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昏瞆而死矣。
頭身四體俱冷,惟心口尚溫,約死了一二時久,鼻息漸蘇,目漸開而回生,轉刻即狂言欲走,卻又不能舉步。
或雲:此時明是發狂,明是火證,此必溫補之誤也。
餘曰:此非陽狂,乃陰燥也。
若是火邪,必然身輕,舉動有力,此人身重,舉步不能,明是陰燥,不必生疑。
仍以原藥猛進一劑,狂醒神清,惡心亦愈,滞瀉亦止。
次日間有鄭聲,仍将耆、術、桂、附之劑服月餘方安。
此病陽虛,補藥七日無效,至死而複生者,何也?因元氣大損,藥内缺少人參,七日不效者,病重藥輕也。
至七日後,藥進已多,藥力漸強方能攻病。
病藥相争而死,心口尚溫者,元氣未絕,藥力尚存。
複蘇者,是藥鬥勝矣。
藥既得勝,邪必敗矣,所以得生。
蘇後仍有鄭聲者,因正氣不能驟充也,所以日不缺藥,正氣得以漸充而始全愈。
若于發燥妄言時心無定見,聽人一阻改用寒涼,則前功盡廢矣。
或問:此兩感證,隻治内傷而外感何由而散耶?曰:景嶽有雲:凡治挾虛傷寒,隻宜固本,固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複,元氣一複,邪将不攻自潰,大汗出而解矣。
此人于死而複蘇之時,通身大汗,所以發熱、身痛、洩瀉俱痊,非正進邪退之明征乎?以是知先賢之金言至切至當者也。
趙仲拔,病惡寒蜷卧,醫雲病系傷寒,進五積散服二劑,次日臍痛連少腹,囊縮,診脈五至有力,是陰證得陽脈,可許無慮。
此陰證傷寒,乃寒冷内傷髒氣,并非外感寒邪,況寒涼傷髒必由内陽不足,且五積散乃表裡通治之劑,桂麻發表實不宜進,而枳、桔、陳、樸俱損元氣,更不可用也。
且惡寒蜷卧,乃少陰之陰證,臍痛囊縮,乃厥陰之陰證,何外感之有?而妄投發汗耗氣之藥耶?即與枸杞、當歸、肉桂、熟地、附片、焦姜、炙草、川椒大劑,日三服,腹痛、囊縮、惡寒皆愈,惟精神尚疲,原方不改,十餘劑大健。
李永貴之妻,病惡寒,腹脹痛而瀉,頭額痛,醫用麻黃附子湯不效,更服五積散,亦不效。
餘曰:此寒傷于太陰并及陽明。
夫腹脹、洩瀉乃太陰之陰證,額屬陽明,寒濕侵及胃腑,故頭痛在額。
惡寒者,乃内陽不足,非外感寒也。
與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胃之陽氣,兼五苓散逐在裡之寒濕,濕去陽回,五六劑大安。
以上二證乃陰證傷寒,皆是本人陽氣先虧于内,然後或餐寒冷,或冒風寒,虛陽被殘而陰證成矣,名曰傷寒,實寒傷于裡也,非風寒由皮毛三陽而入者也,治宜溫裡逐寒,不必從汗散也。
黎姓一人,年五旬時,五月病傷寒,醫治無效,病延五日,方迎餘診。
脈浮沉俱無力,中部洪大,有六七至,問彼病從何起,彼雲:因看古井,井内有不堪聞之怪氣,是夜即畏寒頭痛,一身俱痛,下半夜便不畏寒,渾身發熱,心煩口渴,喜冷。
又問:二便何如?彼雲:小便黃赤,大便溏黃。
餘思必是中古井之毒氣,從鼻而入,忤逆正氣,即客忤中惡之病,亦即瘟疫之病。
與清脾飲減白術加天花粉、石膏服二劑。
次日早飯後即發寒戰,随即寒止又發熱,随大汗如洗而頭痛身煩諸證如失。
凡此證之脈,毒居半表半裡,脈亦不浮不沉,惟中部弦動者最多。
暨印山,因弟病時疫服侍湯藥,印山亦病。
始惡寒身痛,頭疼惡寒,止即發熱,醫治發表不愈,即見口渴躁煩,改投寒涼攻裡,病将危殆,迎餘診。
察其顔色沉晦,脈力濡弱,起坐艱苦,頭昏眼花,食減無味,微汗時出,潮熱時作,明是疫氣從鼻入之瘟病,由前醫不知破瘴之法,緻毒舍膜原不能解散,又亂表亂攻,損傷中氣,以緻形羸氣倦成大虛候。
燒熱時作者,乃毒藏膜原尚未解也,此時若投槟榔、厚樸,中虛必不堪,乃用景嶽治挾虛之法,藥隻固本。
投附桂理陰煎加耆、術,日進二劑,神氣漸強。
服至五日,食強神壯,惟往來潮熱不除,頭身間痛不愈,此必疫氣未解于前,補藥中加槟榔、草蔻、厚樸各三錢,日服二劑。
至第三日上午忽發寒戰,約半時戰後大熱,大汗如洗,身疼潮熱悉除而大安。
此病餘初至不投樸、槟者,因證虛不堪克伐也,純用溫補,隻冀正足邪自解,後見其毒久舍不出,必須破疫攻滞,況正氣已充,克伐無礙,而克伐又加于溫補之中,破疫之藥以攻之,助正之藥以托之,所以毒邪難敵攻托,果作戰汗而出也。
暨印山之母亦患此證,醫治兩旬,日夜潮熱,足膝俱腫,飲食減少,口渴喜熱茶,飲亦不能多,大便溏洩,此乃妄進寒涼清潤緻濕侵脾腎。
其腳腫溏洩,乃濕邪也。
食少者,脾胃虛也。
土虛亦因濕邪侵也。
口渴喜熱不能多者,乃火衰于下,不能熏蒸也。
與以八味地黃湯減丹皮、棗皮,加砂仁、白術,漸服漸效,十餘劑洩止腫消,食強渴止,惟往來潮熱不退,改投清脾飲二劑熱即退而大安。
蔣蘭桂,五月病傷寒,服藥三日無效,問彼起時如何形狀,彼雲:始起惡寒異常,寒退後方發壯熱,頭痛身疼,又兼通身作脹,微汗時出,至今口渴喜茶不拘冷熱。
診其脈五至有力。
餘思若是真正傷寒,始起必寒熱交作。
若是瘧疾,必先寒後熱,汗出熱退,此病先惡寒,寒止方熱,非真傷寒也,汗出熱不退,非瘧疾也,此必感冒不正之氣,從鼻而入,邪居膜原即瘟疫也。
頭身痛者,正氣被忤不能充達也。
通體作脹,壯熱不退者,正氣被郁而成熱也。
口渴者,裡氣亦郁而為熱也。
與清脾飲減半夏、白術,加石膏,猛進二劑,次日戰汗如洗而大安。
周乃金按:傷寒初起,頭痛、項強、惡寒、發熱、舌被厚苔、不思飲食,其後病情日變,發熱不退,每緻身體倦怠,眩暈妄語。
病由細菌侵入,腸部發炎膨脹。
病者大小便中含病毒甚多,且能傳染一方,有同時同病之事。
西醫謂為腸熱之病與《内經》“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頗相符合。
又與仲景《傷寒論》所用白虎、承氣、大青龍、小柴胡等湯亦有相合之處。
又按傳染之病,皆由各種細菌侵入人身,如霍亂、紅痢、喉痧、鼠疫、痘瘡、傷寒及發疹傷寒之類是也。
中醫不究病根,統以感受不正之氣為瘟疫證,而知傷寒亦能傳染、亦屬瘟疫者則甚少焉。
傷風 夫風邪之入,前輩皆雲邪自肺腧而入風府,自餘曆驗,有自背腧入者,有從皮毛入者。
若從皮毛而入者,可以汗散,取效無難。
若從肺腧、風府而入者,證必纏延。
夫邪閉皮毛即連經絡,正氣被郁必發熱、頭痛、鼻塞或鼻流清涕,然皮毛為肺之合,皮毛既閉于外,肺必滞于内而漸至咳嗽吐痰,然初病隻有發熱、頭痛、鼻塞,二三日不解方作咳嗽,治此固宜發散,然當視髒氣之陰陽盛衰何如。
素禀陽旺者,邪閉于外,内必郁熱,宜散而清,敗毒散、正柴胡。
汗多者,或兼桂枝湯。
内熱甚者,一柴胡或加荊、防、幹葛。
素禀陽衰者,宜從溫散,二柴胡及疏邪實表湯。
倘中氣虛寒不勝推逐,宜理中湯。
中氣寒滞者,又宜六君子湯而兼散其邪。
有風邪挾濕者,身體必作脹痛,頭痛如坐甕中,散風祛濕,惟神術散為最。
但此從皮毛入舍之傷風,使邪從汗散,内氣自順而安,則取效本無難矣。
若邪從背腧入舍于風府者,内近于肺,肺氣即滞,故鼻塞咳逆起于頃刻間,有不咳逆者,亦必聲重清涕如水,或鼻塞一邊,日間頗輕晨昏更甚,其證不發熱,不身痛,不頭痛,如水浸之狀,治此宜二陳湯、六安煎加菖蒲、細辛達關透節而搜之攻之。
但此邪之舍,其地小,其入深,不在皮毛經絡,發汗實屬枉然,全仗元氣推逐,惟内髒氣強者,藥可速效,若髒氣不足者,實不易散也。
凡治此證,令絕欲、戒酒并忌油膩,使髒氣清爽,精固氣充,方能用藥逐邪。
常見不禁油膩者,滞氣困脾,緻痰嗽日甚,延綿不愈者有之,土虧水泛而成陽虛勞損者亦有之,又常見縱情肆欲,緻水虧金燥而成勞損幹咳,緻于不治者亦有之矣。
必先語之以利害,方望用藥之有成功。
林雨橋,病傷風,醫治妄進涼散,病反甚。
餘診脈五至而滑,面色清白,咳吐白痰,其痰凝結堅固,咳至唇邊尚吐不脫,必要手摳方脫,兩肋氣痛,午後惡寒發熱,汗出無時,頭重嗜卧。
此人必素禀陽虛而傷風,宜用溫散。
誤服涼散損胃賊陽,以緻痰凝氣結。
胃傷則土不制水,陽虛則水無以化,緻水泛而為痰也。
中州滞結,升降不能,陽不能升,故頭重。
氣虛難動,故嗜卧。
午後寒熱者,陰盛為邪也。
汗出無時者,風傷衛,衛虛不固也。
中氣既困,治宜調中,待中氣暢達自能驅逐外邪,所謂裡和則表自解也。
然調中州當用何法?因遭涼藥之毒,殘損陽氣,治宜助中州之陽,解凝結之痰,并解涼藥之毒,使陽回胃健,寒解痰化,胸中自豁,升降有權,外邪不攻而自解矣。
即與姜附六君子湯以扶陽調中,加北芥解皮裡膜外及脅肋之痰,更加诃子解凝結之痰,五六劑痰濁止,寒熱除。
然後減北芥、诃子加黃耆,十餘劑諸證悉愈,體健神強。
此病初時是傷風,初治外感是本,若用溫散,不過一二劑自能全愈。
由醫不知本于風寒,妄用涼藥緻傷中氣,其後雖用溫散,中虛不能傳藥,非徒不能解表而反損傷中氣。
故當調中氣為本,使中主一健方能傳藥逐邪,是即治病必求其本也。
黃對成,病傷風咳嗽,醫認作内傷咳嗽,用參、耆、術、附等藥大劑與之,服四劑即吐血,醫又認作火證,投芩、連、栀、柏四劑,病至垂危,迎餘診。
治證則發熱、汗出、惡風、身痛、頭疼、胸中滞結、脅下疼痛,問咳嗽起于何時,彼雲:發熱惡寒時即有咳嗽。
餘曰:此明是傷風輕病,何以誤補誤涼,緻成内傷危證,生死難定矣?與六安煎加桂枝、柴胡,因氣逆過甚,又加槟榔三劑,外證悉除,氣逆亦平。
因前姜、桂、術、附,燥傷津液,膻中欠潤,緻嗽血不能全愈解,進金水六君煎加阿膠,十餘劑,血方止。
第内髒被妄補妄涼擾亂一翻而肌肉一時難起,精神疲倦,乃進補氣養血,調理兩月始痊。
凡治傷風,其内髒無火之人,治宜溫散二柴、桂枝湯之類。
若壯盛之人,内髒有火者,治宜涼散,用一柴胡、敗毒散之類。
雖有咳嗽,不必治之。
蓋此種咳嗽由于外邪,外邪散則内自甯矣。
蓋風邪傷于皮毛,皮毛為肺之合,皮毛被殘,肺必郁滞,乃至于嗽,皮毛得發散,外郁方解,外解内自暢達,是傷風即本病而咳嗽乃标病耳。
諺有雲:傷風不愈變成勞。
夫傷風本是微疾,何得變成勞損?由醫誤治之所緻也。
夫傷風隻宜發散,庸醫不知本末,一見咳嗽便投天冬、麥冬以清肺,知母、五味以斂肺。
不知本傷風之咳嗽不可斂也,肺因寒滞不宜清也。
清則肺愈寒,斂則肺愈滞,豈有不成勞損者乎?又諺雲:傷風怕補。
夫挾虛傷寒開手溫補,若傷風乃輕病也,隻宜發散,決不可補,間有虛羸患此,亦須補中兼散,純補決不可也。
若黃對成之傷風,其年少壯,其體強健,何虛之有?而妄投峻補,補而吐血,明是補藥滞膈,氣逆使然,即宜破滞。
醫見吐血,又誤為火,複投寒涼,以緻外邪愈固,中氣愈滞而勞病斯成。
如此庸流不知标本虛實,孟浪妄投補之,不愈便與涼劑,而人可恨孰甚。
眩暈 眩暈之病,視物昏亂,搖搖無定之象也。
蓋頭為諸陽之會,靈明之氣皆聚于上。
暈者,靈明之氣減常,故頭上主持之力衰而視物動搖也。
眩者,暗也。
凡頭暈者,多有眼目霎時昏暗而無光。
故諸書皆雲:眩者言其黑,暈者言其旋轉也。
凡眩暈之病,雖上虛最多,而中虛脾虧者卻更為多。
又間有因于火者,乃氣盛陽壯之輩,胃腑郁熱使然,熱盛神昏亦緻眩暈,但此證極少,百中一二耳。
故經雲上虛則眩,是知此病宜補養者十之九,宜涼瀉者十之一也。
夫眩暈之病虛者甚多,察其虛在脾肺,宜補上中二焦之陽氣。
察其虛在肝腎,則宜補中下二焦之精氣。
又有外感六淫之邪而胸中結滞者,緻清陽不能上升亦作眩暈,乃宜排胸之滞、散外之邪,滞解邪散,眩暈自愈,此又最忌補養者。
又有嘔吐、洩瀉及腹痛、胸痛、胃痛等證,亦緻眩暈者,此乃諸證是本,而眩暈乃是标也,當求病本而施治,本病既愈眩暈自安矣,不必治眩暈也。
任光清,患頭暈病,凡坐久起身或踞下一刻起身即頭暈,便要倚物略站一時方醒,或走路時乍然眼黑頭旋倒地,約半時久方醒,已病三月之久,方請餘治。
觀其顔色,淡滞脈卻平和,飲食及四體如常,聲音較常頗重,若據脈和體健,皆無病之象,惟顔色聲音可察,顔色淡者,陽之虛。
兼滞者,氣不充也。
聲音重,上氣不足也。
此即經之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目為之苦眩也。
宜峻補上焦陽氣,與舉元煎。
然虛則宜補其母,加以焦姜、大棗兼補脾肺,服五六劑無效,餘思五旬以上之人氣虛不易還原,乃令多服,二十劑頗效,五十劑方安。
喻序九,年近三十,素業儒,體常健,忽然頭暈,經數醫服藥無效,察其飲食如常,脈亦平和,顔色俱好,莫識其病源,問前所服何藥,彼雲:是補中益氣、歸脾、四物之類。
餘思若氣虛頭暈,前藥必能取效,不效非氣虛可知,況又無痰飲可憑,又無火證可據,此暈因何而作耶?因問身體如何,彼雲:身體如常,惟燈下看書,略讀片時,便認字不真,滿紙皆是紅色,外無他證。
餘想日間讀書無恙,是外亮甚大,目之用力有限,故無恙也。
夜間燈亮甚小,目之用力有倍于日間者,故略看片時而兩目即昏花也。
《内經》有雲:内髒氣虛者,則邪鬼外幹,如肺虛者,外見白鬼,腎虛者,外見黑鬼之類。
由此推之,此夜間讀書滿紙通紅者,必是水中之陽虛而火光露于外也,然亦不敢直指。
乃語之曰:此證卻難的審,今主服補陰中之陽五劑,有效方許多服,倘五劑無效,宜另請醫療。
乃與理陰煎加桂附,果服五劑大效,二十餘劑則看書黑白分明,頭暈如失。
經言上虛則眩,然上虛卻又有因于中下者,即以此證,乃陰中之陽虛亦病眩暈,是下虛亦病眩暈也。
任汲三,年六旬,病眩暈,面色沉晦,脈濡無力,皆屬氣虛之證。
氣虛不充,故色晦脈濡。
又食量較常減半,其人酒量頗大,平常可飲二十餘盞亦能不醉,本年隻飲兩三杯便醉。
此氣虛之由全在脾胃,故食量減,食減則化氣者少,即土虛不能生金,肺氣由是而虛而眩暈。
始作治宜溫補脾胃,脾胃健自能納能化,飲食必強,食強則氣自壯,氣壯則頭暈自愈。
與養中煎加黃耆、白術、附片十餘劑,眩暈證愈,第飲酒仍不能多。
餘曰:酒量不複原,決不可止藥,若止藥不惟眩暈複作,恐虛損之候叢生。
彼雲:年逾六旬,精氣已衰,恐酒量不能複原。
餘曰:此非由漸而至者,若是由漸而至,必是漸衰則難望其複原。
此病由本年胃虛所緻,非久虛精衰者比,故知必能複原。
斯時飯量轉眩暈愈藥之力也。
酒量不大,是脾胃之元氣尚未充也。
必須多服補藥,胃氣方得複健,方許病根全拔。
仍将原單倍增分兩,服至月餘,酒量食量俱已複原,色澤力健而全安。
李榮占之子,年二十歲,忽然眩暈卒倒,約半時久方醒,時時身體倦怠,眼皮亦撐不起,口渴喜茶,不拘冷熱,時醒時暈,一日眩暈三五次,診其脈洪大有力。
曾服半夏天麻白術湯無效。
餘思脈洪明是火盛,此眩暈卒倒,乃熱盛神昏之候也。
肢體倦怠者,乃火盛筋軟之候也。
惟口渴不拘,冷熱難辨虛實。
若系寒痰在中,縱喜熱茶,必不能多飲,此人多飲頗爽,是火爍津液,無疑津液枯涸,故喜水濟。
前服半夏、天麻、白術之溫燥,乃添炭紅爐,必緻增病,則治此證隻宜降火生津,火降津生自然暈醒神清。
乃與抽薪飲加麥冬、石膏,一劑略減,二劑全愈。
此火盛之暈,百中一二也。
餘臨證四十年隻見此人。
凡臨是證,若無洪滑之脈及無明顯之熱證者,切不可擅用寒涼。
厲維英之妻,年三十餘歲,病眩暈。
前醫用半夏天麻白術湯及補中益氣湯旬日無效,方迎餘診。
其脈四至平和,面色慘淡,精神疲倦,每日眩暈三五次不等,醒時亦曛曛不快,暈時先惡心,身上出汗,即眩暈将醒時吐痰幾口,此中氣不足緻痰停中州之證。
夫中氣既虛不宜消耗,寒痰停滞大忌寒涼。
前所服半夏天麻白術湯,内有神曲、麥芽、蒼術、陳皮以耗氣,色淡神疲之氣虛人,豈能堪此耗散乎?又有豬苓、澤瀉、黃柏之寒涼,惡心吐痰之中寒證,雪上可再加之以霜乎?即補中益氣湯亦有升麻之涼散、陳皮之降氣,二方治十餘日不效者,皆此數味奪溫補之功,自相矛盾之咎也。
餘仍用半夏天麻白術湯,減去耗氣寒涼數味,加附片、砂仁、雲苓,日進二劑,惡心即減半,暈亦略減,五六日全安,惟飲食尚未複原,然後解進養中煎加附片、黃耆,十餘劑全安。
夫同是一方,後效前不效者何也,總在求病得其本,加減得其宜也。
故先哲有雲:一味誤投,衆善俱棄。
即此一證之治可鑒也。
餘經治眩暈惟虛寒證甚多,皆用此方及附子理中湯,或養中煎加附片,愈者不可勝紀。
間有痰凝氣滞于中者,乃用姜附六君子湯,略投陳皮以利氣,氣順仍減去陳皮,慮其奪補氣之功也。
半夏天麻白術湯乃健脾燥濕之劑,治中虛眩暈所最宜者。
然溫補之中雜投寒涼消耗,此古人立方之不善者,自相掣肘焉。
能去病後之用此方者,餘前所減之藥一味不可更換。
朱姓一婦,年近六旬,病眩暈。
視物旋轉,眼光乍黑,頭似散大,脈四至濡弱,又吃飯時吞之下咽,胸中有一線痛至胃口。
夫眼光乍黑,乃陽虛也。
視物旋轉者,乃氣虛不能主持也。
頭似散火者,即陽虛而神不能固也。
此婦尚幸下焦陽氣有根,故旋暈旋爽。
若下焦陽衰即成非風卒倒之危候矣。
食下一線痛者,因胃中氣虛,接納不暢,澀滞而痛也。
乃與溫胃飲加蜜耆、附片。
氣澀咽滞,乃倍加當歸以利之,十餘劑全愈。
此後凡診食下作一線痛者,皆用此方愈者甚多。
魏煥廷,發熱頭痛,惡風微汗,胸中結滞,脈滑有神,頭目眩暈,據病脈俱是傷風有餘之證,惟眩暈似乎屬虛。
此因表邪閉滞,緻裡氣不和而結胸,胸中既滞則清陽不能上達而眩暈作。
治宜解表為主,兼解胸中之滞,不必治眩,與二柴胡湯加桂枝、川芎、北芥,三四劑表解外證悉愈,胸中亦暢,頭目亦清爽矣。
聶恢山,咳嗽吐痰,肋下氣痛,微惡寒,微發熱,時作時止,前醫誤作傷寒,亂散亂清,其病愈劇。
餘察以上之證,皆屬痰凝氣滞。
夫咳嗽吐痰,證實明顯。
痰凝脅下,滞則為痛。
此寒熱往來如瘧疾狀者,痰滞中焦之候也,治宜攻痰。
惟脈細數者,乃陽氣不足,前醫妄攻使然。
病者曰:此時頭目眩暈,緻一身無主。
望速治頭暈。
餘曉之曰:此頭暈乃标病也,不必治也。
本因痰塞中焦,清陽不得上升而然。
與姜附六君子湯加北芥,二劑脅痛減,胸頗暢,四五劑諸證皆愈,眩暈全安。
因前醫誤攻元氣大傷,緻咳嗽不能全愈。
日夜間有幾聲,乃與壽脾煎,令久服始安。
怔忡驚悸恐 怔忡、驚、悸、恐皆似心病,然各有病本,非概屬乎心也。
怔忡者,胸中之氣築築然不甯。
其證一動一動,自内沖外,俗雲心跳。
此病見形雖在胸中而病實出乎腎。
蓋腎為氣之根,腎中之精虛于下,不能納氣,緻氣無所歸而浮散上奔,如喪家之狗無室可歸者,故浮于胸而為動,名曰怔忡。
宜左歸飲及大補元煎、貞元飲之類填補腎精,精旺使氣有所歸也。
其有腎中之精氣俱虛者,徒補精氣亦不能歸原,又宜右歸飲及桂附理陰煎方能濟事。
然則何以辨之?蓋精虛者,其脈必大,其體必煩。
若精氣俱虛者,其脈必細,其體必倦。
辨得其真,庶無緻誤。
又有脾虛肺虛者,亦間有怔忡,此必因久病之後正氣因病緻虛而不能自主者,其證必倦怠無神,其色灰暗慘淡。
治宜理中溫胃,及壽脾六氣煎之類補土生金,若誤作陰虛施治,大相懸矣。
然虛在上中二焦者取效無難,若虛在下焦者實非易也。
曾經治胸中之怔忡及虛裡之動,甚異常者,用補精氣藥俱效,須數十劑及至百餘劑方能全瘳。
若治肚臍上下之氣動甚,毫無寸功,皆歸不治,後之臨此證者,必于補精藥内重加人參、鹿茸,或可望其有濟。
驚者,聞聲見物而驚也,或曰心驚,而不知由乎肝膽也。
蓋肝膽之氣強,其人必有大勇大斷,縱見異物、聞異聲、拯溺救火而毫不驚也,若平常謹慎之士,全身遠害者,倘乍聞火發于同屋、虎臨于當境則無有不驚也,此非肝膽之氣虛也,亦非病也,謹慎畏害之所緻也。
其有因驚之後,常有驚栗于心及聞人物之微聲亦驚者,此因驚而病也,乃肝膽之氣被驚所傷也,治宜六氣煎加附片主之,或七福飲主之。
又有大病之後或勞力之後,或思慮過度之後漸至驚者,不惟聞見異怪,即常聞常見者亦皆覺驚,此因病而驚也,屬肝膽之氣虛也。
總以補氣扶陽為主而兼之養血,若前輩之溫膽湯,乃破氣損陽之
頭身四體俱冷,惟心口尚溫,約死了一二時久,鼻息漸蘇,目漸開而回生,轉刻即狂言欲走,卻又不能舉步。
或雲:此時明是發狂,明是火證,此必溫補之誤也。
餘曰:此非陽狂,乃陰燥也。
若是火邪,必然身輕,舉動有力,此人身重,舉步不能,明是陰燥,不必生疑。
仍以原藥猛進一劑,狂醒神清,惡心亦愈,滞瀉亦止。
次日間有鄭聲,仍将耆、術、桂、附之劑服月餘方安。
此病陽虛,補藥七日無效,至死而複生者,何也?因元氣大損,藥内缺少人參,七日不效者,病重藥輕也。
至七日後,藥進已多,藥力漸強方能攻病。
病藥相争而死,心口尚溫者,元氣未絕,藥力尚存。
複蘇者,是藥鬥勝矣。
藥既得勝,邪必敗矣,所以得生。
蘇後仍有鄭聲者,因正氣不能驟充也,所以日不缺藥,正氣得以漸充而始全愈。
若于發燥妄言時心無定見,聽人一阻改用寒涼,則前功盡廢矣。
或問:此兩感證,隻治内傷而外感何由而散耶?曰:景嶽有雲:凡治挾虛傷寒,隻宜固本,固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複,元氣一複,邪将不攻自潰,大汗出而解矣。
此人于死而複蘇之時,通身大汗,所以發熱、身痛、洩瀉俱痊,非正進邪退之明征乎?以是知先賢之金言至切至當者也。
趙仲拔,病惡寒蜷卧,醫雲病系傷寒,進五積散服二劑,次日臍痛連少腹,囊縮,診脈五至有力,是陰證得陽脈,可許無慮。
此陰證傷寒,乃寒冷内傷髒氣,并非外感寒邪,況寒涼傷髒必由内陽不足,且五積散乃表裡通治之劑,桂麻發表實不宜進,而枳、桔、陳、樸俱損元氣,更不可用也。
且惡寒蜷卧,乃少陰之陰證,臍痛囊縮,乃厥陰之陰證,何外感之有?而妄投發汗耗氣之藥耶?即與枸杞、當歸、肉桂、熟地、附片、焦姜、炙草、川椒大劑,日三服,腹痛、囊縮、惡寒皆愈,惟精神尚疲,原方不改,十餘劑大健。
李永貴之妻,病惡寒,腹脹痛而瀉,頭額痛,醫用麻黃附子湯不效,更服五積散,亦不效。
餘曰:此寒傷于太陰并及陽明。
夫腹脹、洩瀉乃太陰之陰證,額屬陽明,寒濕侵及胃腑,故頭痛在額。
惡寒者,乃内陽不足,非外感寒也。
與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胃之陽氣,兼五苓散逐在裡之寒濕,濕去陽回,五六劑大安。
以上二證乃陰證傷寒,皆是本人陽氣先虧于内,然後或餐寒冷,或冒風寒,虛陽被殘而陰證成矣,名曰傷寒,實寒傷于裡也,非風寒由皮毛三陽而入者也,治宜溫裡逐寒,不必從汗散也。
黎姓一人,年五旬時,五月病傷寒,醫治無效,病延五日,方迎餘診。
脈浮沉俱無力,中部洪大,有六七至,問彼病從何起,彼雲:因看古井,井内有不堪聞之怪氣,是夜即畏寒頭痛,一身俱痛,下半夜便不畏寒,渾身發熱,心煩口渴,喜冷。
又問:二便何如?彼雲:小便黃赤,大便溏黃。
餘思必是中古井之毒氣,從鼻而入,忤逆正氣,即客忤中惡之病,亦即瘟疫之病。
與清脾飲減白術加天花粉、石膏服二劑。
次日早飯後即發寒戰,随即寒止又發熱,随大汗如洗而頭痛身煩諸證如失。
凡此證之脈,毒居半表半裡,脈亦不浮不沉,惟中部弦動者最多。
暨印山,因弟病時疫服侍湯藥,印山亦病。
始惡寒身痛,頭疼惡寒,止即發熱,醫治發表不愈,即見口渴躁煩,改投寒涼攻裡,病将危殆,迎餘診。
察其顔色沉晦,脈力濡弱,起坐艱苦,頭昏眼花,食減無味,微汗時出,潮熱時作,明是疫氣從鼻入之瘟病,由前醫不知破瘴之法,緻毒舍膜原不能解散,又亂表亂攻,損傷中氣,以緻形羸氣倦成大虛候。
燒熱時作者,乃毒藏膜原尚未解也,此時若投槟榔、厚樸,中虛必不堪,乃用景嶽治挾虛之法,藥隻固本。
投附桂理陰煎加耆、術,日進二劑,神氣漸強。
服至五日,食強神壯,惟往來潮熱不除,頭身間痛不愈,此必疫氣未解于前,補藥中加槟榔、草蔻、厚樸各三錢,日服二劑。
至第三日上午忽發寒戰,約半時戰後大熱,大汗如洗,身疼潮熱悉除而大安。
此病餘初至不投樸、槟者,因證虛不堪克伐也,純用溫補,隻冀正足邪自解,後見其毒久舍不出,必須破疫攻滞,況正氣已充,克伐無礙,而克伐又加于溫補之中,破疫之藥以攻之,助正之藥以托之,所以毒邪難敵攻托,果作戰汗而出也。
暨印山之母亦患此證,醫治兩旬,日夜潮熱,足膝俱腫,飲食減少,口渴喜熱茶,飲亦不能多,大便溏洩,此乃妄進寒涼清潤緻濕侵脾腎。
其腳腫溏洩,乃濕邪也。
食少者,脾胃虛也。
土虛亦因濕邪侵也。
口渴喜熱不能多者,乃火衰于下,不能熏蒸也。
與以八味地黃湯減丹皮、棗皮,加砂仁、白術,漸服漸效,十餘劑洩止腫消,食強渴止,惟往來潮熱不退,改投清脾飲二劑熱即退而大安。
蔣蘭桂,五月病傷寒,服藥三日無效,問彼起時如何形狀,彼雲:始起惡寒異常,寒退後方發壯熱,頭痛身疼,又兼通身作脹,微汗時出,至今口渴喜茶不拘冷熱。
診其脈五至有力。
餘思若是真正傷寒,始起必寒熱交作。
若是瘧疾,必先寒後熱,汗出熱退,此病先惡寒,寒止方熱,非真傷寒也,汗出熱不退,非瘧疾也,此必感冒不正之氣,從鼻而入,邪居膜原即瘟疫也。
頭身痛者,正氣被忤不能充達也。
通體作脹,壯熱不退者,正氣被郁而成熱也。
口渴者,裡氣亦郁而為熱也。
與清脾飲減半夏、白術,加石膏,猛進二劑,次日戰汗如洗而大安。
周乃金按:傷寒初起,頭痛、項強、惡寒、發熱、舌被厚苔、不思飲食,其後病情日變,發熱不退,每緻身體倦怠,眩暈妄語。
病由細菌侵入,腸部發炎膨脹。
病者大小便中含病毒甚多,且能傳染一方,有同時同病之事。
西醫謂為腸熱之病與《内經》“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頗相符合。
又與仲景《傷寒論》所用白虎、承氣、大青龍、小柴胡等湯亦有相合之處。
又按傳染之病,皆由各種細菌侵入人身,如霍亂、紅痢、喉痧、鼠疫、痘瘡、傷寒及發疹傷寒之類是也。
中醫不究病根,統以感受不正之氣為瘟疫證,而知傷寒亦能傳染、亦屬瘟疫者則甚少焉。
傷風 夫風邪之入,前輩皆雲邪自肺腧而入風府,自餘曆驗,有自背腧入者,有從皮毛入者。
若從皮毛而入者,可以汗散,取效無難。
若從肺腧、風府而入者,證必纏延。
夫邪閉皮毛即連經絡,正氣被郁必發熱、頭痛、鼻塞或鼻流清涕,然皮毛為肺之合,皮毛既閉于外,肺必滞于内而漸至咳嗽吐痰,然初病隻有發熱、頭痛、鼻塞,二三日不解方作咳嗽,治此固宜發散,然當視髒氣之陰陽盛衰何如。
素禀陽旺者,邪閉于外,内必郁熱,宜散而清,敗毒散、正柴胡。
汗多者,或兼桂枝湯。
内熱甚者,一柴胡或加荊、防、幹葛。
素禀陽衰者,宜從溫散,二柴胡及疏邪實表湯。
倘中氣虛寒不勝推逐,宜理中湯。
中氣寒滞者,又宜六君子湯而兼散其邪。
有風邪挾濕者,身體必作脹痛,頭痛如坐甕中,散風祛濕,惟神術散為最。
但此從皮毛入舍之傷風,使邪從汗散,内氣自順而安,則取效本無難矣。
若邪從背腧入舍于風府者,内近于肺,肺氣即滞,故鼻塞咳逆起于頃刻間,有不咳逆者,亦必聲重清涕如水,或鼻塞一邊,日間頗輕晨昏更甚,其證不發熱,不身痛,不頭痛,如水浸之狀,治此宜二陳湯、六安煎加菖蒲、細辛達關透節而搜之攻之。
但此邪之舍,其地小,其入深,不在皮毛經絡,發汗實屬枉然,全仗元氣推逐,惟内髒氣強者,藥可速效,若髒氣不足者,實不易散也。
凡治此證,令絕欲、戒酒并忌油膩,使髒氣清爽,精固氣充,方能用藥逐邪。
常見不禁油膩者,滞氣困脾,緻痰嗽日甚,延綿不愈者有之,土虧水泛而成陽虛勞損者亦有之,又常見縱情肆欲,緻水虧金燥而成勞損幹咳,緻于不治者亦有之矣。
必先語之以利害,方望用藥之有成功。
林雨橋,病傷風,醫治妄進涼散,病反甚。
餘診脈五至而滑,面色清白,咳吐白痰,其痰凝結堅固,咳至唇邊尚吐不脫,必要手摳方脫,兩肋氣痛,午後惡寒發熱,汗出無時,頭重嗜卧。
此人必素禀陽虛而傷風,宜用溫散。
誤服涼散損胃賊陽,以緻痰凝氣結。
胃傷則土不制水,陽虛則水無以化,緻水泛而為痰也。
中州滞結,升降不能,陽不能升,故頭重。
氣虛難動,故嗜卧。
午後寒熱者,陰盛為邪也。
汗出無時者,風傷衛,衛虛不固也。
中氣既困,治宜調中,待中氣暢達自能驅逐外邪,所謂裡和則表自解也。
然調中州當用何法?因遭涼藥之毒,殘損陽氣,治宜助中州之陽,解凝結之痰,并解涼藥之毒,使陽回胃健,寒解痰化,胸中自豁,升降有權,外邪不攻而自解矣。
即與姜附六君子湯以扶陽調中,加北芥解皮裡膜外及脅肋之痰,更加诃子解凝結之痰,五六劑痰濁止,寒熱除。
然後減北芥、诃子加黃耆,十餘劑諸證悉愈,體健神強。
此病初時是傷風,初治外感是本,若用溫散,不過一二劑自能全愈。
由醫不知本于風寒,妄用涼藥緻傷中氣,其後雖用溫散,中虛不能傳藥,非徒不能解表而反損傷中氣。
故當調中氣為本,使中主一健方能傳藥逐邪,是即治病必求其本也。
黃對成,病傷風咳嗽,醫認作内傷咳嗽,用參、耆、術、附等藥大劑與之,服四劑即吐血,醫又認作火證,投芩、連、栀、柏四劑,病至垂危,迎餘診。
治證則發熱、汗出、惡風、身痛、頭疼、胸中滞結、脅下疼痛,問咳嗽起于何時,彼雲:發熱惡寒時即有咳嗽。
餘曰:此明是傷風輕病,何以誤補誤涼,緻成内傷危證,生死難定矣?與六安煎加桂枝、柴胡,因氣逆過甚,又加槟榔三劑,外證悉除,氣逆亦平。
因前姜、桂、術、附,燥傷津液,膻中欠潤,緻嗽血不能全愈解,進金水六君煎加阿膠,十餘劑,血方止。
第内髒被妄補妄涼擾亂一翻而肌肉一時難起,精神疲倦,乃進補氣養血,調理兩月始痊。
凡治傷風,其内髒無火之人,治宜溫散二柴、桂枝湯之類。
若壯盛之人,内髒有火者,治宜涼散,用一柴胡、敗毒散之類。
雖有咳嗽,不必治之。
蓋此種咳嗽由于外邪,外邪散則内自甯矣。
蓋風邪傷于皮毛,皮毛為肺之合,皮毛被殘,肺必郁滞,乃至于嗽,皮毛得發散,外郁方解,外解内自暢達,是傷風即本病而咳嗽乃标病耳。
諺有雲:傷風不愈變成勞。
夫傷風本是微疾,何得變成勞損?由醫誤治之所緻也。
夫傷風隻宜發散,庸醫不知本末,一見咳嗽便投天冬、麥冬以清肺,知母、五味以斂肺。
不知本傷風之咳嗽不可斂也,肺因寒滞不宜清也。
清則肺愈寒,斂則肺愈滞,豈有不成勞損者乎?又諺雲:傷風怕補。
夫挾虛傷寒開手溫補,若傷風乃輕病也,隻宜發散,決不可補,間有虛羸患此,亦須補中兼散,純補決不可也。
若黃對成之傷風,其年少壯,其體強健,何虛之有?而妄投峻補,補而吐血,明是補藥滞膈,氣逆使然,即宜破滞。
醫見吐血,又誤為火,複投寒涼,以緻外邪愈固,中氣愈滞而勞病斯成。
如此庸流不知标本虛實,孟浪妄投補之,不愈便與涼劑,而人可恨孰甚。
眩暈 眩暈之病,視物昏亂,搖搖無定之象也。
蓋頭為諸陽之會,靈明之氣皆聚于上。
暈者,靈明之氣減常,故頭上主持之力衰而視物動搖也。
眩者,暗也。
凡頭暈者,多有眼目霎時昏暗而無光。
故諸書皆雲:眩者言其黑,暈者言其旋轉也。
凡眩暈之病,雖上虛最多,而中虛脾虧者卻更為多。
又間有因于火者,乃氣盛陽壯之輩,胃腑郁熱使然,熱盛神昏亦緻眩暈,但此證極少,百中一二耳。
故經雲上虛則眩,是知此病宜補養者十之九,宜涼瀉者十之一也。
夫眩暈之病虛者甚多,察其虛在脾肺,宜補上中二焦之陽氣。
察其虛在肝腎,則宜補中下二焦之精氣。
又有外感六淫之邪而胸中結滞者,緻清陽不能上升亦作眩暈,乃宜排胸之滞、散外之邪,滞解邪散,眩暈自愈,此又最忌補養者。
又有嘔吐、洩瀉及腹痛、胸痛、胃痛等證,亦緻眩暈者,此乃諸證是本,而眩暈乃是标也,當求病本而施治,本病既愈眩暈自安矣,不必治眩暈也。
任光清,患頭暈病,凡坐久起身或踞下一刻起身即頭暈,便要倚物略站一時方醒,或走路時乍然眼黑頭旋倒地,約半時久方醒,已病三月之久,方請餘治。
觀其顔色,淡滞脈卻平和,飲食及四體如常,聲音較常頗重,若據脈和體健,皆無病之象,惟顔色聲音可察,顔色淡者,陽之虛。
兼滞者,氣不充也。
聲音重,上氣不足也。
此即經之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目為之苦眩也。
宜峻補上焦陽氣,與舉元煎。
然虛則宜補其母,加以焦姜、大棗兼補脾肺,服五六劑無效,餘思五旬以上之人氣虛不易還原,乃令多服,二十劑頗效,五十劑方安。
喻序九,年近三十,素業儒,體常健,忽然頭暈,經數醫服藥無效,察其飲食如常,脈亦平和,顔色俱好,莫識其病源,問前所服何藥,彼雲:是補中益氣、歸脾、四物之類。
餘思若氣虛頭暈,前藥必能取效,不效非氣虛可知,況又無痰飲可憑,又無火證可據,此暈因何而作耶?因問身體如何,彼雲:身體如常,惟燈下看書,略讀片時,便認字不真,滿紙皆是紅色,外無他證。
餘想日間讀書無恙,是外亮甚大,目之用力有限,故無恙也。
夜間燈亮甚小,目之用力有倍于日間者,故略看片時而兩目即昏花也。
《内經》有雲:内髒氣虛者,則邪鬼外幹,如肺虛者,外見白鬼,腎虛者,外見黑鬼之類。
由此推之,此夜間讀書滿紙通紅者,必是水中之陽虛而火光露于外也,然亦不敢直指。
乃語之曰:此證卻難的審,今主服補陰中之陽五劑,有效方許多服,倘五劑無效,宜另請醫療。
乃與理陰煎加桂附,果服五劑大效,二十餘劑則看書黑白分明,頭暈如失。
經言上虛則眩,然上虛卻又有因于中下者,即以此證,乃陰中之陽虛亦病眩暈,是下虛亦病眩暈也。
任汲三,年六旬,病眩暈,面色沉晦,脈濡無力,皆屬氣虛之證。
氣虛不充,故色晦脈濡。
又食量較常減半,其人酒量頗大,平常可飲二十餘盞亦能不醉,本年隻飲兩三杯便醉。
此氣虛之由全在脾胃,故食量減,食減則化氣者少,即土虛不能生金,肺氣由是而虛而眩暈。
始作治宜溫補脾胃,脾胃健自能納能化,飲食必強,食強則氣自壯,氣壯則頭暈自愈。
與養中煎加黃耆、白術、附片十餘劑,眩暈證愈,第飲酒仍不能多。
餘曰:酒量不複原,決不可止藥,若止藥不惟眩暈複作,恐虛損之候叢生。
彼雲:年逾六旬,精氣已衰,恐酒量不能複原。
餘曰:此非由漸而至者,若是由漸而至,必是漸衰則難望其複原。
此病由本年胃虛所緻,非久虛精衰者比,故知必能複原。
斯時飯量轉眩暈愈藥之力也。
酒量不大,是脾胃之元氣尚未充也。
必須多服補藥,胃氣方得複健,方許病根全拔。
仍将原單倍增分兩,服至月餘,酒量食量俱已複原,色澤力健而全安。
李榮占之子,年二十歲,忽然眩暈卒倒,約半時久方醒,時時身體倦怠,眼皮亦撐不起,口渴喜茶,不拘冷熱,時醒時暈,一日眩暈三五次,診其脈洪大有力。
曾服半夏天麻白術湯無效。
餘思脈洪明是火盛,此眩暈卒倒,乃熱盛神昏之候也。
肢體倦怠者,乃火盛筋軟之候也。
惟口渴不拘,冷熱難辨虛實。
若系寒痰在中,縱喜熱茶,必不能多飲,此人多飲頗爽,是火爍津液,無疑津液枯涸,故喜水濟。
前服半夏、天麻、白術之溫燥,乃添炭紅爐,必緻增病,則治此證隻宜降火生津,火降津生自然暈醒神清。
乃與抽薪飲加麥冬、石膏,一劑略減,二劑全愈。
此火盛之暈,百中一二也。
餘臨證四十年隻見此人。
凡臨是證,若無洪滑之脈及無明顯之熱證者,切不可擅用寒涼。
厲維英之妻,年三十餘歲,病眩暈。
前醫用半夏天麻白術湯及補中益氣湯旬日無效,方迎餘診。
其脈四至平和,面色慘淡,精神疲倦,每日眩暈三五次不等,醒時亦曛曛不快,暈時先惡心,身上出汗,即眩暈将醒時吐痰幾口,此中氣不足緻痰停中州之證。
夫中氣既虛不宜消耗,寒痰停滞大忌寒涼。
前所服半夏天麻白術湯,内有神曲、麥芽、蒼術、陳皮以耗氣,色淡神疲之氣虛人,豈能堪此耗散乎?又有豬苓、澤瀉、黃柏之寒涼,惡心吐痰之中寒證,雪上可再加之以霜乎?即補中益氣湯亦有升麻之涼散、陳皮之降氣,二方治十餘日不效者,皆此數味奪溫補之功,自相矛盾之咎也。
餘仍用半夏天麻白術湯,減去耗氣寒涼數味,加附片、砂仁、雲苓,日進二劑,惡心即減半,暈亦略減,五六日全安,惟飲食尚未複原,然後解進養中煎加附片、黃耆,十餘劑全安。
夫同是一方,後效前不效者何也,總在求病得其本,加減得其宜也。
故先哲有雲:一味誤投,衆善俱棄。
即此一證之治可鑒也。
餘經治眩暈惟虛寒證甚多,皆用此方及附子理中湯,或養中煎加附片,愈者不可勝紀。
間有痰凝氣滞于中者,乃用姜附六君子湯,略投陳皮以利氣,氣順仍減去陳皮,慮其奪補氣之功也。
半夏天麻白術湯乃健脾燥濕之劑,治中虛眩暈所最宜者。
然溫補之中雜投寒涼消耗,此古人立方之不善者,自相掣肘焉。
能去病後之用此方者,餘前所減之藥一味不可更換。
朱姓一婦,年近六旬,病眩暈。
視物旋轉,眼光乍黑,頭似散大,脈四至濡弱,又吃飯時吞之下咽,胸中有一線痛至胃口。
夫眼光乍黑,乃陽虛也。
視物旋轉者,乃氣虛不能主持也。
頭似散火者,即陽虛而神不能固也。
此婦尚幸下焦陽氣有根,故旋暈旋爽。
若下焦陽衰即成非風卒倒之危候矣。
食下一線痛者,因胃中氣虛,接納不暢,澀滞而痛也。
乃與溫胃飲加蜜耆、附片。
氣澀咽滞,乃倍加當歸以利之,十餘劑全愈。
此後凡診食下作一線痛者,皆用此方愈者甚多。
魏煥廷,發熱頭痛,惡風微汗,胸中結滞,脈滑有神,頭目眩暈,據病脈俱是傷風有餘之證,惟眩暈似乎屬虛。
此因表邪閉滞,緻裡氣不和而結胸,胸中既滞則清陽不能上達而眩暈作。
治宜解表為主,兼解胸中之滞,不必治眩,與二柴胡湯加桂枝、川芎、北芥,三四劑表解外證悉愈,胸中亦暢,頭目亦清爽矣。
聶恢山,咳嗽吐痰,肋下氣痛,微惡寒,微發熱,時作時止,前醫誤作傷寒,亂散亂清,其病愈劇。
餘察以上之證,皆屬痰凝氣滞。
夫咳嗽吐痰,證實明顯。
痰凝脅下,滞則為痛。
此寒熱往來如瘧疾狀者,痰滞中焦之候也,治宜攻痰。
惟脈細數者,乃陽氣不足,前醫妄攻使然。
病者曰:此時頭目眩暈,緻一身無主。
望速治頭暈。
餘曉之曰:此頭暈乃标病也,不必治也。
本因痰塞中焦,清陽不得上升而然。
與姜附六君子湯加北芥,二劑脅痛減,胸頗暢,四五劑諸證皆愈,眩暈全安。
因前醫誤攻元氣大傷,緻咳嗽不能全愈。
日夜間有幾聲,乃與壽脾煎,令久服始安。
怔忡驚悸恐 怔忡、驚、悸、恐皆似心病,然各有病本,非概屬乎心也。
怔忡者,胸中之氣築築然不甯。
其證一動一動,自内沖外,俗雲心跳。
此病見形雖在胸中而病實出乎腎。
蓋腎為氣之根,腎中之精虛于下,不能納氣,緻氣無所歸而浮散上奔,如喪家之狗無室可歸者,故浮于胸而為動,名曰怔忡。
宜左歸飲及大補元煎、貞元飲之類填補腎精,精旺使氣有所歸也。
其有腎中之精氣俱虛者,徒補精氣亦不能歸原,又宜右歸飲及桂附理陰煎方能濟事。
然則何以辨之?蓋精虛者,其脈必大,其體必煩。
若精氣俱虛者,其脈必細,其體必倦。
辨得其真,庶無緻誤。
又有脾虛肺虛者,亦間有怔忡,此必因久病之後正氣因病緻虛而不能自主者,其證必倦怠無神,其色灰暗慘淡。
治宜理中溫胃,及壽脾六氣煎之類補土生金,若誤作陰虛施治,大相懸矣。
然虛在上中二焦者取效無難,若虛在下焦者實非易也。
曾經治胸中之怔忡及虛裡之動,甚異常者,用補精氣藥俱效,須數十劑及至百餘劑方能全瘳。
若治肚臍上下之氣動甚,毫無寸功,皆歸不治,後之臨此證者,必于補精藥内重加人參、鹿茸,或可望其有濟。
驚者,聞聲見物而驚也,或曰心驚,而不知由乎肝膽也。
蓋肝膽之氣強,其人必有大勇大斷,縱見異物、聞異聲、拯溺救火而毫不驚也,若平常謹慎之士,全身遠害者,倘乍聞火發于同屋、虎臨于當境則無有不驚也,此非肝膽之氣虛也,亦非病也,謹慎畏害之所緻也。
其有因驚之後,常有驚栗于心及聞人物之微聲亦驚者,此因驚而病也,乃肝膽之氣被驚所傷也,治宜六氣煎加附片主之,或七福飲主之。
又有大病之後或勞力之後,或思慮過度之後漸至驚者,不惟聞見異怪,即常聞常見者亦皆覺驚,此因病而驚也,屬肝膽之氣虛也。
總以補氣扶陽為主而兼之養血,若前輩之溫膽湯,乃破氣損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