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腹痛洩瀉,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溫瘴,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紫蘇 香附 陳皮(去白) 蒼朮(制) 薄荷(各一兩) 川芎 白芷 甘草(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熱服不拘時。

     萎蕤湯 治風瘟,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者,此方主之。

     萎蕤(二錢半) 麻黃 白薇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石膏 甘菊(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煎服。

     大青龍加黃芩湯 治寒疫頭疼,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去節,六兩) 桂枝(洗淨) 甘草(各二兩)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黃芩(七錢) 生薑(三兩) 石膏(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瘟,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脈沉細者,此方主之。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蒼朮(制) 甘草(各二兩) 粳米(六合) 上共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若濕毒藏於肌膚,更遇於瘟,名曰濕瘟。

    濕為陰邪,故憎寒;瘟為陽邪,故壯熱;瘟熱入裡,故口渴;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熱。

    加蒼朮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

     竹葉石膏場 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少氣欲吐。

     石膏(一兩) 麥門冬(去心,五錢半) 半夏(湯泡,二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二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入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至半鍾,去渣,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拘時。

    一雲竹葉十片。

     黃連解毒湯 治時疫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

     黃連(三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二錢) 上水煎,去渣,溫服。

    如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枚生用,厚樸、茯苓各二錢,生薑三片。

     三黃石膏湯 治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石膏(三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半) 麻黃(去節) 梔子(各一錢) 淡豆豉(半合) 上銼作一服,水煎,連進三五劑,愈。

     漏蘆湯 治疫癘積熱,時生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及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水煎服。

    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消毒丸 治疫毒內郁,時成疙瘩。

     大黃(酒浸) 牡蠣(炙) 殭蠶(炒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

    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黃連橘皮湯 治瘟毒發癍。

     黃連(四兩) 陳皮 枳實 杏仁(去皮尖) 麻黃(湯泡,去節) 葛根(各二兩) 厚樸(薑汁炙) 甘草(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黑奴丸 治瘟毒發癍,煩躁,大渴倍常,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脹,身痛大熱,狂言欲走,渴甚。

    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溫,斡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黃 竈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大黃(一兩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服一丸,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

    若時頃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

    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沃漬法 治瘟熱內外皆實,喜飲水入水者。

     取新汲井水一大缸,使病人坐其水中,復以大杓盛水,自項沃之,水熱,則病減矣。

    病人喜飲冷,亦聽其大啜,毋得阻也。

    行此法者,《易》曰:水盛則火滅。

    經曰: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此之謂也。

     甘桔湯 治冬溫咽喉腫痛。

     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時時頻呷。

     丹溪方 解一切災病。

     用粉草五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