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霍亂之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與中惡相似,但有吐利為異耳。
其證胸痞腹絞,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兼作,或吐瀉不透,宜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
若果瀉已甚,則不可用來復丹。
瀉而不吐,胸膈痞滿,先以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以導其吐。
已吐未吐,並藿香正氣散,間進蘇合香丸。
吐而不瀉,心腹絞痛,頻欲登圊(親盈切,音清),苦於不通,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下來復丹,欲捷則用生枳殼。
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
但神保雖能通利,亦入大腸而後有功,若隔於上而不能下,轉服轉秘,須用來復丹研末,湯調吞下養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藥到下。
吐瀉兼作,心腹纏擾未安者,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不愈則投四順湯。
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
霍亂已透,而餘吐餘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乾者尤佳。
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
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散。
羅謙甫 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飲潼乳得吐瀉霍亂證,脈沉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靜。
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入新汲水攪之澄清,名曰地漿,用清一杯,再調服之,漸漸氣和,吐瀉遂止,翼日微煩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
或問:用地漿者何也?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洩陽中之陽。
霍亂證由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雲: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又加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何由息乎!又治提學侍其公七十九歲,中暑,霍亂吐瀉,昏冒不知人,脈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
此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治之。
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茯苓以分陰陽,冰水調灌之,漸省人事,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以意增減服之,理其正氣,逾旬方平復。
論霍亂轉筋 陳氏 雲: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
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
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緻攣縮,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也。
劉宗厚 雲:霍亂者多轉筋,大抵冷熱不調,陰陽相搏,故轉筋攣痛,甚者遍體轉筋。
此實陰陽之氣反戾,風寒乘之,筋失血氣所榮,而為攣縮急痛也耶。
蔭按:葉氏曰:霍亂轉筋,劉宗厚以為冷熱不調雲雲,劉河間論轉筋皆屬於火,丹溪謂屬於血熱,二公之論轉筋,非因於霍亂者也。
其不因霍亂而轉筋者,誠如二公之言,亦有血虛筋失所養,則轉而急痛不能舒也。
若夫霍亂而轉筋,劉氏備矣。
亦有榮血中素有火熱,卒然霍亂而風寒外束,榮中之熱內郁,而其勢猖狂,則筋亦為之轉動也。
大抵霍亂見此證者,多不可救,宜急治之。
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兩乳,近兩旁,此妙法也。
李氏 曰:轉筋輕者兩腳,重者遍體轉筋,手足厥冷。
若欲絕者,倉卒之際,宜以鹽填臍中,灼艾不計壯數,雖已死而胸中有暖氣者立蘇,急用木萸散加小茴香、甘草、蘇葉,煎服,再研生蒜,塗腳掌心,雖昏危入腹者,亦效。
論霍亂煩渴 陳氏 雲:煩渴者,以陰陽反戾,清濁相幹,水與谷並,小便秘澀,既走津液,腎必枯燥,引水自救,煩渴必矣,止渴湯主之。
準繩 雲:霍亂煩渴,以增損縮脾飲主之,能解伏熱,消暑毒,止吐利。
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煩躁作渴,尤宜服之。
霍亂吐瀉後,煩渴飲水,宜茯苓澤瀉湯。
霍亂已愈,煩熱多渴,小便不利,宜小麥門冬湯。
霍亂後噁心懶食,口乾多渴,宜白朮散。
霍亂後利不止,冷汗出,腹脅脹,宜烏梅散。
霍亂後下利無度,腹中絞痛,宜黃連丸。
霍亂後下利見血,宜止血湯、赤石脂湯。
潔古老人 雲:霍亂轉筋,吐瀉不止,病在中焦,陰陽交而不和,發為疼痛。
此病最急,不可與分毫粥飲,穀氣入胃則必死矣。
論乾霍亂 陳氏 雲: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明所附,頃刻之間,便緻悶絕。
亦涉三因,或臟虛,或腸胃素厚,故吐利不行。
《準繩》雲: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攪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躁亂憒憒無奈,俗名攪腸沙者是也。
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緻火熱內擾,陰陽不交,或表氣發為自汗,或裡氣不通而作腹痛。
然膈上為近陽也,膈下為近陰也,若欲陰陽之氣行,必先自近從上開之,陽氣得通,則先下之陽也。
若欲陰陽之氣行,必死於其火也。
曰:方論皆謂脾胃有宿食,與冷氣相搏,子何為言火耶?曰:神志昏冒,煩躁悶亂,非諸躁狂越之為屬火者乎?不急治即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處治不可過於攻,攻之過則脾愈虛。
亦不可過於熱,熱之過則內火愈熾。
不可過於寒,寒之過則火必與捍格。
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升,食可出,而火可散矣。
古方有用鹽熬調以童便,非獨用其降陰之不通,陰既不通,其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此誠良法,足可為處方者比類矣。
丹溪 雲:吐提其氣,最是良法。
吐中兼有發散之義,有用解散者,不用涼藥,但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
戴復庵法:先以濃鹽湯頓服,次調蘇合香丸吞下來復丹,仍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各半錢。
蔭按:夫乾霍亂者,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得行,所以卒痛而手足厥冷,噁心嘔噦也。
俗名攪腸沙者,蓋言痛之甚也。
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括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
然出氣血不如行氣血之為愈也。
蓋霍亂乃氣病,非血病也。
今刺青筋固能散氣,而血因之以傷。
況人之身,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今不足者,又從而傷之,是不足之中又不足也,少壯之人庸或得免,而衰老之人則不免於死矣。
慎之。
診法 內經 曰:脈浮者霍亂。
脈微而澀,或代而散,或隱而伏,或大而虛。
脈右關滑,為霍亂吐瀉。
脈洪者為熱,脈弦者為飲。
氣口脈弦滑,膈間有宿食留飲,宜順其性,以鹽湯探吐之。
脈結促代,不可斷以死。
脈大者生,微弱漸遲者死。
脈洪大者易治,脈微,囊縮舌卷者,不治。
脈訣舉要 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兇斷。
又曰:滑而不勻,必是吐瀉霍亂之候,脈代勿訝。
準繩 雲: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治陽霍亂(熱多欲飲水者方)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煩渴引飲。
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一兩半) 澤瀉(二兩半) 桂(一兩)
其證胸痞腹絞,氣不升降,甚則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兼作,或吐瀉不透,宜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
若果瀉已甚,則不可用來復丹。
瀉而不吐,胸膈痞滿,先以陰陽湯,或濃鹽湯頓服,以導其吐。
已吐未吐,並藿香正氣散,間進蘇合香丸。
吐而不瀉,心腹絞痛,頻欲登圊(親盈切,音清),苦於不通,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多,下來復丹,欲捷則用生枳殼。
若更不能作效,逼迫已甚,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
但神保雖能通利,亦入大腸而後有功,若隔於上而不能下,轉服轉秘,須用來復丹研末,湯調吞下養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藥到下。
吐瀉兼作,心腹纏擾未安者,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不愈則投四順湯。
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
霍亂已透,而餘吐餘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乾者尤佳。
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
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散。
羅謙甫 治蒙古人因食酒肉飲潼乳得吐瀉霍亂證,脈沉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得安靜。
又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許,入新汲水攪之澄清,名曰地漿,用清一杯,再調服之,漸漸氣和,吐瀉遂止,翼日微煩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
或問:用地漿者何也?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洩陽中之陽。
霍亂證由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雲: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又加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何由息乎!又治提學侍其公七十九歲,中暑,霍亂吐瀉,昏冒不知人,脈七八至,洪大無力,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
此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人見寒多以理中湯,熱多以五苓散,作定法治之。
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之際,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茯苓以分陰陽,冰水調灌之,漸省人事,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以意增減服之,理其正氣,逾旬方平復。
論霍亂轉筋 陳氏 雲: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
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
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緻攣縮,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也。
劉宗厚 雲:霍亂者多轉筋,大抵冷熱不調,陰陽相搏,故轉筋攣痛,甚者遍體轉筋。
此實陰陽之氣反戾,風寒乘之,筋失血氣所榮,而為攣縮急痛也耶。
蔭按:葉氏曰:霍亂轉筋,劉宗厚以為冷熱不調雲雲,劉河間論轉筋皆屬於火,丹溪謂屬於血熱,二公之論轉筋,非因於霍亂者也。
其不因霍亂而轉筋者,誠如二公之言,亦有血虛筋失所養,則轉而急痛不能舒也。
若夫霍亂而轉筋,劉氏備矣。
亦有榮血中素有火熱,卒然霍亂而風寒外束,榮中之熱內郁,而其勢猖狂,則筋亦為之轉動也。
大抵霍亂見此證者,多不可救,宜急治之。
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兩乳,近兩旁,此妙法也。
李氏 曰:轉筋輕者兩腳,重者遍體轉筋,手足厥冷。
若欲絕者,倉卒之際,宜以鹽填臍中,灼艾不計壯數,雖已死而胸中有暖氣者立蘇,急用木萸散加小茴香、甘草、蘇葉,煎服,再研生蒜,塗腳掌心,雖昏危入腹者,亦效。
論霍亂煩渴 陳氏 雲:煩渴者,以陰陽反戾,清濁相幹,水與谷並,小便秘澀,既走津液,腎必枯燥,引水自救,煩渴必矣,止渴湯主之。
準繩 雲:霍亂煩渴,以增損縮脾飲主之,能解伏熱,消暑毒,止吐利。
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煩躁作渴,尤宜服之。
霍亂吐瀉後,煩渴飲水,宜茯苓澤瀉湯。
霍亂已愈,煩熱多渴,小便不利,宜小麥門冬湯。
霍亂後噁心懶食,口乾多渴,宜白朮散。
霍亂後利不止,冷汗出,腹脅脹,宜烏梅散。
霍亂後下利無度,腹中絞痛,宜黃連丸。
霍亂後下利見血,宜止血湯、赤石脂湯。
潔古老人 雲:霍亂轉筋,吐瀉不止,病在中焦,陰陽交而不和,發為疼痛。
此病最急,不可與分毫粥飲,穀氣入胃則必死矣。
論乾霍亂 陳氏 雲: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明所附,頃刻之間,便緻悶絕。
亦涉三因,或臟虛,或腸胃素厚,故吐利不行。
《準繩》雲: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攪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躁亂憒憒無奈,俗名攪腸沙者是也。
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緻火熱內擾,陰陽不交,或表氣發為自汗,或裡氣不通而作腹痛。
然膈上為近陽也,膈下為近陰也,若欲陰陽之氣行,必先自近從上開之,陽氣得通,則先下之陽也。
若欲陰陽之氣行,必死於其火也。
曰:方論皆謂脾胃有宿食,與冷氣相搏,子何為言火耶?曰:神志昏冒,煩躁悶亂,非諸躁狂越之為屬火者乎?不急治即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處治不可過於攻,攻之過則脾愈虛。
亦不可過於熱,熱之過則內火愈熾。
不可過於寒,寒之過則火必與捍格。
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升,食可出,而火可散矣。
古方有用鹽熬調以童便,非獨用其降陰之不通,陰既不通,其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
此誠良法,足可為處方者比類矣。
丹溪 雲:吐提其氣,最是良法。
吐中兼有發散之義,有用解散者,不用涼藥,但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
戴復庵法:先以濃鹽湯頓服,次調蘇合香丸吞下來復丹,仍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各半錢。
蔭按:夫乾霍亂者,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得行,所以卒痛而手足厥冷,噁心嘔噦也。
俗名攪腸沙者,蓋言痛之甚也。
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括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
然出氣血不如行氣血之為愈也。
蓋霍亂乃氣病,非血病也。
今刺青筋固能散氣,而血因之以傷。
況人之身,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今不足者,又從而傷之,是不足之中又不足也,少壯之人庸或得免,而衰老之人則不免於死矣。
慎之。
診法 內經 曰:脈浮者霍亂。
脈微而澀,或代而散,或隱而伏,或大而虛。
脈右關滑,為霍亂吐瀉。
脈洪者為熱,脈弦者為飲。
氣口脈弦滑,膈間有宿食留飲,宜順其性,以鹽湯探吐之。
脈結促代,不可斷以死。
脈大者生,微弱漸遲者死。
脈洪大者易治,脈微,囊縮舌卷者,不治。
脈訣舉要 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兇斷。
又曰:滑而不勻,必是吐瀉霍亂之候,脈代勿訝。
準繩 雲: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也。
治陽霍亂(熱多欲飲水者方)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煩渴引飲。
白朮 茯苓 豬苓(各一兩半) 澤瀉(二兩半) 桂(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