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文六
關燈
小
中
大
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薄荷 人參 茯苓 炙甘草
黃連解毒湯 大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三黃石膏湯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 豆豉 石膏 蒼朮白虎湯 蒼朮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此餘二十餘年酌用之方,病無不愈。
不敢自私,以貢病家。
瘟疫病說一 《說文》:疫,民皆病也。
從疒。
役省聲。
小徐《系傳》:若應役然。
《釋名》:疫,役也。
言有鬼行疫也。
《一切經音義》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
此即《內經·刺法論》所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亦即仲景原文所謂: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
惟其大小長幼罔不相似,故曰皆病。
惟其皆病,若應役然,故謂之疫。
仲景為後漢人,請即以後漢言之。
安帝元和己未,會稽大疫。
延光乙醜,京師大疫。
張衡上封事,謂民都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焦思,以為至憂。
此非長幼相似,病不獨在一人者乎?仲景當靈獻時,遭疫者六:建寧之辛亥,熹平之癸醜,光和之己未、壬戌,中平之乙醜,建安之丁酉,皆有疫。
而以丁酉之疫為最。
曹植嘗言曰:是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戶蓬室之人耳。
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
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仲景所值有疫之年如此。
此六年外,豈無溫病而為一人所獨者?一人獨病,即不是皆病之疫。
近人於無疫之年所遇溫病,概名為疫,幾若一人獨病之溫,世間更無此病者然。
然則此病其安往乎?其在宋、元時,則不名為疫,而名曰瘟。
蘇公「雪夜詩」雲:稍壓冬瘟聊得健,蓋以俗傳有雪壓瘟疫之語。
此亦指皆病之瘟言之也。
近如喻嘉言所謂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
吳又可所謂大頭瘟、瓜瓤瘟、蝦蟆瘟、疙瘩瘟、絞腸瘟、軟腳瘟。
劉松峰所謂葡萄瘟、鸕鷀瘟、龍鬚瘟、蝦子瘟、芋艿瘟。
又有所謂椅子翻、扁擔翻、王瓜翻。
所謂鵓鴿掙、烏鴉掙、兔兒掙、狐貍掙、猿猴掙者。
瘟也,翻也,掙也,皆疫也。
即所謂皆病之疫也。
陳素中謂:兇暴大病,死生人在數日間。
戴天章謂:中人人病,中物物傷。
試察厠間糞氣與兇地屍氣,自能辨之。
楊慄山謂: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
餓殍在道,胔骼之掩埋不厚,死屍連床,魄汗之淋漓自充。
凡為疵癘旱潦之氣,禽獸草木往往不免。
即此諸說,且不僅為長幼相似,直有比屋連村,一家而斃數人者矣。
不獨死生在幾日間,且有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尤急則頃刻而死者矣。
如是者,即古人之所謂疫。
如是者,即近人之所謂瘟。
或數十年而一見,或數十年亦不一見。
試問病家其與年年常有之溫,一人獨病之溫有何幹涉?若年年常有之溫,何至朝廷亦為之焦思,如張平子之所言乎?若一人獨病之溫,何至闔門覆族,家家痛,室室哀,如陳思王之所言乎?著作家或意本在溫,而跡其所指,則皆瘟疫。
或其書竟名瘟疫,而味其所言,則仍是溫。
生其後者,不且迷於所向而無可適從哉!餘特將凡言瘟疫之大異於尋常溫熱者羅列於此,以告病家。
冀病家先識此為瘟疫,而將尋常溫熱之病別而出之。
庶知溫熱之治,仍可取用《傷寒論》中之方,而頭頭是道矣。
瘟疫病說二 餘即明瘟之與疫,不過為古今異名,則疫即是瘟,瘟即是疫,而與溫熱之溫全不相涉者,概可明矣。
乃更有謂「溫」、「瘟」為古今字,不可以「溫」、「瘟」為兩字者,則吳又可之《瘟疫論》也。
蓋又可欲謂溫、瘟為一病,故謂不可以「溫」、「瘟」為兩字。
夫疫有兩種,一為溫之疫,一為寒之疫。
若既論疫,則疫之溫者宜寒,疫之寒者宜溫,各有治法。
又可之書,隻說疫之有溫,本未及疫之有寒。
且但說疫中之溫,本不說不疫之溫,其義自在。
若必欲以「溫」、「瘟」為一字,則疫之寒者既不可稱寒溫,豈疫之溫者獨可稱為溫溫乎?其後周禹載之分溫熱暑疫,王孟英之集溫熱濕疫,非不欲明疫之外自有溫熱,然皆平列四證,則又不知溫熱暑濕皆就一人之病言,疫則必以病之傳染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三黃石膏湯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 豆豉 石膏 蒼朮白虎湯 蒼朮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此餘二十餘年酌用之方,病無不愈。
不敢自私,以貢病家。
瘟疫病說一 《說文》:疫,民皆病也。
從疒。
役省聲。
小徐《系傳》:若應役然。
《釋名》:疫,役也。
言有鬼行疫也。
《一切經音義》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
此即《內經·刺法論》所謂: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亦即仲景原文所謂: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
惟其大小長幼罔不相似,故曰皆病。
惟其皆病,若應役然,故謂之疫。
仲景為後漢人,請即以後漢言之。
安帝元和己未,會稽大疫。
延光乙醜,京師大疫。
張衡上封事,謂民都病死,死有滅戶,人人恐懼,朝廷焦思,以為至憂。
此非長幼相似,病不獨在一人者乎?仲景當靈獻時,遭疫者六:建寧之辛亥,熹平之癸醜,光和之己未、壬戌,中平之乙醜,建安之丁酉,皆有疫。
而以丁酉之疫為最。
曹植嘗言曰:是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戶蓬室之人耳。
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
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仲景所值有疫之年如此。
此六年外,豈無溫病而為一人所獨者?一人獨病,即不是皆病之疫。
近人於無疫之年所遇溫病,概名為疫,幾若一人獨病之溫,世間更無此病者然。
然則此病其安往乎?其在宋、元時,則不名為疫,而名曰瘟。
蘇公「雪夜詩」雲:稍壓冬瘟聊得健,蓋以俗傳有雪壓瘟疫之語。
此亦指皆病之瘟言之也。
近如喻嘉言所謂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
吳又可所謂大頭瘟、瓜瓤瘟、蝦蟆瘟、疙瘩瘟、絞腸瘟、軟腳瘟。
劉松峰所謂葡萄瘟、鸕鷀瘟、龍鬚瘟、蝦子瘟、芋艿瘟。
又有所謂椅子翻、扁擔翻、王瓜翻。
所謂鵓鴿掙、烏鴉掙、兔兒掙、狐貍掙、猿猴掙者。
瘟也,翻也,掙也,皆疫也。
即所謂皆病之疫也。
陳素中謂:兇暴大病,死生人在數日間。
戴天章謂:中人人病,中物物傷。
試察
楊慄山謂: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
餓殍在道,胔骼之掩埋不厚,死屍連床,魄汗之淋漓自充。
凡為疵癘旱潦之氣,禽獸草木往往不免。
即此諸說,且不僅為長幼相似,直有比屋連村,一家而斃數人者矣。
不獨死生在幾日間,且有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尤急則頃刻而死者矣。
如是者,即古人之所謂疫。
如是者,即近人之所謂瘟。
或數十年而一見,或數十年亦不一見。
試問病家其與年年常有之溫,一人獨病之溫有何幹涉?若年年常有之溫,何至朝廷亦為之焦思,如張平子之所言乎?若一人獨病之溫,何至闔門覆族,家家痛,室室哀,如陳思王之所言乎?著作家或意本在溫,而跡其所指,則皆瘟疫。
或其書竟名瘟疫,而味其所言,則仍是溫。
生其後者,不且迷於所向而無可適從哉!餘特將凡言瘟疫之大異於尋常溫熱者羅列於此,以告病家。
冀病家先識此為瘟疫,而將尋常溫熱之病別而出之。
庶知溫熱之治,仍可取用《傷寒論》中之方,而頭頭是道矣。
瘟疫病說二 餘即明瘟之與疫,不過為古今異名,則疫即是瘟,瘟即是疫,而與溫熱之溫全不相涉者,概可明矣。
乃更有謂「溫」、「瘟」為古今字,不可以「溫」、「瘟」為兩字者,則吳又可之《瘟疫論》也。
蓋又可欲謂溫、瘟為一病,故謂不可以「溫」、「瘟」為兩字。
夫疫有兩種,一為溫之疫,一為寒之疫。
若既論疫,則疫之溫者宜寒,疫之寒者宜溫,各有治法。
又可之書,隻說疫之有溫,本未及疫之有寒。
且但說疫中之溫,本不說不疫之溫,其義自在。
若必欲以「溫」、「瘟」為一字,則疫之寒者既不可稱寒溫,豈疫之溫者獨可稱為溫溫乎?其後周禹載之分溫熱暑疫,王孟英之集溫熱濕疫,非不欲明疫之外自有溫熱,然皆平列四證,則又不知溫熱暑濕皆就一人之病言,疫則必以病之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