。
人中白散 瀉陰火,消瘀血。
用人中白以瓦煅過,每服二錢,溫水調服。
蔭按:自古諸神良之醫,但用人尿溺白垽耳,未嘗有用秋石之方也,近時多用之。
夫藥有氣有味,有精有魄,秋石既經煎煉,則其氣味已易,精華已去,所存者獨枯魄耳,惡能與人尿溺白垽論功效耶。
此舉世尚奇之昧也,或用陰秋石者為近之。
枸杞酒 治火證。
枸杞子(五錢) 黃連(炒,五錢) 綠豆(一錢) 上以絹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鐏,煮水袋,窨久乃飲。
柴胡散 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 黃耆 赤茯苓 白朮(各二兩) 人參 地骨皮 枳殼(制) 桔梗 桑白皮 赤芍藥 生地黃(各七錢半) 麥冬(三兩) 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桑白皮 枳殼 前胡 黃耆(各七錢半) 人參 白茯苓 芍藥 桂心 五加皮 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解風湯 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 川芎 獨活 麻黃(去節,湯泡,焙) 甘草(各一兩) 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薄荷少許同煎服。
防風湯 治中風寒熱。
防風 桂枝 黃芩 甘草 當歸 白茯苓(各一兩) 秦艽 乾葛(各一兩半) 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調中湯 羅謙甫知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
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內外俱為病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證,寒熱間作,理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
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朮 白茯苓 乾薑 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服。
蔭按:《脈經》雲: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
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
並於傷食門求之,則得矣。
治鬱火發熱方 火鬱湯 治四肢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各五錢) 柴胡 甘草(炙各三錢) 防風(二錢半) 上銼,入蔥白三莖,水煎,稍熱服。
一方無羌活、人參。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骨中熱,困熱如燎,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三錢) 防風(一錢半) 柴胡(二錢) 人參 芍藥(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生草(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稍熱服。
忌一切寒涼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 甘草(炙) 黃耆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半) 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半兩) 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
服藥時宜減時,服藥後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咀,每服一兩,入生薑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手心腳心發熱不可當。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香附 黃連 前胡 甘草 上銼,水煎服。
清熱解鬱湯 治發煩熱惡寒諸病,並吐血衄血,小便赤,大便難。
山梔仁(連殼研碎,炒半黑為度,覆地上出火毒一時) 上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一片煎八分,溫服。
丹溪方 一男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少食,此時四月後,與此方。
白朮(一兩半) 神麯(炒,一兩) 陳皮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冬(去心) 木通(各五錢) 生甘草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分作十四帖,水煎,食後熱服,下大補丸十五粒。
又方 治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沙參(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又方 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 香附 蒼朮 白芷 半夏 川芎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治氣分熱方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發作,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乾煩渴,或下後熱未愈,汗後勞復,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經病,產後餘疾,並宜服之。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 治脾胃真陰虛損,心肝風熱鬱甚,陽盛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燥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施者,並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
防風 當歸 白芍藥 黃芩 人參 甘草 大黃 柴胡(各一兩) 滑石(六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
蔭按:此方瀉心肝之陽,補脾胃之陰,而無辛香燥熱之藥,真治風熱燥熱濕熱挾虛之良劑,其功大於防風通聖散。
一雲治煩熱,皮膚索澤。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 甘草(三兩七錢半) 石膏(二十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
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治血分熱方 桃仁承氣湯 治結熱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三兩) 桂(二兩,去皮)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用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蔭按:《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
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
火熱之氣,寒以取之。
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然有是證方可用之。
清涼四順飲子 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治氣虛發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倦勞傷脾,緻元氣虛弱,真陽下陷,內虛生熱。
人參(五分) 黃耆(炙,一錢) 甘草(炙) 白朮 當歸 橘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或雲加芍藥、黃柏。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溫服。
蔭按:惟實火可瀉,宜用芩、連、梔、柏;虛可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火熱也。
或者誤用芩、連、梔、柏以治虛火,則火益熾。
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則亡陰,陰亡則不足以濟火,故令火益熾,用者慎之。
四君子湯 治氣虛火盛,無力身熱。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作一劑,水煎,溫服。
附子理中湯 治大病及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虛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溫養其火,則熱自退,宜此方主之。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甘草(炙) 附子(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蔭按:蓋壯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無。
所謂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
故凡諸證寒涼太過,幾於無陽者,則烏、附之類宜審擇而用之。
昔人以附子一物為大陽,為回陽丹,以天雄、附子、川烏為三建湯,以硫黃為金液丹,皆所以養其真陽,壯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氣耳。
治血虛發熱方 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脈虛也。
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
若誤用白虎湯必死,醫者須慎察之。
黃耆(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食前溫服。
治陰虛火動方 滋陰降火湯 治勞心好色,大損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是為陰虛火旺之證,宜此治之。
黃柏(鹽水炒) 知母(炒) 生地黃(洗) 白芍藥(炒) 當歸 元參 麥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一鍾煎七分,入童便半小盞服。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火動,午後潮熱。
當歸(酒洗) 白芍藥(酒洗) 白朮 白茯苓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牡丹皮 梔子(炒,各七分) 上銼一劑,入薄荷少許,水煎服。
六物湯 治陰虛發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知母(酒炒) 黃柏(炒)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耆、白朮;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代芩、連用。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火動,皆火起於九泉穴,此補陰降火之妙劑。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朮、黃耆。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正氣湯 降陰火,止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坎離丸 治陰火遺精盜汗,潮熱咳嗽。
黃柏 知母(各等分) 上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為末,地黃煎膏為丸,脾弱者山藥糊丸服。
四物坎離丸 善烏鬚髮,善治腸風。
熟地黃(三兩) 生地黃(一兩半,與熟地同用酒浸,搗膏) 當歸(二兩,酒炒) 芍藥(一兩半,酒炒) 黃柏(二兩,酒炒) 知母(酒炒) 側柏葉(炒) 槐子(炒,各一兩) 連翹(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用磁盤盛之,以綿紙餬口,涼地下放七日去火毒,曬乾收之,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六十丸,白湯或酒下。
人中白散 瀉陰火,消瘀血。
用人中白以瓦煅過,每服二錢,溫水調服。
蔭按:自古諸神良之醫,但用人尿溺白垽耳,未嘗有用秋石之方也,近時多用之。
夫藥有氣有味,有精有魄,秋石既經煎煉,則其氣味已易,精華已去,所存者獨枯魄耳,惡能與人尿溺白垽論功效耶。
此舉世尚奇之昧也,或用陰秋石者為近之。
枸杞酒 治火證。
枸杞子(五錢) 黃連(炒,五錢) 綠豆(一錢) 上以絹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鐏,煮水袋,窨久乃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