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文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言,如其溫熱暑濕之四證而併為一時所傳染,則溫為溫疫,熱為熱疫,暑濕為暑濕之疫。
且當與寒病之有傳染者,皆以疫名若之何?其可平列乎?凡著書者,但說溫疫,不說寒疫,故並果為有疫之年,而其疫之或為寒、或為溫者,亦令人罔知所措也。
瘟疫病說三 疫之稱謂,不可不明。
疫之治法,亦不可不講。
《內經》:五疫之至,各隨其所值之年,由伏而發。
其治盡於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五法。
蓋治疫獨講太少之五運,與夫主客之六氣,就寒溫兩面而言,卻是溫疫多而寒疫少。
故五運之有木火土金水也,半寒而半溫也。
六氣之有濕寒、寒濕、風火、火風、燥火、火燥也。
溫又多於寒也。
然正不得以溫多於寒,而遂置寒疫於不問也。
周禹載於溫獨說春溫,而於疫又獨說溫疫,則既不解溫之無寒,又不解疫之有寒故耳。
黃坤載則知有寒疫矣,然於溫疫則雲無內熱。
無內熱何以謂之溫乎?於寒疫則反用石膏,用石膏何以謂之寒乎?喻嘉言論疫專主三焦,頗得治疫之法。
坤載之於疫,偏說手足六經。
夫疫之小者不分經絡,疫之大者頃刻變生,尚何六經傳遍之有?隻是仲景六經之藥,不外溫清兩法。
以之分治兩疫,亦為甚合。
大抵以溫而疫,則論中芩、連、梔、柏之統於膏、黃者可用也。
以寒而疫,則論中吳萸、蜀椒之統於薑、附者可用也。
餘獨舉運氣一方冠其首,而又舉普濟消毒飲之治溫疫者,以概清法。
舉聖散子之治寒疫者以概溫法。
而禹載之惑可解,坤載之混可別。
及嘉言治溫而用薑、附,即鞠通本之而用桂枝者,皆可刪。
總而言之,不傳染而有熱無寒者是曰溫,傳染而有寒有熱者是為疫。
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疫,更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病也。
此溫熱、瘟疫所以必嚴其界,而瘟疫、寒疫所以亦不可偏舉也。
附:瘟疫病選方 運氣五瘟丹 方載《韓氏醫通》「馬氏瘟疫發源·萬氏家抄方」。
亦名代天宣化丸。
大黃 甘草梢 黃芩 黃柏 山梔 黃連 香附 紫蘇葉 上八味,於冬至日,將大黃三倍於他藥,煎湯去渣,熬膏糊丸,如雞子大。
硃砂雄黃為衣,再貼金箔。
每一丸取泉水一碗浸化。
可服七人。
甲己年,甘草稍為君。
乙庚年,黃芩為君。
丙辛年,黃柏為君。
丁壬年,山梔為君。
戊癸年,黃連為君。
凡為君者,多一倍。
餘為臣使者,半之。
普濟消毒飲 東垣方。
亦見王氏《準繩》。
黃芩 黃連 連翹 薄荷 桔梗 牛蒡 馬勃 闆藍根 元參 殭蠶 升麻 柴胡 陳皮 人參 炙甘草 便秘加大黃。
煎湯飲。
金泰和間,多有病大頭天行者。
醫以承氣下之,不愈。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
身半以下,地之氣也。
今邪熱客於心肺之間,而以承氣瀉其胃熱,是為誅伐無過。
病以適至其所為,故因處此方,全活甚眾,遂名「普濟」。
按:金泰和初年,尚在六十五甲子,火燥之末可見。
東垣於嘉泰甲子以前,亦能用寒劑也。
餘以此賅清法諸方焉。
聖散子 巢谷世方。
見龐氏《總病論》暨《蘇沈良方》。
麻黃 附子 細辛 炙甘草 柴胡 防風 藁本 獨活 蒼朮 厚樸 枳殼 藿香 半夏 吳茱萸 高良薑 草豆蔻 白朮 白芍 豬苓 茯苓 澤瀉 石菖蒲 銼焙作散。
每服三錢。
空心下。
陳無擇《三因方》雲:此藥實治寒疫,因東坡作序,天下通行。
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勝數。
蓋當東坡時,寒疫流行,而公實誤以陰躁為陽狂,乃雲藥性小熱,而陽毒發斑入口即覺清涼。
有不可以常理詰者,不知陽能發厥,陰能發躁,寒疫亦能發斑。
物極則反,理之常。
然今錄以備寒疫治療用者,宜審寒、溫二疫不可偏奏也。
青田說如此。
餘按:公謫居黃州,尚在六十三甲子,濕土運中,方必大效。
至五十歲後,又值六十四甲子,相火之運,故至辛未而即有被害者矣。
陳氏固深明運氣者,餘亦以此賅溫法諸方焉。
溫清二法,外如玉樞丹、紅靈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人馬平安散、諸葛行軍散輩,分治溫疫、寒疫。
寒溫錯雜之疫,病不僅在腸胃,而實蒙閉氣道,對病即為良藥,獨不可施諸溫熱病中。
蓋溫熱獨病燥金,若疫則不定為燥金病。
故必先明寒溫二疫,而後知溫熱之病自不得混稱疫矣。
且當與寒病之有傳染者,皆以疫名若之何?其可平列乎?凡著書者,但說溫疫,不說寒疫,故並果為有疫之年,而其疫之或為寒、或為溫者,亦令人罔知所措也。
瘟疫病說三 疫之稱謂,不可不明。
疫之治法,亦不可不講。
《內經》:五疫之至,各隨其所值之年,由伏而發。
其治盡於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五法。
蓋治疫獨講太少之五運,與夫主客之六氣,就寒溫兩面而言,卻是溫疫多而寒疫少。
故五運之有木火土金水也,半寒而半溫也。
六氣之有濕寒、寒濕、風火、火風、燥火、火燥也。
溫又多於寒也。
然正不得以溫多於寒,而遂置寒疫於不問也。
周禹載於溫獨說春溫,而於疫又獨說溫疫,則既不解溫之無寒,又不解疫之有寒故耳。
黃坤載則知有寒疫矣,然於溫疫則雲無內熱。
無內熱何以謂之溫乎?於寒疫則反用石膏,用石膏何以謂之寒乎?喻嘉言論疫專主三焦,頗得治疫之法。
坤載之於疫,偏說手足六經。
夫疫之小者不分經絡,疫之大者頃刻變生,尚何六經傳遍之有?隻是仲景六經之藥,不外溫清兩法。
以之分治兩疫,亦為甚合。
大抵以溫而疫,則論中芩、連、梔、柏之統於膏、黃者可用也。
以寒而疫,則論中吳萸、蜀椒之統於薑、附者可用也。
餘獨舉運氣一方冠其首,而又舉普濟消毒飲之治溫疫者,以概清法。
舉聖散子之治寒疫者以概溫法。
而禹載之惑可解,坤載之混可別。
及嘉言治溫而用薑、附,即鞠通本之而用桂枝者,皆可刪。
總而言之,不傳染而有熱無寒者是曰溫,傳染而有寒有熱者是為疫。
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疫,更不得以治寒疫者治溫病也。
此溫熱、瘟疫所以必嚴其界,而瘟疫、寒疫所以亦不可偏舉也。
附:瘟疫病選方 運氣五瘟丹 方載《韓氏醫通》「馬氏瘟疫發源·萬氏家抄方」。
亦名代天宣化丸。
大黃 甘草梢 黃芩 黃柏 山梔 黃連 香附 紫蘇葉 上八味,於冬至日,將大黃三倍於他藥,煎湯去渣,熬膏糊丸,如雞子大。
硃砂雄黃為衣,再貼金箔。
每一丸取泉水一碗浸化。
可服七人。
甲己年,甘草稍為君。
乙庚年,黃芩為君。
丙辛年,黃柏為君。
丁壬年,山梔為君。
戊癸年,黃連為君。
凡為君者,多一倍。
餘為臣使者,半之。
普濟消毒飲 東垣方。
亦見王氏《準繩》。
黃芩 黃連 連翹 薄荷 桔梗 牛蒡 馬勃 闆藍根 元參 殭蠶 升麻 柴胡 陳皮 人參 炙甘草 便秘加大黃。
煎湯飲。
金泰和間,多有病大頭天行者。
醫以承氣下之,不愈。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
身半以下,地之氣也。
今邪熱客於心肺之間,而以承氣瀉其胃熱,是為誅伐無過。
病以適至其所為,故因處此方,全活甚眾,遂名「普濟」。
按:金泰和初年,尚在六十五甲子,火燥之末可見。
東垣於嘉泰甲子以前,亦能用寒劑也。
餘以此賅清法諸方焉。
聖散子 巢谷世方。
見龐氏《總病論》暨《蘇沈良方》。
麻黃 附子 細辛 炙甘草 柴胡 防風 藁本 獨活 蒼朮 厚樸 枳殼 藿香 半夏 吳茱萸 高良薑 草豆蔻 白朮 白芍 豬苓 茯苓 澤瀉 石菖蒲 銼焙作散。
每服三錢。
空心下。
陳無擇《三因方》雲:此藥實治寒疫,因東坡作序,天下通行。
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勝數。
蓋當東坡時,寒疫流行,而公實誤以陰躁為陽狂,乃雲藥性小熱,而陽毒發斑入口即覺清涼。
有不可以常理詰者,不知陽能發厥,陰能發躁,寒疫亦能發斑。
物極則反,理之常。
然今錄以備寒疫治療用者,宜審寒、溫二疫不可偏奏也。
青田說如此。
餘按:公謫居黃州,尚在六十三甲子,濕土運中,方必大效。
至五十歲後,又值六十四甲子,相火之運,故至辛未而即有被害者矣。
陳氏固深明運氣者,餘亦以此賅溫法諸方焉。
溫清二法,外如玉樞丹、紅靈丹、蘇合香丸、牛黃清心丸、人馬平安散、諸葛行軍散輩,分治溫疫、寒疫。
寒溫錯雜之疫,病不僅在腸胃,而實蒙閉氣道,對病即為良藥,獨不可施諸溫熱病中。
蓋溫熱獨病燥金,若疫則不定為燥金病。
故必先明寒溫二疫,而後知溫熱之病自不得混稱疫矣。