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人,為直視,為鄭聲。
上熏喘嗽,茯苓湯。
首如蒙者,單蒼朮膏妙。
著脾則浮黃腫滿,或臍下硬,退黃丸。
如大便洩,朮附湯、三白湯、滲濕湯。
濕,下先受之,著腎,故腰腳攣痛,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腎著湯、青娥丸。
治外濕,當微汗通經絡,有汗,防己黃耆湯或羌活勝濕湯;無汗者,五苓散加蒼朮通經絡、神仙飛步丹、乳香黑虎丹。
治內濕,當滲小便,利大便,滲劑五苓散。
黃,加茵陳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濕盛膨脹者,又當以車前、木通、葶藶,利水行氣為君,而以參、朮、茯苓為佐,或以二術為君,而以利水藥為佐。
濕鬱肢脹,或遍身浮腫者,皆自內而出也,量虛實利之。
如不利者,退黃丸妙。
單中濕,用除濕湯。
兼風,合桂枝湯,或防風湯、敗毒散;兼寒,合五積散,或姜附湯;兼暑,合五苓散。
大抵百病兼風,則必惡風有汗,眩暈,兼寒則必惡寒無汗,或攣痛,兼暑則必面垢煩渴,兼濕則必腫滿沉倦。
四氣互相兼併,惟寒濕濕熱為病尤多。
以尿赤有渴為濕熱,以便清不渴為寒濕。
昔有專用五積散治寒濕,防風通聖散治濕熱,宜哉。
內外濕熱,通用燥脾並升散。
燥脾、枳朮丸、大安丸、單蒼朮丸。
除濕,通用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桑白皮為主。
濕在上焦,加羌活、蒼朮;微汗,有熱,加黃芩;中焦濕,加豬苓、澤瀉滲利;熱,加黃連;下焦濕,加升麻、防風升提,熱加防己、黃柏、龍膽草。
肥人多濕,加蒼朮、滑石;瘦人多熱,加黃芩、芍藥。
沉困,加參、術,又四制蒼柏丸,三精丸。
元氣實而濕熱甚者,導水丸,或除濕丹、舟車丸。
脈法 脈經 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
脈浮,風濕。
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
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
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
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又 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
脈沉而緩,濕在裡也。
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脈訣舉要 曰:或澀或細,或濡或緩,是皆中濕,可得而斷。
治外中諸濕方 除濕湯 治諸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洩,小便或澀或利。
蒼朮(米泔浸,炒) 厚樸(薑製) 半夏曲(炒,各二兩) 白朮 陳皮(去白) 白茯苓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加味二陳湯 治諸濕。
陳皮(去白) 半夏 茯苓 甘草(炙) 蒼朮(米泔浸,炒) 羌活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術,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桂 羌活 上銼,水煎服。
治中濕挾風方 除風濕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 防風 蒼朮(米泔浸,炒) 藁本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凡下焦有濕,龍膽草、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羌活勝濕湯 治外傷於濕,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 獨活(各二錢) 防風 藁本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煎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疏風勝濕湯 治風濕上攻,頭項強痛,身腰屈硬,麻痹不仁等證。
羌活 獨活 防風 蒼朮(米泔浸,炒) 蔓荊子 川芎 防己(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有熱,加酒炒黃芩;身痹無汗,加麻黃、荊芥。
杏仁湯 治風濕,身痛微腫,惡風。
官桂(五錢) 天門冬 芍藥 麻黃(各二錢半) 杏仁(七個) 上銼一劑,水三盞、生薑十片煎,分二服。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 黃耆(四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
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耆 麻黃根(各一錢) 羌活(七分) 當歸梢 生甘草 生黃芩 半夏(湯泡,各五分)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三分) 五味子(七枚)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中風證必多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治中濕挾風寒方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
上熏喘嗽,茯苓湯。
首如蒙者,單蒼朮膏妙。
著脾則浮黃腫滿,或臍下硬,退黃丸。
如大便洩,朮附湯、三白湯、滲濕湯。
濕,下先受之,著腎,故腰腳攣痛,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腎著湯、青娥丸。
治外濕,當微汗通經絡,有汗,防己黃耆湯或羌活勝濕湯;無汗者,五苓散加蒼朮通經絡、神仙飛步丹、乳香黑虎丹。
治內濕,當滲小便,利大便,滲劑五苓散。
黃,加茵陳一倍;身痛,加羌活一倍;濕盛膨脹者,又當以車前、木通、葶藶,利水行氣為君,而以參、朮、茯苓為佐,或以二術為君,而以利水藥為佐。
濕鬱肢脹,或遍身浮腫者,皆自內而出也,量虛實利之。
如不利者,退黃丸妙。
單中濕,用除濕湯。
兼風,合桂枝湯,或防風湯、敗毒散;兼寒,合五積散,或姜附湯;兼暑,合五苓散。
大抵百病兼風,則必惡風有汗,眩暈,兼寒則必惡寒無汗,或攣痛,兼暑則必面垢煩渴,兼濕則必腫滿沉倦。
四氣互相兼併,惟寒濕濕熱為病尤多。
以尿赤有渴為濕熱,以便清不渴為寒濕。
昔有專用五積散治寒濕,防風通聖散治濕熱,宜哉。
內外濕熱,通用燥脾並升散。
燥脾、枳朮丸、大安丸、單蒼朮丸。
除濕,通用二陳湯,或平胃散,加桑白皮為主。
濕在上焦,加羌活、蒼朮;微汗,有熱,加黃芩;中焦濕,加豬苓、澤瀉滲利;熱,加黃連;下焦濕,加升麻、防風升提,熱加防己、黃柏、龍膽草。
肥人多濕,加蒼朮、滑石;瘦人多熱,加黃芩、芍藥。
沉困,加參、術,又四制蒼柏丸,三精丸。
元氣實而濕熱甚者,導水丸,或除濕丹、舟車丸。
脈法 脈經 曰: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
脈浮,風濕。
脈大或浮虛而澀者,皆寒濕。
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
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
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
又 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
脈沉而緩,濕在裡也。
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脈訣舉要 曰:或澀或細,或濡或緩,是皆中濕,可得而斷。
治外中諸濕方 除濕湯 治諸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洩,小便或澀或利。
蒼朮(米泔浸,炒) 厚樸(薑製) 半夏曲(炒,各二兩) 白朮 陳皮(去白) 白茯苓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加味二陳湯 治諸濕。
陳皮(去白) 半夏 茯苓 甘草(炙) 蒼朮(米泔浸,炒) 羌活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濕在上,倍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術,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桂 羌活 上銼,水煎服。
治中濕挾風方 除風濕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 防風 蒼朮(米泔浸,炒) 藁本 升麻 柴胡(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凡下焦有濕,龍膽草、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羌活勝濕湯 治外傷於濕,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一身盡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 獨活(各二錢) 防風 藁本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煎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疏風勝濕湯 治風濕上攻,頭項強痛,身腰屈硬,麻痹不仁等證。
羌活 獨活 防風 蒼朮(米泔浸,炒) 蔓荊子 川芎 防己(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有熱,加酒炒黃芩;身痹無汗,加麻黃、荊芥。
杏仁湯 治風濕,身痛微腫,惡風。
官桂(五錢) 天門冬 芍藥 麻黃(各二錢半) 杏仁(七個) 上銼一劑,水三盞、生薑十片煎,分二服。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於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 黃耆(四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
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耆 麻黃根(各一錢) 羌活(七分) 當歸梢 生甘草 生黃芩 半夏(湯泡,各五分)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三分) 五味子(七枚)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稍熱服。
中風證必多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治中濕挾風寒方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