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上銼,加生薑五片,煎服。

     治漏氣方 麥門冬湯(三因) 治漏氣。

    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慓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麥門冬(去心) 生蘆根 竹茹 白朮(各五兩) 人參 陳皮 萎蕤(各三兩)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陳米一撮煎七分,去渣,熱服。

     治走哺方 人參湯(三因) 治走哺。

    蓋下焦氣起於胃下口,別入迴腸,注於膀胱,並與胃,傳糟粕而下大腸,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實熱之所為也。

     人參 黃芩 知母 萎蕤 茯苓(各三錢) 蘆根 竹茹 白朮 梔子仁(各半兩) 石膏(煅,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治吐食方 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

     桔梗 白朮(各一錢半) 神麯(炒,二錢) 陳皮(去白) 枳實(炒) 茯苓 厚樸(薑汁炒,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耆一錢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

    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 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同前藥調下。

     荊黃湯 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

    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

    脈洪而浮者,此湯主之。

     荊芥(五錢) 人參(二錢半) 大黃(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之。

     檳榔散 檳榔(三錢) 木香(一錢半)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用前藥調服,為丸亦可,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花丸 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乘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蓋風痰羈絆於脾,故飲食不下。

     半夏(湯洗,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一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

    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青鎮丸 治上焦吐,頭痛發熱,有汗,脈弦。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人參(五錢) 半夏 甘草(各三錢) 青黛(二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服。

     白朮散 治食即吐,欲作反胃。

     白朮 茯苓 澤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湯調溫服。

     治乾嘔方 生薑橘皮湯(金匱) 治乾嘔噦,或緻手足厥冷。

     陳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開胃丸 治乾嘔,氣逆不止。

     半夏曲(微炒,三兩) 人參(一兩半) 白豆蔻(去皮) 陳皮(去白) 白朮(各二兩) 上為末,生薑汁同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一方 治卒乾嘔不息,屬熱者。

     取甘蔗汁溫服半斤,日三次。

    又,以生薑自然汁服一升。

    或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並瘥。

     治嘔苦水方 丹溪方 治婦人清早嘔苦水,脈澀而微,起轉如常,此胃弱而上脘有濕也。

     蒼朮 滑石(各一兩半) 陳皮 半夏 山楂(各一兩) 飛礬(二兩) 黃芩(七錢) 桔梗 神麯(炒,各五錢) 上銼,姜水煎服。

     治嘔清水方 茯苓飲(金匱)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陳皮(五錢)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裡進之。

     丹溪方 治兩手麻弦,飲後嘔清水。

     神麯 蒼朮 香附(各五錢) 半夏(七錢半) 益元散(一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服。

     丹溪方 治吐清水。

     蒼朮(壁土炒) 白朮(炒) 陳皮 白茯苓 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

     五苓散 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官桂(各一錢) 上為末,生薑汁調服。

     豬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藥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仲景雲:嘔吐思水解者,急與之。

    一人每嘔水三二碗,諸藥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朮茯苓湯愈,信知先賢不誣也。

     一味蒼朮丸 治嘔吐清水,如神。

     蒼朮(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酒浸,一份醋浸,一份糯米泔浸,一份童便浸,一日一換,備浸三日,取出焙乾) 上切片,以黑芝麻同炒香,共為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丹溪方 一人年四十,因灸艾火太多,病腸內下血糞,肚痛,今痛自止,善嘔清水,食不下,宜清胃口之熱。

     白朮 連翹(各一錢半) 陳皮 地黃(各一錢) 黃芩 茯苓 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煎服。

     赤石脂散 治痰飲水吐無時節者,其源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胃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時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

    有人痰飲,服藥不愈,用此方愈。

     治吐涎沫方 半夏乾薑散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吳茱萸湯 治氣虛胃寒,嘔吐冷涎,陰證乾嘔頭痛通用。

     吳茱萸 生薑(各半兩) 人參(二錢半) 上銼,水二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渣服。

     小青龍湯 治吐涎沫。

     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各一兩) 五味子 半夏(各八錢一字) 上用水三升三合半先煮麻黃,減七合,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渣,溫服。

     治嘔膿方 地黃湯(直指) 治嘔吐膿血。

     生地黃(洗,焙) 川芎(各一兩) 半夏(制) 甘草(炙,各七錢半) 南星(湯洗七次) 芍藥 白芷茯苓 北梗 前胡 知母 人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治嘔吐蟲方 加味二陳湯 治吐蟲,時常噁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飢則甚者,胃中有蛔也。

     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

    一方再加白朮、烏梅。

     一方 治吐蟲而嘔。

     黑錫(炒成灰) 檳榔(為末,各等分) 上二味和勻,用米飲調下。

     烏梅丸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烏梅(七十五個) 細辛 附子 人參 黃柏 桂枝(各一兩半)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 當歸(各一兩) 上為末,以苦酒漬烏梅,去核蒸熟,杵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煉蜜杵三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日三,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

     錢氏白朮散 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用此方治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藿香 乾葛 木香 加丁香(三粒) 上作一服,水煎服。

     雄礬瓜蒂散 治嘔而流涎,脈平者,蟲家證也,此方吐之。

     雄黃 明礬 苦瓜蒂(炒,各五分) 上共為末,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