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麻黃、升麻之類。

    ) 寒製法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已寒丸、附子理中丸。

     先治外,後治內(攻表用熱藥,攻裡用寒藥。

    ) 論濕變五洩總歸於濕: 風濕則胃洩: 夫胃洩者,飲食不化,完穀出,色黃,風乘胃也。

    宜化劑之類。

     暑濕則脾洩: 夫脾洩者,腹脹滿,注實則生,嘔逆之,證宜和劑、淡劑、甘劑、清劑之類。

     燥濕則大腸洩: 夫大腸洩者,腸鳴切痛,先宜寒劑奪之,次以甘劑分其陰陽也。

     濕熱則小腸洩: 夫小腸洩者,溲而便膿血也,少腹痛,宜寒劑奪之,次以酸劑收之,淡劑、甘劑分之。

     寒熱則大瘕洩: 夫裡急後重者,數至圊,窘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後以淡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

     五臟六腑主病 肝之經,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俛仰,丈夫?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色脫,胸滿嘔逆,洞洩狐疝,遺溺癃病。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

    或頭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痛,馬刀,瘰癧,癭,汗出振寒,瘧。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

    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脅痛,臑臂內外兼痛,兼掌中熱。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咽痛,頜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

    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目黃,頰頜腫,肩臑肘臂外兼痛。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吐,胃脘痛,腹脹,善噫,身體皆瞤動。

    主脾所生病者。

    體不能動搖,食不下,心煩,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洩,水下,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大指不動用,皆濕鬱所生。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悽慘振寒,善伸,數欠,顏色黑,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閉門獨處,甚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奔豚腹脹,是謂髀厥。

     心包經,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跗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淡冷,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

    主心包脈所生病者。

    煩心,心痛掌中熱。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耳鳴,咽腫喉痹,主氣所生病者。

    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兼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頰腫,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

    主肺所生病。

    咳嗽上氣,喘噎煩心,氣胸滿,臑臂前後兼痛,掌中熱,氣感實腎皆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惡寒,少氣不足以息,尿出血。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漆,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無所見,心如懸若飢,氣不足則喜恐,是謂骨厥。

    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咽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臀肉骨後臁痛,嗜臥,足下熱而痛也。

     膀胱之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頭痛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而結,臑如裂,是謂踝厥。

    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臑腳皆痛,小指不用。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十二經中氣血藏,孰多孰少要均詳。

    多氣少血心與肺,脾腎三焦膽共粧。

    氣血俱多胃大腸,肝包少氣多血光。

    更有二經專要記,小腸直數到膀胱。

     五運太過不及平氣歌併為病法 金運原來屬乙庚,太商太過是堅成(燥氣流行);少商從革順為記(痰氣流行),平氣原來載審平。

    (太過:寸為氣口,此為氣壅。

    傷食,胸滿不利,中滿短氣,痰壅喘急,咳嗽喘滿,鬱塞不通,涕唾稠黏,鼻塞,若見形證瘦弱,狀似勞疾,肺脈大旺,火克於金。

    痰涕膿血,大腸不利,睡則一邊骨熱,鼻中出瘀血。

     不及:此為陽部中見陰,亦名氣損。

    氣者,本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