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散飲,二物之苦以洩水,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洩水之聖藥也。
然亦有大毒,人虛者不可輕用,慎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及濕痰熱痰。
惟胃虛少食者忌用。
甘遂(麵裹煨熟)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許,洗淨曬乾) 芫花(醋拌經宿,炒黑勿焦,以上三味各一兩) 黃柏(炒褐色,二兩) 大黃(酒拌濕,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潤,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送下。
導痰小胃丹 最能化痰,化痞,化積,治中風眩暈,喉痹,頭風哮吼等證,上可取膈上之濕痰,下可利腸胃之積痰,極有神效。
南星 半夏(二味用白礬、皂角、薑汁水煮十五次,各二兩半) 陳皮 枳實(二味白礬、皂角水浸半日,去白,焙乾,各一兩) 蒼朮(米泔、白礬、皂角水浸一宿,去黑皮,曬乾,炒,一兩) 黃柏(炒褐色,一兩) 桃仁 杏仁(二味同用皂角、白礬水泡,去皮尖) 白朮(去蘆,炒,一兩) 紅花(酒蒸) 白芥子(炒)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乾) 芫花(醋拌一宿炒黑) 甘遂(麵裹煨,各一兩) 大黃(酒濕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一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竹瀝煮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極甚者五七十丸,量虛實加減,不可大過,恐損胃氣也。
一切痰飲,臥時白湯下。
中風不語,癱瘓初起,用濃薑湯下三十五丸,少時即能說話。
頭風頭痛,多是濕火上攻,臨臥姜下二十一丸。
眩暈多屬痰火,食後薑湯下二十五丸,然後以二陳湯、四物湯加柴胡、黃芩、蒼朮、白芷,倍川芎,熱多加知母、石膏。
痰痞積塊,臨臥白湯下三十丸,一日一服,雖數十年,隻五七服見效。
哮吼乃痰在膈上,臨臥薑湯下二十五丸,每夜一次。
喉痹腫痛,食後白湯下。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濕熱積結,痰飲懸飲,變生諸病,或水腫大腹,實脹喘滿,或風熱燥郁,肢體麻木,走注疼痛,風痰涎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等證,人壯氣實者可暫服之。
甘遂 大戟 芫花(各醋炒,五錢) 黑醜(取頭末,二兩)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漸加二丸,日三服,溫水下,至便利即止。
若多服頓攻,轉加痛悶損人。
輕粉,治水腫鼓脹之藥,以其善開濕熱怫鬱故也。
或去輕粉、牽牛亦可。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 治忽患胸背脅項及手足腰胯隱痛難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注,乃痰涎在胸膈間,隨氣升降於經絡中作痛而然;或手足冷癉,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者。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食後臨臥淡薑湯下,仍量病人虛實加減丸數。
一方名妙應丸。
凡病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此丸加減。
腳氣,加明松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半兩,先以鹽水浸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二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再服,下惡物立效。
腳氣走注,於前方內加吳茱萸。
驚痰,加硃砂二錢,又加全蠍,每用八九丸,常與之,三五服去盡。
酒痰,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
走注腰痛,加核桃三個燒灰,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酒下。
驚氣成塊者,加川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元胡索、蓬朮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
腎痹痛,加木鱉子去殼研一兩、桂半兩。
熱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
寒痰,加胡椒、丁香、肉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瓜蒂散 吐痰法。
在上者因而越之,此方是也。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用香豉一合、水二盞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凡吐時,須天氣清明,午時前後,令病人隔夜不食,卒暴者不拘。
若吐不止,用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亦解,瓜蒂、白水甘草總解。
治氣痰方 四七湯 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紫蘇 厚樸(各三兩) 上?咀,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婦人有孕惡阻,亦宜服之,但半夏用薑汁製過。
男子因氣而小便白濁,用此湯下青州白丸子,有效。
順氣導痰湯 烏藥 桔梗 枳殼(麩炒) 半夏(湯泡,各一錢半) 茯苓 橘紅 南星(湯泡)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風勝,加防風、天麻。
三子養親湯 治年高痰盛氣實者,此方主之。
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用紫色真正年久者佳) 蘿蔔子(主食痞,兼理氣,用白種者佳) 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色者亦可用 ) 上各洗淨去砂土,曬乾,隔紙上微炒,微微研碎,看何經多作,則以所主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或稀布小袋盛之煮湯,可隨甘旨飲啜,亦不拘時,勿煎太過,令味苦辣。
若大便素實,入熟蜜一匙;冬寒,加生薑一片,尤良。
夫三子出老圃,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善養脾胃,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
蔭按:蓋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
是方也,蔔子能耗氣,蘇子能降氣,芥子能利氣。
氣耗則邪不實,氣降則痰不逆,氣利則膈自寬,奚痰患之有。
飛霞子此方,為人子事親者設也。
雖然治痰先理氣,此治標之論耳,終不若二陳湯有健脾去濕治本之妙也。
但氣實之證,則養親湯亦捷徑之方矣。
三仙丸 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生,去皮) 半夏(湯洗七次,二味各五兩,用生薑自然汁和,五六月內做面如醬黃法) 香附子(略炒,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一方去香附,加橘紅,名玉粉丸,治氣痰。
導飲丸 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庳,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
常服去痰涎,進飲食。
京三稜(煨) 蓬朮(煨,各二兩二錢)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白朮(各一兩半) 枳實(麩炒) 檳榔 木香 半夏(各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薑湯下。
沉香和中丸 治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證。
沉香(二錢) 陳皮(去白) 青皮 枳殼 木香 檳榔 黃芩 青礞石(焰硝煅,各半兩) 大黃(一兩) 滑石(二兩) 黑牽牛(取頭末,二兩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
清氣滌痰丸 健脾胃,化痰涎,寬胸膈,進飲食。
半夏曲(一斤) 牛膽南星(十兩) 橘紅 山楂肉 瓜蔞仁(去油) 枳實 白朮 茯苓 蘿蔔子(炒) 黃連(各八兩) 香附(青鹽水浸炒) 枯黃芩(微炒) 紫蘇子 甘草(各六兩) 白芥子(三兩) 沉香(二兩) 上為細末,竹瀝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食遠或臨睡服。
老痰,加天門冬去心四兩、青礞石二兩硝煅。
若陰虛火盛,當滋陰降火為主,兼服前藥。
治郁痰老痰方 開鬱化痰湯 半夏(湯泡,一錢二分) 枳實(麩炒,二錢) 貝母(去心) 香附(各一錢半) 白茯苓 山楂(各一錢) 陳皮(去白) 黃連(炒,各八分) 蒼朮(米泔浸)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作一服,如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瓜蔞枳實湯 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並痰迷心竅,不能言語者,並皆治之。
瓜蔞仁 枳實(麩炒) 桔梗 茯苓 貝母(去心) 陳皮(去白) 片芩 山梔子(各一錢) 當歸(六分) 砂仁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
痰迷心竅,不能言語,加石菖蒲去木香;氣喘,加桑白皮、蘇子,外用茶渣揉擦痛處。
王節齋化痰丸 治一切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亦治燥痰。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粉(另研) 瓜蔞仁(另研) 橘紅(去皮,各一兩) 桔梗(去蘆) 香附子(淡鹽水浸炒) 連翹(各五錢) 青黛(另研) 芒硝(各三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藥末杵極勻,丸如小龍眼大,噙化一丸。
或嚼爛,茶清化細嚥之。
或丸為細丸如黍米大,淡鹽湯送下五六十丸。
蔭按:老痰大率飲酒之人多有之,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滯而成。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瀉肺火也,海石、芒硝以軟堅也,瓜蔞仁潤肺降痰,香附米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解鬱火,皆不用辛燥之藥。
清膈化痰丸 治一切痰飲鬱結肺胃,吞吐不利。
海石(即浮石,一兩) 人參(去蘆) 半夏(薑製) 木香 香附(炒) 蒼朮(米泔浸炒) 瓜蔞仁(各一兩) 陳皮(二兩,去白) 枳實(炒,一兩五錢) 麥芽(炒) 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用淡生薑湯送下。
海石祛痰丸 專治老痰頑痰。
五倍子(五錢) 海石(一兩) 南星(五錢) 半夏(一兩) 先將星、半為末,水浸夏三日,冬七日,取出曬乾,連上四味為末,九月黃熟瓜蔞七個,瓤汁並蔞仁去殼,前藥未石臼搗勻,用黃蒿鋪厚二寸,將藥捏作餅子,置蒿上,更以黃蒿覆之,三七取出曬乾,名為瓜蔞曲,再搗為末,入後藥: 黃芩 黃連 香附 白朮(各四錢) 枳實(麩炒) 陳皮 甘草 茯苓(各三錢) 晉礬(飛,一錢) 上通為細末,共前藥拌勻,淡薑湯和丸,每服三四十丸,臨臥白湯下。
忌煎炒。
飲酒之人七八十丸亦不妨。
香附瓜蔞青黛丸 治燥痰鬱痰,咳嗽呃逆。
凡積痰非青黛、瓜蔞不除。
香附 瓜蔞仁 青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噙化,或去香附亦可。
一方 治郁痰。
白殭蠶 杏仁 瓜蔞仁 訶子 五倍子 貝母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一方 治老痰。
海石 半夏 瓜蔞仁 香附子 五倍子 上為末,作丸服下之。
如虛痰老痰,稠黏膠固於胸臆,依附盤汨於腸胃,當用此膏吐瀉,不緻虛損元氣。
如癱勞鼓噎,於補虛藥中加之,以去痰積,可收萬全。
服此比之倒倉更穩,仍須養者。
八珍丸 治膈痰結實,胸膈不利,喘嗽嘔吐。
丹砂(研,半兩) 犀角(鎊) 羚羊角(鎊) 茯神(去木) 牛黃(研) 龍腦(研,各二錢半) 牛膽南星 硼砂(研,各一錢)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用人參荊芥湯下 治脾胃虛痰方 六君子湯 治脾虛不進飲食,嘔吐痰水。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去白) 半夏(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加薑、棗、煎服。
白朮湯 治胃虛吐痰 半夏曲(五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三錢) 檳榔(二錢半) 木香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調下,食前服。
一方 治頑痰不化。
石青(一兩) 石綠(半兩) 上研細,水飛,以餅糊丸,每服十丸,溫湯下,吐痰一二碗不妨。
霞天膏 此倒倉法遺意也。
用此製半夏曲或入丸藥中,能令老痰自大便出,且不損元氣,不傷脾胃。
凡治膠結老痰,非此不效。
黃牯牛肉,用純黃無病肥澤一二歲者淨腿肉十二斤,切指頂大,用長流水以大銅鍋煮之,旋加沸湯,常令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煮肉爛如泥,去渣,將肉汁以細布濾過,入小銅鍋內,用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攪如稀糖,滴水不散,色如琥珀為度。
每肉十二斤可取膏一斤,以瓷罐盛之,冬月制用調藥劑,初少漸多,沸湯自然溶化,用和丸,每三分才面一分,同煮成糊,或用煉蜜。
日久生黴,寒天用重湯煮過,熱天冷水窨之,可留三日。
凡治實痰新痰,用南星、半夏燥之,橘紅、枳殼散之,茯苓、豬苓滲之,黃芩、黃連降之,巴豆、附子疏通之,竹瀝、瓜蔞潤之。
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
此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
茯苓 半夏(薑製) 白朮 神麯(炒,各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陳皮 天麻(各二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祛痰健脾丸 和平甘暖,可以常服。
白朮(四兩) 山楂(去核,微炒,三兩) 白芍藥(酒炒) 橘紅(各一兩七錢) 貝母(去心,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水調熬作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滾水下,或清米飲下。
枳實理中丸 理中焦,除痞滿,逐痰飲,止腹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 枳實(麩炒)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
渴,加瓜蔞根;下痢,加牡蠣。
治腎虛痰方 加減四物二陳湯 治陰虛,腎火炎上,肺燥有痰。
當歸(洗) 芍藥(炒) 地黃(酒洗) 陳皮(去白) 貝母(去心) 麥冬(去心) 瓜蔞仁(去油,各一錢) 桔梗(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服。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紫蘇子 半夏曲(各五兩) 陳皮(去白,三兩半) 前胡(去蘆) 厚樸(去皮,薑製) 川當歸 甘草(炙) 肉桂(去皮,各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俞山人降氣湯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或喘或滿,咽乾不利,並治腳氣上攻,煩渴引飲。
前胡(去蘆) 黃耆 厚樸(薑製) 五加皮(薑製) 當歸(去蘆) 桔梗 羌活 半夏曲 人參(去蘆) 陳皮 紫蘇子(各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 乾薑(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紫蘇三葉煎至一盞,食遠服。
黑錫丹 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或赤白帶下,並皆治之。
肉桂(去皮,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胡蘆巴(酒浸炒) 破故紙(炒) 茴香(舶上者,炒) 肉豆蔻(麵裹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即川楝子)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杵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必研令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下,女人棗湯下。
靈砂丹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氣。
水銀(一兩) 硫黃(四西) 上用新鐵銚炒成砂,有煙即以醋灑,候冷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縛曬乾,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煅,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末,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粒,空心棗湯、米飲、人參湯任下。
蔭按:以上諸方並系溫熱之劑,而出證皆雲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
蓋謂盛者,即心火之炎。
虛者,即腎水之弱。
火炎水弱,則有升無降,故津液湧而為痰,稠黏膠固,凝滯於胸膈之間,非金石丹藥溫熱香燥之劑,能以流通開散之乎。
書雲重可以去怯,正所謂劫劑也。
用此劫劑之後,又當用兼補兼消之藥繼之,如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有飲,故用此藥補腎逐水,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
熟地黃(八兩) 乾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澤瀉(去毛)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生薑湯下。
八味丸 治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
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桂心各一兩。
半夏丸 此藥大治心火狂躁,腎水虛羸,能寬胸膈,化痰飲,降心火,補腎水真陰,進飲食,健行步,黑髭鬚,明耳目,服之十日見效。
半夏(四兩,大者二兩,湯泡七次,二兩同豬苓炒) 豬苓(四兩,去皮,為末,用一兩半同半夏炒,紙鋪地上去火毒,去苓不用) 破故紙(酒浸,同芝麻炒,去芝麻不用) 沉香(各一兩) 上為末,用無灰酒糊丸如桐子大,次日將所存苓末銀石器內慢火炒乾,依前法出火毒,將藥同苓末收,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
然亦有大毒,人虛者不可輕用,慎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及濕痰熱痰。
惟胃虛少食者忌用。
甘遂(麵裹煨熟)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許,洗淨曬乾) 芫花(醋拌經宿,炒黑勿焦,以上三味各一兩) 黃柏(炒褐色,二兩) 大黃(酒拌濕,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潤,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送下。
導痰小胃丹 最能化痰,化痞,化積,治中風眩暈,喉痹,頭風哮吼等證,上可取膈上之濕痰,下可利腸胃之積痰,極有神效。
南星 半夏(二味用白礬、皂角、薑汁水煮十五次,各二兩半) 陳皮 枳實(二味白礬、皂角水浸半日,去白,焙乾,各一兩) 蒼朮(米泔、白礬、皂角水浸一宿,去黑皮,曬乾,炒,一兩) 黃柏(炒褐色,一兩) 桃仁 杏仁(二味同用皂角、白礬水泡,去皮尖) 白朮(去蘆,炒,一兩) 紅花(酒蒸) 白芥子(炒)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乾) 芫花(醋拌一宿炒黑) 甘遂(麵裹煨,各一兩) 大黃(酒濕紙裹煨,焙乾,再以酒炒,一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竹瀝煮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極甚者五七十丸,量虛實加減,不可大過,恐損胃氣也。
一切痰飲,臥時白湯下。
中風不語,癱瘓初起,用濃薑湯下三十五丸,少時即能說話。
頭風頭痛,多是濕火上攻,臨臥姜下二十一丸。
眩暈多屬痰火,食後薑湯下二十五丸,然後以二陳湯、四物湯加柴胡、黃芩、蒼朮、白芷,倍川芎,熱多加知母、石膏。
痰痞積塊,臨臥白湯下三十丸,一日一服,雖數十年,隻五七服見效。
哮吼乃痰在膈上,臨臥薑湯下二十五丸,每夜一次。
喉痹腫痛,食後白湯下。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濕熱積結,痰飲懸飲,變生諸病,或水腫大腹,實脹喘滿,或風熱燥郁,肢體麻木,走注疼痛,風痰涎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等證,人壯氣實者可暫服之。
甘遂 大戟 芫花(各醋炒,五錢) 黑醜(取頭末,二兩)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漸加二丸,日三服,溫水下,至便利即止。
若多服頓攻,轉加痛悶損人。
輕粉,治水腫鼓脹之藥,以其善開濕熱怫鬱故也。
或去輕粉、牽牛亦可。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 治忽患胸背脅項及手足腰胯隱痛難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注,乃痰涎在胸膈間,隨氣升降於經絡中作痛而然;或手足冷癉,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者。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食後臨臥淡薑湯下,仍量病人虛實加減丸數。
一方名妙應丸。
凡病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此丸加減。
腳氣,加明松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半兩,先以鹽水浸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二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再服,下惡物立效。
腳氣走注,於前方內加吳茱萸。
驚痰,加硃砂二錢,又加全蠍,每用八九丸,常與之,三五服去盡。
酒痰,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
走注腰痛,加核桃三個燒灰,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酒下。
驚氣成塊者,加川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元胡索、蓬朮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
腎痹痛,加木鱉子去殼研一兩、桂半兩。
熱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
寒痰,加胡椒、丁香、肉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瓜蒂散 吐痰法。
在上者因而越之,此方是也。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用香豉一合、水二盞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凡吐時,須天氣清明,午時前後,令病人隔夜不食,卒暴者不拘。
若吐不止,用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亦解,瓜蒂、白水甘草總解。
治氣痰方 四七湯 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紫蘇 厚樸(各三兩) 上?咀,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婦人有孕惡阻,亦宜服之,但半夏用薑汁製過。
男子因氣而小便白濁,用此湯下青州白丸子,有效。
順氣導痰湯 烏藥 桔梗 枳殼(麩炒) 半夏(湯泡,各一錢半) 茯苓 橘紅 南星(湯泡)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風勝,加防風、天麻。
三子養親湯 治年高痰盛氣實者,此方主之。
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用紫色真正年久者佳) 蘿蔔子(主食痞,兼理氣,用白種者佳) 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紫色者亦可用 ) 上各洗淨去砂土,曬乾,隔紙上微炒,微微研碎,看何經多作,則以所主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或稀布小袋盛之煮湯,可隨甘旨飲啜,亦不拘時,勿煎太過,令味苦辣。
若大便素實,入熟蜜一匙;冬寒,加生薑一片,尤良。
夫三子出老圃,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善養脾胃,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
蔭按:蓋痰不自動也,因氣而動,故氣上則痰上,氣下則痰下,氣行則痰行,氣滯則痰滯。
是方也,蔔子能耗氣,蘇子能降氣,芥子能利氣。
氣耗則邪不實,氣降則痰不逆,氣利則膈自寬,奚痰患之有。
飛霞子此方,為人子事親者設也。
雖然治痰先理氣,此治標之論耳,終不若二陳湯有健脾去濕治本之妙也。
但氣實之證,則養親湯亦捷徑之方矣。
三仙丸 治中脘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生,去皮) 半夏(湯洗七次,二味各五兩,用生薑自然汁和,五六月內做面如醬黃法) 香附子(略炒,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一方去香附,加橘紅,名玉粉丸,治氣痰。
導飲丸 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庳,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
常服去痰涎,進飲食。
京三稜(煨) 蓬朮(煨,各二兩二錢)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白朮(各一兩半) 枳實(麩炒) 檳榔 木香 半夏(各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薑湯下。
沉香和中丸 治氣滯,胸膈煩滿,痰涎不利,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證。
沉香(二錢) 陳皮(去白) 青皮 枳殼 木香 檳榔 黃芩 青礞石(焰硝煅,各半兩) 大黃(一兩) 滑石(二兩) 黑牽牛(取頭末,二兩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
清氣滌痰丸 健脾胃,化痰涎,寬胸膈,進飲食。
半夏曲(一斤) 牛膽南星(十兩) 橘紅 山楂肉 瓜蔞仁(去油) 枳實 白朮 茯苓 蘿蔔子(炒) 黃連(各八兩) 香附(青鹽水浸炒) 枯黃芩(微炒) 紫蘇子 甘草(各六兩) 白芥子(三兩) 沉香(二兩) 上為細末,竹瀝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食遠或臨睡服。
老痰,加天門冬去心四兩、青礞石二兩硝煅。
若陰虛火盛,當滋陰降火為主,兼服前藥。
治郁痰老痰方 開鬱化痰湯 半夏(湯泡,一錢二分) 枳實(麩炒,二錢) 貝母(去心) 香附(各一錢半) 白茯苓 山楂(各一錢) 陳皮(去白) 黃連(炒,各八分) 蒼朮(米泔浸)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銼作一服,如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瓜蔞枳實湯 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並痰迷心竅,不能言語者,並皆治之。
瓜蔞仁 枳實(麩炒) 桔梗 茯苓 貝母(去心) 陳皮(去白) 片芩 山梔子(各一錢) 當歸(六分) 砂仁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
痰迷心竅,不能言語,加石菖蒲去木香;氣喘,加桑白皮、蘇子,外用茶渣揉擦痛處。
王節齋化痰丸 治一切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亦治燥痰。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粉(另研) 瓜蔞仁(另研) 橘紅(去皮,各一兩) 桔梗(去蘆) 香附子(淡鹽水浸炒) 連翹(各五錢) 青黛(另研) 芒硝(各三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藥末杵極勻,丸如小龍眼大,噙化一丸。
或嚼爛,茶清化細嚥之。
或丸為細丸如黍米大,淡鹽湯送下五六十丸。
蔭按:老痰大率飲酒之人多有之,酒氣上升為火,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鬱滯而成。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瀉肺火也,海石、芒硝以軟堅也,瓜蔞仁潤肺降痰,香附米開鬱降氣,連翹開結降火,青黛解鬱火,皆不用辛燥之藥。
清膈化痰丸 治一切痰飲鬱結肺胃,吞吐不利。
海石(即浮石,一兩) 人參(去蘆) 半夏(薑製) 木香 香附(炒) 蒼朮(米泔浸炒) 瓜蔞仁(各一兩) 陳皮(二兩,去白) 枳實(炒,一兩五錢) 麥芽(炒) 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用淡生薑湯送下。
海石祛痰丸 專治老痰頑痰。
五倍子(五錢) 海石(一兩) 南星(五錢) 半夏(一兩) 先將星、半為末,水浸夏三日,冬七日,取出曬乾,連上四味為末,九月黃熟瓜蔞七個,瓤汁並蔞仁去殼,前藥未石臼搗勻,用黃蒿鋪厚二寸,將藥捏作餅子,置蒿上,更以黃蒿覆之,三七取出曬乾,名為瓜蔞曲,再搗為末,入後藥: 黃芩 黃連 香附 白朮(各四錢) 枳實(麩炒) 陳皮 甘草 茯苓(各三錢) 晉礬(飛,一錢) 上通為細末,共前藥拌勻,淡薑湯和丸,每服三四十丸,臨臥白湯下。
忌煎炒。
飲酒之人七八十丸亦不妨。
香附瓜蔞青黛丸 治燥痰鬱痰,咳嗽呃逆。
凡積痰非青黛、瓜蔞不除。
香附 瓜蔞仁 青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噙化,或去香附亦可。
一方 治郁痰。
白殭蠶 杏仁 瓜蔞仁 訶子 五倍子 貝母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一方 治老痰。
海石 半夏 瓜蔞仁 香附子 五倍子 上為末,作丸服下之。
如虛痰老痰,稠黏膠固於胸臆,依附盤汨於腸胃,當用此膏吐瀉,不緻虛損元氣。
如癱勞鼓噎,於補虛藥中加之,以去痰積,可收萬全。
服此比之倒倉更穩,仍須養者。
八珍丸 治膈痰結實,胸膈不利,喘嗽嘔吐。
丹砂(研,半兩) 犀角(鎊) 羚羊角(鎊) 茯神(去木) 牛黃(研) 龍腦(研,各二錢半) 牛膽南星 硼砂(研,各一錢)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用人參荊芥湯下 治脾胃虛痰方 六君子湯 治脾虛不進飲食,嘔吐痰水。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去白) 半夏(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加薑、棗、煎服。
白朮湯 治胃虛吐痰 半夏曲(五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三錢) 檳榔(二錢半) 木香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調下,食前服。
一方 治頑痰不化。
石青(一兩) 石綠(半兩) 上研細,水飛,以餅糊丸,每服十丸,溫湯下,吐痰一二碗不妨。
霞天膏 此倒倉法遺意也。
用此製半夏曲或入丸藥中,能令老痰自大便出,且不損元氣,不傷脾胃。
凡治膠結老痰,非此不效。
黃牯牛肉,用純黃無病肥澤一二歲者淨腿肉十二斤,切指頂大,用長流水以大銅鍋煮之,旋加沸湯,常令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煮肉爛如泥,去渣,將肉汁以細布濾過,入小銅鍋內,用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攪如稀糖,滴水不散,色如琥珀為度。
每肉十二斤可取膏一斤,以瓷罐盛之,冬月制用調藥劑,初少漸多,沸湯自然溶化,用和丸,每三分才面一分,同煮成糊,或用煉蜜。
日久生黴,寒天用重湯煮過,熱天冷水窨之,可留三日。
凡治實痰新痰,用南星、半夏燥之,橘紅、枳殼散之,茯苓、豬苓滲之,黃芩、黃連降之,巴豆、附子疏通之,竹瀝、瓜蔞潤之。
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
此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
茯苓 半夏(薑製) 白朮 神麯(炒,各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陳皮 天麻(各二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祛痰健脾丸 和平甘暖,可以常服。
白朮(四兩) 山楂(去核,微炒,三兩) 白芍藥(酒炒) 橘紅(各一兩七錢) 貝母(去心,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水調熬作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滾水下,或清米飲下。
枳實理中丸 理中焦,除痞滿,逐痰飲,止腹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 枳實(麩炒)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
渴,加瓜蔞根;下痢,加牡蠣。
治腎虛痰方 加減四物二陳湯 治陰虛,腎火炎上,肺燥有痰。
當歸(洗) 芍藥(炒) 地黃(酒洗) 陳皮(去白) 貝母(去心) 麥冬(去心) 瓜蔞仁(去油,各一錢) 桔梗(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服。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紫蘇子 半夏曲(各五兩) 陳皮(去白,三兩半) 前胡(去蘆) 厚樸(去皮,薑製) 川當歸 甘草(炙) 肉桂(去皮,各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俞山人降氣湯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或喘或滿,咽乾不利,並治腳氣上攻,煩渴引飲。
前胡(去蘆) 黃耆 厚樸(薑製) 五加皮(薑製) 當歸(去蘆) 桔梗 羌活 半夏曲 人參(去蘆) 陳皮 紫蘇子(各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 乾薑(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紫蘇三葉煎至一盞,食遠服。
黑錫丹 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或赤白帶下,並皆治之。
肉桂(去皮,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胡蘆巴(酒浸炒) 破故紙(炒) 茴香(舶上者,炒) 肉豆蔻(麵裹煨) 陽起石(研細,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即川楝子)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並杵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必研令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下,女人棗湯下。
靈砂丹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氣。
水銀(一兩) 硫黃(四西) 上用新鐵銚炒成砂,有煙即以醋灑,候冷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縛曬乾,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煅,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末,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粒,空心棗湯、米飲、人參湯任下。
蔭按:以上諸方並系溫熱之劑,而出證皆雲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
蓋謂盛者,即心火之炎。
虛者,即腎水之弱。
火炎水弱,則有升無降,故津液湧而為痰,稠黏膠固,凝滯於胸膈之間,非金石丹藥溫熱香燥之劑,能以流通開散之乎。
書雲重可以去怯,正所謂劫劑也。
用此劫劑之後,又當用兼補兼消之藥繼之,如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有飲,故用此藥補腎逐水,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
熟地黃(八兩) 乾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澤瀉(去毛)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生薑湯下。
八味丸 治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
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桂心各一兩。
半夏丸 此藥大治心火狂躁,腎水虛羸,能寬胸膈,化痰飲,降心火,補腎水真陰,進飲食,健行步,黑髭鬚,明耳目,服之十日見效。
半夏(四兩,大者二兩,湯泡七次,二兩同豬苓炒) 豬苓(四兩,去皮,為末,用一兩半同半夏炒,紙鋪地上去火毒,去苓不用) 破故紙(酒浸,同芝麻炒,去芝麻不用) 沉香(各一兩) 上為末,用無灰酒糊丸如桐子大,次日將所存苓末銀石器內慢火炒乾,依前法出火毒,將藥同苓末收,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